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曾工作、生活在澳门,他们都曾亲密触摸并报道这个城市,他们都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总台央视驻澳门记者站记者。他们眼中的澳门是什么样的?他们有哪些难忘的澳门记忆?央视新闻为你翻开驻澳门记者们的日记簿,看他们在澳门驻站的日子……
作者冯雪松,生于七十年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于2002年至2007年担任中央电视台驻澳门首席记者。
多年之后,终于又有机会来到澳门,这个我曾经工作近五年的地方,今天已大半改变了模样。
△澳门议事亭前地
整个春节假期,我们一家人感受着南国的阳光和微风,可能是奖赏我这个远方游子的到来吧,很少在冬季里有晴天的澳门,居然阳光普照,从开始到最后。
与多年前相比,澳门变了,更加时尚更加国际化,尤其是新口岸和氹仔岛,新的建筑就像在参加一场选美比赛,个个俏绝争艳,与众不同。
△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纪念日报道
2002年 6月16日,我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委派,到澳门做驻站记者,没想到一干就是五年。在这里我第一次见识了飓风,经历了不少小城大事,尽享国际音乐节、大赛车和各种展览,尤其是结识了许多平实热诚的朋友,直到今天还在往来。
△在澳门访问时任特首何厚铧
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直随我居住。在澳门的几年里,她也跟我在一起,这次回来了却母亲的心愿也是主要的原因。她爱澳门,这里有她每日散步的观音像广场,有她一同练拳的朋友,有她爱吃的大堂炸鸡,更有难以描摹的澳门情怀。
我和爱人,一个来自北方,一个来自南方。虽相隔千里,但在澳门相遇,莲花宝岛给了我们缘分,能在此娶妻育子,被朋友们传为佳话,从此人生又一次转折。感恩澳门,这里的确是我们一家的福地。
△与夫人刘唯鹂在澳门
春节里,紫陌山房的周胜先生依然热衷着他的木头家具;画家廖文畅携家人去了圣彼得堡度假;盛丰珠宝的经理说,为什么几年才来一次呢?以后要多来看看我们;莲峰庙的阿姨说记者哥哥来了;可是我的好朋友寺庙义工郑先生却在他母亲辞世的二十天后,不幸去世。直到现在,我的眼前还映现着他真诚的目光。“妈妈好吗?太太好吗?要开心,不要为难自己呀!”这话语和声音从此永诀。阿姨说,他往生了谁都拦不住,不要难过。
△和澳门的朋友在一起
四百年来,澳门在变与不变间博弈,尽管现代都市的喧嚣无孔不入,灯红酒绿俯首即是,澳门人骨子里依然守望着根本,人生的价值标尺一刻也不曾改变。
我们从前的家还在,只是换了主人;买菜做饭的新苗超市还在;工作累了,吃碗牛肉面的鼎泰丰还在;大三巴背后老街上的古玩店还在;妈妈散步的观音像还在,只是和周围的新楼群相比,矮了许多,平常了许多。
△澳门福隆新街上
傍晚,我和爱人在节日中澳门的背静处沿着从前上班的路线行走,这是我们与澳门默默达成的最好问候,把身体和这里的土地连在一起,走到哪里都不会相忘。走啊走啊,任霓虹闪烁,海风吹散头发,谁也不说话,独享这份安宁。不是为了回忆,是为了品尝。
△在澳门釆访格林坡治大赛车
在澳门理工怀远楼林近先生藏书馆,我又见到了那幅熟悉的画。四年了,它依然像当初见到时般美丽。调回内地工作前,我在街头无意间发现了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林近先生的扇面精品《荷花》,当时,林先生已经辞世两年有余,他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澳门理工,遂成怀远楼藏书。离别的时候,我们一家特别想为澳门留点什么,这次巧遇刚好成全了这个愿望。于是,店家听过我的想法就用很平实的价格将《荷花》转让,后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高级顾问钟怡小姐的帮助下,在离开澳门的前一天将画如愿捐赠理工学院作为永久收藏。
△《荷花》永留澳门
在怀远楼的入口处,又见莲花,亲切如昨。因为它,我们一家和澳门有了生动的气息联系,也是因为千里之外的它,我们对这里又多了几分牵挂。今日相见,光影重现,我们觉得从来就不曾离开过。
△在澳门直播连线前的片刻沉思,而那时在思考什么已然忘记
从前一同在中联办工作的同事来了走了,中央驻澳门新闻媒体的记者全都换了新面孔。时间在动,无法逆转,好在一些旧迹可供回忆,那么四十年后呢?当一切因时而变,我们是否该怀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2007年告别澳门时,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合影留念
虽然离开多年,我还经常收到《澳门年鉴》《澳门体育》《九鼎》这些杂志,是朋友们有心维系才使我和澳门有着某种关联。
濠江是澳门的别称,我儿子名字中间有一个“濠”字,它是我们一家与澳门连结的信物,也是共同的纪念。到未来,无论这里如何变化,都该让孩子记得这里曾经有过我们的家!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王薇
主编丨李瑛
编辑丨王曦昉 李冬
视觉丨于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