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小馆
欧风旋转形柱
在开平市赤坎镇,一栋以100万块青、红砖为建筑材料,采用花式砌法与传统建筑建造工艺相结合打造,面积达4391平方米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开平市赤坎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平赤坎侨小馆。
在侨小馆二、三楼,有一个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开平分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共计505平方米。中心于2019年7月8日正式揭牌,先后挂牌“江门市乡村工匠艺术砌砖技能大师工作室”“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全市文旅学术交流中心、产业研究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华侨文化应用研究中心。
截至2021年11月,该中心先后引进硕士博士40余人,现有驻场人员30余人,吸纳了来自海内外、985、211高校优秀本、硕、博毕业生,其中博士6人,硕士10人,孕育了开平市塔木方原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奇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九州十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平市九方匠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创业公司。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关炳辉
360多年历史侨乡古镇焕发风采
侨小馆坐落在开平赤坎镇,该镇有36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诞生了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飞机设计师司徒璧如、岭南派国画大家司徒奇、关金鏊等名人。赤坎镇被誉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多部影视剧的主要拍影地。1939年,电影界名人司徒慧敏在这里拍摄了抗日电影《保卫大四邑》。而《醉拳Ⅱ》《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电影都在这里取景拍摄,人们把这里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赤坎镇也是著名侨乡之乡,赤坎籍的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逾7.2万人,这里保留着大量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其中有骑楼建筑680多座,中西合璧的骑楼与碉楼相互辉映。据悉,早年移民欧美的开平华侨把西方的建筑技术带回国内,融入岭南建筑元素,建成一座座融合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的建筑,赤坎镇迄今还保留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广州、老香港的特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镇正在建设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该项目运用“资源 资本 智力”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通过对赤坎古镇建筑进行保护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示范区、华侨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以及中国古镇文化旅游新地标。
项目建成后,预期每年带动旅客约700万人次,直接促进49类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岗位93类,新增直接就业岗位约3000个,提供间接就业岗位约10万个,项目全面运营后,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擦亮江门市“中国侨都”标识,助力江门打造成为新时代华侨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
传承创新,百万块废弃青红砖重生
据悉,侨小馆是赤坎新区第一座充分融合、运用侨乡文化的建筑。该建筑以文化旅游特征为第一视角,形成了一套新的设计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筑空间设计与立面艺术设计,侨小馆运用组合砌筑的方法,将青砖和红砖重新拼接、融合起来,运用砖砌艺术打造出各式窗框和窗线,在窗框里采用彩色玻璃,这些玻璃造型、色彩别致,配合日夜的光彩影,绚丽别致。侨小馆六大特色为百万砌砖艺术、多样窗线的拼合、蒙德里安式窗饰、水上楼引人上楼、欧风旋转形柱式、庭院式骑楼建筑。
70多名侨乡工匠现场施工
开平市“乡村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开平建筑技艺大师关询维告诉记者,侨小馆总共出了13个设计方案,后来决定采用融合开平建筑传统文化,体现现代设计的风格。首先是采用了传统的青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元素,建筑风格上有所创新,整体上利用点线面不同变化,以及色彩上的变化,突出视角上的美感。
关询维说,侨小馆是由70多名侨乡的工匠堆砖而成,其中不少是几十年经验的老工匠,年纪最大的已有80岁,由老工匠带领一班年轻人进行施工,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即兴创作。
百万块遗弃砖成建筑主体
关询维介绍, 2018年以来,广东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对村落内无人居住并已成危房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清理,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需要重新运转和处理,这其中不乏破败古民居拆除后剩下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不少是质量尚优的青砖。
据介绍,青砖和红砖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采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类型,同时也是赤坎镇绵延数公里、完整保存的骑楼群立面及33万平方米的骑楼老建筑的基础建筑,已经形成了赤坎镇的建筑特色。侨小馆的建造团队大胆突破常规思路,将这些建筑垃圾内的可用材料重新挑拣,共筛选出古窑青砖70多万块,红砖20多万块,进行了重新打磨,构成了侨小馆建筑的主体建材,这一块块承载着近百年历史沧桑的青红砖,砌成了侨小馆内17种柱式、35种窗户、25种栏杆、77个建筑物,组成了侨小馆内一个个精致的建筑艺术品。
在传统风格上进行演绎
关询维介绍,开平华侨建筑窗线及其窗饰多样,风格独特,在20世纪20年代,赤坎镇骑楼窗饰都是采用满洲窗,侨小馆则在传统满洲窗风格上,融入西方蒙德里安式窗式设计,在色彩上,保留满洲窗的风格,在结构和使用上,采用了多种造型设计,加强了实用性及美观性。
记者了解到,在窗饰设计方面,侨小馆大量采用了西方装饰元素和图案,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以此形成了侨小馆窗饰的基本参考元素。侨小馆窗饰以这些基本元素为题材,加以创新,侨小馆设计团队共绘制了13种窗线,并开展施工。
采用欧风旋转形柱式
柱子是建筑骨架的支撑者,也是最基本的建筑装饰,侨小馆的塔楼柱式吸取、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创造了全新的艺术展现形式。据介绍,开平塘口镇方氏灯楼极具传统美感,侨小馆东南角塔取形于方氏灯楼,在创新中继承了开平侨乡文化的历史风韵。
而相比于继承,创新是侨小馆的设计信念,侨小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西班牙埃尔保拉尔查尔特勒修道院的旋转柱子上汲取灵感,在建筑东南侧塔楼外立面修建了旋转形柱子。该柱高14米多,在砌筑红砖前,先以钢筯打造基础框架,再将每块砖沿框架排布,再进行矫正、固定、切割、上铺料等工序,一气呵成。
建设传承文化遗产新商业建筑
据了解,“赤坎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将依次开展“活旧、建新、培业”3个项目。其中,“活旧”是探索历史建筑、华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把赤坎建成广东华侨文化保护与开发创新示范区;“建新”是在建设一个安置旧镇人口的新区过程中探索华侨小镇的建设新路,将岭南骑楼、碉楼、洋楼等建筑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推动侨乡建筑艺术复兴;“培业”则是培育文化旅游产业。
2018年,赤坎古镇项目进入重要时期,开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再造一座百年古镇”的战略目标,规划了赤坎新区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延展地,侨小馆应运而生。侨小馆的建设作为赤坎新区第一个落地的安置项目,与传统的商业性开发项目不同,侨小馆还承载着文化遗产、历史传承、骑楼元素、小镇氛围等,在施工开展后,当地艺术家和工匠团队积极合作,在管理团队的激励下,激发了现场施工团队的创作热情。
经过了反复调研,设计团队与业主单位提出了目标:提升建筑的旅游属性,丰富街道景观,与本土元素相融合,形成安置的样板展示,统筹建筑的观赏、使用、游览三大需求。在明确了方向之后,经历了10个月的方案设计,最终形成了侨小馆的设计空间格局。该空间设计以庭院式骑楼为主要空间形式,为提高建筑立面的丰富度,以建筑群组合为外部表征,建筑高低错落起伏。
据了解,管理方和设计团队一起确定了几个明确的思路:农村盖房子的材料和技艺做施工主体、纯粹的农民工匠创造、放弃图纸的条条框框、放弃追求建筑学范畴下的意义。其目的在使建筑上达到“表达工艺、表达历史、表达遗产、表达文化、表达工匠精神、表达建造过程”目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