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白岳纪丨天然洞穴——神圣空间:齐云山真仙洞府与玉虚宫

洞天寻隐·白岳纪丨天然洞穴——神圣空间:齐云山真仙洞府与玉虚宫

首页角色扮演创玄天更新时间:2024-06-03

吴会

一、前言

“惟此山高五百仞,盘绕百余里,上应斗宿,俯瞰大江,峰峦秀特,岩洞幽奇,允为东南之福地,神霄一洞天也。”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范围包括岐山、白岳山、太山、流碣石、万寿山、南山、狮子山、苑山和象山,最高峰为585m,山势呈东西走向(图1)。横江呈S形流经齐云山,将山脚冲积平原一分为二,山、水、村镇基本构成风水文化、道教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体现出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图2)。

图1 齐云山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图2 山、水、城组成的风水太极

齐云山为皖南道教名山,在常见的说法中,也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由于僻居皖南,齐云山到唐朝才开始出现道教踪迹[1]。后直至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有方士天谷子,谒地于诚居,金公安礼、士龙,宏辟重拓,创殿一所,名曰佑圣真武祠”,标志着齐云山道教的真正兴辟。明朝,尤其是嘉靖皇帝在齐云山求子成功之后,齐云山因得到官方的认可而迅速发展,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齐云山以月华街玄天太素宫为中心,建成了较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巍莪殿宇,诸凡五步一亭,十步一榭,雕甍出巅,画栋列麓。”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总体而言,在优良的自然地理环境支撑下,以及官方和其他各方的支持下,明中叶到清初、清中叶是齐云山影响力的鼎盛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山的开发,丰富了齐云山现今的文化景观。2021年10月15-17日,笔者因博士毕业论文撰写需要,实地考察了齐云山风景区(图3),想要对其明清鼎盛时期形成的香道景观序列做一个现状调查。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齐云山众多的具有宗教意味的丹霞洞穴以及依天然岩穴而建的宫观建筑也极大地引起了自身的好奇心:齐云山天然的丹霞洞穴是如何逐渐转变为神圣空间的?那么,本文结合古籍文献资料,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并以齐云山较为典型的天然神圣空间——真仙洞府、玉虚宫为重点进行景观现状分析。

图3 齐云山现景区图(部分)

二、天然洞穴——神圣空间

高山耸立,离俗世遥远,且山岳可集结云气并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故在具有神秘感的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崇拜与敬畏,即产生早期的山岳崇拜。但该时期的山岳崇拜仅是对山岳自然景观(包括林木资源、气象景观等)的敬畏,并未上升到精神层面。杜克大学学者巴迪·范·卡不冷(Patty Van Cappellen)通过实验证明,敬畏可以激活宗教和精神性的行为、感受,并可以促进人开放的联系性思维[2]。由此,民众结合后期东汉出现的本土道教及传入的佛教等,逐渐将宗教信仰及其他精神性的行为融入到山岳中,让自然山岳留下人工痕迹,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印记,促使一大批山岳完成了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

这种转换唤起了人们对于山岳中可进行宗教、精神性活动的神圣场所的需求,也由此促使许多天然洞穴逐渐增加宗教意味成为初始的神圣空间。天然洞穴被选作圣所的原因主要为:1)基于地母信仰,修道者认为不修屋舍即可免伤大地母体;2)“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修道者相信洞穴具有使人通于天地、回归“太一”的功能;3)《太平经》所载“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皆为慎善,凡物莫不各得其所者,其为道。”洞的象征意义与道教思想相符;4)洞穴作为山岳中形如居室的空间,可满足早期修道、传道及其他生活上的需求。

砖红色的齐云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此外,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下,红层崖壁上也出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岩洞。唐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便隐居山中天门岩和栖真岩(图4),潜心布道,绝粒修真。自此,齐云山的自然岩洞染上了宗教色彩。其实,东晋时期,道教信仰者的修道活动便已明显地表现出对宫观建筑的需要,尤其是道教地位的升高及信仰者(尤其是上层社会信仰者)的增多,山中洞室已无法满足人们修道和参与其各类宗教活动的需要[3]。至于唐朝龚栖霞为什么居于岩穴而不修观祠,一是齐云山当时还未有宗教活动痕迹,岩洞尚能满足目前需求;二是云游还未作建设准备,也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至南宋时期,天谷子开辟的佑圣真武祠才是齐云山道教建筑修建的伊始。但从道教角度来看,廊道式丹霞洞穴通常为建设宫观的首选,一般悬在半山腰,上下有几层,通道平坦,上方有岩檐,可避风雨,可远眺,视线开阔,采光通风性极好,安全性能有保障[4]。因此,除了新择地筑建宫观、殿祠外,也通过结合岩洞(尤其是原本就具有宗教意味的洞穴)筑墙、立门坊而形成屋洞合一的圣所(如真仙洞府、玉虚宫)。由此,齐云山的丹霞岩洞也逐渐完成了从天然洞穴到初始神圣空间、成熟神圣空间的转换。

