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虽经破碎与痛苦,却不曾垮掉

生活虽经破碎与痛苦,却不曾垮掉

首页动作格斗生来狂野更新时间:2024-05-02

1967年,一支新乐队在洛杉矶成立,名字有点怪,来自当时一部大热的小说。次年,乐队的第三首单曲《生来狂野》(Born to be Wild)冲到了排行榜的亚军,并在1969年出现在被誉为最伟大的公路电影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中。这首歌成为摇滚乐史上影响深远的名作,在《滚石》杂志2004年评选的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中排名129。

荒原狼乐队,1970年

这支名噪一时的乐队就是“荒原狼”(Steppenwolf),其名字正来自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同名代表作。

“黑塞精选集”

杨武能、王滨滨、李贻琼 译

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

01 把叛逆与反抗刻进骨子里

一部1927年出版的德语文学作品,能在处于越战中的美国引发共鸣,以另一种形式掀起热潮,究其原因,黑塞著作主要出版人西格弗里德·翁塞尔特认为,是黑塞著作中表露的叛逆性让当时的年轻人将作家引为同路人。

德国出版家西格弗里德·翁塞尔特(1924—2002)

“Like a true nature’s child / We were born, born to be wild”,《生来狂野》的这句歌词强调依循人的天性而自由成长、生活,但在现实里,外界给人加上的诸多束缚,让人失去了这种自由,叛逆,正是要挣脱束缚、回归自由。

黑塞曾说:

“我诞生在七月一个温暖的将近黄昏的时刻。我出生时的温度正是我毕生所本能地喜爱和追求的,缺少了它,我定会感到痛苦。”

依这种自然的温度和人性中的温情而生活,是黑塞所要追求和回归的自由,而现实中的严寒与冷酷,他在人生中和作品里一以贯之地加以抵抗,任何此类束缚都是他所要叛逆的对象。

黑塞故乡卡尔夫城,图中桥上立着黑塞雕像

1890年,13岁的黑塞按照身为传教士的父亲的安排,参加符腾堡州会考,取得优异成绩,于次年进入毛尔布伦修道院神学院就读。

在母亲的日记中,此时的儿子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活泼而大胆的少年”,“他的固执和独立不羁也常常十分惊人”。可想而知,在神学院那以“压制与摧毁人的个性”为目标的虔敬派教育体制下,他会有何种遭遇。不出半年,难以忍受神学院教育的黑塞便逃离学校,在家人不理解和恋爱失败中,精神走向崩溃边缘,甚至寻求自*。无奈之下,家人将其送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毛尔布伦修道院鸟瞰

1905年,黑塞创作了具有自传色彩的《在轮下》。黑塞在书中将自己的不幸受教育经历融入汉斯·吉本拉特的故事,借以抨击当时僵化教育体制给本应健康成长的少年所施加的心理伤害。尽管小说中汉斯的悲剧性结局与黑塞本人的并不相同,但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把叛逆与反抗之路走下去,那么必然会跌倒在社会的巨大车轮之下。

《在轮下》,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在随后的其他作品中,因内心不满而叛离身边现实环境的印记鲜明可见:《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的辛克莱尔和《悉达多》中的悉达多叛离家庭,《荒原狼》中的哈里·哈勒尔叛离社会,《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中的歌尔得蒙叛离信仰。由叛离出发,前方是一条黑塞所推崇的通往自我实现的向内之路。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版

02

把向内之路走到底,实现真正自我

黑塞在多部作品中对向内之路做了多样探索,简要言之:走入自己的内心,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实现自我。然而,这条路并不易走。

晚年的黑塞

抵达自我,有时需要一生的时间

12岁时,黑塞就认清了文学在自己心里的位置,将文学创作视为实现自我的途径。经历过前文述及的风波之后,黑塞从事过多种职业,未曾中断过在文学上的尝试与思考,直至1904年以《彼得·卡门青》获得成功。

《荒原狼》,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在《德米安》中,辛克莱尔在成长中经历迷失与沉沦,直至青春的终结,在战争中迎来新生。《荒原狼》中的哈里·哈勒尔则是正逢中年危机的黑塞自己的映像,在人生过半时生活世界崩塌,要在遍地狼藉中重新审视自我,融合心中的人性与狼性,再造一个未来,其中自有另一种痛苦。而悉达多对于自我的追寻从少年延伸至老年,用尽一生才抵达心中的宁静之地。

