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峪堡村,位于伊川盆地东南部,汉代古堡,宋代名镇。民国时期仍居嵩县顺乐里,现 属伊川县白元镇管辖。村东距汝阳县界三里,隔界与下蔡店曲营相望;南距葛寨乡烟云涧、 窑头五里;西距双头村三里,北距本镇省源头一里,谢庄五里。白元村六里,村域东西长四 公里,南北宽四公里,总面积十六平方公里。除去村庄及工业占地 670亩,水浇地 1400亩, 自然林面积 600亩,退耕还林面积 1000亩,坡上还有旱地2700亩。有史以来,旱灾一直是 制约生产和村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才得到较大改善。
常峪堡村,有村民 929户,4778口人,在村东、村南海拔250米的丘陵坡地上,有陆 浑大渠二支渠横贯南北,岭下幸福大渠和水 (寨)酒 (后)公路沿坡根穿村而过。村周围 泰山庙、魁兴寺、魁门关、汉墓群、扁鹊洞、黑老包泉、文昌阁等名胜古迹很多。古泉、古 井、塔林、汉代古堡城墙等,皆留下了遗址,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村域年平均降雨量 633.4毫米,平均气温 14.5摄氏度,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适宜的 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薯及各种豆类。然而, 新中国成立前,兵连灾结,经济落后,特别是缺乏水源,农业收成没有保证,粮食平均亩产 不过百斤,且医疗落后。遇到灾荒,穷人生活苦不堪言,逃荒要饭,背井离乡,病饿而死者 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镇反等政治运动,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在中国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集体化道路,兴修水利,深耕土地,推广化肥,科学防治病虫害,庄 稼产量逐年上升,平均亩产上千斤,村民温饱得以解决。
常峪堡村距古都洛阳 90里,是洛阳通往嵩县栾川的重要驿站,村南魁门关更是京畿咽 喉。因时局更替,兵患频繁,昔日巍峨壮观的魁门关,早已是关无关,楼无楼,咽喉之地, 如今也是徒有其名了。六十年代,修通了水 (寨)酒 (后)公路,客货车穿村而过,险关 变通途。
农村以农业为主,农民以庄稼为生,农业生产道路十分重要,村领导在关心大交通的同 时,对生产道路更是关心,一九六三年秋,以支部*李水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成员,经过 认真规划、测量,相继为北坡、东坡和南坡修了四条拉车路,路宽 4米,累计长约 5公里。除从苍龙沟上南坡的路,是一条只需加宽、垫高的土路外,其余三条都是用炸药从烈疆石上 炸出来的新路,其难度超乎想象。动工后,尽管大队干部分片包干、现场指挥并带头实干、 村民挥汗如雨,依然是用了整个冬季,才拿下全部工程。之后,坡下的地,更是渠旁树成 行,树旁路宽广,按园田化规划,农田管理十分方便。
20世纪 70年代,党支部落实党中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带领群众致富政策,上马 了不少副业项目,锻工、车工、木工、轧花、磨面、榨油等不需出村,许多生产队还利用良 好的水利条件,安装了水磨和弹花机,方便了村民,活跃了经济,村中拆旧屋建新房,比比 皆是。
随着集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常峪堡村相继购置了拖拉机、汽车,办起了造纸厂、养鸡 场,盖起了新的学校,改善了教学条件。副业的兴起,集体力量的壮大,既解决了广大村民 的吃穿花用等生活问题,也改变了村貌和村民的致富观念。
20世纪 80年代,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转为个体经济,个体企业猛增。跑 运输、搞建设、包大棚、办超市、裁剪、装修、快餐、食品加工、办厂等等,全村呈现出百 业俱兴的繁荣景象,村民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进入九十年代,改革更加深入,交通方便,信息广泛,致富门路更加宽广。彩电代替黑 白,摩托车代替自行车,村民盖楼成风,路旁商铺林立,村里汽车增多。随着全村道路硬 化,垃圾统一管理,环境清新了,轿车入户了,所有街道的照明和排水管道整理得合理规 范,大部分街道有名有姓,向城镇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有些个体企业高瞻远瞩,已进入大 城市闯荡。
