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藏宝图:胭脂古井有传奇“红兰馆主”留美名

刺桐藏宝图:胭脂古井有传奇“红兰馆主”留美名

首页传奇手游天麟传奇更新时间:2024-09-14

台海网11月5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

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光阴流转,胭脂巷虽不见想象中的红粉香街,却也“香味十足”,灌汤包、沙嗲肉串、面线糊,各种泉州名小吃香气飘满整条街。

胭脂古井有传奇 “红兰馆主”留美名

绥成堂是祖闾苏民居群四大厝之一

壹 胭脂巷25号

七百年文脉代代传 燕支苏氏名人辈出

泉州城里,几乎无人不知胭脂巷因“祖闾苏”而得名。这一联翩四座的古大厝建筑群,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后裔的聚族居所,在历经700多年风雨沧桑后,精美古朴依旧,留下许多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曾经集聚文人雅士的晚翠亭,至今保存完好。

联翩四座民居群胭脂古井胭脂色

由涂门街拐入胭脂巷,不出百米即可见“祖闾苏民居”立于沿街处的照墙,照墙朝外一侧横书“苏氏祖闾”四字,字体傲骨嶙峋,此乃著名书法家梁披云之手书。照墙旁,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眼前的祖闾苏民居群,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后屡有重修。民居群遗存连排大厝四座,占地约3000平方米,面宽约60米,进深52米,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大厝至今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四座建筑均为三开间,分别是五瑞堂、通源堂、绥成堂、红兰馆,大厝前有照墙,后有花园及晚翠亭。据记载,至元代末年,始祖所遗房屋尚有50多间之多。

苏氏宗祠门口的古井

四座大厝中,绥成堂是燕支苏氏宗祠。据悉,这是目前泉州唯一祭祀苏颂的祠宇,也是清代最早恢复祭祀苏夫人祖姑的家庙。宗祠有三口古水井,年代久远颇具神秘色彩,据传因其中一口打上来的是胭脂色的水,另一口能照出红色光影,水井被称为“胭脂井”。民间传闻,用胭脂井的水做胭脂,色泽艳丽,不油不腻,染后光彩照人,而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聚居于附近的棋盘园一带,脂粉需求量大,这里也成为贩卖胭脂的重要场所。

古厝里的石狮子

晚翠亭里聚雅士“红兰馆主”美名扬

苏氏后裔苏彦铸介绍,燕支苏氏是苏颂的嫡系十世孙苏唐舍(1270-1352年)于元朝初期自同安徙居泉州燕支里繁衍后裔,迄今已有700多年。这一族衍故事的开头,是他们的名人祖宗苏颂。公元1020年,苏颂生于泉州同安芦山堂一书香门第,是进士苏绅的儿子。他精通经史百家,入阁拜相。关于他更著名的是制作出“水运仪象台”,这成为古代首座天文钟。“存小心与宋千古,知大义惟公一人”,这是朱熹对苏颂的德操品行的高度评价。

燕支苏氏的另一位名人,是闽南近现代文化名人、泉州近代藏书家苏大山。出生于清末的苏大山,学问渊博,嗜书如命,他为家中的书斋和藏书楼命名“红兰馆”,他本人则自号“红兰馆主”。有学者研究,苏大山藏书总计3万多卷。如今质朴淡雅的红兰馆,后院有座晚翠亭,梯形亭檐下,绿植环绕,遥想当年,这里曾聚集了大批名人雅士。原来,苏大山曾是泉州名人陈启仁“藤花吟馆”门客,后加入同盟会,在厦门寓居22年,成为菽庄吟社的“十八子”之一。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苏大山在泉州组织了一个著名的诗社,叫“温陵弢社”,一批清末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等一起开展诗歌创作。

苏大山亦醉心于泉州地方文献研究,著有《温陵碎事》一书,完成《温陵诗徵》《温陵文徵》《晋江私乘》等编撰工作。他不仅买书收藏,还聘请书生整理誊抄泉州重要的典籍,在保存泉州乡土文献上可谓功不可没。