黑塞作于1933年的《冬季清晨》

迷雾与诱惑,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

悉达多以一生所走过的这条路上有风景,也有遮挡前途的迷雾和引人分神的诱惑。做一名沙门,追随乔达摩的信仰前行;当一个情人,与珈玛拉沉浸于爱欲之中;成为一个商人,享受金钱和权力带来的欢愉。这些都是悉达多所曾做过的尝试,但其中都没有真正的自我。

《悉达多》,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版

等悉达多放弃所有外在的负累,面对流淌不息的河水,进入自己的心底,在撑船渡人的生活中,他才学会真正以一种自然的姿态去看待和爱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身,并以一种欢喜之情融入它。黑塞用悉达多一生的故事阐释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学:

“我的生活目标不是客观公认的成就,而是如何纯洁而正直地把自我实现到极致。”

影响黑塞颇深的瑞士历史学家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

人生路上,谁是领路人

黑塞将柏拉图、尼采、布克哈特、印度和中国哲学等视为他探索自我路上的领路人。这种领路人的观念映射到作品中,就有了德米安、瓦苏代瓦、赫尔米娜、纳尔奇思这些重要的推手。他们在主角处于迷途中时出现,帮助其解决问题,指引其前行方向,甚至推动其迈出关键性一步,达到彻悟。

2020版《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电影海报

但是,黑塞强调人要以自己作为立足点,将外在领路人带来的启示内化,与自身的心灵相融合,从而淬炼出独属自己的智慧——最后,人还是要成为自己的领路人。正如《德米安》结尾所言:“我只需朝着镜子躬身,就能看到自己的样子,这个我和他一样,他就是我的朋友和导师。”德米安离开了辛克莱尔,但他的精神与辛克莱尔融为一体,后者无需再去依仗外力,而只要独力前行。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译林出版社2022年8月版

03 把文化的樊篱踏破,连通东西

黑塞成长于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环境:父亲是一位有着虔诚信仰的传教士,外祖父则是著名印度学家,印度思想与文化的魔力通过母亲影响到了黑塞。浸润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黑塞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灵,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中曾说:

“我愿看到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可爱世界上,所有形式和色彩的多样化能够长久存在。”

在黑塞的文学创作中,他这一观念呈现得最明显的无疑是《悉达多》。

位于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地,

离寺不远处便是尼连禅河

悉达多走上探索之路的缘起在于他对已有智慧和知识的不满足,要去追寻自我真正的归宿。这求不得成为他最直接的人生之苦,并贯穿以后漫长岁月,而爱别离等诸苦又渐生,灭断之途曲折艰难,最后他以河为师才达到了顿悟。苦、集、灭、道,悉达多的故事中蕴含着黑塞对于佛理的认知。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1873—1930),他翻译的《易经》《老子》等是黑塞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渠道

这部作品同样是中国哲思的体现。黑塞曾说:“我的圣人穿的是印度服装,但是他的智慧却更接近老子,而不是乔达摩。”“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道家两极分立与转变的思想如草蛇灰线,见于悉达多探索路上有无相生、得失相转的变化中;而悉达多以河为师,终得解脱,更是合于“道法自然”的义理。

而当悉达多最后向果文达讲述自己对于爱的终极认识之时,我们分明又看到作家自幼接受的西方宗教教育在其心中留下的印记。作为黑塞的信仰之书,《悉达多》确实展现出他并无偏倚、对于世界文化和思想的包容性。

赫尔曼·黑塞(1877—1962)

这种包容性使他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关心人类在生命历程中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共同面临的困难,让所有人对他笔下的故事感同身受,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充满希望的解决之道。这是黑塞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根源,也是我们继续阅读他的原因所在。

黑塞精选集

Hermann Hesse

适逢黑塞逝世六十周年,译林出版社推出“黑塞精选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收入黑塞五部重要代表作,呈现作家文学成就壮丽高峰:《悉达多》《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在轮下》《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杨武能、王滨滨、李贻琼,名家译本,多样辅文,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深入解读作家与作品,扫码即可收听

# 优美插图,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本期编辑:文澄

资料图来自网络

译林出版社微信矩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