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狂涛-大西洋六年海战(第四期)

怒海狂涛-大西洋六年海战(第四期)

首页休闲益智怒海争雄游戏单机版更新时间:2024-05-03
大西洋海战-开篇

一直以来,由于第三帝国陆上战役的波澜壮阔,所以在各种闪击战、钢铁洪流的层出不穷之下,许多朋友都会习惯性的忽略掉“德国的海上战役”,甚至出现了德军有打过海战吗?这样的灵魂发问。

适逢之前观众朋友预约的“德三海军介绍”和“无限制潜艇战介绍”,所以本期将解析两者的集合体,即“大西洋海战”这场历时五年的海战战役之前后因果,剖析一下第三帝国在海上的作为。

对英战略-生命线的切断计划

一般来说,任何战争都由它独特的整体战略而形成,而二战中德国对海域内的战争无疑都是围绕着一个破袭海上贸易航线的内核来进行的。许多人可能知道这种战术,但并不能理解它为何总是频繁的出现在对英国的战争之上?为何会在5年内的长期战争中都从未改变?法国是如此,德国亦是如此。

但其实这个理念理解起来十分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二战之前英国的国家运行方式即可判断。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传统的海权国家,它的海军极其强大,且内陆的资源并不丰富,每年消耗的物资中,有75%的石油、88%的铁矿石、95%的铜、99%的铅、89%的粮食、84%的肉类和93%的食油都依赖于外贸进口,所以它在20世纪以前的国家运行方式都是依赖制海权来对殖民地国家进行贸易吸血,以维持国家的稳定运行。

换而言之,在这种模式之下,海上贸易线等同于英国的国本,可以让它解决岛屿小国的资源匮乏问题,也可以让它越来越强。而失去了它之后,英国就会立马原地去世,就如同它在战后的表现一样,它的强大海军瞬间变得毫无用武之处。

如此一看,缺乏海军实力的德国在海面上和海面下对其进行的疯狂袭击贸易线行为也可以理解了,这种战略属于当时对英国的最优战略。

战前准备-造舰Z计划和破交一阶段的起点

那么了解了上述的概念后,我想大家应该可以察觉到,在真正打起来之后的潜艇作战,其实和德国在战前既定的Z计划大规模造舰模式是有所冲突的(由雷德尔提出的计划),这代表了一开始的德国没有进行集群破袭英国航线的作战概念,这种想法并不是主流。

事实上,这种概念是在30年代下半叶由海军名将邓尼茨依照自己设计的狼群战术提出的,此时的他还在于雷德尔争夺造舰、造艇的份额呢,这种战略自然也只是被当成备选方案的一种罢了;且当时的英国对德国各种绥靖、各种让权,签订了诸如英德海军协定(可拥有英国35%海上/40%水下规模的舰队)此类的放宽德国限制之条约。

英德海军协定

如此之下,元首自然想不到英国在开战后的战斗意志为何会变得如此坚决,一度还想不交战就侵占英国。所以在那个时期的第三帝国一点不慌,建造自己的海上力量也自然从强大和全面来作为核心,这就有了我们所了解到的Z计划(雷德尔提出),一个长期到国家覆灭都没有完成的宏伟造舰计划。

此计划的建造包含了“六艘五万吨级的兴登堡、八艘两万吨级的装甲舰、两艘脾斯麦级的战列舰,两艘沙恩霍特级的战列巡洋舰,四艘两万吨级的航母,以及各类的O级战列巡洋舰、P级装甲舰好玩潜艇等等海军武器,其整体基数庞大,对于经历过好多年海军工业萎缩的第三帝国来说(凡尔赛),即使通过本国的工厂加上荷兰的皮包建造公司一同赶制(类似德国在国外造坦克的手法),最早的完成期限也要到1945年才型。

如此之下在战争爆发后新生产出来的4艘战列舰,加上之前在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可以保留的3艘老式战列舰、12艘巡洋舰和22艘驱逐舰也远不及英国几百号船的舰队规模,并不具备水上争雄的能力,只能被迫执行与潜艇一样的破交战术,这就是大西洋海战第一阶段的起始。

