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6日,在第三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自*殒命六天后,在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投降四天后,位于柏林东南300千米奥德河畔的“要塞城市”布雷斯劳(Breslau)的守卫者们最终放下了武器。
在此之前,这座城市已经在苏联军队的围攻下坚守了两个半月。此时,作为德国西里西亚省的首府,布雷斯劳几乎从地图上消失了,全城三分之二的建筑被毁,残垣断壁下掩埋了数以万计的尸体,其中有军人,有平民,有德国人,也有苏联人。
整座城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座大瓦砾堆和大坟场,这里的景象让人联想起遥远的东方那座著名的城市——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战后,有人将布雷斯劳之战与斯大林格勒之战相比,虽然从规模和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上说,前者显然不如后者,但是,这两座城市的守卫者们表现出的顽强却是十分相似,战火带给城市的毁灭也并无区别。
在布雷斯劳之战中,进攻者们发现他们的对手不仅有坚强的国防军官兵,还包括好斗的党卫队员、狂热的希特勒青年团员和老迈的人民冲锋队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汗水和泪水。
德国国防军公报中称布雷斯劳为“奥德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也许直接称它为“希特勒格勒”更贴切些。无论怎样,长达80天的惨烈战斗使布雷斯劳作为德国东部本土保卫战的典型而载入二战的史册中。
■1945年战争结束时的布雷斯劳,城市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
1945年1月6日,莫斯科收到一份来自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外交急件,信中提到了德军在比利时阿登地区(Ardenne)发动的大反攻(阿登战役自1944年12月16日开始,至1945年1月28日结束——编者注),丘吉尔很担心希特勒会从东线抽调更多的部队用于在西线继续发动进攻,很显然首相先生发出此信的目的是向他的东方盟友求援。
他在信中向苏联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询问,西方盟军是否可以指望苏军在1945年1月向维斯瓦河(the Vistula)一线的德军发动进攻呢?斯大林对于这个千里之外的请求感到十分高兴,于是他迅速做出回应,指示苏军总参谋部将原计划1月20日发动的攻势提前到1月12日开始,以便帮西方的朋友们一臂之力。
做出这个决定对斯大林同志而言一点也不困难,即使没有丘吉尔的请求,他也会尽快对第三帝国发起最后的攻击,这关系到苏联在战后欧洲政治版图上的地位和势力范围,而且苏军从1944年9月就已经在策划这一攻势了,这是二战期间苏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攻势之一,斯大林计划由此一举打开通往柏林的大门,并最终结束战争。
■二战后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袖斯大林。
苏军于1945年1月12日发起的大规模攻势是在北起东普鲁士,经波兰中部,南至捷克斯洛伐克东部的绵长战线上展开的,它是由苏军各方面军发动的多个战役行动共同组成的,包括东普鲁士进攻战役、华沙-波兹南进攻战役、桑多梅日-西里西亚进攻战役和西巴尔喀阡山进攻战役。
这一连串的攻势好似层层叠叠的潮水,击碎了第三帝国脆弱的东部堤防,向德国腹地汹涌而入。1月12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伊万·科涅夫元帅(Ivan Konev)指挥下从位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巴拉努夫—桑多梅日(Baranow Sandomierski)桥头堡阵地率先发起了进攻。
攻击开始后第二天,即1月13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Ivan Chernyakhovsky)率领下也加入了战斗。
1月14日,由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Georgy Zhukov)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从维斯瓦河桥头堡阵地发起进攻,同时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Konstantin Rokossovsky)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离开了纳雷夫河(the Narew)的桥头堡阵地开始向敌人挺进。
1945年1月15日,伊万·彼得罗夫大将(Ivan Petrov)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向德军发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势。
此时,在东欧广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依次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其中由科涅夫元帅和朱可夫元帅指挥的两个方面军更是重拳中的重拳,根据作战计划上述两个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将向德军A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正面进攻,力图消灭集结在波兰西部的德军重兵集团,从维斯瓦河推进到奥德河(Oder River)一线,敲开德国的东大门。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维斯瓦河畔的马格努谢夫(Magnuszew)桥头堡向华沙西南100千米的罗兹(Lodz)方向发起进攻,乌克兰第1方面军从桑多梅日桥头堡向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位于布雷斯劳东南150千米)方向发起进攻,在突破德军防线后兵分两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沿铁路线向波森(Posen)、柏林方向发起进攻;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沿铁路线向琴斯托霍瓦、布雷斯劳方向挺进。
■1945年初向第三帝国腹地挺进的苏联坦克部队。
根据苏军的上述战役部署,朱可夫将横扫波兰西部,从东面直接威胁德国的心脏——柏林,而科涅夫的任务是占领德国西里西亚省——那里的工业区对于德国置关重要——并为从东南方向进攻柏林创造条件,因此他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必须克服德军在西里西亚设立的防御地带。在苏军进攻道路上的许多城镇都被德军改造成防御枢纽部和要塞,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里西亚省会布雷斯劳。
在战幕开启之际,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布雷斯劳之战苏军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伊凡·斯蒂帕诺维奇·科涅夫元帅(Ivan Stepanovich Koniev)。
这位勇敢并且精力充沛的苏军统帅自从苏德战争爆发第一天起就奋战在前线。他于1897年12月出生在北达维纳省尼古拉斯克地区(Nikolsk District of Northern Dvina)一个叫洛杰伊诺(Lodeino)的小村,18岁时加入沙皇军队。在十月革命爆发后,科涅夫回到故乡,并在1918年加入红军和俄共,成为当地的军事委员,后参加国内战争,屡立战功,被送往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军事理论。科涅夫在1941年6月晋升为上将,奉命指挥第19集团军。
三个月后又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员,之后又历任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基辅进攻战役等重大战役,1944年因为在切尔卡瑟战役中的战功晋升为苏联元帅。
至1945年1月,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已经下辖8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和几个独立坦克军等,他将其中的6个集团军部署在巴拉努夫桥头堡用于首轮突击,分别是近卫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第52集团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共计 53个步兵师、7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4个独立坦克旅,约70万人,装备167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1943门火炮和迫击炮,在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集中了约230门火炮和21辆坦克。
■二战后期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科涅夫元帅,其战功排名仅次于朱可夫。
与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对阵的德军是由约瑟夫·哈佩大将(Josef Harpe)指挥的A集团军群,至1945年1月该集团军群下辖第9、17集团军和第1、4装甲集团军,共计39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约56万人,拥有1200辆坦克和突击炮、约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而且这些兵力要散布在长达500千米的正面上,对抗苏军约220万人、7000辆坦克、33000门火炮的攻击,实力差距极为悬殊。
在科涅夫当面负责西里西亚防御的主要是由装甲兵上将弗利茨·胡伯特·格拉泽(Fritz Hubert Graser)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由步兵上将弗里德里希·舒尔茨(Friedrich Schulz)指挥的第17集团军。与实力雄厚的科涅夫相比,他们的部队实在是螳臂挡车,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重点进攻地段,苏德两军的兵力对比超过15∶1,而苏军在火炮和装甲部队上的优势甚至更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