正在修缮的黄凤翔故居

贰 南岳后街38号

五次翻修古大厝 陶瓮排水最独特

泉州的街巷纵横交错,常常一个转角已是另一条街巷,甚或一座房子横跨两条街巷也并不少见。南岳后街的黄氏古厝,曾经就是这样的存在。

古厝正在进行局部翻修,几名工人在大厅横梁上作业。代为照看施工的邻居告诉我们,“他们家很大,从这里到巷口这一片都是,后面一直通到富埕后南岳宫。”这名邻居介绍,黄氏古厝已进行过5次翻修,共有三进,其中护厝就有11间,屋后还有一个大仓库,现在是华侨大厦的仓库。后落后花园附近有一条走廊,后来黄家将地捐献出来,才建起了现在的南岳宫。

“以前在这屋后还挖出了几十个大陶瓮,是古厝独特的排水系统。”这样的排水系统倒真的不常见,据说石狮永宁也有一座大厝,不设涵孔水沟,而是在天井中深埋三层底朝天的大陶瓮,雨水就进入地下孔洞存储,据称这是为了避免“钱水”外流。或许,黄家的大陶瓮也有此意。

黄家的外甥王先生介绍,他们是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以前大厅内悬挂有三块牌匾,其中一块上书“榜眼尚书”。大厅横梁处,隐约可见两尊飞天画像,但因年岁久远已模糊难辨。

黄凤翔是明代隆庆年间的殿试“榜眼”,曾任礼部尚书,其故居尚书府位于通政巷。史载,泉州文山黄氏族可以追溯到元代。天麟公入泉,世居于郡城西南隅一带。因居熙春铺,故名“熙春黄”。后来改居文山铺,于是得名“文山黄”。从九世祖风翔公开始,“熙春黄”便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四代一榜眼八进士,举人数十,冠著泉郡”,逐渐成为当时泉州有名的望族,从而开创“文山黄氏”一派,凤翔公也因此被尊为“文山黄”开族祖。

和裕税典

叁 南岳后街58号

昔日典当行扎堆 斑驳字迹藏历史

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胭脂巷的转角,一座门楣书有“和裕税典”的院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几个大字漆面已有些脱落,狭长的院子里摆满了花草,一旁是一座两层半高的楼房。院子尽头,是另一座房子,今年80岁的陈丽玉就住在这里。她介绍,“和裕税典”是其曾祖父的产业,曾祖父有五个儿子,她的祖父陈文彬排行老二。这座院子之前是一幢古厝,主厝约80平方米,连护厝占地几百平方米,还有一个后花园。随着历史变迁,房子和花园都拆了。

陈阿婆回忆,陈家祖籍在晋江陈埭涵口,祖父陈文彬在老家经营一家和安信局,小时候,她常常看到街坊拿着海外汇款单据到信局里取钱。后来陈家人迁到泉州市区,就在南岳后街开了家典当行。1949年以后,周边慢慢出现不少典当行。

“1956年,祖母从香港回来,祖父就盖了这座房子给她住。”陈阿婆说,但世事变迁,院子里的主厝现在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她和丈夫魏中榜居住在主厝旁的另一座房子里。魏中榜是鲤城区民政局的离休干部,也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战争在魏老的身上留下不少伤疤,但魏老却把这些伤疤当作自己参与革命事业的光荣勋章。

南岳宫

肆 南岳后街

信女献地众人捐资 重建境庙南岳宫

从中山南路拐入南岳街,穿过一段不长的巷弄,南岳宫就立于南岳后街巷尾。

这座藏身民居深处的闽南庙宇,面宽狭窄、纵深修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常年梵音袅袅,香火缭绕。南岳宫看上去似乎并不大,但对于南岳街和南岳后街一带的居民而言,这是他们信仰的寄托。

老泉州人大抵都知道境主神。在古代,泉州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祗,将其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据资料显示,泉州城旧时分为36铺94境,每境都有小宫庙供奉境主,宫庙星罗棋布,各路神仙应有尽有,还有种类繁多的古代王爷公神祗和各种挡境神,形形色色的神庙遍布泉州城乡各个角落。南岳街一带地属南岳境,境庙便是南岳宫,宫内供奉境主神赵天君。

据考证,泉州古城南岳庙原址在晋江池店的溜石村,又称南海庙,始建于五代,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过去因信众出城过江行香朝拜诸多不便,后从溜石山南岳宫分炉迁入泉州城内。文史资料记载,泉州南岳宫址始建于宋,清末坍塌殆尽,1923年重建,上世纪50年代又被拆毁开辟为路,1995年附近一信女贡献自家宅地,并由众人集资重建新宫。(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