开战前两方海上力量对比

德军在此阶段以水面上和水下的力量集合对英国进行破交战术打击,另外因为这个时期的潜艇数量非常少,所以狼群战术还只是空谈,所以在1939-1940这个区间内,主要的主海上猎手由雷德尔的水面舰队担任,众多孤胆深入的水面舰队也是在此阶段秉承雷德尔对他们的期望,尽皆有尊严的英勇作战,摘得了许多胜利果实。

大西洋海战第一阶段-混合破袭战

这里具象化一下整个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可以总结为在取得了较大战果的同时也彻底的失去了水面舰队的作战力(皇家舰队的集合和美国的加入,让舰队突围不了封锁了),美军的加入让水面舰队偷偷突袭航线的难度愈加的大,加之莱茵作战计划的失败让元首认为水面战舰难堪大用,所以格奈森诺号等一部分的战舰都被拆除主炮,停止改造升级,所有的造舰计划也被迫取消,其材料被转供其他急需的工程。

由此,此后的第二阶段德军就尽皆转为了全水下作战的模式,以潜艇作为主要战术核心的无限制潜艇战开启!


此处刨除一众不知名的小型袭击战,大西洋海战的第一阶段能被留名的战役主要包括“斯卡帕湾偷袭战、哈尔斯塔战役和莱茵军事演习行动”,这三者的前者由潜艇完成,后两者由水面舰队完成。

其中的斯卡帕湾事件发生在1939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后,德军秉持着先下手为强的思路,以新式的II型U-47号潜艇作为主战单位,在深夜时分摸着海底潜入了当时英军认为铜墙铁壁、外敌难入的壶型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并在搜索到“皇家橡树号”后从容不迫两次换装鱼雷发射(首次射空),直接在二轮射击时击沉了此目标,之后又轻易的撤离斯卡帕湾进行返航。

此战给英国国内带来的舆论颇大,斯卡帕湾作为英军的传统军港,其海湾中的七个出海口有六个布置重兵、水雷场和反潜网,仅剩的一个出海口也密布暗礁和沉船,所以在此战之前英国未曾想到过会被偷袭,以至于在U-47型潜艇打完跑路后都没有察觉到,可以说此次动静虽然没有给英国舰队造成多少战力损失,但在整体士气上的打击非常大,毕竟开战两周后就被摸到老家偷袭了,要不是此时的德国潜艇只够形成独狼战术,边上的几条航母也得沉。

此战之后,英国舰队只得加强了巡航力度和海上封锁力度,不过由于英国皇家海军是全球部署的军队结构,被牵扯了许多兵力,在后来的法国投降后才逐渐收缩到英吉利海峡进行严防死守,所以此时反而是德国的水面舰队开始了四处出击,到处破袭英国的海上航线。

不过在高频率的海上破交行动下,英德两方很快就出现了第二次海上战役,即“哈斯塔尔战役”。

1940年6月,由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以及几艘驱逐舰组成的海上护航舰队完成了掩护德军占领挪威的计划,在击沉了几艘几十万吨级的盟军油船和运输船后开始返航。

返航途中,舰队收到一条拦截一支盟军船队的指令,于是按指令前往指示的目标点区域,在这途中恰巧遇上了只陪伴有2艘千吨级驱逐舰,回家接续燃油的光荣号航母。

此时的光荣号航母为减少燃油的消耗,正处于减少锅炉使用降低航速的状态,其战备等级也被下降到4级,以至于在德国舰队发现它们的十几分钟后才确认了敌舰,就如同之前斯卡帕湾事件一样应敌反应极差。

而此时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巡早以贴近了射击范围,直接一炮就干碎了光荣号正在启动的舰载机甲板,使英舰主力在开战几分钟后就彻底失去了战力,成为待宰羔羊。如此之下,三艘战舰不出意外的都被击沉进了大海,几艘德舰只浮出了需要维修几个月的轻伤就达成了战巡击沉航母的成就。

