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空城计,诸葛亮小古琴一弹胜却十万大兵,吓退了司马懿,可谓六指魔琴也无法比及,让世人津津乐道呀!这开门揖盗虚张声势的用兵艺术也实在是奇了神了。
可是,稍稍细读原著你会发现截然不是这回事的。
试问,如果说,司马懿把空城计说破了,手下士兵活捉了诸葛亮,这故事还有法往下编下去?没了诸葛亮蜀国基本上玩完了,司马懿在曹氏当权的魏国也必然遭到排挤难会有立锥之地,这就完全不符合三国归晋的历史事实了,三国演义也就必然缺乏一种历史厚重感。空城计这一计可以说是神来一笔,即把人写神了,又把故事写神了,有历史感的同时也富有神话感。事实上,从三国演义的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看,细心的分析就会发现,司马懿是识破了孔明的空城计的。
有人研究称,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与司马懿空城计这么一回事。这是一种较历史的说法了。没有了文学艺术味。所以,还是按三国演义里的描述细品才有味吶。细心的读者完全会有惊骇的发现的,那就是分明有一种是,司马懿完全识透了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心思。
首先,整体看,司马懿处处谋略布局条分缕析。而面对大开城门的诸葛亮时,不可能连基本的两点都不考虑的,一、若是孔明埋伏,何故会失街亭、列柳城,若说是诱饵,这么大损失的代价来设埋伏值吗,可能吗?二、司马懿不可能不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一步错步步错,事实上他已经知道诸葛亮是完全失误了。这个在前面与张郃的对话中都已经透露出来了,司马懿对张郃说诸葛亮会直取郿城。不妨,看原著如何说的,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从这可以看出,司马懿未出发前都已经料定了诸葛亮的行动是直取郿城的,口气很肯定,所以,他才出兵来取街亭。
而且,再来看看原著诸葛亮的安排。在一番蕃着重安排了街亭与列柳城之后。孔明在对马谡的犹豫安排之后,紧接着的谋略安排,
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诸葛亮自己谋略安排的行动也确实就是司马懿所料到的“径取郿城”。司马懿料算的完全准确。而且,司马懿直接就指出了诸葛亮的弱点,指的还相当准,这个弱点连魏延后来都看出来了,那就是司马懿说的,
“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换句话说,司马懿是换位思考了下,他是说,换成我现在要是站在诸葛亮的位置上,我呀早就把长安取到手了。从这看也就可以说,司马懿的谋略布局完全是在诸葛亮之上的。
再看看原著中,司马懿取了街亭之后与郭淮的对话,
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郃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
这句话很有深味,“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司马懿既然说诸葛亮必走,为何他领着15万大军不一起来追赶呢,意思是要白白放诸葛亮走吗?或是把功劳让给郭淮和曹真?显然都不是,若是要功劳让给郭淮,他就不会赶在郭淮之前取了列柳城了。若是诸葛亮真走的话,司马懿也不会让郭淮来追之了。而后面又对张郃说,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
这几句话已经表露出来,司马懿并不想让郭淮把诸葛亮擒获,而他明明白白知道诸葛亮肯定没有走。但至于会如何?能不能与自己打上一仗,让我司马懿在魏国的威风多树立些呢?司马懿并不明确,但是他是考虑这些的,他非是要结果了诸葛亮,而是,令其有所损失,恰到好处的损失便可以了。这是他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表露出的的真实想法。于是,率大军亲自来西城,看似要擒获诸葛亮,其实还是有意的不想赶尽*绝,按自己的立身安命有利于自己的处境的算盘走的。但是,当看到四门大开,看到诸葛亮高坐城楼,听到琴音,通乐律的他会不明白孔明的弦外之音?司马懿当然心知肚明:比着诸葛亮这个对手,他司马家族真正的威胁是当朝掌权的魏主曹氏们呀!不动声色的放了诸葛亮,这才是司马懿真正高明的地方。
另外,诸葛亮之所以敢把兵力全部分布出去,留一个空城,也必然考虑到了司马懿的这点忧虑,“我诸葛亮还活着,你司马懿还有容身之地,我诸葛亮若现在亡命了,司马懿你也活不好哪里去呀”,于是镇定自若的弹一曲,弦外之音,司马大哥能听懂的。因此,并不是司马懿个人的疑心太重而遗失了战机。空城计实是高手间的全凭神识的较量。
当然,无可置疑,是那个社会客观环境使然,司马懿也是自私自保。曹操自己还亲口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负我。”在这样的强主手下,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没了诸葛亮,曹氏岂能有司马懿立锥之地!飞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
司马懿完全料透了孔明之计,再看原著,司马懿与张郃对话,
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
“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子丹在哪,在郿城,诸葛亮攻取郿城司马懿完全是掐算的准准的,而司马懿要取街亭,诸葛亮也算的很准,可谓两人棋逢对手了。但是诸葛亮似乎缺乏人手可用似的,偏偏失误在用人上,这一次,绝对是司马懿胜算了。
另外,司马懿总共领军20万,拿下街亭、列柳城后,留下五万,把守这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另外还有15万浩浩荡荡奔赴诸葛亮所在的西城,他既然已经扼住咽喉要道,何以还要撤兵呢,即便受到埋伏,总是有退路的。所以说,司马懿疑心太重而中了孔明空城计,这似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地方呀。15万大军呀,一座偏僻山区小县城,他疑心什么?说不通。
实质上三国演义里上演的空城计表面看,皆是些文学艺术夸张的手法,不过是,三国演义作者把它神话了,把它固定的用在了一座空城上作为重点着重笔墨描述渲染的结果,诸葛亮是作者着重刻画的重点正面智谋人物而已。鲁迅对诸葛亮有个评价,“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堪比妖怪。这话说的中肯呢。神不是现实的,刻画成神也就近似于有妖术了。
司马懿比诸葛亮差不到哪里去。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相反反而觉得司马懿更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眼光,比诸葛亮要略高一筹。是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诸葛亮自司马懿出任魏国都督之后,是近忧了的!尤其显得急功近利,六出祁山而无寸功,也就不例外了,而反之司马懿在起落对比之中更显传奇了。曹魏终究落到司马氏手中也就不足为奇!只不过《三国演义》在君权神授的古代社会必然脱离不了忠君事主的意识形态。胆敢描写表露出胜却君主的而不为君主所虑的谋略,那必然是流传不下来的。诸葛亮符合智谋忠君的典型形象,通点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神术,也正合天权神授的神话性质。但是,这都是小说的粗浅的表面意思,内在的深意须得细心品读品味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