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二十场经典战例之三——韩信和粟裕,井陉和黄桥

粟裕二十场经典战例之三——韩信和粟裕,井陉和黄桥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之空城计合击版更新时间:2024-09-21

本篇是粟裕20大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的第3篇

本系列将继续对比粟裕和中国历代头部战例和相关名将,看粟裕如何挑战二十四全史的经典战例和历史名将!

这次对决的名将是号称“兵仙”韩信!对决战例是其代表作“井陉之战”!


一.模式类型:神级战术

一.战例对比

黄桥vs井陉(西汉)

二.模式概念

战役设计天马行空组织实施环环相扣,颠覆思维习惯、战争逻辑、兵法原则,结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取得超乎想象的不对称战果。


二.战例分析

一.历史战例:井陉之战(西汉)

战役时间:公元前206年11月(汉3年10月)

双方指挥:韩信(汉军)——陈余(赵军)

兵力对比:约4万——约7-8万

主要战役:井陉会战

歼敌数据:不明,赵军大破虏

大鱼数据:主将陈余被*,赵王歇将军李左车被俘

注:资料主要来源《史记》,《汉书》

一.兵力分析

一.汉军兵力

韩信的总兵力记载是“数万人”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具体明确部分:“万人”先行背水而阵,“二千”骑兵埋伏于小路,韩信本部数量不明。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数万人,在古代一般指3-5万人,达到5万,会直接用数字,除了主力外,韩信还有明确的1.2万,按照比例,主力规模应在约3万,两项加起来4.2万,取近似值4万

二.赵军兵力

赵军兵力没有具体数字,只有“号称二十万”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号称”’在史记中,至少要打4到5折。同时陈余此时刚从张耳夺取赵国,同时赵国四面受敌,兵力势必有所分散,这样集中在井陉*兵力大概7-8万人

井陉的真实兵力是4万:7-8万,远远没有3万对20万,乃至数千对20万这么夸张。


二.战前态势

一.陈余战略

10月,陈余和赵王歇集中号20万人于井陉严阵以待

赵军李左车建议:韩信连破魏、代,兵峰正锐,难以正面对抗,应该利用井陉道狭窄,补给线必漫长的特点,主力在正面坚守不战,以3万人迂回敌后,切断其粮道,使韩信不战自溃。

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战略,认为兵力优势巨大,主场作战避而不击,采取间接手段,太过保守,自信有把握直接击溃韩信,如此还可威慑其他来犯之敌。于是决定和韩信展开正面会战,一战定胜负。

得知李左车建议没被采纳后,韩信大喜,立刻率主力进军井陉

二.韩信战前部署

得知李左车建议没被采纳后,韩信大喜,立刻进军井陉,并进行战役部署:

1.埋伏骑兵:韩信首先挑选出2000骑兵,每骑携带一面红旗,走山间小路,埋伏于山上,观察赵军动向,韩信指示,次日战斗开始时,正面佯败,赵军必全军出营追击,这时候骑兵快速突入营中,拔掉赵军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2.背水阵:正面战场,韩信先以1万人先行,背靠绵蔓河布防,为水上军,被赵军嘲笑不懂兵法,同时陈余因为汉军主力未出,就此攻击,会打跑韩信,因而对这1万人的背水布阵全程未加干预。


三.会战战况

1.汉军佯败:次日凌晨,韩信率主力出井陉口,赵军出营迎击,双方大战“良久”,不分胜负。韩信认为火候到了,有意扔掉旗帜大鼓,向河边撤退,水上军打开营门接应。

陈余见汉军败退,下令倾巢出动追击汉军,赵军士兵竞相争夺丢失的旗鼓。

2.背水一战:汉赵两军在绵蔓河岸边激战,在汉军坚决抗击下,久战不下。此时韩信埋伏于山上的两千骑兵,按计划冲入赵军空营中,将汉旗插满赵营。

打到中午,赵军仍未攻破水上军,于是准备回营休整,回去路上,望见大营插满汉旗,以为汉军主力端掉大营,一时间军心大乱。纷纷逃散,赵将斩*逃兵,不能制止。

接下来,正面汉军主力和背后的两千骑兵,前后夹击,赵军随即完全溃败,之后追击至泜水斩*陈余。

至此井陉之战结束,实现了攻克井陉关,击溃主力,击*主将三大要素。


四.战役分析

一.两千骑兵作用

(1)前后夹击:骑兵的作用基础的就是背击,加速敌军溃败,大量*伤赵军,“大破虏”的战果,和两千骑兵背后夹击有直接关键

(2)拔旗易帜:井陉之战中关键性奇谋,使得2000骑兵的效果成倍增长。

每骑携带一面汉旗,两千人伪装成了几万以上的规模。如果只是两千,赵军还不至于动摇,主力回师,凭优势兵力夺回大营,但是赵军望见大营插满汉旗,以为断后的是至少几万人规模,这就完全崩溃了。

