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一、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我们学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故乡》(均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小说风格: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运用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2.背景资料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在长期的封建教育影响下,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于功名,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以清朝末年的鲁镇咸亨酒店作为黑暗社会的缩影、人物的活动场所,不仅像《儒林外史》那样写出了热衷科举之徒的穷酸之相、虚伪之心,并且写出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罪恶。
二、.文化常识
秀 才
“秀才”一词原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武帝时,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成为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茂才”。隋朝实行科举制,分科取士。唐初设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居首,后因要求过高,渐渐被废除,“秀才”逐渐发展成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宋代时,凡应举者,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明清时期,“秀才”的意思逐渐固定下来。这时的“秀才”有一定门槛。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州、县学读书的人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可以说是寒窗苦读取得的初步成果:进,可以去考取举人;退,则可以开设私塾。出身贫寒的读书人考中秀才后,往往一边通过教书获得经济来源,一边继续考取功名。
三、文本解读
1.题目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简要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人物出场设定了活动空间。
3.一个“踱”字用得极妙,足以表现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特征。
4.酒店里常来喝酒的客人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①短衣帮和长衫客两类。② 短衣帮 穿短衫,在柜台外站着喝酒;长衫客穿长衫,在房子里慢慢地“坐喝”。③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写孔乙已“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做铺垫。
5.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交代线索人物“我”的身份,通过“我”的叙述,巧妙地连缀起下文孔乙已的几个生活片段。
6.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对孔乙己的回忆。“只有……才……”的句式突出了“笑”字,既造成悬念,又贯穿全文。
7.“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
“站着喝酒”表明他的经济地位低下,而他又“穿长衫”,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既不能迈进“长衫”主顾的圈子里,又不屑与“短衣帮”为伍,揭示了孔乙已矛盾的思想性格特点。
8.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青白脸色”“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孔乙已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的长衫又脏又破,是他穷困潦倒的有力表现,也暗示了他自命清高懒情却爱面子的性格特征。
9.“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
10.第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已不过是众人寻开心的笑料罢了,反映出酒客的无聊冷漠。
11.第4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排”有摆的意思,写出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摆阔的心理,表现了他的虚荣,从深层揭示了他的穷酸本相。
12.第4自然段中的神态描写:“涨红了脸”表明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绽”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已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刻画出孔乙已急于争辩的窘迫神态。
13.“窃”与“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窃”与“偷”意思相同,只不过前者是文言,后者是白话。孔乙已这样说是强词夺理,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自命清高,卖弄斯文。
14.第4自然段的末尾,以“笑”写悲,体现了民众对不幸者的麻木,可见社会的冷漠。
15.第5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交代了孔乙已的身世和经历,说明他偷窃的原因,揭示其好喝懒做却又从不拖欠的矛盾的性格,为下文写他偷举人家东西埋下伏笔,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16.第6自然段中,“当真”一词,表明旁人的问话是明知故问,是奚落;“不屑置辩”,表明孔乙已的骄傲、自负、自命清高。
17.第6自然段中,“捞”显示了问话人对孔乙己的鄙视和嘲笑。
“颓唐不安”是神态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的窘迫;
“笼”字形象地写出孔Z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痛苦不安的表情此句通过细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孔乙己丰富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个醉心于科举却又屡试不第、受人凌辱的穷苦知识分子形象。
18.第6自然段的末尾,“哄笑”“快活的空气”再次出现,照应上文,再次以“笑”写悲,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19.“回”字的四种写法,及“我”对他的态度表明了什么?
