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我们刻意站在用户角度进行设计,生活中我们本身就是用户。真实的用户思维也能够为产品设计带来很多经验。本文以跑步这个场景为例,以真实的用户思维总结了几个设计观点,一起来看看吧。
在工作中,我们是产品的设计者,即便不是真正的用户,还要尽力以用户视角设计产品,观察行业趋势,寻找场景痛点,归类解决方案并提出创新与迭代。
而在生活中,我们是千千万万用户中的一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不同的产品。所以当我们作为用户在不同场景应用不同的产品时,又能够为工作中所需的产品思维、产品思考带来哪些积累呢?
今天我以日常跑步这个场景为例,阐述我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把跑步这个场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跑步前的准备、跑步过程中、跑步后的统计与休息。
不同的跑步爱好者有不同的习惯,有的喜欢用跑步机,有的喜欢在路上、公园、操场等室外场所。虽然地点和形式不同,但大多数跑友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大同小异:一个听的、一个跑的。
听的软件很多,听歌、听书、听故事、听新闻。当然我也遇到过有一些中老年跑友喜欢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外放的声音很容易吸引你的注意~
我喜欢一边跑一边听歌,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处于很放松的状态。而我使用的听歌软件,也从之前的qq音乐,变成了网易云音乐,再到今年的汽水音乐。
跑步的软件也很多,记录我们的路线、配速,协助我们拉伸等等。我从16年开始就一直用咕咚,并没有使用过其他同类产品,也没有刻意做过对比。
很多用户就像这样,习惯使用某个产品之后,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动机,很少主动更换,所以这也增加了我们对新产品用户价值的凸显以及替换成本的考量。就像《俞军产品方法论》中提到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01 跑前准备场景比如以距离为目标、以时间为目标,亦或是不设置目标随心跑,如今的健身软件上都有这个功能。同时还会让我们选择跑步装备。因为我不是专业跑友,所以并不能get装备对跑步过程的影响有多大,也没有尝试不同的装备记录之后,会对后续的使用、统计结果有什么影响。
软件会提供拉伸的各类视频教学,不过我觉得大多数跑友不会按照这些教学视频来练习吧?也许这类教学视频更适合刚入门的同学。
因为我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习惯,包括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热身。因此我可能会认为,在跑步前拉伸这个场景上,不用放太多的基础教学视频。反而可以以年龄、身体状况进行区分。比如膝盖不好的,推荐做哪种;脚踝不好的,推荐做哪种。而且可以通过用户历史教学选择,或者历史跑步数据进行推荐,或者由广大跑友自己创作、上传相关教学,从而形成社区化场景。
02 跑步过程中在最近的一次跑步中,我发现咕咚又进行了很多功能的升级,尤其是在设定目标后,系统会在1/4、1/3、1/2、2/3、3/4这几个节点为用户提示与鼓励。
但是我觉得这个功能也需要和用户设定的目标长短相结合,做出些许差异化。
比如我只设定了一个3km的跑步目标,就不用在每个节点都提示。因为本身系统还会在每公里播报时长、配速,如果各类提示很频繁,也会对用户形成打扰。如果设定的目标较长,那这个阶段性提示与鼓励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但是这里又会有一个问题:这个新功能真的好吗?
