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拆书是一件好玩的事

原来拆书是一件好玩的事

首页动作格斗暗影格斗相印9代更新时间:2024-06-03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就想找一本能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书,于是买了一本鸡汤式的,记不得书名了。室友还觉得我很奇葩,毕竟都是理科生,就连女生都要有点男生的理性思维才正常似的。

鸡汤式的书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启发,宗教类的书又很高深,非名著类小说倒是看了不少,零零碎碎各种电影和音乐碟片收藏了一大堆。

那些年也经遇过一些人生的危机,每次危机的暗夜,总有一个声音会从心底里发出,告诉我这是一种考验,不然为何生而为人?似乎这是本有的一个认知,就因为有这个认知,一直支撑着自己从旋出旋入的痛苦中慢慢走向成熟。

这就是我想要的

从大学到工作岗位,没有太多激情,择业也只是随顺大众观念里的所谓稳定和收入标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工作就是那些机械的重复操作。

因为恐惧生命就那么一条直线地走进坟墓,灵魂深处渴望一种波澜壮阔,渴望一种不同凡响,所以在银行工作了16年后,我勇敢地选择了辞职,却依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把自己牢牢缚在家庭和宗教的各种身份和求好里,荒度岁月。

来到正心堂,是生命中一个大大的转身,兴许是缘份,也兴许是骨子里一直还有着一份寻找生命火花的渴望,让我在正心读书会能够迸发出巨大的激情和力量,就如同一个饥渴很长时间的人,找寻了大半生,突然来到此地,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

要的就是一份认真的态度

最初正心读书会梓桐邀我参加《声入人心》栏目的书籍拆解,我心里还有些踟蹰,生怕自己才开办的自媒体公号顾不上。但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不仅如此,在拆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写作能力更是有了突破。

拆书无非是将一本书拆成若干章节,然后大家伙儿各自领到自己的任务,去阅读,然后浓缩成文,录音,提交,最后复盘一下。我们最初拆的是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心理哲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达成共识当天,我立马从淘宝买下一整套,共八本书,厚厚地一摞。

刚开始,我只把这当做是任务,阅读的过程也比较范范,并没有遵从作者的逻辑,只是确定好中心思想,然后自己想到什么写什么,却也意外发现听众喜欢故事和案例部分。

后来同行的捧侠说过一句话提醒了我,她说我们还是应该忠实原著,浓缩并还原作者的思想。是呀,毕竟我们只是在拆书,如果漏了某些内容,就失去了拆解的意义,让听众不能全面了解。

而我往往会掉到一种自以为是,即看见某个点,就一头扎进去,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去写文,这是我在自己公号上写作的模式。梓桐说,那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这种热点讨论,是在云分享和互动式问答中展现。

哈哈,共事的小伙伴们就那么包容我,没让我返工,梓桐还夸我牛掰,如今回观自己,真有些惭愧,当初还是缺了一份认真的态度。

搞砸它

在云读书分享第一期,我有些紧张,梓桐只对我说:搞砸它!而我就是无法脱稿,搞得太正式、太僵硬: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即便一篇好文,听众都会睡过去。

真搞砸了吗?也许是吧?不过我先生安慰我说,连主席都照着稿子念,你又不是去竞选总统?那一刻我心放平了不少。

始终觉得自己在不断地和这个“陌生”打交道,能勇敢去尝试和优化,就是在践行突破和提升。就像当年学驾驶一样,有一天我也会熟能生巧,完全打开自己,讲出平常心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真实实看到自己在快乐地成长着。

人脑的惰性

复盘是个新鲜的名词。小伙伴倩倩把英英老师带进群,教我们如何做思维导图。起初我内心是不想学的,上了年纪,对新鲜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或许这不是年龄的问题,梓桐说,人脑都有一种天生的惰性,在于我们如何驯服和善用。

在英英老师视频讲解的过程中,我正是饭饱神虚的时候,偏偏手机失灵,总是从腾讯视频中掉线,搞得只听到后半部。心、能、相的关系就是那么有意思,你心底里有抗拒,不想contect(连接),就会莫名其妙地掉线,死机。

然而当我真正使用了思维导图,却发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工具,真好学,真好使。无非是我在没有实操之前,放大了它的难度,在头脑里构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而这障碍其实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这些软件界面,设计都是非常人性化的,你会操作手机界面,其他相应的软件程序,都不是问题。

即时学习能力

录音成了我的难关,有时一个咯噔,就得重来。幸好先生在这个时候关心了我一下,从他的世界里空降过来,给我拷贝了一个超级棒的编辑软件,让我可以分段录音,并配上背景音乐,又直观又好用,那一刻真的很感谢他,温暖备至,无需多言。

先生的即时学习能力,我一直很钦佩,他说你这个编辑软件,还有很多功能,你只要上网查阅相关视频,都有教学的。

只可惜,我现在也只用了其冰山一角,得少为足,不到撞墙不会去学,哈哈,还是在自己的喜好里打转转。突然想起电影《地心引力》中的女主角莱恩博士,生死关头时拿起说明书,现学现用,真的很考人啊!