孔乙已把“回”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可以看出他的迂腐,也表明他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
“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对弱者的歧视。
20.孔乙已分茴香豆给邻居的孩子们吃,表现出孔乙已心地善良,有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的渴望。
21.第8自然段中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字不仅将孔乙己“着了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且反衬出碟子之小和茴香豆之少,流露出孔乙已纯真的本性,表现了他的善良,贫寒和迂腐。
22.对孩子们也满口之乎者也,再次表现出孔乙己的迂腐之气。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们,而孩子们“眼睛都望着碟子”时,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而是“着了慌”直哀求,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儿形象跃然纸上。
23.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的“笑”,表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被戏弄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
24.孔乙已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竟然是他拖欠了酒店掌柜的十九个钱,再次体现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25.第10自然段中的“写服辩”表明了孔乙己已经“认罪”,但还是要打他,而且“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足见丁举人的凶狠和毒辣。
26.第10自然段,掌柜听说孔乙已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震惊和同情,而是“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和冷漠的心理。
27.第1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此句是自然环境描写,既交代时令,又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孔乙已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已的悲剧结局。
28.第11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黑而且瘦”,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致,而孔乙已的穿着与姿态,更多地体现了孔乙已命运的悲苦。
29.第11自然段中的,语言描写,“跌断,跌,跌……”显示了孔乙已仍旧迂腐,无力反驳,又想为自己辩解,死要面子。
30.第11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摸”字表明孔乙已行动不便,且再没有多余的钱,与前面的“排”字对照,揭示出他的处境每况愈下。
30.孔乙已用手走来表明了什么?
“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已却用“手”来“走”,表明孔乙已只能用手来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被打折,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已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32.孔乙已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旁人的笑声中走去,“笑声”贯穿全篇,反衬出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和众人的麻木无情。
33.第12自然段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的话出现两次,加上前文,一共出现四次,表现了掌柜自私、冷漠、势利的嘴脸,也暗示了孔乙己已走投无路。
34.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不矛盾。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作者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已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
四、梳理结构,归纳主题
第1自然段:介绍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酒菜的价格及顾客的身份。
第一部分(1--3)小说的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做铺垫。
第4自然段:孔乙己在酒店的第一个片段,酒客揭短,肆意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5自然段:介绍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
第6自然段:第二个片段:众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第7自然段:第三个片段: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受冷落。
第8自然段:第四个片段: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第二部分第一层(4--8)写孔乙己的经历、性格和社会地位。
第10自然段:通过掌柜和顾客的对话,从侧面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第11自然段:描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买酒的情景。
第12自然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第二部分第二层(9--12)孔乙己因偷窃有权有势的丁举人家里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成了“废人”。
第二部分(4--12)小说的主体,以“我”的口吻描述了孔乙己的遭遇。
第三部分(13)小说的尾声,交代孔乙己最后的结局。
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又表现了当时民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五、重点难点解析
1.简要说说小说是如何表现孔乙己的鲜明形象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通过“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整体的外形描写,简练地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
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懒惰爱面子、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形象。
③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他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之深,以及他自身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
④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揭示孔乙已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以及心地善良的个性。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什么好处?(线索人物及其作用)
“我”是一个 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已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的,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已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表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3.孔乙已作为一个读书人,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作者仅仅在文中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小说主旨谈看法)
孔乙已作为一个读书人,写得一笔好字,能知道回字的四样写法,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他绝非毫无本事之人。但他确也有自己的迂腐,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可以说,是封建文化教育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在文中,并不是唯一的悲剧,不难想在那个阶级分层的社会,每个笑别人的人都会成为笑者,凉薄是社会的本色。国民精神的麻木愚眛、冷酷无情,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孔乙己只是这悲剧中的典型。
4.造成孔乙已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内容理解)
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鄙视劳动。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不会营生,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②: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境遇非常凄惨,让人同情,可酒客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麻木的人情,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③: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反而嘲笑比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
④: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已逼上了死路。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理解小说主题)
①:通过孔乙己这一读书人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②:通过咸亨酒店中酒客、掌柜、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③: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孔乙已作为小人物,遵循固有的休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要么放弃自己,在庸碌中度过余生;要么在无望中垂死挣扎,最后在绝望中毁灭。这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