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的形而上学认为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唯一不变的真实。但是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体系里,又包含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万物是“气”聚而生,“气”散而亡。“通天下一气耳”即是说:圣人通达天下(自然界和人类)即是“气”这种实体所构成。“道”是超越界,“道”显然是在“气”之上的。
庄子关于万物本原的思想。《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一气耳。”
即是说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
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质料,气之凝聚便构成了万物的形体,万物的离散又返归到气的原始状态。
所以庄子主张对生死问题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死亡即是回归于大自然。庄子强调生命的基础在于气,也就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本质,打破了关于生命的神秘主义观念,提示了自下而上和死亡仅是物质世界深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一定阶段,批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
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在科学远未提出生命体之本质的时代难能可贵的,对于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和灵魂不灭的观点曾超过积极的作用。气为何物?
在当时的思想家们看来,气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气非无,乃是有;气又无形,乃是无形之有而能变成形的。
当时的气的观念是由一般所谓气体之气而推衍出的。
气体无一定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和液体都能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所以万物一气的见解,便由此产生。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只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关于万物生成发展过程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