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天下一统后,为何要寻仙求道,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张良在天下一统后,为何要寻仙求道,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首页角色扮演大梦寻仙更新时间:2024-04-26

张良是汉初三杰中,最仙气飘飘的一个人物。

太史公写《史记》时也曾论到,学者多言无鬼神,但黄石老父授书,却又是咄咄怪矣。

黄石公的真与假,且不作多论。张良在天下一统后,整天寻仙成道,辟谷不食,应该假不了。

他和司马迁相去不过五六十年,有些人努力活上个七八十岁,便有可能成为事件的见证者。

寻仙辟谷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其实有迹可循。

司马迁在看了张良留下的图影画册后,说他状若妇人好女,搁到现在妥妥的一枚小鲜肉。

在那个还没流行男人描眉画眼,扑粉施黛的时期。张良的这种气色,应该是体弱多病的表现。

在传记中也曾多次提到这种情况,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意思就是他的身体不好,领兵打仗没有客观条件,便陪在汉王身边做了一个谋臣。

因此,张良寻仙修道的缘由,多半不是为了羽化飞仙,而是想强身健体,避死延生。如果真的能仙气飘飘,刘邦说啥也要跟着练上一练,求一求传说中的长生不老。

所以虚无缥缈的东西,不作妄议,且来说说张良在乱世洪流中的心路历程。

他早年富贵过,爷爷、父亲曾服务了韩国五代君主,算得上顶级官二代。如果秦灭六国再晚一些的话,很有可能混到战国四公子那种级别。

只是张良年纪尚小,没有赶上好时候,但一定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眼界见识肯定比普通人开阔。

后来韩国破灭,天下归秦。张良作为传统贵族,除了*始皇帝为韩报仇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复国。最起码这是他乱世前期的想法。

等到陈胜吴广起义,天下群雄揭竿而起。躲避在下邳的张良便聚拢了几百号人,要搞老赢家的事情。

但命运让他遇到了刘邦,两个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刘邦知人善用,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胸藏韬略,能得他人慧眼识珠,也是一种福分,所以暂时呆在了沛公军中,只是他的心思还在复国这件事上。

及至项家军一枝独秀,项梁立了熊心为楚怀王。张良看到机会,立马游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踏出了复国大业的第一步。

并带兵夺下了故韩的几座城池,以为立锥之地。只是天下汹汹,自家势单力薄,城池反复易手,一时难以维持。

刘邦看准机会,出兵替韩王打下了一片地盘,并提出条件借张良一用。

这个时期的韩信,还在项羽帐下当执戟郎中。刘邦西入武关打破咸阳,是张良在背后出谋划策,才轻轻松松拿下一血的。

不过老刘到底是小地方出身,踏入秦宫舍,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被妇女重宝迷花双眼,躺在龙床上快乐地翻滚,以为自己得了天下。

樊哙敢于劝谏,却是个大老粗抓不住重点。还是张良三言两语,让刘邦看清现实,乖乖地收了心思,还军霸上。

至于随后的鸿门宴事件,大家都知道,教科书上划过重点,不再赘述。

接下来便轮到项羽分封诸侯。韩王成有名分大义,按理说应该有一席之地,便召张良回家图谋大事。

张良此时做了些心理斗争,最后不忘初心,回归到老东家的怀抱。

但项羽因为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害怕韩王成有了势力后,和老刘眉来眼去,便不予封地,还找机会把韩成做掉。

如此这般,张良没有了效忠的对象,顺理成章地回到刘邦帐下。

这个时期,张良内心的追求产生了重要变动,对天下大势进行了认真思考。

古往今来成王败寇,没有万代一统的江山,复国大梦到头来怕只是一场空。安心辅佐老刘,成就不世基业,才是正途。

他的这个思想转变有一个很有力的佐证。那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馊主意,让他大封六国后裔,以达到遏制项羽权势的目的。

但张良知道这个计策后,直接来了一句全都是扯淡。

你老刘算老几,分封六国怕还没有这个实力,先问项羽答应不答应。

即便分封了诸侯,这天下人都要各归旧主,到时谁与你奋力争夺天下。

再说,项羽势大,立六国后必定以项王为尊,到头来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刘邦听了这番话,顿时破口大骂,竖儒,几拜而公事!

从张良的这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立六国已经不抱什么幻想,一心一意地为刘邦考虑,助其争夺天下。

后来天下一统,张良因为身体原因,性子也磨得淡了,对权力斗争提不起兴趣。没大事,就待在家里琢磨成仙得道,辟谷几天差点把自己送走。

张良死于公元前186年,生年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推断一下。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时,张良的老爹已经死了20年。这时他的年龄不会低于20岁。

到前186年,张良应该活到了64岁靠上。

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来说,算得上高寿,所以说张良的修道养生,还是很有成果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