步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力度更大,村两委及时落实党的政策,村民思想更加开 放。吉美铸钢厂、晟瑞搅拌机厂、伏牛源纯净水厂、燃气厂、群冠加工厂、金城加油站等较 有规模的上档次企业,应运而生且相继投入生产。
常峪堡村地处京畿,扼南北交通要道,魁门关咽喉之地,历史悠久,汉、唐、宋、元、 明、清,历代无不重视,储粮屯兵。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更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一 九四七年九月,南下大军某部东渡伊河,经双头在我村兵分两路,一路走坡上,一路经省源 头、谢庄,上下合击,包剿寨子街的国民党守敌。不巧,坡下一路行至省源头村南时受阻。战斗打响后,坡上一路立即撤回我村,并以我村为营,两路联合进攻省源头守敌。经三个多 小时激战,省源头中心寨被攻开。慑于威力,寨子街守敌闻风逃散,未攻而?。
同年,陈谢大军解放洛阳前夕,曾迂转我村,并做短暂休整后,一举解放了洛阳。
同年,南下大军先遣队抵达我村,宣传共产党的救国纲领,动员村民做担架,做军鞋, 鼓励青年参军,支援大军南下。后,王水朝、马艮亭入伍,并随军渡江,在云南剿匪三年, 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我村三批五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们是李新九、李现娃、 王改朝、李文现、李新娃,李现娃在战斗中负伤。至一九五七年五月陆续复员,一九六七年 我村战士李延卿、卫新府、李西川英勇赴越南,参加了抗美援越战斗,年底胜利而归。
新中国成立前,常峪堡村的文化教育很落后,寨里寨外仅有几家私塾和一个洋学,只有 三十来个学生。面对此情,时任保长王克清 (不识字)深感愧疚。他克服种种阻力,率领 村民扒了魁兴寺的钟楼 (即中佛殿),于一九三八年底,给寨外新学盖了五间楼。后两校合 并,为我村的文化教育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学生日益增多,常峪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初小到高小、初中、高中,学生最多 达 800余名,为社会培养出很多人才 (有专述)。
常峪堡村的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如 《铜器》、《十盘》等,尤其 《十盘》远近闻名,据 传周边富豪、军政要人、立碑、祝寿、晋升、挂匾等,多有邀请助兴。一九五六年五一国际 劳动节时,以老艺人吴友信为首的常峪堡 《十盘》曾应邀在伊川县广播站做实况演播。20世纪 70年代,村中戏曲文艺更加繁荣,吴友信、逯彦林、刘改现、石天科、李永州、刘艮 汉、逯新焕、李春菊、马老占等戏曲文艺的老中青从艺人员达六十余人。吹拉弹唱,行当齐 全,不仅活跃了本村文化生活,还多次应邀到外村演出 (有专述)。
建国初期,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很活跃。扭秧歌、霸王鞭、胜利棒、叠罗汉等在全学区都 很有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老年人参与的秧歌,腰鼓、毛驴、旱船、老师官等也出现了。一九九六年春节,由退休职工王七占从外地引进高跷。一遇节日或庙会,演艺人员都会大显 身手。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的医疗卫生事业很落后,比较出名的大夫有尚建德 (中医)、李公 梅 (中医)、逯永吉 (眼科)、杨廷臣 (外科)等,均以草药为主,缺乏先进药品和有效的 诊疗手段,治疗效率低下,婴幼儿死亡率高。村南有条沟,人们进沟拾柴割草时,常见扔有 死去的婴儿,后来,人们就把这道沟叫成了 “死娃子沟”。村民的平均年龄不到 42岁。新 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才得以 迅速发展,村里医护人员逐渐增多,门诊所多达五个,先进的设备和药品进入农村。随着体 制改革,村中诊所也几经组合。后来,村中五个诊所合并为:以尚新涛为主治医师的中医诊 所,和以李俊立为主治医师的中西医联合诊所。各诊所科室齐全,药戒齐全,医术专业。村 民都加入了合作医疗,诊疗费用按规定的比例报销。政策的优惠,医术的进步和 “预防为 主”方针的落实,村民的健康水平迅速提高,村中八十岁以上的寿星近百位,总人口超过 四千七百口,是建国初期的三点三六倍。
