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香港的复古情结:古早cosplay、惊蛰日打小人

摩登香港的复古情结:古早cosplay、惊蛰日打小人

首页角色扮演1.80春雷火龙更新时间:2024-05-07

中新网5月13日电 (朱延静)综合报道,12日午夜,香港长洲岛还没“入睡”,近2000人聚首在此,正激动地为“抢包山”的选手加油呐喊,享受着一年一度太平清醮盛事的欢乐。当然,香港的特色民俗远不止这一个,惊蛰日鹅颈桥下“打小人”的“啪啪”声此起彼伏、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号子越喊越响、中秋佳节的舞火龙游走在大街小巷……正是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民俗活动,让现代化的香港都市,更多了一分生机。

2019年5月12日,香港长洲举行太平清醮活动。图片来源:香港文汇网/麦钧杰 摄

长洲太平清醮:“包”你平安、古早cosplay

12日,近5万人从香港中环码头出发,搭乘渡轮前往长洲岛。多数人此行的目的都是参加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更有一些居港外国人,特地慕名来到长洲岛参加活动,令当天的长洲岛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香港佛诞节法定假日,也是长洲岛举行太平清醮的日子。相传,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并奉北帝神像游行,疫症才消除。自此以后,长洲岛每年都会举办太平清醮。

如今,长洲太平清醮不只是香港长洲岛居民举行的一项传统祭祀活动,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图:2018年,香港太平清醮在长洲岛举行。图为小朋友扮演中国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主人公周莹参加飘色巡游。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长洲太平清醮有三大看点:舞龙舞狮、飘色巡游、抢包山。

舞龙、舞狮、舞麒麟、舞貔貅等是香港节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表演制造的热闹欢腾气氛,不仅为公众喜闻乐见,也被认为能凝聚人心,辟邪除恶。

飘色会景巡游中,小朋友们装扮成不同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和沿途的市民打招呼,与现在流行的cosplay非常相像。

资料图:2018年香港长洲太平清醮“抢包山”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中新网视频截图

“抢包山”比赛则是当天的压轴项目了!午夜时分,主礼人一声令下,比赛选手们蜂拥爬上巨型包山抢“平安包”,人群中的欢呼声和加油声此起彼伏。“抢包山”比赛结束后,民众争相抢夺“平安包”,抢到的包子越多,也就寓意着一年中会有更多好运。

惊蛰日“打小人”:打走霉运、打出名堂

上面介绍的太平清醮,成为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出的“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而同样带有“古怪”元素的香港传统民俗活动,还有惊蛰日“打小人”。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24节气中的惊蛰日寓意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而这一天,在香港铜锣湾鹅颈桥底有班专业“打手”,据说能把象征“霉运”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

资料图:2019年惊蛰日香港鹅颈桥底“打小人”的市民排起长队。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打小人”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相传惊蛰日的阵阵春雷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蛇虫鼠蚁惊醒,它们出来四处破坏,影响农民的耕种。而只要在惊蛰当天拜祭百兽之首的白虎,就能镇压害虫、驱除百邪千害。

“打小人”仪式主要有祈求平安、消灾解难及赶走小人的寓意,是祈福的一种。2019年惊蛰日,家住香港上水的梁女士连续第10年来鹅颈桥“打小人”,但见排队的人太多,她决定亲自上阵,向摊主购买18港元一份的“五鬼纸”自行祈福,然后用肥猪肉压住要祭祀的“白虎”,“让它不要乱咬人”。

资料图:2019年惊蛰日,神婆在香港鹅颈桥下“打小人”。图片来源:香港《明报》/邓宗弘 摄

多年前从广东到香港的赵姑今年已63岁,从事“打小人”神婆逾30年。她说,鹅颈桥下由当初的一片烂地到九流混杂的小公园,再到现在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汇聚处,客人也由原来的纯粹街坊生意,变成了6成市民、4成游客,越来越“国际化”,可谓是“打”出名堂。

端午龙舟竞渡:泡泡“龙舟水”、沾沾好运气

“游过龙舟水,百病衰气除”,对于喜欢讲“好意头”的香港市民来说,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与家人一起饮早茶、吃粽子之外,还会看看赛龙舟,在“龙舟水”里泡一泡,沾沾好运气。

资料图:2018年,“香港龙舟嘉年华”一连3天在中环海滨举行,战情激烈。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记者彭子文 摄

香港最早有纪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2018年端午节,数十万市民纷纷赶往各处龙舟赛场,上千龙舟于全港11处海滨乘风破浪,狭长龙舟两侧的桨手划起澎湃水花,岸边观众人山人海喝彩声如雷。

在渔船上长大的郑全仔参与了2018年的香港仔端午节龙舟竞渡,儿子郑文达也成为自己的队友。他笑言,比赛的胜负并不重要,可以与儿子一同比赛已十分难得,并直言“扒龙舟”不单是渔民的传统习俗,更是拉近父子关系的重要桥梁。

资料图:2018年端午节香港仔赛场,上千龙舟于全港11处海滨争标,岸边数十万人观赛。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莫雪芝 摄

近些年,港府还会在中环海滨举办“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为传统习俗添上新意。2018年,共15个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伍、逾4500名龙舟健儿参加邀请赛。当年更设立“扮嘢大赛”,参赛队伍穿着奇装异服划龙舟,场面有趣诙谐,吸引了不少观众沿着赛道观赛和拍照。

距离今年的端午节还有不到一个月,届时,香港海滨将一连3天再现龙舟竞渡的热闹气氛,更会有音乐会、街头美食、手作市集等,增添更多节日趣味。

中秋大坑舞火龙:行大运、去噩运

过完端午节,就到了中华三大传统佳节的中秋节,舞火龙便是香港中秋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资料图:2018年大坑的火龙长达67米。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曾庆威 摄

“舞火龙”源于19世纪居民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已成为香港独特的民俗活动,2011年同太平清醮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各区的中秋舞火龙各具特色,当中以大坑舞火龙知名度最高,火龙也是最大型。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一条超过60米的火龙,都会出现在港岛大坑街头。约300名舞龙者合力举起这条以数万根香烛和线制成的火龙,穿梭于大坑的大街小巷,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资料图:2017年中秋节香港大坑“舞火龙”。中新社记者 谢光磊 摄

火龙有两大“抢手物”,一是龙头下巴的“龙须”,通常给小孩制成手镯来定惊或用以辟邪;另一“抢手物”则是龙头香,代表着“好意头”。

在2017年的中秋节,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抵达大坑舞火龙起点,为火龙主持起步礼,可见香港社会对于这一习俗的重视程度。

2018年,来自美国的Metis Dotis在香港朋友的推荐下,特地前往香港大坑观赏舞火龙。他说,之前在美国一些唐人街只看过舞龙,这次有机会亲身看到舞火龙,感到十分惊奇,对其舞动的姿态印象尤其深刻。

其实,无论是奋力“抢包山”的比赛选手、鹅颈桥下“打小人”的赵姑、一同参加龙舟竞渡的郑家父子,还是观看大坑舞火龙的居民,他们都是香港民俗文化的坚守者和见证人。

传统民俗有其必须保留的形式,也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这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也让香港这个国际都市,别有一番“复古”风情。(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