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多年前遭到辐射变异的“哥斯拉”,到几天前刚在国内上映的诺兰新作《奥本海默》,大银幕上无论科幻还是传记,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们对“核辐射”这个不明觉厉事物的各种想象、未知与恐惧。
电影世界中,核战争、原子能和辐射等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题材。这些电影不仅在视觉上震撼人心,更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哥斯拉是否会成为现实?
去菜场买鱼,我问老板:“这个鱼是日本海域的吧?听说日本海域的鱼有辐射!”
“你有病吧,爱买不买,不买就赶紧走!”鱼站起来生气地说。
这是网上的一个小段子。
“核废水”风波深深搅乱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担心遭遇过核辐射的废水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这并不奇怪,毕竟对核辐射的忧虑,在这个事物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电影史上,几十年来很多人对此做了各种想象。
哥斯拉就是其最有名的代表。它是一只侏罗纪时代残存下来的恐龙个体,原本在太平洋深处沉睡,因为遭遇核辐射而苏醒,并产生变异进化,最终成为庞大的怪物。
盘点影史最有名的怪兽,哥斯拉如果排第二,恐怕没有怪兽能够排第一。
作为怪兽届“君临天下”的存在,哥斯拉的破坏力或许不是最强的,但影响力肯定是最大的。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怪兽,而是全球流行文化最知名的代表符号之一。
哥斯拉首次出现于1954年,日本导演本多猪四郎执导了首部电影《哥斯拉》。这个名字则出自日本作家香山滋的同名小说。
当时日本人还处在广岛、长崎被投下原子弹的浓重阴影中,后又发生了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原子弹导致日本渔夫受到核污染死亡的事件。于是,代表着当时日本人对核武器恐惧的哥斯拉应运而生。
虽然对人类城市进行毁灭式攻击,但哥斯拉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和追捧。从诞生以来,哥斯拉已经成为36部电影的主角,同时还出现在大量视频游戏、小说、漫画、电视剧、动漫、舞台剧中。
这些电影绝大部分为日本制作,好莱坞也至少拍摄了5部。德国、韩国均有以哥斯拉为主角的电影。甚至朝鲜也有一部,那就是著名的《平壤怪兽》,这部影片监制的名字是金正日。
影片中,与哥斯拉大战的对手各种各样,有人类、机器人、金刚,也有其他怪兽,包括同样因遭遇辐射而变异的蝌蚪“黑多拉”。
哥斯拉自身的形象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真哥斯拉、哨兵哥斯拉、太空哥斯拉、超级哥斯拉、漫威哥斯拉,以及Q版哥斯拉、宝宝哥斯拉、迷你拉,这个能够原子吐息的大怪兽,从最初的核战隐喻一路跑偏,凭实力赢得了人类的认可。
2015年6月,东京新宿区为哥斯拉颁发了“特别住民票”与“新宿旅游大使任命书”,这个大怪兽成为新宿区的“居民”。
2018年10月,哥斯拉成为美国太空总署(NASA)定义的新星座名称。
因遭受核辐射而畸变的哥斯拉不是一个拉。与哥斯拉诞生同年,美国影片《它们!》同样讲了核爆后的怪物故事。在美国产生变异的是蚂蚁,巨蚁们群聚在洛杉矶的下水道系统,准备好要接管这个世界。
大银幕上,被辐射后变异的生物包括并不限于变异大章鱼、变异大蝗虫、变异老鼠、汉江怪物等等,还有变异人类——高中生彼得·帕克被一只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到,从而获得了超能力、成为蜘蛛侠;物理学家布鲁斯·班纳则是因为被放射线大量辐射,因此身体产生异变,一生气就成为绿巨人浩克。
“核辐射”几乎成了很多科幻电影的常用套路,这让很多观众觉得被照射后,不是变大就是变强,简直就是一道加buff的光线。
就像郭靖或者段誉,勤学苦练太累了,也太费时,如果能喝蛇血/吃朱蛤/被辐射后功力能瞬间大增,也算是机缘巧合!
真正的核灾难片没有这么欢乐
如果说科幻类影片主打的是暴爽,那么有现实背景的核灾难片则沉重得多。毕竟无论毁灭能力还是恐怖程度,核事故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跟核灾难有关的影视剧,绕不过“切尔诺贝利”的名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1986年。37年来,关于这场灾难诞生了很多影片,纪录片、故事片、剧集乃至动画片都有。
美剧《切尔诺贝利》是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剧由HBO出品,只有5集,却获得了艾美奖19项提名,最后拿到了7个奖项和2座金球奖。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美剧《切尔诺贝利》中,苏联核物理专家和能源局领导被委派处理这场事故。致力于调查事故真相的人与想埋葬可怕秘密的人,产生了未曾预料的冲突。有的人不得不冒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险。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人类和平使用核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剧,爆炸后的核能泄漏导致上万居民送命或致病。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借用当时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以及档案影片,重现了当年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紧张进行的大作战,每个抢救阶段一一再现。
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关的影视剧有很多,包括《切尔诺贝利日记》、《切尔诺贝利》(英美合拍、俄罗斯有同名影片)、《切尔诺贝利反应》、《燃烧的灰烬》、《湮没之地》等等。
第二个与切尔诺贝利同级别的事故,就是2011年由于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不久,日本就拍出《88小时:福岛核劫》《福岛核事故3年后——13万避难者的选择》《纪实72小时:福岛早春的超市》《家路》等相关题材作品。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是2020年的电影《福岛50死士》。这些影片中既有还原事故过程、追究责任的严肃纪录片,也有聚焦福岛居民在各方支援下艰难重建的温情故事,还有的塑造了核电站一线员工的英勇形象。
论起核灾难电影,日本人很舍得对自己下手。
大概其天然不利的地理环境,让日本人一直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他们拍了很多把自己搞崩溃的电影,比如《日本沉没》《感染列岛》等等。《再见》也是其中之一。
《再见》中,由于核电站爆炸,日本国土大半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危急关头,日本政府被迫发出“弃国宣言”,国际社会迅速制定了联合避难计划,日本国民按照名单的先后次序相继逃亡海外,女孩坦尼娅和伙伴智能机器人相伴,在空城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视觉震撼的同时更带来深刻思考
8月30日,大神克里斯托弗·诺兰最新作品《奥本海默》在中国内地上映。正如其片名,这部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被全球影迷所关注。
电影改编自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作品《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奥本海默主导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核力量几乎可以毁灭人类,于是发表演讲公开反对核扩散,导致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撤回安全许可——这意味着他无法再接触政府的核弹研究机密。
传记的结尾是1963年肯尼迪总统准备授予奥本海默费米奖,以表彰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并为其恢复名誉。但计划还未成行,肯尼迪遇刺。直到2022年12月16日,也就是9个月前,拜登政府才推翻了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
传记的书名也正对应着人类利用核能的两面:成功与悲剧。一边是高效的能源,一边是深深的恐惧。
核力量无比强大,核能的优势也显而易见,特别是用来发电,清洁、低碳、高效、环保,是最优质的能源之一。
人类和平利用核能是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带来了最大的悲剧。使用过的核燃料,具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对生态和民众产生极大危害。一旦发生爆炸或者泄露等意外事故,后果更难以设想。
在电影世界中,核战争、原子能和辐射等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题材。这些电影不仅在视觉上震撼人心,更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示了核能的两面性:既有无尽的潜力,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对自然、对科技、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因为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济南日报 记者:李雪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