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电影《封神第一部》。
总评一句话就是,关于封神,你所期待的那些都没有,但你没啥期待的部分反而很好。
作为原著《封神演义》的铁粉,这次主要结合原著,讨论一下电影里某些设定的出处。那些闻太师、魔家四将这些广为人知的我就不说了,结合原著讨论一下别人不会说、很多人不知道的冷门内容。
想说的很多,本来想分两部分,但犯懒了,一股脑都发了吧,文章有些长啊。
本文有剧透,未看片的家人们,请谨慎阅读。
还没来到的大战
想要把《封神演义》搬上银幕,那是相当困难的,不仅仅是由于原著出场角色众多,故事过于教条、角色走过场、设定集格式过重。
而是由于,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没啥意思。
《封神演义》这本书的构架,很鲜明的分为三大部分:纣王无道众将反朝歌、九路元帅征西岐、子牙金台拜将伐商纣。这也是电影版《封神三部曲》结构。
后两部分才是精华——神仙大战。而第一部“反朝歌”内容,都是朝堂戏,以宫斗为主,期间就穿*哪吒闹海和姜子牙卖面。直到黄飞虎跑到西岐,晁田晁雷刺探情报被抓,才好看起来。
所以,俺小时候读原著、看电视剧,这部分也是相对觉得乏味的地方,但又不能不拍。可想而知这也是《封神第一部》所面临的问题,神话史诗的必经之路——欲练此功,必先……。
所以要做好心理预设,作为开篇内容,本片就是人间戏份为主。封神最大看点,那些神仙大战、名将争斗的部分,还没出现呢。
仅有的几场大戏——大战冀州的战争戏,杨戬哪吒大战朝歌,以及结尾的饕餮追逐,只有这些。
而且这些的内容,都不如片尾闻太师带着魔家四将和邓婵玉等人出场的彩蛋,来到爽快。
这也是没办法,开篇之作只能如此,甚至包括特效部分也没太多亮眼之处。而在从宏观场景的大气磅礴,到微观服化道的鳞次栉比,这些是该片在视觉方面,所能做到极限。
但正是这些人间戏份,进行了大量取舍和魔改,拍出了原著没有的效果。
PS,别再说什么电影没有还原原著精髓,原著《封神演义》有啥精髓啊,不就是一本同人设定集嘛。要是有主题,那就是“让你去送死,因为你榜上有名,世间蝼蚁命运,一切都是上面安排好的”。
所以,在古典那些文学之中,唯有《封神演义》,想要搬上银幕的话,基本都魔改。
被重塑的他们
电影把小说第一部分“反朝歌”内容浓缩到了148 分钟之内,殷郊反朝歌、雷震子救姬昌等名场面都有保留。而姬发等作为质子成长于朝歌是全新的故事。
原著里名义上的“武王伐纣”,但武王就是个吉祥物,必要时刻,还得充当拖油瓶,比如大破十绝阵之际,燃灯道人这个老桃毛,以渡劫的名义,让武王姬发去破红沙阵:
“此‘红沙阵’乃一大恶阵,必须要一福人,方保无虞。若无福人去破 此阵,必须大损……须是当今圣主方可。若是别人,凶多吉少。”——49回《武王失陷红沙阵》
结果武王的表现当真拖油瓶,先是看到张天君面目狰狞,吓得从马上掉下来。随后入阵被困,连保护他的哪吒和雷震子也身陷其中。
燃灯说武王有“百日之灾”,必须在里面困100天才行,还给了三道符印护体。但哪吒、雷震子可没有护体啊,导致二位差点死在里面。
最后红沙阵让南极仙翁给破了,才把武王他们救了出来。事实上武王非但没破阵还差点死里面,老寿星破阵的模式跟其他几位别无二致,哪儿有什么“凶多吉少”,就是燃灯道人心术不正、忽悠人玩呢。
电影版相当于把姬发的登场的顺位提前了,让他有着人物弧光,从一个被法西斯洗脑、认贼作父的中二青年,逐渐颠覆三观,成长为认清帝国主义丑恶嘴脸,最终润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热血青年。
电影对姬发的重塑,我认为比较好。
但丑话说在前面,《封神第一部》把姬发扶正,用其成长作为主线填补人间戏份,这个没问题。但后续两部,我们要看得不是你姬发带队打仗,而是神仙大战。
你们人类不要喧宾夺主。
另一个重塑的,就是苏妲己。