图4 栖真岩

三、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位于石门岩与黑虎岩之间,是齐云山十大名洞之首[1]。穿过一天门(象鼻岩),便清晰可见明正德九年(1514年)道长汪泰元所题楷书“真仙洞府”,以及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蕃伯所题正楷“天开神秀”(视频1)。真仙洞府包括众多大小不一的供奉着神像的洞穴,洞与洞相邻,且洞内曲径通幽,依次为八仙洞(中间供奉天、地、人三皇,左奉木公,右奉金母,两边分奉八仙神位)、药王洞(供奉药王孙思藐)、碧霞灵应宫(奉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像)、圆通岩(供卧式观音神)、真仙洞(即罗汉洞,中央供奉玄天上帝脚踏龟蛇之神仪,十八罗汉分列左右神龛,内洞供奉斗姆元君、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神位)、雨君洞(供奉水龙王神位)和文昌洞(供奉文曲星神位),形成典型的廊道式丹霞洞穴景观(视频2)。其中大多数的洞穴三面石壁如围墙,上覆下嵌,中有壶腔空间,可直接内置神像作为宗教空间,而真仙洞修筑矮墙、门坊进行围合主要是为了凸显真武大帝的崇高地位(图5)。也有部分如碧霞灵应宫般依岩洞砌石筑宫,内设神龛供奉神位(图6)。

01:00

视频1 “开天神秀”(01:00)

01:10

视频2 廊道式丹霞洞穴景观(01:10)

真仙洞府诸洞“内有大空间,上有宽崖檐”的特点除了便于用作神圣空间外,也是较好的近观远眺的赏景点,尤其是雨君洞外雨景。钱塘人凌登名《白岳行记》载:“一洞曰雨君,水自洞下,点滴若簾,又谓之雨簾。聚一坛,曰莲塘。”雨君洞前为碧莲池(图7),由崖壁上的山泉及雨水滴落汇聚而成,因此“水崖晴亦雨”。调研当日适逢雨天,对于方汉诗中“坐我珠簾听雨声”的情景体会尤深。

图5 真仙洞

图6 碧霞灵应宫

图7 碧莲池(雨君洞视角)

四、玉虚宫

《齐云山志》载:“为阙者一,为宫者二,为坊者三,祀玄武之神。”玉虚宫由明代养素道人汪泰元和徒弟方琼真于明正德十五年(1515年)创建在紫霄崖下,包括“治世仁威宫”“玉虚阙”“天乙真庆宫”,一阙二宫前各有一座门坊,即三坊(图8)。左右分别有风虎关和云龙关,风虎关坊位于紫霄崖东首(图9),云龙关位于紫霄崖西侧百步楼下(图10),现两个坊系2007年重建,都是高5米,宽2米,双柱楼阁式。

00:23

视频3 紫霄崖(00:23)

紫霄崖是齐云山丹霞地貌中最为壮观的地质景观之一,石崖由北西向断裂控制岩体沿裂面崩塌而形成,长200余米,高150余米,海拔580米(视频3),自玉虚宫向外看,白岳云海尽收眼底。现存玉虚宫整体因地制宜,与紫霄崖壁自然结合(图11)。但或许是因紫霄崖岩檐不够宽大,形成的洞穴空间较小而不足以进行预期的宗教活动,且“宫”的规格本身较高,遂较之真仙洞府,玉虚宫紧贴崖壁加筑了更为封闭的屋顶和墙体。另外,里面利用人工砌墙将原本完整通透的洞穴空间一分为三,形成供奉不同神像的三个神圣空间。

图8 玉虚宫(左为治世仁威宫,中为玉虚阙,右为天乙真庆宫)

图9 风虎关

图10 云龙关

图11 玉虚宫墙体与崖壁紧密贴合(侧面视角)

五、结语

因硕士毕业论文即为《江西洞天福地历史变迁与营建特征研究》,故多年前便开始与道教名山,尤其是洞天福地结缘,也由此对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处洞天福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研究。且导师金荷仙教授史论团队近些年也一直在分区块研究洞天福地或是其他道教名山,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基于此,深知洞穴圣所是道教名山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典型如温州大若岩陶公洞、天台赤城山玉京洞等。尽管如此,齐云山这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群依旧在道教名山中有着较为明显的特色,一是丹霞地貌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二是崖壁与建筑的整体性(崖是红的,岭是红的,洞是红的,建筑也是红砂岩的),三是洞与洞间的连续性,四是洞穴与其他自然景观(如雨景、云景)的互动性,最后是崖壁上留下的数十处从宋代至今的摩崖石刻的文化性。

限于时间、天气及学识,对齐云山及本文讨论的内容并未进行很深入的学术考察及研究,不足之处,还望赐教。未来,也会继续对道教名山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更加有所获。

注:文中照片、图、视频均为自摄、自绘、自制。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齐云山志编纂委员会编.齐云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 Van Cappellen Patty, Saroglou Vassilis. Awe Activates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Feeling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2012, 4(03): 223-236.

[3] 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J].文史哲,2003(05):54-62.

[4] 刁星宇,姜勇彪.丹霞洞穴文化特征刍议[J].江西科学, 2018, 36(05): 765-770.

吴会,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主要为道教名山)。

责任编辑:黄晓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