二.背水阵相关

(1)背水原理:井陉的背水阵,不是战役中临时部署的,而是提前一天时间构筑了营垒和*工事,而赵军是临时追击中投入战斗,携带不了多少远程和攻坚装备,短时间拿不下依托这种防御阵地的汉军,是很正常的。

(2)汉军质量:汉军并非所谓乌合之众,而是有相当强的战斗力。这是背水阵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和前提。

从组成看,韩信能挑选出2000骑兵,这个比例在当时很高:垓下之战,灌婴也不过5000骑。说步兵缺乏训练还可能,骑兵则必然是精锐。

从实战看,汉军主力先和赵军“大战良久”,而后有序佯装败退,丝毫不乱,这些实打实的战斗描述表明,汉军战斗力和赵军大致相当乃至略高。

三.战役节奏

(1)万人先行:韩信以万人先行背水,使得赵军处于麻痹状态,未趁其立足未稳,先手进攻,使得从容完成水上军布阵。如果开始就全军背水,陈余就会大举进攻,即使不败,战斗也变成混战和死磕,变成烂仗。

退一万步说,即使赵军对万人先行发起攻势,主力后续还可以接应撤出。这样即使失利,也不会大损。

(2)大战良久:刚开始,两军“大战良久”,这一节奏掌控很到位。

如很快佯败,赵军会生疑,不会倾巢而出,拔旗易帜就无法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而经过长时间激战,确认韩信无后手,这才倾巢而出。

另一方面,实战中赵军在中午回营休整,此时夹击,赵军抵抗力处于低点,迅速崩溃,如果提前几个小时,还保有相当的状态,夺回大营的可能性会大增,产生很大变数。


无.后续和其他

一.后续战况

井陉之战后,一部继续南下,攻克襄国,俘虏赵王歇。灭赵,置常山、代郡。

赵国主体被灭,地方守军继续抵抗,同时楚军派出数支奇兵渡河支援,韩信和张耳往来救援,逐步平定赵国剩余城市,花了约1年时间,下赵国约50多城。

二.南路军问题

在韩信攻赵期间,另有一支汉军由河南向北进攻赵国,具体指挥官不详(有说刘邦,但无明确记载),具体在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进攻区域是河内和邯郸郡的十几个县。

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从攻下邯郸。别下平阳,降邺。从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

不过灭赵的主体依然是韩信的北路军,南路军只起配合作用,作战区域也只是赵国南部边缘地区。


二.粟裕战例:黄桥战役

战役时间:1940.10.4-10.6

双方指挥:粟裕——李守维

兵力对比:7000——3.4万(主要交战1.5万)

主要战役:黄桥围歼战

歼敌数据:歼敌1.1万(俘虏3800),伤亡900人

大鱼数据:89军军长,独6旅旅长,参谋长,99旅副旅长、参谋长阵亡;33师师长孙启人,117师副师长,参谋长,99旅旅长等被俘

缴获数据: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轻重机枪189挺,长短枪3800支

黄桥战役示意图


一.兵力分析

一.我军兵力

3个纵队9个团,共7000,只有2个主力团,其余都是刚扩编新团。

装备方面,全军机枪只有不足10挺,迫击炮仅1门,炮弹2发,等于0,子弹数量很少,只有手榴弹相对充足。总体就是游击队的水平。远低于红军时期。

二.敌军兵力

26个团,共3.7万,主要交战的是中路89军1.5万,各级军官完全黄埔化。

装备方面,团、营有重机枪, 团有迫击炮连,军、师有山炮,其精锐的独6旅,3000人全部装备新式中正式步枪。大大超过红军时期的蓝军。


二.战前态势

一.蓝军战役部署

1940.9.30,韩德勤组织26个团3.4万人,分三路合击黄桥,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其具体部署是:

