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导弹劲旅的“体系练兵”样本

一支导弹劲旅的“体系练兵”样本

首页角色扮演代号既定冒险更新时间:2024-06-28

来源:解放军报

未来战争不再是单一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体系聚能、联合释能,已成为新的胜战机理。

战争样式的加速嬗变,把准备战争的军人置于一个更大更新的坐标系。从主干兵种到支援专业,从一线前台到保障后台,各级指战员都必须在体系大格局中重新思考和判定:“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

曾几何时,体系、联合,聚能、释能,更多的还是安静躺在方案、教案里的一个个名词。如今,它已从名词变成动词,从陌生走向熟稔,从熟稔走向自觉。体系练兵犹如高潮迭起的“冲击波”,冲刷着训练场上的积弊痼疾,改变着训练场上的程式套路,也改变着训练场的每一个人。

这种“冲击波”在强健战斗力“肌体”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上激活了体系之“脑”,让我们学会用体系的思维和办法去破解练兵备战的深层次矛盾,推动军事训练的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

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流深”的过程。“冲击波”过后,更需要的是积淀与创新,是求深与求实。今天,我们把观察的视角投向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在他们的练兵实践中探寻“体系练兵”之要。

——编 者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组织夜间训练,锤炼夜战本领。谭巳成摄

知易·行难

“体系练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如何以体系思维设计和重塑训练”

“你怎么开这么快!”

听着连长李祥的批评,下士黄鹏心里有些委屈,“战场上车开得快也是错吗?”

这一幕,发生在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发射连官兵导弹吊装训练时。

导弹吊装,听起来像“力气活儿”,似乎是一个挺简单的过程,却被他们切分成20多个紧密相连的操作细节,需要5名号手相互精准配合。

“要想缩短整个过程的时间,首先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李祥说,“作为运输装填司机,如果车速过快、刹车过猛,就可能导致后续环节出现安全隐患,甚至任务失败。”

一个细节,暴露的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思维问题。

“现代战争拼的不是个人之勇,而是整体之速。体系练兵如同交响乐团合奏,任何一件乐器哪怕高了一个音调都会影响整体音色。”旅长陈怀河说,“同样道理,我们一个旅乃至一个营,哪怕只有一个专业、甚至一两个人对武器操作不精准、作战流程不熟练,都会影响整体的高速运转。”

那么整体之高速从何而来?

在该旅某连队,记者看到每一名官兵都有一张精细化训练流程图。翻开这张特殊的流程图,各课目每一时间段甚至精确到分秒,每个号手该出现在哪里、做什么动作,实施细节都清楚地标注在上面。

这张流程图是连队官兵一点点磨合出来的。每个操作人员的动作幅度、步数、圈数都进行了精算,仅“雷达的撤收与架设”一个项目,官兵就细化为100多个动作。

“100多个动作的背后是100多天的磨合训练。每个动作的细化和改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到这,连长刘鹏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

为了一个协同动作,雷达班班长张飞凡每天加练几百次;为了提高操作效率,上士朱慕陶和下士吴比每天负重数十斤进行冲刺跑……

“记牢、练熟自己动作的同时,还要背下整个流程,明白其他人在做什么。”刘鹏说。

在这100多个动作中,很多动作需要2到3人配合完成。“想要得到最优解,就要站在他人和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盯着自己手里的那点事儿。”

“体系练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如何以体系思维设计和重塑训练。”旅长陈怀河告诉记者,以工程化、图表化、标准化的方法和模式指导训练,正是他们基于体系练兵的探索。

就这样,一秒一秒算,一人一人练,一步一步做,一点一点进步。

数不清的汗水“绘制”出了不同专业、不同课目的精细化训练流程图,也“凝聚”成了不可小觑的战斗力跃升——

全旅战斗准备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导弹吊装时间缩短了一半,计算时间类课目成绩平均提高两倍以上,某项战法更是在考核中创造了令人惊喜的时间纪录。

每一个强大的体系,都要从过硬的模块开始。而随着新的编制体制、新的武器装备“落地”,很多模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一点,某雷达连的老兵公祥伟感触颇深。

“之前,我的战位是跟踪员,需要人工跟踪目标,手上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导弹偏离目标。如今武器系统可以自主跟踪目标,我的战位变成了拦截技师。”公祥伟说。

战勤人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战位名称的简单改变,更重要的是在作战体系中找准自身岗位的定位。

“从跟踪员、引导员转变为搜索技师、拦截技师,训练上的转变是颠覆性的。”雷达排长郝忠说,以前的跟踪员只是重复“瞄准”和“盯紧”这样的训练,而现在的拦截技师还要承担“监控”“检查”“计算”等诸多职能。

谈到这,旅长陈怀河也感慨颇多:“从模块之变到体系之变,都要求我们创新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探索新的战斗力生成路径。”

公转·自转

“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

晴空万里,阳光照进塔台。第3架战机起飞时,该旅作训参谋赖明斐终于记住了自己的席位代号——8号。

赖明斐有些紧张。导弹专业毕业的他,记不清模拟训练中击落过多少架“敌机”。这回,却是他第一次看到战机从眼前起飞。

“我是8号,听我声音怎么样?”赖明斐尽量控制自己情绪——这是他第一次和飞行员进行空地语音联络。

“我刚刚竟然和昔日的‘敌人’进行了沟通……”看着眼前这一幕,和赖明斐邻席的某航空兵部队领航参谋,也感觉多少有些“梦幻”。

这是赖明斐第一次参加旅里和航空兵部队的体系训练。

地空导弹兵和航空兵,是对抗训练的天敌,也是联合防空的队友。但在既往的训练实践中,这两种训练的比例严重向前者倾斜。如今,对于地空导弹兵来说,走上航空兵部队塔台席位的过程,实际上是走进对手“大脑”的过程。赖明斐说,在对手“大脑”里思考战场、分析自己,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劣与高低,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升。

