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刘健
作为一个冷门学科,古生物学原本属于“小众”范畴。然而,因为一部电影,一个早在距今6500万年前彻底灭绝的古生物——恐龙,却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动物影视形象之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侏罗纪公园》。
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好莱坞金牌编剧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1993年6月上映,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不仅缔造了全球票房传奇,还掀起一股恐龙热。此后的29年里,环球影业先后推出了《侏罗纪公园》系列和《侏罗纪世界》系列6部影片。此次上映的《侏罗纪世界3:统治》是新系列三部曲的终章。
人们习惯把科幻文学归为类型文学,把科幻电影归为类型电影。不过,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有着完全不同的“类型核”。科幻文学的类型核是科学性,这使得科幻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成为了“小众文学”。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是“基于科技造物的视觉奇观”,依赖于观众的感官刺激,是一种便于引起大众共鸣的电影类型。要达成这种效果,就必然依靠电影特效技术的进步。因此,几乎每一部能够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的科幻电影,都是当时电影特效技术的巅峰之作。《侏罗纪公园》系列也不例外。
相较于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原著,电影《侏罗纪公园》为突出视觉奇观的震撼性,抹除了原著中对高科技企业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滥用科技造成社会危害的批判性。而此后的续作,在重视效、重惊悚的路线上一路狂奔,最终让《侏罗纪公园》系列彻底沦为“怪兽惊悚片”。
环球影业显然不愿意放弃这个大IP,在《侏罗纪公园3》上映14年后,重启该系列,并更名为《侏罗纪世界》。客观地说,作为重启之作的《侏罗纪世界》在致敬老三部曲的同时,视觉特效与故事情节的融合度更高,这主要得益于20多年来,好莱坞对拍摄科幻视效大片的经验积累。同时,影片也力图更贴近原作的同时,也不忘聚焦当下高科技发展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比如,《侏罗纪世界》中的恐龙不再是通过DNA片段修复制造出来的原始恐龙,而是像软件开发一样,需要不断进行迭代升级,最后批量生产出的最符合人类需求的“恐龙”。如此一来,顺着原著的逻辑链条,根据侏罗纪世界公园的营业需求(也就是资本逐利的需求),制造出暴虐霸王龙这种并不存在的“怪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滑稽的是,就在电影批判资本唯利是图的同时,电影之外的利益相关方却因几乎同样的理由要让《侏罗纪世界》发展成一个新的电影系列乃至“恐龙电影宇宙”。这也成为了《侏罗纪世界》系列(新三部曲)逐渐走向崩坏的起点。
从剧作角度看,从《侏罗纪公园》系列老三部曲到《侏罗纪世界》,都遵循了“小场景、大叙事”的基本结构,也就是每个电影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然后通过接连不断的种种“失控”情形制造戏剧张力,让整个情节叙事处于快节奏的发展过程中。然而,到了《侏罗纪世界》第二部和第三部中,恐龙闯入了人类世界,故事背景的扩张导致了叙事中心的模糊化。尤其是在《侏罗纪世界3:统治》中,为了迎合好莱坞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历代“同框”,还要将老三部曲的主角团悉数召回。结果只能将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硬凑到一起,让电影中无论是正派角色,还是反派角色,其动机和行为都给人极强的降智感。至于影片原本最引以为傲的恐龙角色,虽然在造型上确实比较考究,且融入了最新的古生物研究成果,但仍旧没有摆脱“工具龙”的基本作用,只是在剧情需要时出来刷一下存在感。这种对恐龙角色运用不当造成的“虚假感”,与当年《侏罗纪公园》中恐龙角色登场时给观众带来的真实震撼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话说回来,《侏罗纪世界3:统治》尽管有诸多的缺陷,但依然算给整个系列六部电影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并为忠实影迷奉献了很多期待已久的名场面。很多重要角色,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新三部曲的故事线也基本得以回收,没有留下太多剧情上的硬伤。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能力,不容小觑。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影视事业来说,这个系列的新老三部曲,作为一个经典案例,为我们同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镜鉴,值得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刘健)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