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古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静卧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稝透出水乡的悠悠韵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小桥、流水、人家,中国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在乌镇体现得淋漓尽致。乌镇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之乡”。 2003年,乌镇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具有1300多年建镇史。乌镇地当水陆之会,四方来水,争流竞秀,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镇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河埠廊坊,临河水阁,水镇一体,呈现出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致。乌镇,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诗意的梦境之地,因为一场懵懂而朦胧的江南梦,因为一部华丽而凄美的电视剧,让我们走进了这座小镇。《似水年华》,让乌镇名声鹊起,成为多少人心中难以挥去的梦,只是为了那个一直缠绕着的关于江南的梦,只是为了“乌镇”这样一个名字,便去摇橹划船、烟雨蒙蒙寻江南了。古典秀丽的乌镇、似水缠绵的爱情让小镇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浪漫之地”。
枕河人家
乌镇
小桥流水人家
漫步在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就可以知道许多充满了文化味道的故事。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据说,在这个小镇,历史上曾经出过64位进士,161位举人。近现代更有名人辈出:文坛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作家孔另境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如今,乌镇已成为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乌镇除了具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是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依河筑屋,河埠廊坊
枕河人家
乌镇自古繁华,民风淳朴,而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独特的民俗风情,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使乌镇声名远扬。乌镇虽小,一向却是“郡丞控驭之地,实具州县规模”,小镇的街、坊、巷的数量和规模也非同小可,俗称“四门八坊数十巷”。老街一律是旧石板铺地,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一间间店铺和民居,门大多是木板的,残缺的雕花,斑驳的印记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形门,两两相对,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
老街
廊棚
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中市街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的交接地,也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明清时,乌镇东南西北栅连成一片,“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镇上一度出现了多家典当行,据《乌青镇志》中记载,最多时达到13家。
民居和古桥
乌镇分为东栅、西栅两个景区,两者相距2公里左右。
东栅景区
东栅的主要景点有逢源双桥、茅盾故居、立志书院、文昌阁、江浙分府、修真观、江南民俗馆、江南木雕陈列馆、余榴梁钱币馆、夏同善旧宅地、古戏台、江南百床馆、宏源泰染坊、晴耕雨读等。
东栅景区
水乡的桥
小街
逢源双桥: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 ,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可以眺望东市河远景。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逢源双桥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故居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茅盾故居始建于19世纪中叶,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这里是当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
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据说,茅盾回乡时,用刚收到的《子夜》的稿费翻建了部分居室,他亲自画了草图,请人督造,茅盾又从上海赶来,并在小径旁亲手栽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竺。1935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1940年,茅盾的母亲去世,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已移至立志书院展出。
茅盾故居
如今,乌镇已经成为中国最高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这使得更多的海内外作家们有机会来乌镇做片刻的停留。
茅盾故居内景
茅盾(1896—1981年),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常用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年)、《追求》(1928年)合为总名《蚀》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茅盾雕像
茅盾纪念馆
立志书院: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1865年)创建。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分明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立志书院
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文昌阁是立志书院的附属建筑,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此阁是乌镇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里面不仅奉祀着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还是文人聚会和科举预考的场所。
