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相当相当难。
据史料推断,中国历史上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一个学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入学府读书,到35岁才能考中进士,可见中国历史上科考的概率有多难。其次就是进士的录取比例低。在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中,平均一年只有30来个读书人考中进士。古代进入仕途的路径较少,一般学子除了考上举人和进士,其它很难有途径进入朝廷为官,所以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所有人的目标几乎一致。参加科举的人比较多,录取比例低,可见科举之路的难度有多高。这个难度堪比彩票中千万大奖。
古代科考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层级多:
共设置四级考试,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相当于县级考试,通过后成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是省级大考,通过者称为“举子”。
会试需进京考试,通过者前300名称为“贡士”。
殿试由大臣选出成绩优异的考生觐见皇上,决定状元、榜眼和探花1。
不确定性因素多:
包括长相、身高、名字等,甚至祖上是否有不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