此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彻底意识到不能在忽视德国海军了,开始将所有力量都收缩在了英吉利海峡之内,集结了史无前例的区域海上力量,而德国则在弩炮行动后失去增强水面舰队实力的机会,反而在交错海域与英国海军实力差价加大,所以其在莱茵行动计划之前一直处在避其锋芒的阶段,只有水下的潜艇还在执行袭击任务。

不过这种状态德国海军只保持了一年时间,时间到达次年的5月,德国陆军正处在顶峰时期,各地战端告捷,驾驶着装甲怪兽的德陆*进了希腊的尼佳海岸、攻破了南斯拉夫的国土,此时的德国面对任何对手好像都能无往不利。

一直龟缩防御英吉利海峡的皇家海军,也在盟友的全方面被吊打之下被迫开始向外调动战舰协助盟友,疲于奔命的英国皇家海军陷入了史无前例的虚弱状态。

如此形势之下,一直被元首嫌弃战果不足的雷德尔也没有了避战不出的理由,只得拟定了一个以新式战舰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为核心的莱茵作战行动,计划达成海军战略目标。

该计划原本以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为主战单位,但在几个月前的一次破交袭击中两艘战舰再次二进维修厂,雷德尔只得以新式战舰充当破袭战的主力,期待对英国造成比上次更大的生命线切断效果,以此从元首那搞到一点造新舰的份额。

不过此计划在拟定时就已经处在了英国破译Enigma密码机后的时期,因为第三帝国自身的常用词用于习惯和日期漏洞,英国通过德国逃亡的犹太科学家复刻的Enigma早期型密码机,研制出了爆炸型密码破译机构。这种机构加之俘获德国潜艇获得的Enigma改进型以及密钥本,形成对德军密码进行即使破译的能力,所以即便德军的Enigma型密码机可以做到一日一换,英军也能全部获知情报,这就导致了此后德国的情报基本处在刚提出后就被英国那边所获知,不论是海狮行动、弩炮行动还是此次的莱茵作战计划都是如此,所以这次战役实质上已经从德舰的突袭破交转为了英国对德舰的伏击战。

拟定作战计划的几日后,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如期出海,行驶到丹麦海峡时遭遇埋伏的英国战舰乔治五世号、胡德号、诺克福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两方舰队交错航行一段时间后,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与德国舰队交手。

两方互相以优势火力齐射多轮,胡德号在俾斯麦号的第九轮齐射中被击穿甲板后引爆4英寸高射炮弹药舱,整舰快速沉没;而威尔士亲王号在躲避胡德号的时候被波及,在丢失了优势射击角度后被集火击穿副炮弹药舱和水线下船体,随即威尔士亲王号在胡德号沉没的两小时后退场逃离。

此战结束后,俾斯麦号因为单艙锅炉室和水上飞机弹射装置被击毁,所以被指挥部下令返航法国海军基地进行休整,而欧根亲王号则因为损失较小,继续前往目标地点执行破交任务,由此两舰分离行动,拉了巨大仇恨的落单战俾斯麦号被英国指挥官下令进行死命追击。

在长达数日的追击战中,德舰脾斯麦号被胜利号航母舰载机发射的鱼雷卡死动力装置,以7节的航速缓慢爬行,企图逃回法国本土,但最后在行驶到距离法国港口400里外的海域时被两支英国舰队赶上,在轮番齐射、轰炸之下,抵抗了400多枚火炮、8枚鱼雷后打开通海阀自沉。

此战结束后元首大发雷霆,认为对战舰的投入高,但回报率还不及潜艇的部分,所以在此战之后许多Z计划的造舰任务都在此时被停止,旧舰改造行动需要的物资也被转供给陆战的装甲部队。自此开始,第三帝国水面舰队彻底停止发展,陆续在转向劣势后被海上围歼,被空袭港口沉没,被战后俘获。

