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寿寺出来,追随着永乐大钟的足迹,自然是要去觉生寺。
永乐大钟迁移示意图
觉生寺,就是俗称的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北三环,虽处于繁华地段,但人们对大钟寺地铁站、大钟寺古玩钱币市场很熟悉,关注觉生寺的就不多了。
我过去实际上也经常到大钟寺附近办事游乐 ,从没有想到过旁边藏有一口大钟,因此对这口永乐大钟是否真实的存在,心中有疑。
觉生寺国保碑
导航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也就是觉生寺,汽车停放在一墙之隔的大钟寺古玩市场。要购买30元的门票,京津冀各种优惠门票在这里都行不通。
院内广场有小的新建的影壁,山门前有石狮子一对。
影壁
山门上额书“敕建觉生寺”。
敕建觉生寺山门
觉生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落成。然后开始修大钟楼,历时十年,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大钟悬挂与大钟楼建造工程完工,寺、钟合璧,觉生寺自此得以全面竣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清末,觉生寺一直作为皇家祈雨的场所。1985年10月,觉生寺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1996年11月,觉生寺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进院落
山门即是寺庙检票入口,穿堂过后,第一进院的正殿是天王殿,院内树木茂盛,不能一眼望见两侧的钟楼和鼓楼。
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前设壶门。
天王殿
觉生寺作为古钟博物馆,展厅分布在寺内的各个殿堂里,天王殿是博物馆的序厅。顺便说一下,现在的觉生寺内是没有佛像的,有的就是钟,各种古钟。
天王殿
第二进院,正殿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檐接盖抱厦三间。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月台
大雄宝殿的西配殿作“敕建觉生”展览,讲述觉生寺的由来始末。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作为“阅古钟林”的展览。乾隆皇帝多次驻陛觉生寺,有《觉生寺瞻礼诗》和《觉生寺谢雨诗》等吟咏诗句。乾隆《觉生寺大钟》曰:雷纹隐篆虫,半字蕴洪铜。善吼周三界,声闻具六通。横枌为撞杵,夏屋是乘风。待扣何须扣,当前悟色空。
乾隆御笔匾
大雄宝殿作为“礼乐回响”展厅,殿内正中陈列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并兼及礼乐制度的介绍。
先秦礼乐文化高度发达,“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是贵族的生活,作为礼器的乐钟是统治阶层权力地位的象征,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编钟是由若干乐钟按照一定音律排列悬挂于钟架上组成的礼乐重器。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最为著名。
曾侯乙编钟仿制品
来到第三进院,正殿为观音殿,面阔五间,硬山顶。殿内作为“质器庄严”的展厅,从古钟的分类,展示古钟在古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佛道用钟开始广泛出现,于是出现了新的古钟类型,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钟楼报时的“更钟”,以及朝堂禁宫安置的“朝钟”等,这些钟虽然用途迥异,但其形制没有明显差别,一直沿用至近代,泛称为“梵钟”。
观音殿
观音殿内悬挂着几口具有代表性的大钟。
正中悬挂乾隆朝钟,通高254.2厘米,口径157厘米,重3108千克,端庄厚重,铸造精美,神圣威严。
乾隆朝钟
朝钟与坛庙钟是古代皇室用于朝会、典礼或国家祭祀等政治活动的礼仪用钟。朝钟与坛庙钟通常器型硕大,铸工精湛,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工具,更是威严皇权的象征。
乾隆朝钟
乾隆朝钟
乾隆朝钟
明嘉靖地坛钟,通高252厘米,口径154厘米,重2242千克。
明嘉靖地坛钟
元代更钟,通高211.5厘米,口径130厘米,重2048千克。看来更钟就是实用型的,古朴拙笨,与朝钟的精细迥然有异。
元代更钟
离开观音殿的那几口大钟,来到第四进院,中间是藏经楼,面阔七间,双层楼阁式,硬山顶。藏经楼目前处于维修中,未对外开放。
藏经楼
藏经楼后墙
于是进入观音殿西厢房,共计十五间,被辟为“金火流光”展厅,介绍了中国古钟铸造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演变历程。
铸钟不仅要具备湛的铸型工艺,更要运用精确的合金配比和精准的温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的作品。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
西厢房
移步到对面的东厢房,哇塞,双排古钟悬挂于天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里挂着历代梵钟。梵钟,是人们对汉代以来横截面为圆形的正圆体钟的一种泛称。梵钟自产生之后,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历久不衰,自成体系。其流传之广,用途之繁,范铸之精,传世之多,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古代钟类文物的主流。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以梵钟为代表的古钟钟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问屋内工作人员,这些钟是原物否?工作人员指了指牌子说写的原物就是原物。这才发现每口悬钟旁边的墙上都对应有钟的说明,且大多数都是原物。就仔细地一个个看起来。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梵钟高悬
这是明成化年间“龙纹铜钟”,通高151.2厘米,口径87.2厘米,重544千克,钟身铸满二龙戏珠纹。
龙纹铜钟(明成化年间)
黄锦铜钟,明嘉靖丙辰年,是一口道钟,通高160.2厘米,口径97厘米,重516千克。钟体铸满捐资铸钟者姓名,上有“皇国永固,帝道遐昌,玄法威灵,崇德感应”铭文。
明嘉靖黄锦铜钟
弘治道钟,铸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514千克。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任何分区,铸满文字,环绕钟体呈圆周状排列,内容为《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三部道经。钟腰处有莲花牌位,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钟身文字全部为横向排列,钟体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号,钟裙部铸满道教符号。
明弘治道钟
乾隆铜钟,残高150厘米,口径126厘米,钟体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乾隆铜钟
这几口明代的钟,分别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云纹铜钟,明隆庆六年(1572年)保明寺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弥勒庵钟,明天启七年(1627年)魏忠贤铜钟。
云纹铜钟、保明寺钟、弥勒庵钟、魏忠贤铜钟。
这几口清代的钟,分别是:藏文铜钟,清道光八年(1828年)秦晋会馆铜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兴铁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兴寺钟。
藏文铜钟、秦晋会馆铜钟、大兴铁钟、重兴寺钟
不到这里来,不知道钟,不了解钟。
古代的钟,在一定的漫长的历史期间,它有恢宏的形态、独特的作用,重要的意义。这些钟,越看越惊叹,令我生出无限的钦佩!
