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重磅发文推动制造业发展,这些产业迎利好

安阳重磅发文推动制造业发展,这些产业迎利好

首页动作格斗火柴钢铁人3D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6

【大河财立方消息】日前,安阳市政府发布《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显著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

做强做大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打造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五百亿级和绿色建材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一批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3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到300家以上。

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以产业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为立足点,把握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准确选择发展路径,突出强链条、强体系、强基础,打造支柱产业精、产业结构优、创新资源多、营商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名城”,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二、工业经济情况

(一)发展历程。安阳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也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重镇,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之前,安阳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轻工业城市,轻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13.63%,形成了纺织、印刷、火柴、卷烟、食品加工、电池、医药等轻工业制造体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5年,安阳市经历了轻工业快速发展期。轻工业总产值为1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2%。从1985年到2000年,安阳市进入了工业发展调整期。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钢铁、煤化工等重工业快速发展,轻工比例逐年下降、重工比例逐年上升,重工和轻工的比重达到67.7:32.3。从2000年至今,进入工业转型发展期。2008年之前,工业呈现高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实现5年平均增速20%以上。但自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叠加影响,尤其是2018年全国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安阳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二)基本现状。2020年,安阳市制造业“三大改造”全面实施,钢铁、煤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延链提质,新能源汽车、电子新材料、通航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在全省排第4位,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千亿级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46.9%,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24.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2%,占规上工业比重1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92家,超10亿元企业32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在我市工业化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整体质量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依赖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两高”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的发展动能尚未形成接续支撑。随着科技创新和数字牵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迫切需要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速、数字经济全面赋能。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做大做强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全面赋能,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名城。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显著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做强做大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打造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五百亿级和绿色建材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大幅增强,占比达到5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培育一批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3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到300家以上。拥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化改造深度实施、绿色化改造对标提升、技术改造提速升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发展新动能。

四、重点产业集群

(一)着力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聚焦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技术、产品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按照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要求,重点推动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打造千亿级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龙头钢铁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以增资持股、交叉换股等形式,有序推动钢铁企业整合提升,建立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导向更加鲜明的钢铁行业空间格局。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攻关优特钢、高强度板材、高强度钢筋、优质线材、优质管材等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汽车、建筑、高端装备等下游产业培育壮大高附加值产品及特色产品,加快推动产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精密铸造、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推动钢铁行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推广绿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推动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钢铁产业全流程绿色低碳智能化。支持钢铁龙头企业向服务型转型,加快形成“技术 产品 服务”协同发展新优势,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安阳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林州市、内黄县为重点,持续优化提升“一区两园”空间布局。着力壮大整车制造规模,以整车制造需求为牵引,聚力发展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企业,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本地配套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康复医疗设备等优势领域,持续提升高端和终端产品比重,打造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通用航空知名企业入驻,加快通航制造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国家级无人机检测检验中心、5G泛在低空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集研发、孵化、生产、技术检测、维修保障、应用于一体的通用航空制造全产业链,打造成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坚持育龙头、强基础、延链条,重点围绕机车车辆零部件、内饰设备、安防技术及设备等领域,加快培育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依托重点数控装备企业,拓展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立集研发、制造、体验及应用于一体的新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依托安阳市康复产业技术研究院、内黄县康复产业园,充分发挥医疗装备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瞄准康复医疗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康复医疗、数字诊疗、高端体外诊断等产品,推动康复医疗设备产业向宽系列、多领域、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设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市,打造“中国康复设备之都”。

(二)逐步壮大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三大改造”,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快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品牌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打造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产业。依托安阳新型化工产业园,做大做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招商、垂直整合等方式推动产业链网状发展,打造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强化资源整合,引导支持精细化工龙头企业兼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打造河南省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循环化、清洁化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提升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企业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

食品制造产业。以内黄县、汤阴县、滑县等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吸引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加快推进面品、禽肉、油料、果蔬制品、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融合,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型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和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推动食品加工业迈上新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市粮食加工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北关区产业集聚区、滑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引进国际知名服装企业与设计机构进驻,推动纺织服装向“绿色设计、时尚品牌、智能制造”三位一体转型,打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童装名镇”名片,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重点围绕高端辅料、女装、童装等优势领域扶持一批相对领先、成长潜力较大的企业快速成长,积极突出服装行业品牌化建设,全面对接国内外高端品牌设计资源,系统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快培育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服装服饰产业。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加快补齐染整短板,建立技术服务、产品检测鉴定、质量控制等公共服务体系。

