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峡晚报
三峡晚报讯(全媒记者冯汉斌)今天是腊月初三,也是革命家、作家马识途108岁的茶寿生日。记者昨天从四川大学文学院获悉,当天,马识途委托家人将去年书法展所得50万元全额捐出,作为马识途文学奖的补充资金。而在生日前夕,这位早年在鄂西宜昌参加革命并写下《清江壮歌》长篇小说的世纪老人,接连推出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两部重要新著。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曾在西南联大求学,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新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正是马识途在西南联大学习甲骨文的回忆录,受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诸多知名作家的推荐。在铁凝看来,“这部《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见证了马老对汉字及其承载的博大传统经久不磨的挚爱深情,更见证着一位革命作家如金如石、坚不可移的文化自信。”在《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马老倾情回忆西南联大青春时光,80年冷藏甲骨文等珍贵笔记经典重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是唯一一部马识途西南联大古文字学专业求学时光回忆录,全书从不同角度全景式展现甲骨文魅力。“古文字学本来是很专业的,但是我想这本书是为大众写的,除了怀念西南联大和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大师,还希望能普及甲骨文。”马识途说。
除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马老还在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忆人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据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透露,这本书的书稿基本上是马老自己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因为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写作,原本就不好的眼睛出现问题,还专门到华西医院打针治疗眼疾,医生建议他尽量少用电脑。从那以后,马老才换上笔手写,又开始了一手握笔,一手拿放大镜的姿势。为了写这本书,他再次打开脑海中尘封的记忆盒,重新拾起已故的文人、师友、亲人们在他脑海中刻下的印记,那些逝去的点滴读罢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据介绍,《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全书共分为5卷,在第一卷《文人》中,他回忆了鲁迅、郭沫若、周扬、巴金、冰心、阳翰笙、张光年、闻一多、吴宓、汪曾祺、夏衍、曹禺、刘绍棠、黄宗江、杨绛、周有光、李劼人、李亚群、何其芳、沙汀、艾芜、周克芹、车辐等25位已经逝去的文坛名家。“这些人物都或多或少曾经和我有点关系,至少是我认识的;最后还想说一句,又一度想学巴金,我说的是真话。”马识途表示。
生于1915年1月17日(腊月初三)的马识途同他的哥哥马士弘早年先后在鄂西和宜昌参加革命和抗战。1937年马识途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在学校结识了同学刘惠馨,1938年3月,23岁的马识途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马识途随中共鄂西北省委前往襄樊。1939年春,24岁的马识途开始担任枣阳县委*,又任南(漳)宜(城)安(康)中心县委*,当年5月,他调任光(化)谷(城)中心县委*。同年10月,马识途受命前往宜昌,担任中共恩施特委*,刘惠馨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39年冬,马识途、刘惠馨在恩施经组织批准结婚,一起从事革命工作。1966年3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即是这段革命经历的记录。他的哥哥马士弘是抗战老兵,参加过上海淞沪战役、宜昌战役、常德战役、保卫武汉大会战、石牌要塞会战等五大战役,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已身为国民党少将副师长的马士弘跟随罗广文兵团起义。2014年,马士弘与马识途共同出版《百岁追忆》《百岁拾忆》,回忆了他们极富传奇色彩的百岁人生,兄弟均写到了鄂西和宜昌的难忘经历。2016年,马士弘老人以106岁高龄去世。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