铜钵
这个时候,我望向后院的大钟楼,更加期待迫不及待地要见那口钟中之王——永乐大钟。
大钟楼
大钟楼,高20米,矗立在青石台基的月台之上。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
大钟楼上层为圆攒尖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12根柱子将圆楼分为12间,每间上有斗拱四攒,下有套方锦棂心方窗四扇,再下为如意挂檐板。汉白玉栏板望柱,前出双垂带七级台阶。
大钟楼下层为正方形,面阔三间,明间为六抹槅扇门,其上卧匾书“华严觉海”,门前出垂带踏跺五级,次间为四抹槅扇门。
大钟楼
楼内悬挂大钟,内设旋梯可供上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0.7米,直径4米,池口距钟口1米,钟响时,有很好的共鸣作用。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钟身遍铸佛教经咒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总计达23万多字,经文字体工整,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是现存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有“钟王五绝”的美誉。
铸造年代久远,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大型古钟中,铸造年代最为久远的;铭文字数最多,是世界上铸造铭文最多的一口古钟;声学特性卓越,钟声悠远绵长,音色浑厚优美,低音频率丰富,衰减较慢,环境条件好时钟声可传播十余里;铸造工艺高超,采用传统的“地坑泥范法”铸造,钟体铭文铸造精美,几乎没有砂眼气泡等瑕疵,合范缝被巧妙地做成五条精致的装饰线,其合金比例为铜80.54%、锡16.4%、铅1.12%及少量其他元素,尤其是锡的比例非常合理,使钟的强度增加而硬度适中,经得起重击又不破坏音质;悬挂结构科学,采用三层重叠纵横木架构,将最上层主梁所承受的重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悬挂钟体的铜穿钉仅有110厘米长、14.3厘米高、6.6厘米宽,却承载了永乐大钟46.5吨的重量,令人叹为观止。
钟体铭文
永乐大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由北京鼓楼西铸钟胡同内的京师铸钟厂铸造。铸成后,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陈列并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明万历年间,将永乐大钟移至位于西直门外长河边的万寿寺。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的盛景。因为没有吊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十里长街全靠沿途凿井用水泼成冰道,再用木杠、人力、马拉,经过几个月才运到万寿寺内。
永乐大钟
明清以来,因永乐大钟悬挂京城西郊成为旧京时五大镇物之一的西方镇物,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吉祥宝物。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觉生寺成为历代皇帝御驾亲临与寺中僧侣一起敲钟、为天旱祈雨时的场所。因永乐大钟常鸣,觉生寺被老百姓俗称为“大钟寺”,觉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从此北京城在逢年过节和求雨时都可听到大钟寺传出的祈福钟声。
永乐大钟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觉生寺也从皇家禁地成为举办民俗庙会的地点。每逢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觉生寺要开庙半个月,此时佛事极盛,游人纷集。游客可自钟楼内旋梯盘登至顶,可见大钟周围每个部位均悬挂有小铜铃,游人可用小铜元击之,中者铃声作响即谓“吉祥”。此举跟白云观窝风桥下“打金钱眼”一样,成为旧京城庙会中的欢乐一景。
永乐大钟
中国自古以来有盛世鸣钟的传统民俗,钟的端庄形象和铭文具有永久性和历史感,象征着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
民国时期,觉生寺日渐凋敝。如今,时代不同,大钟寺及大钟于繁华都市悄然独世,但钟的文化情结在每个人的心中是存在的。
永乐大钟
有沈孟《万寿寺文皇御钟》:文皇功成已大赉,销兵作钟声四塞。老矣少师尚缁衣,不书太常铭鼎鼐。此钟身被莲花篇,皇以铸之超人天。峰如闳中若空谷,斋心一默三百年。钟唇叶叶秋崖覆,说尽经文但一叩。高枕山光得玉音,委身风雨生铜锈。钟乎一起鸣盛时,若有修者闻而思。不然声海八十一,近在城西人不知。
永乐大钟
有陶允嘉《大钟诗》:寺就三摩地,楼悬万斛镛。势凌青汉上,时有紫霞封。下观云平壑,傍瞻翠绕峰。鲸音闻百里,追蠡叠干重。贝叶蝇头密,闲花虿尾镕。中天灵响落,幽地耳根逢。宸翰金轮洒,清流法水淙。莲堂蹲白象,蒲杆吼苍龙。圣域人天业,诸方自景从。
藏经楼与大钟楼之间
觉生寺,因钟为生,以钟为存!
游毕,知之甚多,思之甚多,流连甚多。30元门票,值!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