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由战场上的十名战斗英雄讲述他们的铁血人生和家国情怀。
赵壁荣,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灵洞乡西山寺村。17岁报名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先后参加过金城官岱里113阵地反击战、上甘岭战役、抗击美伪敌军反登陆作战等战役。
曾经的少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3月,那正是赵壁荣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周年的的日子。
战场上的特殊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全国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浙江兰溪灵洞乡西山寺村一个小小的村庄,也有几十个人报了名,17岁的赵壁荣是其中之一。虽然身材十分瘦小,但自幼在山里长大的他,攀爬跳跃灵活敏捷。1951年3月,江南已经迎来桃红柳绿的春天,赵壁荣辞别了父母双亲和四个年幼的弟弟,正式入伍。1951年10月25日,赵壁荣和大部队跨过鸭绿江,步行两千多里,一路行进到三八线。
赵壁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样一边唱一边走。一个人扛了五六十斤的东西,被子、大衣、棉鞋,一周7天的粮食,跑得慢要掉队,跑快又跑不动,衣服潮了给它穿干,穿干了又潮了。吃东西更不要讲了,窝窝头,高粱米做的,像石头一样硬。
到了三八线,就等于到了战场。赵壁荣和新来的战友们开始为战斗部队挖战壕,修阵地,送弹药,抢救伤员。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掩埋烈士。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赵壁荣才知道,能够让这些烈士魂归故里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为了把牺牲的战友抢回来,部队宁可做出新的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出国作战
第一次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最后只有7人下了阵地
抵达三八线时,赵壁荣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1952年春季攻势打响后,敌我双方在金城郡官岱里反复争夺阵地。6月中旬,赵壁荣从新兵连被补充到12军31师91团1营3连,很快迎来了他来到朝鲜后的第一次战斗:反击官岱里113号阵地。
6月18日傍晚六点,炮火准备5分钟后,冲锋号响起。在山洼处隐蔽了整整一天不吃不喝的赵壁荣和突击班战友们,高喊口号冲锋在最前面。
赵壁荣:我扛两个炸药包一支枪,炸药包很大,大的一个10来斤重,小的一个5斤重,冲锋的时候路挡住了,很陡的一个地方,木头那么粗,横的竖的挡住了,爬不上去。地上有一个路障20公分不到那么宽,我很瘦很轻就钻过去了。后来我看班长也过来了,班长胳膊打断了,他把冲锋枪皮带往脖子移过去还接着打,结果不一会儿他的腿打断了,从解放鞋里漫上来都是血,我要给他包扎,他说,“别包扎,往上冲”。
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志愿军击退了敌人48次进攻,歼灭敌人800多人,成功抢占阵地。
赵壁荣:我打了三天仗,口皮都烂了裂开了,没有水喝。换防了我一个劲地跑下来,就看山洞里面也是一个炮弹坑的水,比原来水更脏,我也趴那里喝了,喝得饱饱的,也不怕脏了。
赵壁荣的军功章、立功证,现已捐赠给安徽省档案馆
赵壁荣所在连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160多人,只有7人下了阵地,阵地上还留有众多的烈士遗体。当晚,赵壁荣接到任务,带四副担架上山,抢回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疲惫不堪的赵壁荣于是再次冲回阵地,冒着敌人的炮火最终将所有烈士的遗体抢运回营地。
赵壁荣:这些烈士就在离敌人阵地很近的交接的地方,你一动他枪就打。我们担架员负伤了两个人,这样一副担架要抬两个人。抬了一个晚上肚子饿了,担架员他也不怕脏,手这么一擦馒头就吃了,我肚子也饿,没有办法,手使劲擦使劲擦,馒头外边扒掉,吃点心。这样抬到营部,天亮了。
1952年6月,赵壁荣立功纪念证
一张珍贵的照片
113号阵地反击战结束后,全连集体荣立一等功,赵壁荣个人也荣立三等功。此时,距离他跨过鸭绿江整整过去了240天。连队因伤亡过重奉命在后方白移山休整四个月。随后,部队接受上甘岭作战任务,赵壁荣和战友一起写下血书,要求参战。
赵壁荣:写了“这次战役我坚决要参加,我一定要保证消灭敌人,争当英雄。”也是给连队看,说明我决心大不怕死。衣服上写我浙江省兰溪市哪个乡哪个村,这边是哪个部队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准备(万一)死了衣服上有记载。
在准备投入新的战斗时,他收到了一张来自家乡的珍贵的照片。
赵壁荣:我在朝鲜的时候经常想家里。我走了以后弟弟好小,父母亲很辛苦。上甘岭以前,我要求家里给我寄照片,(看到)家里弟弟都还好父母亲还好,我也放心一点。这张照片当时也没有塑料纸,好不容易保管,我用一个美国人的罐头盒子给它保存起来。后来又拿出来打在背包里,美国人撒的传单很多,用传单纸把它叠好,保存好。这张照片对我有很大的鼓舞。
在朝鲜战场的战火中,赵壁荣收到亲人寄来的照片
上甘岭,行军路上的惨烈牺牲