绿色建材产业。依托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检测等平台建设,构筑多品种、高端化、系列化、环保型陶瓷产品体系。支持重点陶瓷企业出口转内销,优化市场结构,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高端陶瓷产业基地。依托林州市“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优势,围绕建筑产业新需求,鼓励开发节能环保、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及隔热隔音材料,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形成较为全面的绿色高端建材产品体系。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的应用,提高绿色新型建材产品在整个建材行业中的比重,打造国家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5G等产业,重点培育4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林州市产业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玻纤、电子布、覆铜板、线路板、智能终端、红外及激光器件、高端显示盖板玻璃等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布局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坚持龙头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力,积极培育特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新材料产业。依托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瞄准行业500强、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领军型特色新材料企业。以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级聚酯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微电子新材料等基础新材料,建成合金新材料产业园。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发展石墨烯、3D打印材料、超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建设区域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依托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集聚优势和基础条件,加速生物制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重点围绕化学合成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原料药、健康服务等领域,积极承接引进京津冀医药转移企业入驻。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中药材资源,鼓励研发和应用中药制剂,全力打造中药材产业技术平台,打造集种植、采集、加工、提取、研发、制药全产业链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支持企业研发生产保健产品、功能食品,丰富产品链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做大做强光伏、风电、氢能源三大重点产业,延伸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做强风电产业,壮大全产业链风电装备产业集群,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做优光伏产业,突出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面板、光热玻璃、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积极培育氢能源产业,推动我市煤化工产业向氢能源产业拓展,发展绿色规模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技术,延伸氢能产业链条,力争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与培育绿色动能协同发展。

五、实施路径

(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完善贯标示范机制,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奠定基础。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省市两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强智能制造项目库建设,选树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围绕机械、汽车、电子、食品、新型材料、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推动“机器换人”。以首批备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开展 “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坚持重点培育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打造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重点企业,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深化企业诊断服务,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改造技术支撑能力。培育制造业“双创”平台,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

(二)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以培育绿色工厂示范为着力点,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为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夯实基础。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 带动提升工业行业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组织实施工业节能监察,倒逼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静脉产业园、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示范试点和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挥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品牌建设、标准制定、市场营销等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作用,促进制造业企业加速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持续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培育,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培育,重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和特色发展。

(四)推动创新驱动引领化。坚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大力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安阳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载体作用,积极推动科学装置、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检测评价服务平台、数据标准库等一批重大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主动对接跨区域创新合作,争取央企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促进更多新技术、新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围绕精品钢、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产能合作。营造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体系,高水平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布局。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五)推动经济转型多元化。立足全市产业基础,一方面培育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构建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持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实现“制造 服务”双轮驱动发展,全力破解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资源性和体制性问题,有效推动局部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努力促进城市经济整体转型。

(六)推动城市基础配套化。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核,坚持打基础、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并重,提升城市能级,打造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现代产业名城。坚持建管并重,以区域联通和交通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加快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居住、出行、停车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管理,建设“智慧安阳”。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相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统筹我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谋划组织、协调推进相关重大事项。重大事项提请市委、市政府审议决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协调解决工作推进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丰富创新型多样化金融产品,开发各类中长期贷款和服务,加快推广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应用。深入开展民营小微企业“百千万”三年行动、推动企业上市挂牌“百舸竞帆”等金融服务行动,推行规上企业主办银行制。建立制造业企业“白名单”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库,优先给予融资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本地金融组织创新反担保方式,放宽反担保要求,提高信用与保证类业务占比。引导银行强化与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融资担保比例,降低服务收费。

(三)突出人才支撑。培育壮大创新性人才队伍体系,发挥“洹泉涌流”人才聚集计划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对接先进制造业的重点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技能完备、技艺精湛的技术型人才队伍。

(四)强化政策保障。统筹产业、科技、财政、土地、能源、环保等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发挥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各类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向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投资。坚持“亩均论英雄”,对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强链、补链项目,在土地、能源、环保、创新等资源要素分配上给予重点倾斜,对承载产业集群的主体园区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能级提升等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工业土地收储制度,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

(五)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关切,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制度保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攻坚行动,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台账。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落实和宣传,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坚持找短板、补弱项、抓整改、谋创新,扎实推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一流营商环境。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