关键在于我们真的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并沉着应对各种危机和考验,不是吗?不取不舍,一路前行。人越是主动去学,脑子就越灵活,手脚就越听使唤。这是我先生的格言。

拆书的诀窍

当拆书拆到第二本、第三本时,我提高了自己的效率,发现把第一步走好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必须得透透地掌握作者的整个一章的思维逻辑,包括每一节之间的关系,他是如何一步步深入探讨?所呈现的案例究竟是要证明什么?或引出什么?

当拆书拆到第二本、第三本时,我提高了自己的效率,发现把第一步走好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必须得透透地掌握作者的整个一章的思维逻辑,包括每一节之间的关系,他是如何一步步深入探讨?所呈现的案例究竟是要证明什么?或引出什么?

作者本身的思维是很跳动的,你不一定非得按照他的顺序讲,但是你只要抓住他核心的逻辑,就能深入他的思想,和他真实相印,甚至你能明白他字句背后想表达的意思,一层层地,你会领悟出一些细微的东西。

如此,便能更好地将这些领悟呈现在拆解的文章里,将作者的智慧传递出去。当然这种传递,会连带我自己心内的东西,这其实是最好玩的,所以说这叫各自相应,互相启发。

重点是书中的内容,真实撬动了每一位读者听众的心,把心内深埋的东西,无论好坏美丑,都翻出来,去与自己和解,去迸发出能量并获得疗愈。那一刻你会有一种释然,甚至是感动。

而在这个拆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这点滴积累、扎实前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清明自己生命的蓝图,会很自发地去阅读那些不是自己任务的章节,因为里头有太多自己想明白、想深挖的东西。你会发现,每阅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拾到原本忽略的宝贝,然后更多地还原,更多地同频共振,这真的很美好。

当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少有人走的路》第三本书的拆解。如同玩打怪游戏,我在进阶的过程中,发觉到作者的思想开始进入到一种深度,你不反复研读细品,就会有点茫然,就会不知道作者举的一些案例究竟想表达个啥?

而这也正是我们拆书人的价值体现所在,你必须有前面扎实的基础,才会有后头的真实理解,才能引用前几本书作者的观点去论证当下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何梓桐要求我们复盘的原因,让我们可以随时用上之前储备的“干货”。你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明晰地解读新的内容,不断提炼,不断积累。哈哈,好比炼丹一样,就需要扎扎实实投入地做。

而到目前,我也开始尝试一种倒行逆施的做法。正因为越是往后,越是发现作者斯科特的思想灵光闪闪,每讲一个点,他会激起好几个论题,甚至有我过去不曾涉足的新领域。如果不注意,就会错过。如果真的想全面掌握,就得将思维导图或经典摘录以及论题,这些复盘的工作提前做,才能更多地掌握作者的整体逻辑,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而实际上这么做,反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效率,因为明确的框架已经搭好,你尽管顺着思路写,然后随缘加入自己的体悟,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及热点。这是很自然而然的呈现,你不用把头皮抓破,你会感觉到一种顺畅,如同冲浪一般惬意。

回家的捷径

边拆书、边观影写作,再辅以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正心课程,就会更多地深入,并丰富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互相引证,让文字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

这也就是梓桐说的层层叠加,真的很有趣!你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呈现,都在更加精准地指向一个方向,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充满荆棘,也充满冒险的刺激和惊喜,那是条回家的捷径。

而这层层叠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一种简单朴实,从中映现出来。当我从这份激情的执迷中放松歇息时,我便能体会到一种灵感在涌现,同时体会到专注和歇心的不取不舍,有多么地好玩,你便真的想大声歌唱,跳一场舞,去拥抱每一个人。

每一天都活得那么充实,那么开心!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汲取营养,并绽放自己的美好,不断走向生命大自在,然后你会发现无穷,而最终你也会发现自己就是无穷本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