曾经,体系训练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兼容,在寻求体系的良性循环时,简单的沟通都成了问题——

“听不懂军兵种‘方言’,是第一道难关!”赖明斐回忆说,“航空兵部队和我们地导部队报送参数的习惯用语不同。举个例子,他们习惯使用海拔高度,而我们习惯使用相对高度,最基本的沟通都成了问题。”

获取准确的空情信息,是防空部队作战的第一环。当这个信息存在于其他格式中,读取它需要再度转换、核对时,体系作战的效能就被画上了一个问号。

“体系作战,必须实现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良性循环。”旅长陈怀河感慨地说:“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

一次次融合、一次次协同,双方把自己采集的宝贵数据输入对方的信息系统,帮助对手更新能力模型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完善了自身、激发了潜能。

“我们正在联合研究所一起开发新的系统,力争把航空兵部队的任务规划系统和地导部队的作战筹划系统进行融合,给体系训练一个更有力的信息化支点。”赖明斐说。

从人和人之间的听不懂,到系统和系统的“对话”,这是体系上的一种跨越。

在该旅参谋长宋立新看来,要实现体系的良性循环,还必须从模块赋能于体系,跨越到体系赋能于模块。

一次战法课题验证,让宋立新久久难忘——

随着靶机释放干扰,“目标跟踪不稳定”“目标暂消”两声短促的口令中,目标从显示器上消失……

制导雷达“失明”。关键时刻,指挥员一声令下,大胆借用另一类雷达进行搜索。数十秒后,目标重新捕获。“发射!”导弹发出,目标被成功击落。

“这是突破常规的做法!”雷达连连长张弘扬兴奋地说,“只要能消灭敌人,常规也未尝不可突破。”

试想当年,二战中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的非常之举,之前哪有先例,不仅对手不相信,连自己人也感觉不可思议。历史证明,勇于突破既定规则用兵的人,往往能赢得先机。新体制下,更需要破旧立新,勇于探求。

“这次成功,让我们明白,体系中不仅原有的组合可以发挥威力,还会产生新的排列组合,释放新的威力。”宋立新对此想得更深,“当你失去眼睛时,体系可以给你另一双眼睛。这种体系对模块的赋能,能够帮助部队跳出自身的局限性,识得‘庐山真面目’。”

思维·情怀

“每一个体系成员都具有了相同的‘练兵价值观’,体系的能量才能澎湃不已”

“感谢你们毫无保留地付出,帮助我们夺得了‘金飞镖’!”

电话那头,航空兵某旅旅长大声地分享着喜悦的心情。电话这头,地导某旅旅长陈怀河心里却有些五味杂陈。

之前,就在眼前的驻训场,陈怀河带领部队和这支航空兵劲旅携手组织了多轮空地对抗训练。

起初,地导部队屡屡击落目标。为了帮助对手释疑解惑,陈怀河要求地导部队一次次放开限制,将自己的数据和打法分享给对手。

一次次探底摸索,飞行员最终成功找到突防的高招。

“还是那句话,地空导弹兵和航空兵,是天敌,也是队友。”在陈怀河看来,“体系训练是为了成就体系,能够‘陪练’出一柄利刃为体系所用,我们最后的‘失败’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体系是一种思维,更应是一种情怀。”说到这,陈怀河又想起了那个电话,“一支航空兵部队夺得金牌,一支地导部队‘与有荣焉’,这就是体系情怀。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是有些酸酸的,但是在体系中,又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整体的成功一定得益于每个部分的无私付出。不仅在多军种、多兵种的大体系中如此,在每一个模块内部也是如此。

“打开视讯系统,观看演练直播。”在这个旅,每周都能看到几次这样的场景——几个营官兵同时观看某一个营直播演练。

“我们定期开展‘网络 ’在线训练,旅指挥所设置想定和特情,营根据导调情况自主完成全流程演练,其他营通过视讯系统观看该营演练情况,并组织互学互评。”旅作侦科科长万兆伦说,这不仅起到了督促部队常态化组织演训的作用,也搭建了各个营相互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

演练者不遮不掩,不怕暴露问题;观战者直言不讳,坦诚交流见解。一批备战打仗的难题在共研、共谋、共享中得以解决。

在这个导弹旅采访,记者发现,班排宿舍中,背包、水壶、头盔等不再是集中摆放,而是整齐放置于随手可取之处。

“现在,我们取消了‘翻箱倒柜’式的检查手段,采取随机紧急集合的方式,检验基层内务设置是否符合战备需要,能否达到快速出动的目的。”该旅部队管理科科长姜云说。

“部队战斗力建设是个大体系,但在过去一些人的认识中,有的工作似乎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比如管理工作。如今不一样了。”姜云介绍道,为了配合部队常态化演训,他们结合内务条令“方便生活、利于战备”的总要求,把内务上的“件件小事”也融入了战斗力建设体系的大格局。

体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所向。正如该旅领导所说,“每一个体系成员都具有了相同的‘练兵价值观’,体系的能量才能澎湃不已。”

(记者 谭靓青 通讯员 曹一鸣)

(来源:解放军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