电影改变了原著里妲己祸乱朝纲的设定,用姜子牙的话来形容就是:“福祸无门,为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
电影里殷寿本来就有夺权称霸的邪念,狐妖只是来“报恩”的,却洞悉后者朝堂野心,所以才要帮助对方实现愿望,二者才能“一拍即合” ,这个改动就非常好,自己有问题,别把责任都推给女性。
这个改造非常明显了,不再多提了。但必须说一下,由于苏妲己设定的改动,导致殷寿这个角色,变得不那么可憎,反而挺有魅力。
原著里纣王是造炮烙、虿盆残害忠良,敲骨剖腹百姓、搜刮民财造鹿台,导致怨声载道,四方诸侯全反,黄飞虎、邓九公、苏护、洪锦、杨任、方弼方相、晁田晁雷这些纣王的下属,全都跳槽了。
而电影里的殷寿,只是篡位,不至于那么遭人恨。为了给其动机debuff,又增添了天谴、欺师灭祖这个噱头。
这导致四大诸侯“反朝歌”的动机,其实不太强。大家只是为了不遭天谴,才反对殷寿。而殷寿都说了要自焚告天,还逼着质子们弑父,也有点刻意……
就看第二集“伐西岐”部分,能否继续强化这个概念,让“武王伐纣”的动机强一些。
殷郊与哪吒
《封神第一部》,最喜欢的角色就是殷郊。原著里我就挺喜欢该角色,电影里陈牧驰的造型和人设,都比较符合俺心中殷太岁的形象。
本片开场字幕,除了改编《封神演义》,还有《武王伐纣平话》,这就值得一书了。
殷郊,算是被《封神演义》“坑”的最惨的一位了。
在《封神演义》之前,殷郊的早已名声在外,他就是民间又敬仰又害怕的“太岁神”,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
但这位脾气不太好。古代人出行都看黄历,主要是看看岁神在哪,“别冲撞了太岁”,否则惹这位爷生气,就给你降灾。《封神演义》最后,殷郊的神位就是值年太岁。
PS,殷郊最早是个地名,就是殷商的郊外——牧野之战那个地方(“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荀子·儒效篇》记载,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前兵犯太岁,灾祸不断,但最终克服,扭转局势。可见早期的意思就是,武王在殷商的郊外遇到了太岁。那么“殷郊”何时发展为纣王儿子的名字,那就不知道了。
殷郊太岁在宋元时期就出圈了,得益于几本民间典籍,比如《武王伐纣平话》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这几本书,殷郊的共同点——他作为纣王的儿子,投靠姜子牙,成为伐纣先行官,最终*死自己的父亲。
★先来看《平话》,那时候的名字还叫做“殷交”。
殷交十岁时妲己要斩草除根,他逃入浪子神庙,得神赐大力酒一杯,破纣之斧一柄,后得识姬昌与姜子牙。伐纣之战中,殷交为先行官,天纵神力,败商营大将离娄、师旷(即千里眼、顺风耳),夺渑池、洛阳,大战乌文画等,最后擒妲己,用破纣之斧砍下了纣王的脑袋。
PS,《平话》里殷交是男一号,且没有杨戬和哪吒,但有雷震子,杨戬和哪吒火起来要等到元明时期。
★《三教搜神大全》就有意思了。
他原本是姜皇后生下一个肉球,妲己诬蔑姜后生下的是个妖怪,使纣王厌憎,便把肉球弃之于外。来了一个神仙,唤作金鼎申真人,以剑劈开肉球里面出现一个婴儿,由于是郊外捡到的,所以取名为“殷郊”。并且还得了一个法名“金哪吒”。
殷郊先是在师父申真人的指点之下取得黄钺、金钟两件法宝,然后收服神、鸦二将,又在扫帚山斩*十二丧门哭鬼骷髅神,把12个骷髅做成项链挂在胸前(沙和尚?),最后成为破纣先锋,达成弑父,被玉帝封为至德太岁、*伐威权殷元帅。
发现没,早期殷郊,跟《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很像啊,甚至有个名字是金哪吒。而且《三教搜神大全》里也有哪吒,故事跟我们了解的差不多,但不一样。
