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我仿佛穿越在时光的画卷之中,探寻赵无极那百年的艺术足迹。这本《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图录,像是一本艺术家的日记,记录着他从1935年到2013年的一生,而我,就像是在他的画布上迷失的观者。
赵无极,一个生于北京的少年,走进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和吴大羽,开启了他的艺术启蒙之旅。这个特展,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们看到他年轻时的那份纯真和对西方艺术的好奇。
回顾1935-1936年,他的《无题(有苹果的静物)》仿佛是画布上的音符,简单而灵动,勾勒出水果的形状。这是他第一次与西方现代艺术家们的碰撞,他开始对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然后,时间跳到1951年,他在瑞士发现了保罗·克利的原作,这是一场对艺术的颠覆性震撼。1957年,艺术家横跨大西洋,结识了纽曼、罗斯科等抽象派画家,将线条的韵律引入他的创作。画布上的线条不再仅仅是形态的描绘,而是成为一种抽象语言的表达,一场自由之旅拉开序幕。
在他的画布上,时间不再以日期为单位,而是以画作完成的瞬间为记。1958年起,他不再为作品命名,以一串数字为标题。《09.03.65》背后是他个人生命的酸甜苦辣,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这种独特的方式仿佛是对时间的解构,观者不仅仅看到画面,更是沉浸在艺术家的心灵历程之中。
走过20世纪70年代,赵无极回到祖国,画布上的热情升腾。《07.04.80》以其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古今、中西、动静、虚实的碰撞。这是东方美学的意境,一场在画布上激荡的狂欢,将观者带入一个宇宙间的广袤。
1985年,赵无极回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绘画讲习班。他说:“历史就是这样把我推向了遥远的法国,让我在那里生根安居,然后又让我重返中国,使我内心最深处的追求终有归宿。” 这是艺术家的心灵归途,也是他与中国文化、艺术学院的历史纽带。
这本图录,不仅是赵无极的画作,还有一系列关于他的文章,由国内外学者撰写。这些文字,如同文学评论,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赵无极的艺术世界。许江说:“赵先生视其所以,察其所安!” 赵无极的画布上,是一片广阔而深沉的内心世界,如同那孤独的舟车,穿越在东西两岸的云烟中,是一份宿命,亦是一份安宁。
这本图录,仿佛是一部扉页上写满故事的古籍,一页一页地展开,呈现赵无极百年的心灵历程。这是线条的律动,色彩的奔放,抽象的诗篇,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艺术家百年的生命历程。这是一部书,读懂了它,就仿佛读懂了赵无极的一生。
图录中不仅有画作,还有赵无极的手迹,他对艺术的注解,如同他在画布上的一场对话。这些文字,是他艺术世界的密码,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的创作初衷。在这些文字中,赵无极说:“我画我的生活,但也画一种不可见的空间、梦想的空间。在那里,人即使处于各类矛盾力量构成的不安中,也永远感到和谐。”
这场特展,就像是一次时间之旅,穿越了赵无极的一生。这本图录,就像是一本时光机,将观者带入了他的画布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奇妙的冒险,一个艺术的演绎,一幅百年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