悠久的历史给常峪堡村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保留至建国前夕的有:泰山庙、魁兴寺, 塔林、文昌阁、火神庙,观音堂、东西牛王庙、西奶奶堂、山神庙、瓦罐庙、黑老包泉、扁 鹊洞、魁门关上的茶庵和关下的地方庙。但有些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已全部损毁的有:关爷 庙、龙王庙、火烧堂和西牛王庙等。后人曾以 《汉堡古韵》写村之古:
十庙一寺一道关,扁鹊古洞丛林巅。
观音牛王堡中坐,汉墓静观九皋山。
双龙戏珠塔林处,云下清泉润庄田。
文昌书韵精英会,大道锁钥连京栾 。
清代,同治元年,村西圈寨,寨墙厚实,墙上留有塞垛,周围留有多座皅楼,各楼上配 架台皅。南北寨门楼上均架有台炮。寨中青年人,夜间轮流守寨。新中国成立后,寨墙仍很 完好,顽童上寨墙上玩耍,可绕寨一周。后慢慢损坏,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全部消失。从名 胜古迹之集中,出土文物种类之多,品位之高,以及地名考究,均可令人信服的证明,常峪 堡建村于汉代,甚至更远。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然而,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从古迹位置选 择,规模和式样设计,或庙会的设立,无不显示着村人的聪明才智。
如村西古刹泰山庙,后人书曰:
《泰山庙》
泰山古刹立伊川,威震四方览万千。
钟鼓当面知音早,架前文武保世安。
奶奶火神共鼎助,叱咤九州震中原。
纲正律严乾坤大,护佑黎民社稷坚。
三月二五是庙会,仨村对戏唱三天。
香客信士如潮涌,商贾云集似浪卷。
时至收麦期将到,杈把扫帚扬场锨。
届时若不置齐毕,错失良机后悔晚 。
充分说明庙宇所处位置合理,布局设计严谨,建庙目的明确。设立庙会的时间更是经过 了深思熟虑。
因地理位置显赫,历代有许多名人造访。汉代光武帝刘秀,名医扁鹊,宋代名相包拯 等,均在常峪堡村留下佳话或名记。常峪堡更是 “魁门护佑,地灵人杰”。
冯员外 (明朝人,名与生卒无据可考),治家有方,有地千顷,多为外庄地。为保收 成,慨然出资开渠,引伊水灌溉。现在,省源头村北的 “冯渠”即当年冯家所开。
吴锡嘏、李润、李廷宰、李蕙、李廷辅、李芬等清代名人学者,或教书育人,或慈善济 贫,或筑寨护民,无不关怀民生,硕果累累。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李海涛、李海清、李振 标、李聚奎、王俊强、李聚周、刘艮汉、逯军立、吴绍义、李青军等,精英荟萃,桃李芬 芳,干事创业,志在四方。
尤其考古学家李发京先生,20世纪 50年代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考古学校,学习和工作期间,曾师从于中国仿古制作修补专家高英教授,深受熏陶。六十年代分配北京 大学工作。后返乡从事村务管理。他工作勤奋,为民所谋,深得村民赞扬。曾两度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告老之后,潜心从事中国青铜器仿古工艺模型设计制作工作。目前,他创建的 《洛阳广发青铜器仿古工艺开发有限公司》业务繁忙,生意兴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且 和多家省市博物馆订有合同。
综上所述,古老而英俊的常峪堡村,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才荟萃,发展 前景光明。在村党支部村委领导下,全村民众,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开拓前人未 竟的事业。沿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光明大道,向小康迈进。常峪堡这座汉代古堡, 必将以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昌盛的面貌展现给后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