哪吒是玉帝手下的金仙,下凡降魔,投胎在李靖家。并不是夫人生下肉球,而是一个健全的婴儿,出生五天之后,就开始闹海,*死九条纹龙,随后又打死了群魔之首石矶娘娘。
李靖夫妇俩想把哪吒捆去给群魔和龙王谢罪,哪吒不从,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灵魂去往如来佛身边,佛祖用莲花给哪吒塑造身体,从而复活。
★早期哪吒并不是肉球,肉球是殷郊。这就好理解了,太岁嘛,在凡间就是传说中的肉灵芝啊,所以殷郊出生是个肉球很合理。
相反哪吒是肉球,哪怕《封神演义》里给他编了一个灵珠子下凡,也有点突兀,珠子又不是肉。
★早期哪吒并没有弑父,只是对父母非常失望,自*后肉身还父母,得莲花身体,最后人家就成佛了。
真正弑父的是殷郊!在《演义》之前的所有典故,纣王都是被自己儿子给宰了。
反而《封神演义》里,哪吒和李靖是不共戴天之仇,弑父未果,随后都加入西岐还并肩作战,就有些浪费感情。
所以,《封神演义》里,哪吒除了自己发迹故事,还“抢了”殷郊的诞生特色、弑父的戏份、伐纣先锋的位置。
此外,杨戬也分享了殷郊的本领 师父(金鼎申真人,本是丹炉里炼出的猴子精,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传授了其八九玄功)、武器(破纣之斧,后来成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巨斧)
殷郊本人呢,前半段依然是个要弑父的火爆浪子,在第63回《申公豹说反殷郊》里,殷太岁正式反对西岐……从伐纣先行官“金哪吒”,变成了助纣为虐的一员。
随着《封神演义》的出圈火爆,也基本断送了殷郊在民间的“仕途”,只知道他是纣王出尔反尔的大儿子,太岁凶神。而哪吒因为伐纣大量脍炙人口的段子,则越来越火……
但话又说回来,《封神演义》里作者之所以这么改动,也是由于当时民间哪吒名声很大,索性就把其提升为主角之一。
原著《封神演义》里哪吒并不是个童子造型,而是个威风凛凛、性格火爆的将军(书中形容哪吒像个狮子)。
作为《封神演义》的前身,《平话》提供了故事模板,《搜神大全》提供了角色设定,既然扶正哪吒,就让人设有些撞车的殷郊,回归反派阵营,但还是要照顾其前男主的身份,为其打造了鲜明的个性。
比如殷郊真正反叛的动机,是他得知姜子牙一伙*了他弟弟殷洪,才勃然大怒。并且书中明示,殷郊只是要*姜子牙,弄死*弟仇人之后,再继续伐纣收拾老爸。
这就让殷郊与其他被申公豹说反的墙头草们都有不同,很有个性,且保持其太岁凶神性格火爆的特征,脑子一热,什么都能干得出来。
这也是俺对电影《封神三部曲》里殷郊有所期待的原因。
★殷郊已经彻底与老爹决裂,甚至被斩首(但没死),看不出任何动机让他再帮助殷寿;
★其殷郊是独生子,电影删去了殷洪,真正让他造反的动机没有了;
★哪吒回归了《三教搜神大全》里的童子形象,而不是《封神演义》里的先锋官,二者从人设上就区分开了;
★电影版也以《武王伐纣平话》作为改编模板,后者之中殷郊是伐纣男一号;
★第一部里周文王算出殷寿要“死于血亲之手”。
后两部里,殷郊是否有机会正名,重新变回那个弑父的太岁凶神呢?拭目以待吧。
殷郊断头梗
《封神第一部》里,殷郊被“斩首成功”属于原创,原著里还没来得及砍头,就被广成子救走了。但这个是有出处的。
★首先原著里,广成子就怕他出尔反尔,所以让殷郊发誓。殷郊就立下毒誓,若以后助纣,愿受犁锄而亡。
后来他真的助纣,而且本领超强,加上以番天印为首的法宝,导致燃灯 十二仙围攻殷郊都无法将其拿下。
最后燃灯道人借来玉虚杏黄旗、玄都离地焰光旗、西方青莲宝色旗、瑶池素色云界旗,才把他困住,并将其引到两山之间,山体合并就露个脑袋,被犁耙把脑袋犁掉。
殷郊脑袋是这么掉的。电影版大概是为了致敬。