正常每公里一次的播报对于很多经常跑步的用户来说,已经比较习惯了,突然多了几次提示,他们真的喜欢吗?这个问题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相信每一个功能迭代,其产品经理一定是经过了调研和评估,也许新增的这个功能只是没有打动我罢了。
有一段时间我还很喜欢跑步中的步频提示节奏,在想要提升跑步速率时,提前设定好每分钟的步频,系统会很小声的“咚次哒次”打着节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配速。
关于在跑步过程中“听”的诉求,几年前我喜欢自己创建一个专属的跑步歌单,而现在更喜欢选择系统的随机推荐。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从网易云音乐换到汽水音乐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汽水音乐的随机推荐真的能cue中我,大概每五首中至少有四首是我喜欢的类型。这种未知的惊喜感会调动我在跑步过程中的情绪,而以前的固定歌单,则会在多次跑步之后无法产生兴奋感。
当然我在平时的其他场景依然会选择网易云来听歌,毕竟里面有我收藏多年的歌单,在新的app里维护这样一个歌单,替换成本还是太高了。
对了,当年选择网易云音乐,不仅仅是因为体验和评论中的故事,还因为那本《幕后产品》作为我转行产品的启蒙书,让我拥有很多个人情愫在里面。
03 跑完之后跑步结束后,会生成本次跑步记录,有路线图的形式、还有每公里配速、步频步幅等不同纬度的统计图,这些都是作为用户的我很喜欢的功能,而且咕咚在跑步记录的详情、列表、统计等功能设计也是很不错的。便捷的分享也是各类C端app必不可少的功能。
但是我想和大家探讨另一个问题:勋章体系的搭建。
以咕咚为例,现在几乎我每次跑步结束,都会领取到一个勋章,而且勋章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什么阳光普照、日月同辉、星座勋章、节日勋章等等。越来越多的勋章,让我失去了获取勋章、分享勋章的*和冲动。
勋章本应是用户激励体系的搭建,通过鼓励、设定目标、激励等方式,促活用户,甚至让用户产生更多的分享动机。
比如我第一次跑完10km所获得的勋章,或者累计跑步100km、500km等所获得的勋章,都是很好的。都说物以稀为贵,当很多无法调动用户获得、分享的勋章越来越多时,也许就是平台勋章体系崩坏的开始。不知为何,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漫画《七龙珠》中后期战斗力体系崩坏的故事。
作为对比,我非常喜欢微信读书的勋章体系,圈内也看到有一位老师专门写过关于微信读书勋章体系的分析。当我的连续阅读天数、累计阅读天数、读完书籍、读书时长等相关行为获得新勋章时,我也是非常乐于分享的。
本身运动和读书应该一样,都是大家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04 其他思考我在跑步时用到的这两类app,软件所提供的功能非常多。比如咕咚除了跑步,还有骑行、健走、滑冰、滑雪、健身。除了锻炼功能,还有运动圈、发现、锻炼计划等等很多。也许我使用的功能只占其中的1%甚至更少。
这也是我们在设计产品过程和用户使用过程的矛盾点。我们提供了产品经理认为的全方位功能,但用户可能只需要其中一个功能。也许这一个功能就让他成为忠实用户。
我们以为这个功能可以给用户解决A问题,但用户反而用它来解决B问题,很有意思。就像作业本是用来写字的,我却撕下一张叠了个飞机和小朋友比谁飞得远。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能持续坚持的跑友,这么多年一直处于跑几个月歇一年的状态里。所以我在想,咕咚app是否可以尝试唤醒我们这些在慵懒的生活中仍然怀揣健康*的用户呢?
同时,在我的产品工作中,一直想要增加产品的温度。何为温度?可能很多定义都无法写完整。但在实际应用中,比如更友好的唤醒用户,在唤醒过程中增加能够激发共鸣的文案,在唤醒的频次上又不让用户反感,这不就是有温度的表达吗?
别看我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我的想法对于这些app来说,真的合理吗?同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在使用一些软件时,也经常能洞察到功能上的问题或不足。但我们的建议真的适合大多数用户吗?
其实产品团队在收集到用户反馈时,面对一些“专家型用户”的建议,一定要谨慎采纳。因为也许90%的用户不会这样想,或者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虽然对方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真的要改吗?
在跑步的场景中,我需要至少两个app之间来回切换,那有没有一种可能一个app全部搞定?这不就是现在常说的“降低割裂感”吗?
关于这个思路的尝试,咕咚也在进行。几个月前我发现咕咚现在也有听歌的入口了,但是我只点过一次,上面展示的歌单应该是预制的推荐,没有一个我熟悉的名字,所以也没有真正使用过,不知道现在改版成了什么样子。也许是缺少信任感,也许是习惯了曾经的听歌软件,也许只是懒得尝试。所以场景整合的这条路漫漫而修远,不仅咕咚在走,很多大厂app也在走,包括我所做的产品也在这条路上。
05 写在最后今天以一个普通用户视角探讨了一个很小的场景,也许很多同类用户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一定会面临的难题。如何进行用户分类、分层,如何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出大家都喜欢的功能。甚至是如何在用户诉求有偏差时进行优先级排序,如何在用户诉求相矛盾时进行决策,都是我们要持续探索的路。
但一个基础是,无论我们是用户还是产品设计者,都不要停止观察和思考。因为很多灵感都是从中不经意出现的。
希望我们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也能用到更好的产品~
作者:不想延期,公众号:不想延期
本文由 @不想延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