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巴代丧葬习俗—绕棺戏,是不是和你小时候家乡的一模一样

湘西苗族巴代丧葬习俗—绕棺戏,是不是和你小时候家乡的一模一样

首页动作格斗死神vs火影丧旧更新时间:2024-06-03

湘西苗民,凡家人殁亡者,丧家都要延请丧戏坛班来家中丧堂举演丧戏,籍以寄托哀思。时间有一昼夜或三、五、七、九昼夜乃至半月甚至四十九日之久。于丧戏期间,演艺师们带领孝眷或于灵前鼓乐,恸歌礼拜,或围绕棺柩,鼓乐歌舞,谓之“演教”。在所表演丧戏的时日之内,始终鼓乐不断,恸歌不已,日以继夜,少有歇息,直至安葬上山,方才结束。此一习俗,自明清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时至今日,苗区内的每乡每村都有丧戏坛班,有的村甚至有2至3坛之多,十分活跃。

丧戏者,是以丧堂为戏台,以哀念亡者的内容为中轴线,移植入部分佛.道仪轨加上巴代及本地习俗而融为一体的民间丧戏。举演这种丧戏者,过去称为:“打绕棺”或“做道场”。其名虽然冠之以道,实则非也。察其脚本台词及其表演行为,其成份和内容非是纯佛或者纯道,而是似道非道,似佛非佛,既佛既道而又非佛非道。对对于苗区地域内从事表演丧堂戏的“道士”及其法事仪轨,正宗的道教和佛教都不予承认,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皈依师传授三皈(佛教皈依佛法僧,具体指和尚,道教皈依道经师,具体指道长),也没有经过经过正规宗教的戒律师受戒等正宗传承入教仪式,只是经过上刀梯穿街度法或者在家中祖坛拜师度法而已。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按照纯佛或纯道的仪规来"依教奉行"。更主要的是,丧堂戏的脚本科仪绝大部分在佛教的<<大藏经>>及道教的<<道藏>>中都没有记载。因此,这是一种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以哀念亡者的特种习俗为中轴线再来移植入一部分道、佛及巴代的内容交融在一起整合而成的一种民间丧戏。

苗族地域丧堂戏古时就有,最初是用纯苗语来表演的,于今保存下来的“奈头”(祭灵,又叫奠灵).“扣班”(入殓盖棺,又叶掩棺或封丧)、“苟竹”(驱灾留福).“兵昂”(隔死神)等少量戏目科仪。后来由于苗汉杂居的社会结构环境而形成苗汉文化交融之后,苗族丧堂戏才由最初的纯苗语表演逐渐转型而成苗汉语兼杂交融的表演形式。据<<永绶厅志>>记载,湘西花垣的道坛丧戏于五代时期自常德传入,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转型后的丧堂戏首先移植入道教的一些成份。在东晋成帝咸和到咸康年间(326一342),佛教从四川秀山“护国寺”传入龙山,在龙山建“普照禅林寺”。这个唐后的曹洞宗佛教便在民间经过长时期的渗透而被纳入道坛丧堂戏参合运用,成为民间以哀念亡者特殊习俗为中轴线的、以苗教为先,以道名为体,以佛义为用的既道既佛而又非是纯道纯佛的多种文化整合交融而成的民间丧堂戏 。

湘西苗区的丧堂戏民族色彩突出浓厚,所整合的宗教习俗内容深广细全,十分丰富,其文化含量很高,价值很大,信仰范围最为普遍,成为本地域苗族每亡必演的一种全民族信仰。

我们说她内容丰富,文化含量极高,其应用与研究的价值都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脚本多,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一般在10天左右的丧堂戏规模中就有脚本七八十场次科目之多,若是49天规模的丧堂戏,则须表演15O余场次的科目戏。其内容涉及道.佛.巴代.习俗等各方面的精髓部分,是研究、考证道佛.巴代习俗同在民间整合植入.有机交融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

二、多样性的道具法器。由于苗族的丧堂戏是一个整合了道、佛、巴代及地方习俗等成份兼容在一起的混合体,其演教方式必然要综合体现各教的特质和气氛,使她们在各显其异中又能融会贯通。其道具法器既有道.佛.又有巴代及习俗的成份和特征。

三、丧堂戏服装。由于丧堂戏的成份是多教纳入的组合模式,其服装也是多样性的,每当表演有关戏目的时候,必须要根据该戏的宗教性质来配置服装,这样才能营造出该戏的宗教气氛。因此,丧堂戏的服装也是五花八门的。

四、丧堂戏音乐。丧堂戏有很多音乐曲普,过去人们将其称为“九腔十八版”。可在实际表演中却远远地超出了这个数字。所谓戏者,多变的腔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兼容多教文化的丧堂戏。其音乐大致包括腔、调、赞、申、咏、诵、白、念等八大类型。

五、丧堂戏打击乐。由于丧堂戏的腔调赞咏的唱法很多,按照丧堂戏的特殊要求,其相应的伴凑打击乐的曲牌也就很多,除了每种唱法必须配置一种曲牌之外,尚有大部分的闹台锣鼓曲牌及场外锣鼓等相加在一起,就显得更多了。

六、丧堂戏工艺。丧戏是在丧堂内表演的一种悲哀戏,她的戏台就是丧堂。其丧堂的设置就是戏台的布置。其场景布置除了有宗教色彩的神轴、神像、图像牌位等来作为戏台的背景之外,主要还是要靠人工临时扎制的孝堂牌楼,动物山珍,花草彩供等来作为主景。这些神轴神像,木雕纸扎,神联孝对,礼祭彩供,孝堂牌楼等等都是民间工艺中的精华,这些工艺全方位地体现出了民间的写、画、雕、扎、剪中的精髓,使人看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能把人心带入仙境,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殿堂。