★其次,殷郊跟广成子学艺的时候,吃了七粒豆子,变成了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三只眼 三头六臂的造型,且跟哪吒的三头六臂不一样,这位变成这样之后就变不回去了……
我猜测,电影里掉脑袋之后的殷郊,躯体带回昆仑山,或许要被升级为法相造型。所以殷郊复活再登场,可能就不是这个大帅哥造型了,且看且珍惜吧。
PS,殷郊在民间信仰里还有一个小弟,就是著名的马王爷,也是三只眼。
原著里叫马善,被改造成了燃灯道人的琉璃灯成精,最后被燃灯回收,导致马善没被封神,所以最后神位里缺少了“三只眼的马王爷”(也是有原因的,本文最后细说),不知道电影版里会不会把这家伙加上。
颠覆的姜子牙
当电影找黄渤演姜子牙那一刻,就决定了这版子牙,很可能要走不同的路线了,果然如此。
在关于封神各种影视剧乃至动画片里,姜子牙的人设基本都是四个字可以形容——仙风道骨。这是原著里姜子牙,大部分时期的人设。
为什么要说“大部分”呢,因为这位在去西岐之前,还在朝歌城当了一阵老百姓,那时候的形象,跟后期仙风道骨完全不同,就是一个木讷的糟老头子。
第15回《昆仑山子牙下山》,姜子牙72岁奉命下山封神,不知道去哪,就投奔朝歌结义兄弟宋异人,还娶了个老婆,68岁的黄花女马氏。
这段时期是子牙兄最倒霉时期,可谓出尽了洋相。
★他在家里由于思念昆仑,啥也不干,被老婆骂“没用的东西”。
★做点小买卖,第一次他编笊篱去卖,一个也没卖出去。
★第二次又从宋异人淘换点粗白面去卖,碰见买主询价这位社恐也不吭气,又遭遇武成王黄飞虎训练部队,姜子牙躲闪不及,两箩面全扣地上了,一阵风过来姜子牙成白面人了,回家他还跟老婆吵架……
这段内容,在单田芳老师的评书里,被描述的生动无比、笑料百出。子牙学道40载,下山之后就成了单口相声里的男主角……
后来子牙收了五路神、摆摊算命,把苏妲己的好姐妹——玉石琵琶精给烧了,从而入朝当官,这才步入正轨。而随后他到了西岐,渭水钓鱼,成为西岐丞相,就彻底蜕变为“仙风道骨”了。
36回《张桂芳奉诏西征》,这是子牙对商朝讨伐军的第一仗,书中描述:“鱼尾金冠鹤氅,丝绦双结乾坤。雌雄宝剑手中拎,八卦仙衣内衬。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仙风道骨果神清,极乐神仙临阵。”
《封神第一部》,黄渤对姜子牙的诠释,大概依照了原著子牙在朝歌这幅接地气的形象,反正挺有意思。至于后续两部,姜子牙能否蜕变为“仙风道骨”,那就看乌尔善对该角色的定位,以及演员的气质了。
其实个人观点,姜子牙这个角色,在《封神演义》里说重要也是核心人物,说不重要也是有点鸡肋。因为大部分看《封神》的观众,很少冲着姜子牙而来,但少了他又不行。
早期电视剧,傅艺伟版《封神榜》里,已故艺术家蓝天野老师塑造的姜子牙可谓深入人心,长时间一提子牙,大众脑海中的形象基本都是蓝天野,已成国民记忆,就像六小龄童之于孙悟空一样。
因此,对子牙在“仙风道骨”这个方向上的诠释,基本是无法超越蓝天野,这根演员无关。那么索性就换一种方向,用一个颠覆的姜子牙,在大众心中占据另一个位置。
如同《大话西游》里周星驰对孙悟空的塑造,同样经典,但跟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有冲突嘛?没有,二者是不同定位和方向。
《封神三部曲》里的姜子牙,大致也是类似定位。
PS,《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买面成为其著名的黑点,遭遇敌人时,包括晁雷、邓九公这些人,都骂姜子牙是“汝不过编篱卖面一小人”,其效果等同于骂刘备是“编草鞋的”。
姜子牙还解释:“晁雷说吾编篱卖面,非辱吾也。昔伊尹乃莘野匹夫,后辅成汤,为商股肱,只在遇之迟早耳。”说得是商朝开国宰相伊尹,是个奴隶出身,后来当了厨子被卖到商国,才开启丞相之路。
子牙老师,挺会自我安慰。
冀州那些事
《封神第一部》,大战冀州的桥段几近于原创。我们大河北省,什么时候成“苦寒之地”了?