其实这次转变也算是意外的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在情报泄露己方还不知的情况下,如果死命发展水面舰队,只会向后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在海上被伏击后堵在封锁在港口,空有一身庞大的武力和昂贵的造价。

大西洋海战第二阶段-无限制潜艇战与狼群战术

莱茵作战计划之后,雷德尔彻底的失去了元首的信任,所有此后实际上的海上战略都由取得不错战绩的邓尼茨来把持,后者在1943年后成为了海军的最高指挥官。

其实我们如果观看任何历史的整体脉络,都会发现其存在一定的补缺性,就如同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情报泄露的危害达到最小值,所以它的狼群战术就成为了德军海上的主要战略,雷德尔则被淘汰。

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情报泄露了,德国领导层也并不知道,但他们知道那种作战模式的战术效果好!


那么这里我们先来了解这种对后世潜艇也影响很深的狼群战术之运行方式,让各位对德军明牌还能打这么有来有回的原理有所理解。

首先这种战术并非浅显思虑后就提出的一种理念,而是潜艇舰长邓尼茨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设计完善的一套体系,它甚至具备了各项作战的行动细则,像是如何静默潜行、如何造成最大有效*伤此类的行动模式,这些在《从海底出击》中有所体现,是非常超前的一种战术体系。而反观美英,他们的反潜系统则完全是被打出来的,是在死伤无数之后以经验者和新式技术组成的。

这种狼群战术有实际执行和理想化的两种不同模式,其中的理想化的狼群战术为白昼间在弱反潜区域以线性、弧形等大面积形成有利攻击阵位蛰伏为主,在搜索到贸易航线上的船队后由感知潜艇(首先发现目标的潜艇)传递航线、航速等信息给陆上指挥部,再由陆上指挥部分别向周围蛰伏的潜艇传递统一尾随的指令,最后在夜间全部扑上,一举吞下整个运输编队。

此种战法相对来说对传递信息要求比较大,所以在无线电技术还不成熟的当时,整体协同作战很难实现,会因为信息传递问题出现落队、暴露等问题,所以德军主要采取的下述的改良版的狼群战术。

这种改良版的战术主要的运行方式与原版基本相同,其主要的区分在于信息传递之上,其由原先的白昼尾行改为夜间出动在固定区间搜索猎物行动方式,在遇到目标后会将传递信息给周围的友方潜艇,以最快的形式组成攻击阵队,浮上水面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集群齐射运输舰等无武力商船的操作,这里因为德国潜艇采用的是水下电驱动(水上蓄电)、水上柴油驱动提升航速的航型方式,所以潜艇通常被发现时已经十分贴近目标了。

此种战术在大西洋海战的大部分时间段都很管用,因为驱逐舰在刺猬弹面世之前一直是采用延时型深水炸弹进行水下*伤的,这种武器会对己方的声呐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潜艇都会在这段时间提桶跑路,而且早期的盟军护航舰队也并不具备多少反潜能力,配置的编队也很离谱,像加拿大通往英国的SC-7型运输编队就只有4艘驱逐舰,却要护航超过30艘运输舰,英国情报的优势也对进行即时反应作战的片域化狼群作用很小,所以其实第二阶段德国和盟军的大西洋海权争夺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反而被最大幅度的缩小了。

在该战术的巅峰1942年,德军因为在这一年破译了盟军运输船的情报传递方式,所以首次实现了情报平等的德军很快在海上一度打崩了盟军的多条海上航线,仅在这一年内就击沉了700万吨级的盟军商船,正好对应了上述提到的两方差距缩小。

第三阶段-狼群战术的没落与水面舰队的彻底覆灭

而在1942年之后,因为已经加入欧洲战场的美国之战争潜力被无限的激发了出来,所以支援大西洋战场的驱逐舰、反潜舰层出不穷,第三帝国需要对付的目标也越来越多了。

在这个时期,德军的狼群战术在盟军海员反潜能力提升、雷达和刺猬弹等新技术的加入之下,能取得的战果也越来越小,之前将英国生命线快打断的成果也因此失去的意义,因为生命线更长的美国加入了。

所以此后,拥有反攻能力后的盟军,其之前获取的许多情报也都有了新用处,各地的多处狼窝(潜艇基地)被捣毁,德军一直勉强维持的海上平衡也彻底被打破,德国海军跌入末途,各种水面舰队、潜艇在此之后被围歼消耗,直至1945年后投降彻底灰飞烟灭。

总结-大西洋海战失败的内核和战略的优势性质

最后以全局视角对整场长期战争做个总结!