七、绕棺戏目名称。丧堂绕棺戏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类都有一个戏目名称。其规模、场面各有大小,时间各有短长,耗资各有多少。具体打什么样的绕棺,全由丧家的喜好要求及其经济实力来决定。各种绕棺名称如下:

1、小绕棺戏:戏目有请水绕、封丧绕、安方绕、寻狱绕、破狱绕、奠灵绕、演礼绕、送灵绕、化财绕等。

2、中型绕棺戏:戏目有报恩绕、十王绕(亡男)、血盆绕(亡女)、香山绕、连寻带破绕、接灵绕、救苦绕、界灯绕、赈济绕、燃蜡绕、行香绕等。

3、大型绕棺戏:戏目有弥陀绕(三昼夜)、地藏绕(三昼夜)、大破狱绕、立桅升灯绕、扬幡绕、大赈济绕等.

八、绕棺戏驾式。

丧堂绕棺戏过去又叫做“打绕棺”。之所以云“打”者,其戏子们在绕棺的时候必须要手拿法器道具(以乐器为主),围绕棺柩,边绕边唱,边唱边打,边打边舞,边舞边跳之谓也。

绕棺戏的舞蹈驾式很多,总合起来约有七八十种之多,共分为常规类和发挥类两大种。

1、常规类:包括开方式、穿花式、进绕式、退绕式、绞绕式、岔绕式、进岔式、退岔式、点头式、抬脚式、行礼式、摆头式、舞龙式、盘龙式、舞狮式、磨背式、跳跃式、钻洞式、钻脚式、披肩式、钜木式、抹面式、转身式、弓桥式、金鸡独立式、盖头式、高打式、中打式、底打式、高低不齐式、扫路式、连排式、刘四娘打叉式、猛虎擒羊式、骑马式、蛙跳式、秧歌式、腰鼓式、钻天入地式等70余种。

2、发挥类:发挥类驾式为个人临场发挥的各种驾式,如挖土式、播种式、伐木式、割草式、挑担式、上仓式、呈供式、耕地式、打鼓式、补缺式、填空式、螺旋式、替换式等。

九、丧堂戏班子

苗族丧堂戏是湘西地域内地地道道的民间老百姓戏。其戏班子不脱产,不分老少,不拘男女(有的地方如乾州等地有女子戏班)。由于其戏的场次科目、道具法器、主次演员众多,因而每个坛班的人员至少得有8至10人方能组成,多者可达十五、六个(指规模较大的丧戏)。其人员分工一般如下:

掌坛师1人(一般司鼓);付坛师1人(一般司磬,便于能随时临场处理一些事务);头钹、二钹各1人;打锣(包括包包锣一起)1人;挂衣1----2人(司道具);铛子1人;唢呐伴凑1人;执事(香灯师)1人;炮手1人。其中香灯师和炮手可由丧家临时延请内行人担任(但在行执中划归丧戏班子团体人员内)。

以上班子人员除了担任丧戏角色演出的任务以外,还须担负起孝堂、孝棚、演礼以及演出中所用的文疏表章等项中的所有写、画、雕、扎、剪等诸般工作。丧戏班子人员如果太多了,则丧家的负担太大(请注意:这是民间老百姓戏),人员少了又不够用,以10人左右为最适合。在这些人员中,以掌坛师最为重要,其人不仅要掌握丧堂戏的全部演艺要令,而且还必须是写、画、雕、扎、剪等诸般工艺中出类拔翠的人物。

十、丧戏中的孝子

凡是丧堂绕棺戏的演出,除了丧戏班子的演艺人员之外,还必须要有孝子参与才行,孝子是丧堂戏的主要配角。常规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丧家孝子披麻戴孝,成群结队地跟随在演艺师(挂衣者)周围,其中的一人(主要孝子)手拿引魂旗(引道幡),其他孝子则手拿一根香穿在一张钱纸上,随和挂衣师的表演行为而持续不断的或站或跪对灵礼拜。规模大的丧戏,参与的孝子可达百人以上,包括孝男孝女、孝子孝孙、或属亡者辈份以下的亲戚朋友皆可加入孝子行列。在打大型绕棺的时候,丧家门外坪场的孝棚周围根据仪式规定要摆有15-----18张饭桌,桌上摆有米升、上有诸佛菩萨、罗汉或诸天神的木雕像或硬质纸所画的神像牌位,香纸蜡烛,斋粑果供,露水净茶等供品。桌后立有木桩,上有华丽的皇伞宝盖。当演艺坛班的演艺师们手执锣鼓诸般道具法器在灯火辉煌、火炮齐呜、唢呐长号一齐凑响的气氛中载歌载舞,边打边唱地引动这上百人这披麻戴孝、执幡捧香的孝子队伍从屋内到屋外,从内场到外场,从绕棺到绕桌来回绕行的时候,有如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演阵一般,场面十分壮观。

苗族的丧堂统棺戏通过以上十大部分的有机组合,广集民族民间习俗礼仪文化、巴代文化、道教文化、佛孝文化等多种文化艺术融会贯通为一体,构成了多而不杂,合而不乱,相互依托,生动活泼的特殊结构模式。这种植入成份多种,文化艺术多样,演艺形式多变,融会贯通的成功组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展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因文化的生动展现,是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并能相互交融的生动展现。通过丧堂戏的各项演艺,可把人从凡境中带入想象中的天堂,使孝眷们能从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中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有力地调节了心里上的平衡,是人间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宝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