《封神演义》里,苏护是第一个出场的诸侯,造反的原因是不肯献出女儿苏妲己,且苏护篇章,奉献了全书第一场神仙大战——哼哈二将之一的郑伦,大战北伯候的弟弟、五岳之一的崇黑虎。
这场战斗,或许就是阐教与截教的第一战。
书中表示,崇黑虎是截教门人,但郑伦的师父西昆仑仙人度厄真人,书中并没有表示这位到底属于阐教还是截教或是散仙。不过度厄真人,原型是全真教的王处一,因为书中度厄神仙的洞府——九鼎铁叉山八宝云光洞,就是现实里王处一的修炼地。
考虑到《封神演义》里,阐教与截教大战,就是影射了现实里道教全真派与正一派之间的博弈。所以度厄真人大概率是阐教门人,这场神仙大战,我们可以认为就是阐、截首战。
PS,书中两教自报家门后的“第一次战斗”,是阐教的哪吒/太乙真人VS截教的石矶娘娘。
电影里苏护被大幅修改,郑伦成了苏护身边的壮汉,遭遇殷寿冲锋,大概率给咔嚓了,这也导致哼哈二将在电影世界观里消失了。
片中质子苏全孝是电影原创,其哥哥苏全忠电影里是路人甲,保护真妲己而死。苏全忠在《封神演义》里作为凡人武将,其纯武力值,是可以排进前十的。
书中苏全忠在保卫冀州的战斗中,刺死偏将梅武、击退孙子羽、戟挑崇侯虎护心甲、伤崇应彪左臂、又把崇黑虎*了一身冷汗,可谓战力十足。
他跟父亲苏护投靠西岐之后,也是屡立战功。但在潼关遇到了武力值能排进前五的余达,被对方的撞心杵打下马,此后再也没出场,大概率是没了。
苏全忠封神,就是北斗星官之一破军星,相当有名。
四大诸侯的典故
由于电影里,质子团的加入,导致四大伯候,也被大幅改动,但其设定,也是有出处的。
★承担反派任务的北伯候之子崇应彪。
原著里,第一个助纣为虐的就是北伯候崇侯虎,征讨冀州、举报姬昌、督造鹿台、勾结奸臣费仲,剥削老百姓,坏事做尽。西伯侯回到西岐之后,第一战就是讨伐北伯候,而崇应彪是老爸身边的跟班,父子俩一块被姜子牙击败并斩首。
这是文王带队的唯一一场战斗,手刃仇人之后才去世(29回《斩侯虎文王托孤》)。
随后北伯候的职位,留给了其正直的弟弟崇黑虎。
电影里,崇应彪承担了老爸的功能,反倒是崇侯虎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头。结合原著,父辈的恩怨延续到了孩子辈,所以姬发最后会*掉崇应彪,后者最快要在第二部里领便当了。
★最还原的是南伯候父子。
原著里南伯候鄂崇禹就是个性格火爆之人,曾经在宴席上跟崇侯虎打起来,然后被纣王给砍了脑袋。
继承老爸爵位的鄂顺就是个废物。不但寸功未立,最后四路诸侯会师,都打到朝歌兵临城下了,还被纣王给宰了。所以电影里,父子俩一块都没了,南伯候就此消失。
其实也该鄂顺倒霉,南伯候征讨纣王的时候,迎面碰上的是三山关。诸位可以细数一下历任三山关总兵都是谁——邓九公、张山、洪锦、孔宣(孔雀大明王)……
就这几位,让鄂顺去打,说句不好听的,让他从商朝末年,一直打到2023年《封神》电影公映,他也打不下来。
东伯侯姜文焕,虽然打游魂关打了十几年也没打下来,但好歹双方互相牵制。而殷商可以源源不断的抽调三山关总兵去对付西岐,正因为南伯候这路人马不行啊,所以最菜的伯候,非南伯候莫属。
★东伯侯父子,电影里被大幅削弱
老父亲姜桓楚,是商纣天下八百镇诸侯之首,还是纣王的岳父(原著里姜皇后是东伯侯的女儿,电影里改成了妹妹),他有大量骂纣王的戏份,最后女婿忍无可忍,把他凌迟了(醢尸而亡)。
儿子姜文焕也是狠角色。《封神演义》里凡人武将,我认为其武力值可以排进前五的,非常能打,刀劈董忠,三十回合斩*殷成秀,最后纣王一人独战天下诸侯,姜文焕一鞭将纣王打伤,立下奇功。
★西伯侯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文王食子一段。
原著里文王食子,是全书乃至这个角色的转折点。因为这是纣王在试探姬昌,文王之前已经通过卦象算出了肉饼就是伯邑考,为了瞒天过海,才“连食三饼,叩头谢恩”。
之前文王的定位,正直慈爱、他的先天六十四卦几乎无所不能,就是一个几乎不食人间烟火、被万人敬仰的人间之神。