上甘岭战役中,炮兵火力密度前所罕见,山尖被削平,平地变水坑,战场地形地貌面目全非,敌我阵地难以分辨,再加上通讯失效,赵壁荣眼睁睁看着三十多个战友还未抵达阵地,就牺牲在了路上。
赵壁荣:你像地图上这是山包,山包打平了,这是河流,河流也打没了。看地图没用,东南西北搞不清楚了。地上好多解放鞋,都是战士路过时候脚踩下去,上来来不及找鞋子,光脚板子跑掉。前面有人带队,要分开距离,十几米一个,有时候20多米找不到人也有,走错路的也有。前方后方也搞不清楚,有时候敌人在我们后头,有时候我们在敌人后面。
站完最后一班岗
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中朝人民军队在朝鲜东西海岸加强兵力,加紧备战训练。赵壁荣所在部队奉命开赴朝鲜东海岸,构筑工事,严防敌人登陆。1953年7月27日上午,正在站岗的赵壁荣听到了停战的消息,一时还不敢相信。
赵壁荣:当时连队通知我“小赵,停战了,马上几点几分停战。”我说“他骗我们的,他们飞机还在这里飞,我们不要受骗上当。”到时候真停战了,他们飞机不来了。大家欢呼,高兴,都举手在那喊“万岁,万岁!”
在欢呼声和万岁声中,赵壁荣站完了在朝鲜的最后一班岗,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共和国的建设中。
回国工作的赵壁荣
走下战场18年,敞开怀抱迎接国际客人
1971年,时任解放军12军31师91团代政委的赵壁荣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他被选调到“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担任组织工作。那一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之后,新中国又迎来建交高潮,先后与1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乒乓球赛事,赵壁荣以战斗的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得到了*总理的表扬。
赵壁荣:外国代表团来,我和庄则栋到飞机场去接他们,要安排好,他们提出问题要回答,每一场比赛我们都要在场。周总理经常来看,表扬我们“你们搞得不错。”总理一点架子都没有,看见人就打招呼,开始他主动打招呼,后来我们主动打招呼,开始很拘束,后来就不拘束了。
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竞赛部集体合影
走下战场18年,赵壁荣又一次感受到无上的光荣:在战争年代,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他和战友们挺身而出,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勇气和决心;在和平年代,他一样能鞠躬尽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热情宽容和笑迎八方的气度与胸怀。
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期间,赵壁荣在天安门留影
70年的光阴过去了,鸭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而当年那些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的热血儿女,早已是耄耋之年。回首往昔,赵壁荣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看到所有的战友都能魂归故里。
每当电视中播放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时,赵壁荣总是激动不已,他说,这里可能有我的战友,有我亲手掩埋过的战友。
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中国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的话
采访赵壁荣老人的前一天,中韩双方交接第七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埋骨他乡的117年名志愿军烈士归国安葬。和志愿军有关的新闻,他总是格外关注,隆重的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又一次让他想起曾在同一个战壕浴血奋战的战友们。
从部队转业后,赵壁荣定居在合肥蜀山区科企社区。合肥的秋天,树木还葱郁,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看上去,87岁赵壁荣和社区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时间,已经逐渐抚平了身上好几处战争留下的伤痕,而少年时在朝鲜那700多个日日夜夜,炮弹坑里的泥浆水、被敌人子弹穿过的手套、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行囊中的珍贵照片……每一个片段都还清晰如昨。
采访结束时,在给记者的留言中赵壁荣老人一笔一划郑重写下: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这历史。
赵壁荣的历史告白
赵壁荣:以前年轻时候想过再到战场上去看看,现在年纪大了,可能做不到了。其他战友在很艰苦的时候就走掉了,没有见到今天的好日子,我能够享受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家庭幸福,我感到很幸福。
来源:中国之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