中路:89军11个团——1.5万,从海安,经加力一线向黄桥的东北两面进攻

左路:保1、3、6纵队税警团——1.2万,从泰州、曲塘向南进攻,掩护中路军右翼

右路:保1、5、6、9、10旅——7000,由磨头镇向西进攻加力,并掩护中路军左翼

上述三路,总计26个团3.4万人,由中路89军军长李守维统一指挥。

左右两路之前战斗屡遭打击,且仅为辅助,以少数兵力可暂时牵制(但战局一旦僵持,就将完全改变),进攻的主体是中路89军,其具体部署为:

右纵队:独6旅(3个团)——经营溪,高桥进攻黄桥北面

左纵队:89军军部,33师,117师(6个团)——经加力,分界,进攻黄桥东面

预备队:117师(2个团)——进至古溪镇,相机增援

二.粟裕战役部署

在方圆仅20公里的范围内,面对数倍兵力和数十倍装备差距,粟裕采取了以黄桥为轴心,原地决战的战略,并设计了一个超出人类想象力的战役计划:

3纵:坚守黄桥作为整个战役支撑点

1纵:在2纵一部的配合下,从侧翼进攻左翼的独6旅,

2纵:先远距离迂回,插到分界,切断敌军退路,再折回向西,和3纵合击右翼33师

消灭两翼敌军后,集中全部3个纵队,围歼中间的89军军部和117师

另:2纵2个营,3纵1个营于分界、加力、古溪等地用散兵战,使敌军提前展开兵力

以4分之1的兵力用于正面,4分之3的兵力迂回包抄,一次围歼整个89军!

四.会战战况

一.10月4日战况

(1)黄桥东门初战:10.4日4时,33师从东面进攻黄桥前沿阵地,11时,发起初次总攻,粟裕将有限的兵力(不足2000)全部集中于黄桥东门,放空其他三面。一时间战斗激烈,33师一部突入黄桥东门。

此时江南有1个营的增援至黄桥10公里处,粟裕振臂高呼,诈称江南主力赶到增援,一时间士气大振,将突入的敌军逐出东门,之后架起机枪,堵住了缺口。

至13时,33师初次总攻失利,撤至1公里外,黄桥东门战斗告一段落,粟裕立刻赶往北门,指挥对独6旅的战斗。

(2)闪击独6旅:15时,粟裕在北墙高处,观察到独6旅的前锋,已抵达黄桥北2公里处,通过数学计算,粟裕判断:

独6旅,3000人以单路纵队行军,2人间距1米半,总长4-5公里,前头已经抵达2公里,这样必已经全部脱离距离黄桥7.5公里的高桥,完全进入伏击圈。

粟裕当即下令,1纵立刻出击,将独6旅切断为3个部分,各个歼灭,经3小时激战,独6旅损失大半,歼敌1500以上,独6旅旅长、副旅长、参谋长及3名团长悉数阵亡,其余少数原地顽抗外,撤退到野屋基,和中间主力靠拢。


(3)黄桥东门再战:粟裕判断33师在黄昏前将再次发起进攻,于是令1个团在其即将总攻前,先行出击打破敌军部署,俘虏了部分人枪,再次打破了33师的总攻。至此危险期已经基本渡过。

(4)2纵和89军动向:2纵出击后,很快失去联系,至24时,得到消息,2纵已经成功迂回至分界,包围态势初步形成。

李守维原准备增援33师,但是独6旅遭袭后,不敢冒进,于是率89军和117师(4个团)在野屋基,修筑工事,暂时固守。同时令古溪预备队2个团前往增援33师。

二.5日、6日战况

(1)完成战役合围:10.5日3时,粟裕听到黄桥东面的枪声,判断2纵已经迂回到了西官庄一线,但此时尚未和3纵取得联系,还不能确认合围已经完全形成。同时,粟裕以2个团,再次向当面33师出击,破坏了33师的第3次总攻

8时,终于确认2纵已经进至刘家堡、西官庄一线,2纵一部和3纵前哨在大焦庄(黄桥东3公里)取得联系,形成闭环,至此完成了战役合围。

合围形成后,粟裕计划在5日黄昏发起总攻,先以2.3纵合击黄桥东面的33师,然后全力围歼野屋基的89军和117师。

(2)聚歼33师此时,粟裕得到消息,古溪一线的顽军预备队的2个团向33师增援,粟裕除令2纵一部阻援外,决定将总攻时间提前至上午。

由于通讯条件太差,粟裕不能立刻通知上1、2纵,于是粟裕又做出了一条奇计。

派分遣队向当面33师佯动,造成其猛烈的火力回击,一时间枪炮声突然浓密。听到枪声的2纵主力加速西进,1纵则加速南下,准备参与总攻

1时半,粟裕令3纵全部出击,和2纵夹击当面33师,大部歼灭,残部逃往野屋基。33师师长,99旅旅长被俘,99旅的副旅长和参谋阵亡

(3)野屋基总攻:33师被歼灭后,3个纵队从四面围歼野屋基89军总部,野屋基敌军虽然数量众多,但被圈在狭小的地域里,正好遭到新四军手榴弹的集火*伤,处于严重不平衡的战斗状态。