江南民俗馆: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民俗馆寿俗厅
江南木雕陈列馆: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木雕陈列馆展品
夏同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夏同善翰林第
古戏台: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最后一次重修是1919年。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古戏台
修真观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
汇源当铺: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1932年,茅盾从上海返乡小住,当时的乌镇民生凋敝,市场萧条,镇上只有汇源当一家当铺还在支撑,茅盾在《故乡杂记》中写到的“巍然独存的一家”也就是这家汇源当铺。
汇源当铺
汇源当铺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江南百床馆: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
宏源泰染坊: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
宏源泰染坊
在宽阔的晒场上,搭着高大的木架。木架上,满是刚刚印染好的垂挂着的蓝印花布,这些蓝印花布后来就成了蓝花裙,蓝花头巾,蓝花伞等,成就江南独特的色彩韵味。
宏源泰染坊
晴耕雨读:晴耕雨读,很有诗意的一个名字,《似水年华》是一部爱情电视剧,是黄磊和刘若英拍《似水年华》的地方。古典秀丽的乌镇、似水缠绵的爱情、奇幻唯美的画面,俘获了许多影迷的心。走进晴耕雨读的大门,左手边有齐叔(朱旭饰)休息的藤椅、黄磊在电视剧中修补古籍书的工作台、满屋的书架和道具书和花木扶疏的小花园。这里还保留着许多当年拍电视剧时的影子。晴耕雨读,是一个图书馆.《似水年华》中黄磊就是这个图书馆的管理员,看过似水年华的人不会不来的地方,从中体验《似水年华》的婉约与淡雅的水乡风韵。
晴耕雨读
晴耕雨读内景
晴耕雨读内景
乌镇西栅
乌镇西栅位于浙北桐乡市杭嘉湖平原上的乌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人称东南西北四栅。乌镇其实是早已开放的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的。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
乌镇西栅
乌镇西栅主要景点:草木本色染坊、昭明书院、三寸金莲馆、老邮局、桥里桥、水上戏台、乌将军庙、水上集市、亦昌冶坊、叙昌酱园、王会悟纪念馆、孔另境纪念馆、茅盾陵园、白莲塔寺等。
小桥流水人家
水乡古韵
桥街相连,依河筑屋
石桥和民居
草木本色染坊:手工环保印染晾晒大型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晒布场地以青砖铺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十分庞大。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草木本色染坊
草木本色染坊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书院后侧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和作品展馆。
昭明书院
老邮局: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乌镇成立老协兴民信局,民信局以营利为目的,但邮资比较低,业务很广,不仅可以传递国内的信件,还可以传递海外的华侨和家属之间的通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决定“裁驿归邮”,开办“大清邮政”。乌镇邮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四月九日,当时只经营信函业务,后逐步兼营包裹,汇兑等业务。由于乌镇水路交通发达,所以乌镇的邮运方式更多是以船只代运的。
老邮局
水上集市:位于乌镇西栅的水上集市,原是四乡八邻的早市:一大清早,小船载着新鲜的蔬菜和家养禽畜,来到四通八达的河道枢纽出售,顺便也可喝个早茶。临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声,船就会摇到水阁边,不出门也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很受居民喜欢。
水上集市
亦昌冶坊:位于西市河南岸。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湖州的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乌镇开坊经营,在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所以生意兴旺,这也是乌镇冶业的开始。这里安放有一口大锅,特别醒目。这口锅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沈氏的后人所铸,号称“天下第一锅”。
“天下第一锅”
叙昌酱园: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乌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创立之初,主要经营豆瓣酱、酱油、酱菜等。
叙昌酱园
茅盾墓园:茅盾墓园设置在浙江省乌镇西栅景区灵水居内,临水依丘,墓地建造在东侧的山坡上,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视野十分开阔。整个墓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笔划简洁、曲折流畅、经纬分明、四通八达,独辟蹊径的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
茅盾墓园
乌镇自古繁华,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贺岁拜年、元宵走桥、香市、中元河灯等都是水乡特有的民俗。
枕河人家
水乡
老街
泛舟市河
怀揣着这一份憧憬,置身于乌镇,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沿西市河泛舟,船在河中漂浮,船桨轻摇,荡起河中涟漪,偶有微风掠过一片斑斓。楼阁层叠着向水的尽头延伸,听阁楼里绣娘低声吟唱,温婉的小曲带着思念飘着芬芳。泛舟在蜿蜒的小河上,仿佛在追寻匆匆逝去的时光。乌镇,粉墙黛瓦,碧水蓝天,荷风四面,心中的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这就是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乌镇。
孙克勤,孙博撰写和摄影
参考文献
孙克勤主编,2007,世界旅游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孙博,2014,江南水乡。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孙博主编,2017,世界旅游文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