而文王食子,标志着文王姬昌,蜕变为一个为了生存、“含忍苦痛,不敢悲伤”的血肉之躯,再加上散宜生贿赂费尤,这一连串情节,在那一刻,仿佛就是一句话——“欢迎来到人间”
《封神演义》全书多是冷冰冰的公式设定,对角色的内心和成长等刻画少之又少,唯有这段,把纣王、文王等人的内心和状态,描述的相当精彩,是全书人间戏份里最好的一段。
相比之下,电影《封神》对这段的呈现,不能说不好吧,演员是相当精彩,但改动后远不如原著。对了,原著里姬昌没有被封神,是作者遗漏的最大牌人物。
神魔大战
《封神第一部》对原著最大的改动,或者解构,就是把阐教、截教二教之争,“还原”为神魔之战。
俺在之前的文章就表达过这个观点:
《封神演义》就是一本弘扬道教文化的小说,作者十有八九是个牛鼻子老道。
在原著的世界观里,由于故事背景年代,还没有道教出现,所有“道”不是教派,而是一个体系,所有的凡人乃至动物,通过修道、悟道才能成仙。
原著里随处可见的就是神仙“道门中人”的自称。
阐教、截教都属于这个体系下的两个教派,但是二者从旗下门人的设定、法术乃至法宝上看,没啥区别。所以后世学者们,就努力从根源上寻找二者的区别。
比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过,助西岐者为阐,助殷商者为截。以及上文中提到过,阐教、截教了暗示成书时代背景下,道教里全真派与正一派之争。
《封神演义》是借用这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推广的是道家体系,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的对立,其实就是道门“内战”。
但改编成影视剧,肯定不能再把宗教那一套搞出来了。所以要通俗、世俗化的解构一下阐教、截教大战的内核。这也就是现在一个偏主流的观点——神魔之战。
把阐教净化为惩恶扬善的神仙,把截教过滤为助纣为虐的魔界,就这么简单。
不单单是由于截教门人大部分都是助纣为虐,而且其中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截教之内,具备一些歪门邪道的元素。
比如散播瘟疫的吕岳,拿着剧毒化血神刀的七首将军余化,专门针对仙人道行的法宝混元金斗,以及不少弟子都是精怪……又比如石矶娘娘,《封神演义》虽是龙套,但在前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石矶娘娘是众魔首领。
总之,截教的设定,具备当下影视文学作品中各种反派的元素,所以电影《封神》里,强化了截教的魔性,直接设定为魔界,这个无可厚非。
比较有争议的是,电影里,把阐教的叛徒、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直接划归到了魔界了。毕竟申公豹在原著中,从说自己“千年修行”,展示的“飞头术”,看上去有点左道旁门的意思。
但是,原本的师兄弟反目的设定没有了,少了一层宿命论的韵味。
妖怪与神魔
《封神三部曲》将截教划成魔界,也解决了原著里的一个bug——妖怪与神仙的混淆。
原著道门体系下,阐教和截教都有非人类修行成仙、或者凡人修炼成怪物的例子,比如截教一堆乌龟、兔子修成人形,阐教雷震子、殷郊怎么看也不像人。
但书中还多了一个妖怪类别,像是轩辕坟三妖、梅山七怪这些。而且妖怪自带邪恶属性,一提到妖怪,都觉得丧气,都说“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但妖怪和神仙在原著的体系里,严格意义并没有区别,顶多就是一个有编制一个没编制。
实际上呢,妖孽的来源,是“武王伐纣”传说里娘胎自带的,狐妖祸乱朝纲,《封神演义》成书时,删不掉这个设定,只能保留。
再加上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原著在创作的漫漫过程中,吸纳了《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特色,把妖怪也作为一个品类,加入其中。却导致概念混淆以及前后不一。