至10.6日凌晨,全歼包括89军军部、117师及独6旅,33师跑过来的残部。89军军长李守维阵亡,117师副师长、参谋长被俘(师长在海安)。


五.后续和战果

一.战果统计

(1)歼敌数据:歼敌1.1万,其中俘虏3800(内俘虏军官600)

10.4日,歼敌2000 (独6旅一千数百,33师数百)

10.5-10.6日,歼敌约8000,俘虏3800)

另营溪阻击和追击,*伤援军约1000人

(2)缴获数据: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轻重机枪189挺,长短枪3800余支

(3)大鱼数据:包括三路指挥官李守维,翁达,孙启人等师旅级军官无人漏网

二.后续追击

10.6日下午,夺取营溪,10.7日15时,占领海安,韩德勤早已逃往兴化,10.10日,继续追击,占领东台,和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在白驹镇会师。

至此包括盐城、东台、阜宁、海安等苏北大部被我军控制,省韩仅收缩于兴化一隅。通过俘虏缴获,至11月,主力部队已达到1.2万,另有6000人的地方武装


三.共同点分析

一.超想象力的战役设计

井陉和黄桥的战役设计,都是完全意义上的逆战争逻辑、颠覆战争思维,违反兵法常识,这一点是核心要素

1.井陉:逆常识的背水阵

兵法里有:“右背山陵,前左水泽”,在河边布阵,按常理应该在一边或者前方,利用河流作为屏障,掩护正面或者一个侧翼。

而韩信的背水布阵,放弃了河流的物理屏障功能,还给人为制造了枷锁,一旦战斗不利,全军将被赶下河,造成惨重损失(前不久彭城之战就是案例)

实战中,敌我双方都大为不解,赵军嘲笑不懂兵法,汉将打完仗之后依然不解,向韩信请教其中原理。

2.黄桥:超脑容量的半而围之

黄桥的战役设计,比井陉更为离谱

兵法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发起包围作战,至少需要数倍兵力,长平之战的等而围之,已经令战史震惊。

黄桥则是“半而围之”,围歼兵力多一倍,且装备远高于自己的对手,同时整体兵力差距达到5倍,也就是说不仅要围歼一倍兵力,还要在1-2天时间里完成速决。

被俘的33师师长孙启人说到:“今日终于见识什么是“十面埋伏”,太可怕了。”

用一半的兵力打成“十面埋伏”,完全超出了对手的想象力上限。


二.复杂的战役结构

井陉,黄桥另一个共同之处:战役结构复杂,环节和步骤众多,同时各个环节衔接流畅,环环相扣。

这也是必要要素,仅有想象力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复杂的战役步骤来具体实现。这一点也是区分和一般奇谋战役的关键要素。

同时战役结构越复杂,环节越多,意味着控制难度几何增长,容错率大幅降低,任何一个环节,或衔接方面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战役计划*。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凤毛麟角的原因。因为风险和控制难度太高。

下面具体梳理一下井陉和黄桥的战役结构:

1.井陉结构

部队分成3个模块:

1.水上军,2.两千骑兵,3.本部主力

战斗过程分为4个部分:

一.主力先期交战和诱敌机动

二.全军背水一战

三.两千骑兵拔旗易帜

四.主力和骑兵前后夹击

2.黄桥结构

部队分为3个模块:

1.正面阻击的3纵,2.侧翼出击的1纵,3.迂回断后的2纵

战斗过程也分为4个部分

一.3纵在黄桥攻防战

二.1纵侧翼闪击右翼独6旅

三.2.3纵合击左翼33师

四.3个纵队对中间89军大围歼

由此可知,井陉和黄桥,都是由3个独立的模块,通过4个高质量战斗构成的,同时模块和战斗相互关联,过程流畅,环环相扣。


三.运用多重奇计

和通常奇谋战役,个别出奇不同,井陉和黄桥,属于处处用奇,出奇无穷,而且这些奇谋都是实打实的具体战术动作,非虚构和美化的宽泛概念。具体盘点如下:

1.井陉奇计:

一.背水列阵:激发战斗意志,置之死地而后生

二.丢鼓弃旗:伪装溃败,诱敌倾巢追击

三.拔旗易帜:虚张声势,造成赵军心理动摇

2.黄桥奇计:

一.望梅止渴:诈称江南援兵赶到,士气大振,将突入部队逐出黄桥

二.踩点出击:卡好时间临界点,先发制人,将总攻扼*于萌芽

三.枪声为号:通过主动出击,吸引敌军开火还击,用敌军枪炮声作为总攻信号。

四.黄鼠狼吃蛇:将独6旅一字长蛇阵,分段4块,各个歼灭

五.“空城计”:黄桥西北南三面放空,集中于东面的“空城计”部署

六.独立散兵战:用3个营专门进行独立的散兵战,迫使敌军提前展开


四.不同点分析

一.黄桥比井陉难度更大

(1)兵力差距:兵力对比,井陉是1比2,而黄桥是1比5,同时黄桥不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会战,而且是面对多路敌军的,高比例“反围剿”战役。

(2)质量差距:井陉战役,双方质量上大致相当,汉军甚至占一定优势,可以从容的执行脱离战斗,有序撤退等高难度技战术动作。另有至少两千精锐的骑兵。

黄桥,双方装备差距悬殊,技战术方面,顽军无论射击技术还是修筑工事,是此时新四军所不能比拟的。即使是传统优势机动性,也不具备(战后追击,4天时间只走60公里)所以质量上也是以弱打强。

(3)后手外援:井陉之战,汉军有后手,必要时可调回邬县的曹参所部,加上曹参,数量上已经可以对等赵军,而黄桥,北面东面是顽军,西面是日伪军,南面是长江,空间只有纵横20公里。且无任何外援

综上,和井陉相比,黄桥兵力差距更为悬殊,质量上以弱打强,同时无外援和有后手,因而难度上远大于井陉。


二.黄桥比井陉更圆满

虽然黄桥在难度上远大于井陉,但韩信只追求“破敌”,粟裕则追求“全歼”,这一点是黄桥超越井陉的决定性要素。

1.黄桥完整围歼,井陉击溃追逃

黄桥战役,除了古溪援兵3000人外,1.2万人进入包围圈内,被歼灭超过1万人,包围圈内包括三路主将在内,所有大鱼悉数首虏,无一人漏网。是历史上罕见完整大围歼战。

而井陉之战,陈余和赵王是100多公里外,战后追击中首虏,同时根据功臣表记载,几乎无赵将被首虏,和后面灭齐一大堆首虏大鱼相比,相差悬殊。所以井陉就是史记中。定义的“大破虏”,也就是井陉仅是大击溃战。

2.粟裕以主力断后,韩信仅少数迂回

黄桥之所以形成围歼,在于粟裕以超过3分之1的重兵用于断后,才有可能实现对敌军的有力封堵。同时,比一般围歼更为完整,除了用重兵断后外,还因为各部确实打通联系,和有序一致的统一总攻。

而井陉只投入两千骑兵,对于七八万的赵军来说,力度完全不足,如果韩信追求更高的目标,至少需要达到1万以上的规模。因此韩信的包抄行动,只能算是一种战术奇兵,目的并不是封堵敌军退路。这是打成击溃战的根本原因。

3.韩信始终稳健,粟裕不断微操

粟裕以4分之3的重兵进行迂回,创造了比井陉更杰出的战果,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正面兵力被严重削弱,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暴增。

由于的正面只有4分之1的兵力,守卫黄桥变得险象环生,依靠粟裕连出奇计和不断微操才稳定下来。而迂回兵力脱离直接控制,大幅增加了危险和不稳定性。

而韩信表面上分为三部分,但是主力始终直接掌握,同时水上军处于主力背后的二线,也就是说,除了两千骑兵外,韩信的主力始终在手,战役节奏全程尽在掌控之中。


五.总结

井陉是韩信军事生涯的高峰,而黄桥只是粟裕生涯大兵团的出道作,此时的粟裕还处于幼年期,后续还将不断进化,而韩信已经是完全体。也就是粟裕出道,就超越了完全体的韩信。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