纵观整场大西洋海战,发现这场战争虽然看上去是因为情报失利所导致的失败,但其实归根结底是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明明在开战前可以拥有英国35%的造舰名额和45%的水下名额,但却在仅仅制造了那么十几艘战舰和几十艘潜艇后草草开战,使己方领先的一个时代的战略失去最大效果。

这种操作十分类似第三帝国的其他几次失利,像开战时英国这么差的反潜素质,打完硬生生给练成了反潜大师,就如同在东线与苏联的战争如出一辙,在一开始被打的稀烂的苏军在打完后就成了陆战大师。

这种问题可以总结出一个理论,也就是如果战略优势方被拖入长时期的持久战后,它的战略优势就逐渐消失,甚至可能成为对方的优势点,战略优势需要快速有效的执行才能保持。就像邓尼茨,如同它在开战时真有300艘潜艇的话,那么英国早就被切断生命线,而陷入自我崩溃了。

德国主战舰艇性能解析

最后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上述提到的武器装备性能,以便于提示大家对于大西洋海战之战力体系的理解力。

上述战役提到的德国新式水面舰队中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有两艘,分别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

该级战舰在1938年服役,采用了全面防护的装甲布局模式,火力布局则是由以9门280mm主炮、12门120mm副炮和14门105mm高射炮组合,具体的分布如下图。

可以看到沙舰舯舰艏分布了两座重叠式的三联主炮,在舰艉分布一座三联主炮,其余的高射炮则与双联副炮一并装载在了船舯两侧,这种火力布局主要以两侧对敌的方式进行战斗,但其在劣势射角时舰艏也能提供不错的火力。


同属德军战前4艘新式舰之一的是俾斯麦级战列舰,这款战舰也同样有两艘同级舰,分别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

这两艘战舰在1939年3月下水,次年3月正式服役,其采用全面防护的装甲防护体系。

火力布局则采用的是前后重叠式的双联炮塔结构,均分布在舰艏艉,一共八门380mm主炮。其余的12门150mm副炮与沙舰是相同,安装在船只舯的的两侧,同样也是以两侧射击为主要战斗方式,但其艏艉的火力保障比沙舰要更好一些。


来到海面下,第三帝国的潜艇名为Untersee-boot,为了辨认做区分,这种潜艇一般用U-boat来称呼它,这种称呼的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

该命名方式以U首字符加尾数字的方式组成,不同的数字区间代表着不同的型号,像是U7-U24号潜艇这个区间就代表着IIB型潜艇,除此之外还有VII型(7型)、IX型(9型)、XXI(21型)、XXIII(23型)型潜艇此类各种不同的型号,分别充当二战德国在水下补给燃油和作战等不同功能的单位。

不同的型号中以VIIC型潜艇最为典型,该潜艇在二战中量产超过200艘,是二战德国的主力潜艇之一。

其采用了单壳艇的设计,与其他型号相比,这种设计的优势是下潜速度更快。

在它之后还有IX型潜艇,同样属于二战中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主力潜艇,它和VIIC型潜艇就占了德军1100艘潜艇中的一半。

这款潜艇设计了与上面潜艇不同的双艇壳设计,油箱和水箱被设置在了艇壳之中,这种设计付出的代价是下潜速度下降了一部分。

本篇完-感谢观看!

大西洋海战到此完结,此为怒海狂涛的第四期,第一期的的封面格言就出自本篇中的沙舰舰长,此后我会将此系列继续下去,如果喜欢本文,我在这里点个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