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旃檀精舍
随着佛教信仰的普及,以及佛教文化题材的广博和意趣的深邃,涉佛教内涵的画作越来越多,并受到画家、收藏家及教内外信众的青睐和关注,尤其是工笔佛画,其以传统的细腻笔触、写实的表意、丰富而鲜妍的染陈而深受大众的喜爱。然而,纵观当今的佛画,能准确表达、如法地真正绘好佛像者稀,包括一些已经成名的名家高手的作品,严重失当,不如法度等情况亦常见不鲜。
佛画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人物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念信仰乃至禅修境界等实在是深广博大、玄臻高妙,画者必以实参之身心契入,方能窥享其一、二而应心于手。故而,能成一如法的佛画实属不易!然而许多画像者并没有佛教常识,也不去研习画作的佛教内涵和精义,更不去探索不同于常规表意的佛画艺术特点和方法,故而难以创作出如法的、具加持力的佛画作品。比如,最常见的是把观音等菩萨画成美女、美妇类的小资式人物,把佛画成俊男帅哥型美男,毫无慈颜定慧之气质,让人觉得俗不可耐,去佛甚远;观者完全感受不到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清净庄严、深浑穆重的大士风范和圣尊气度,生不出敬重之心和摄化之效。
最低的要求,创作者必须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将自己的虔诚、敬重浸入其中,并且精研画风技艺,才能升华出令人信服的作品。再进一步,画佛就是一种修行;如果你都不真心皈依三宝,不去悟解四圣谛、不实践八正道、没树立佛法正见,就完全不可能也没有资格去创作佛画,因为你完全不懂佛法,你的生命、生活、历程、思想、行为中没有佛法的信仰薰陶和智识修为,定然创作不出与佛菩萨相应的作品,你的作品仅仅是徒具外形的赝品。历史上的佛画艺术成就者,无一不是皈依三宝、敬奉佛法、研经习教、进德修身、习禅悟道者,如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两晋的卫协、顾恺之,唐代的吴道子、周昉、贯休,以及宋、明的法常、陈洪绶、石涛等,概莫能外!
虽然佛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法无定法,唯心而生。但作者尤其是工笔佛画者,尤不可毫无经典,史实、缘起及证境依据地凭自己的想像随意地去创作或创新,这是不如法的。这类作品目前相当普遍,这都是作者急于求成,不愿下些功夫和时间去学习、参悟佛法经论所致。这样的作品无佛经传承和法统依据,无修无敬,无八正道的缘起,无三宝的摄受,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和天龙八部的拥护,得不到人天善神的随喜,何成佛画。
另一种情形,虽然作品的出处有经典和传承等依据,但作者作画时没有恭敬心、喜乐心和慎重心,期间无遮护非法之不净恶缘,甚至还造作身、语、意三业之罪过,六根垢污,其所出之作被亵渎玷戕,已无灵气和正能量。像由心生,灵自敬至。有一分恭敬,便具一分灵气;有十分恭敬,便有十分灵气。如贯休画罗汉,时常闭目焚香坐禅,以庄敬心感通罗汉来应梦现身,继而下笔有神!而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图,令长安的屠者渔人观看之后纷纷改行。曾见一颇具些声名的“佛像画师”,嗜烟、酗酒、荤腥、自大、轻狂等不良习气甚重,自命不凡,大有天下佛画舍我其谁之意态。画为心作,其心非佛,画非佛画,被魔所摄而不自知,哀哉!
古代佛画先师们深谙创作佛画的真机,就是要尽量与画中的圣者合一,与所绘的主题合一、境界合一。为此,他们虔皈三宝,研习经教,求解真实义,并契入禅修。同时,对佛菩萨及所涉经典、法像、功德等礼敬有加,行持沐浴、斋戒、供养、皈依、顶礼、敬香、唱赞、祈请、发愿、净业、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名号、回向诸仪,或行闭关修行式的清净作画,通过这样来清净六根,遮止违缘,舍离非法,护持真如,保任法性,以获真实相应的合一境态。由于如法如仪地将全身心投入其中,其境缘根识均处于法性之中,作品便具有鲜活灵动的生命力和佛性法力,故而能创作出清净庄严而具加持力的不朽之作。
由于我国近百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的缺失,加上艺术界、收藏界多年来受到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商业化、运作化、程式化的作品层出不穷,被封为“佛画大师”、“佛画第一人”者日愈增多,作者也更是自诩不凡,当仁不让,乐不可支,自以为已臻极境,毫无谦牧自省之态。如此以往,误已误人,背道而驰,毫无意义。
要出传世之佛画精品,必先具我佛之正知正见;要具佛心正见,必先承受佛法之精神;要承受佛法之精神,必先皈敬三宝,深信因果,进德修身,依教奉行,在三宝的慈悲加被下,通过自己不懈的精勤努力,一定会大开智慧,增上福报和殊胜正因缘起,创作出如法的、人天共钦的传世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