新东兰 新辉煌——广西河池市东兰县5年发展成就掠影

新东兰 新辉煌——广西河池市东兰县5年发展成就掠影

首页角色扮演生死存亡0.2.441更新时间:2024-04-26


霞映东兰县城马方康 摄

河池市东兰县优质墨米产业核心示范区一角 韦禄东  摄

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将军园” 韦禄东  摄

东兰是“中国板栗之乡”,也是桂西北最大的板栗集散中心

黑山猪已成为东兰县群众脱贫增收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东兰县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将双拥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氛围,双拥之花在革命老区绽放。图为2016年7月30日,东兰县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时的喜庆场景。

当地农民在板兰村无公害水果种植园采收砂糖桔并装车韦禄东  摄

东兰县大力推进“人均一亩山茶油”特色产业,茶农在挑选优质的山茶果

□ 潘 剑

□ 本报记者 陈淳安

“我们现在从金城江区过高速公路回东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在路上的时间比过去减少一个小时。”9月27日上午,谈及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变化,切学乡车主罗庆念脱口而出。

2018年11月28日,途经东兰的河百高速全线通车,自此,东兰县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别人看这是一条普通的高速公路,它却是老区人民70年来翘首以盼的发展之路。这条路,也成为东兰县甚至河池市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线路之一,革命老区有了连接大湾区、东南亚的新途径,让东兰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70年风雨兼程,70年万众一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河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兰人民凭着“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拔群精神”,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东兰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先辈足迹——英雄浩气贯长虹

东兰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辖6 镇8乡147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17万人,是东巴凤世界长寿金三角的核心区,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风景独好的山水小城,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星罗棋布的自然景点、秀美旖旎的山水风光、浓郁奇特的民族风情、悠远奇异的铜鼓艺术、独一无二的长寿资源,使这里充满了无限魅力和神奇风韵,有着将军之乡、铜鼓之乡、长寿之乡、乌鸡之乡、板栗之乡等“五乡”之美誉。

东兰,秦始有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称文兰峒(土名木兰峒),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东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正义的土地,在浩瀚历史长河和血雨腥风斗争中,都留下了东兰儿女冲锋陷阵、奋勇*敌、保家卫国、捍卫中华的英雄事迹。明朝时期,以韦虎臣祖孙四代为代表的东兰狼(俍)兵,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屡建奇功,谱写了一部少数民族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不朽传奇。

革命战争年代,东兰全县有9000多名革命志士参加红军、赤卫队和地方游击队,有1600多人随红七军远征北上,参加了红七军的七千里长征和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锻造成长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有6300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仅登记在册的东兰革命烈士就达2266人,居广西之首,功垂史册。

特别是韦拔群带领东兰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先河,*同志高度评价韦拔群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农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

东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和救亡图存精神,体现了一个深穷山沟同样有着担起抵御外侮的责任气魄,也同样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他们尚武忠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这些优良的品质早就传承在东兰人民的血脉中,涌动为一脉像红水河一样强悍而坚韧的激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

凤鸣九天——齐心协力战穷魔

实现老区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先烈先辈们的夙愿,也是当代人的心愿。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团结奋进的东兰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誓让老区换新颜,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热潮。

东兰老区的发展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陈武,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市长唐云舒等领导,多次亲临指导,规划东兰美好的明天。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深圳市龙华区、自治区总工会、北海市等后援帮扶单位,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给予倾力相助,使东兰的发展如虎添翼。

县委、县政府主动扛起东兰发展的“千斤担”,把人民过上小康幸福生活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既当“一线指挥官”,又当“攻坚排头兵”,在基础设施大会战、易地扶贫搬迁、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大重点工作上冲锋在前、包干认领、以上率下,激发全县人民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的壮志豪情。

面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大石山区、国定贫困县和深度贫困县这一特殊县情,作为后发展、后开发、欠发达县份,基于这一出发点,在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下,结合“生态立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产业富县”发展战略,扎实抓好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健康教育、兜底保障等脱贫措施落实,深入实施脱贫摘帽工作。2015年底,全县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7,195户66,441人,贫困发生率23.4%;有73个贫困村和17个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面上村;深度贫困村50个。3年来,全县共脱贫11,177户45,589人,贫困村出列37个,贫困发生率降到9.27%。截至2018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户7276户26,278人。2019年是东兰整县脱贫摘帽年,全县计划脱贫5201户20,306人,34个村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将降至2.1%左右。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东兰县城沿着九曲河布局,南北高山护佑,东西连绵狭长,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近年来,东兰县委、县政府以打造森林城市为目标,功能日臻完善,面貌日新月异。

东兰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放在脱贫攻坚突出位置,将全县村屯道路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6.5亿元,争取上级资金14.6亿元,共统筹资金21.1亿元,实施村屯道路建设1560条2158.53公里,率先在广西实现村村通水泥(柏油)路目标。

全线长达115公里的红水河青山倒影,波光粼粼,养育着这片绿色沃土,全县82.15%的森林覆盖率是美丽的天然氧吧。远眺东兰全境,青山四围,绿树环行;步入其中,时时绿荫,处处草坪,鸟语花香。

全县有门类齐全的公共设施,中小学校、公办医院、文化馆、文博馆、图书馆、档案馆、体育中心、游乐场等应有尽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生活在东兰的人们老有善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健全的文体活动场所,有效满足了东兰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走向辉煌——不忘初心奔前程

巍巍魁星楼迎风矗立,滔滔红水河奔流不息,仿佛吟唱着一支欢乐幸福的歌谣,这是一曲东兰人民万众一心战穷魔的赞歌,更是一曲老区人民豪情满怀奔小康的颂歌。

当翻开东兰经济社会建设光辉一页,硕果累累:

——东兰县财政收入从1亿元长到3.3亿元,全县投入了9.62亿元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共建成乡村公路1615条2218公里,3613个自然屯全部通车,东兰由此率先在全区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屯屯通水泥(柏油)公路的目标,“看见屋,走到哭;望着山,走得瘫”成为历史。

——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73.43%提高到82.72%,跃居全市第一位,生态效益凸显,东兰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10年来,东兰县投资3.9亿元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解决23,702户、82,900多贫困人口的住房难问题。投资4.24亿元建设人饮工程,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50处、家庭水柜8849座,解决了34,159贫困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全县自然屯通电率达100%,100%行政村通上宽带网。

——脱贫主打产业核桃面积28.9万亩、油茶面积25.9万亩、板栗面积32.5万亩,贫困发生率由“十二五”初期的54.36%下降到2018年底的9.27%,预计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村面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屯屯通好路、户户住楼房、人人奔小康”的脱贫目标。

——红色基因深入人心,红色品牌日渐响亮,掀起全民参与双拥工作热潮,2016年东兰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实现了河池市零的突破。

——“东拓西扩、旧城提升”城区建设加快推进,环城路、龙湾新城、向阳新城、国清中学、河池拔群干部学院、东兰第二高中等项目加快建设,东兰城区绵延九曲河跨越红水河发展高歌猛进,再造一个东兰新城将成为现实,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逐步改善。

红水河滔滔东去,记忆历史;神仙山巍巍屹立,见证辉煌。

70年不忘初心,70年砥砺奋进。

如今的东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干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东兰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向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献礼。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潘剑提供)

来源:中国改革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