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
那些总是告诉自己很努力、很拼的人,大多是常立志的“火柴人”。他们的理想快速燃烧,然后快速熄灭,不断地重复“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死循环。
其实,不必耻笑他们。只要是人类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比起那些平庸的、没有为理想而奋斗过的人,他们也有值得敬佩的地方。
还好《认知觉醒》告诉了我们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Amy曹是周岭的读者,在周岭写到学习力这一章的时候,正好Amy曹给他留言说了自己跑步和学习上的经历。
Amy曹曾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跑步一小时的计划。她靠意志力坚持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中断了。后来,她调整了跑步时间,改为每次半小时,每周不少于四次。这样调整以后,她发现可以在较为轻松的状态完成这个计划。而且她会努力想办法去完成。她说,这种努力去完成的状态跟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完成是完全不一样的。
英语学习也是一样,以前她要求自己每天学习一小时,但改为每天30分钟以后,时间一到就立刻放下书本。这样她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习,不产生厌倦心理。
调整后的Amy曹处于一种“与其能力范围难易匹配”的状态。在这个区域,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这个难易适中的状态也被称之为在舒适区边缘努力的状态。
《认知觉醒》把学习的区域分为“舒适区”“拉伸区”(也称舒适区边缘)和“困难区”。舒适区边缘就是“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这个区域是我们能够长期坚持且成长最快的区域。详见下图。
在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计划执行起来有困难,甚至不得不因为各种原因终止时,我们要像Amy曹一样,及时止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而不是一味地挑战人类趋易避难的本性。
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杰出的意志力强大的人,他们凭借超出常人的意志力获得了成功,但那毕竟是少数杰出人物,而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而已。要想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因为,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我们受挫。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一上来就想着瘦20斤,每天让自己跑5公里的人最后大多消无声息了。
在舒适区边缘成长,这个原理不仅适合我们自己,如果身为父母,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舒适区边缘,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边缘努力,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者加量、加难度。
所以,有时候我们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远了,而距离太远的东西,要么太难、要么太模糊,我们往往都把握不住。这会让我们陷入简单重复地攻坚克难,从而丧失了从学习和成长中获取成就感的乐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