比如妖怪不能被封神,所以苏妲己、高明高觉(桃精柳鬼)这些妖怪封神榜上无名,但梅山七怪却都被封了神……
《封神》电影版,直接把妖怪单独算一个类别,并取消该种族的邪恶属性。
比如把雷震子也设定为妖类,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九尾狐和雷震子都是妖孽之类的出身,但他们本身都不是天生邪恶。
呼应了姬昌那句台词: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由此可见,电影《封神》,淡化神仙、妖物之间的正邪区别,但保留且强化了神(阐,代表正义)与魔(截,代表邪恶)的对立。
海外金鳌岛
电影里申公豹找通天教主和三宵娘娘汇报工作的时候,地点是金鳌岛,也有出处。
这是改变了原著的设定,书中截教大本营是紫芝崖碧游宫,但是截教和阐教的另一个区别就是,阐教的神仙多数在名山洞府,截教中人多数在岛上。
比如金鳌岛,原著里是闻太师和十天君的修炼地,此外还有菡芝仙的白鹿岛、三霄娘娘的三仙岛、罗宣的火龙岛、四圣和吕岳的九龙岛……
书中这样写,也只是为了将二教在地盘上进行区分,山川VS海洋。电影里直接采用了这个设定。
而且,既然是岛,意味着多是在海外。书中很多截教门人,都表示自己是“海外炼气士”。
如第81回《子牙潼关遇痘神》,潼关总兵余化龙的儿子——截教门人余德,就表示自己在“海外修炼”。
好家伙,电影版一杆子把魔界都支到外国去了。
火系哪吒,水系杨戬
电影里杨戬哪吒的戏份不是很多,但二位的个性也倒是勾勒清晰。
哪吒没有采用原著里身高一丈六尺狂战士的人设,还原成民间脍炙人口的童子形象,但保留了其火爆的性格;而杨戬倒是与原著形象相仿,且性格相对柔和,对比明显。
哪吒是火系,杨戬是水系。
★火系哪吒很好理解,这是原著《封神演义》赋予哪吒的特殊属性,火尖枪、风火轮、九龙神火罩……
这个火属性也是原著强化的。
早在明初《西游记》成书时,里面哪吒还是一个手拿降魔杵、缚妖索、混天绫、火轮(不是风火轮啊)的佛教护法童飞造型。到了《封神演义》成书时期,哪吒的道教形象已在民间盛行。
书中干脆把哪吒与道教著名的火系战神——华光天王马灵官的形象进行了融合。
马灵官就是“三只眼的马王爷”。上文提到过,殷郊的手下马善,原本应该以马灵官为原型 封神,但书中把他的设定给改了,为什么改设定,因为马灵官的属性给了哪吒啊。
如今我们熟悉的哪吒装备——除了混天绫是自己原装的,其余火尖枪、风火轮、金砖这些都是拿马灵官的装备。
比如风火轮,这是人家在《南游记》里降服风火二判官所得的宝贝。结果到了《封神演义》里给哪吒了。而马王爷也没被封神,这个火系战神就这么消失了。
所以如今哪吒能这么火,都托《封神演义》的福吧,占了殷郊的地位,抢了马王爷的装备。此后哪吒也标榜了火系,流传至今。
★杨戬的水系法术的出处,却是不是来源于《封神演义》,而是来自于二郎神的民间信仰。
在俺之前的文章——一文中有过详细表示,简单提一下。
二郎神的形象,是融合了历史上多个民间信仰而诞生的综合形象。
比如古蜀地区的猎神信仰,赋予了其猎人的装备和哮天犬;而唐代时期保护一方平安、非常能打的独健二郎,赋予了二郎神的名号和武将的出身。
五代时期的地方政权,为了强化本土文化的地位,加速了地方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的融合。
比如当地为了纪念都江堰的修建人李冰父子而产生了民间信仰,因李二郎协助父亲治水有功,被后人神化祭祀,治水英雄与二郎神的形象融合,产生“灌口二郎”的称谓。
如今二郎神的主道场,依然在灌洲灌江口。
所以这就是一个民间信仰融合的过程。电影《封神》里杨戬的水系法术,来源于这里。
为什么杨戬没有依照原著里那个“八九玄功、变化无穷”的超级英雄设定呢?大概是为了跟哪吒对应吧,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火哪吒与水三太子之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