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2000余年的历史岁月中,登基称帝的君王人数众多!但在这些君王中,能被后世之人评价为“明君”者却仅有少数,所谓“明君”的定义,笔者认为初步的标准,需要具备几点:第一:慧眼识人,第二,知人善用,第三:虚心纳谏,第四:用人不疑,第五:明辨是非,具备了以上几点,并能善于利用,那么被称之为“明君”应是受之无愧的,
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历史的先河,完成华夏大一统,绝非始皇帝一世之功,这份旷世伟业,离不开秦朝先王们的持续贡献,而其中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秦孝公”对秦朝的杰出贡献,对大秦帝国完成天下一统的成绩,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秦孝公”的一生中功绩众多,但最重要的决定,应属颁发了《求贤令》,此举招来了不被“魏惠王”看好的卫国人“商鞅 ”,事实也证明了,“商鞅”的到来对秦朝的崛起,起到了质的变化,
在“秦孝公”对待“商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完全具备了“一代明君”的风范,我们可以就开篇提到的“明君”应具备的几点标准来做分析,
第一:《慧眼识人》
单从“魏惠王”弃商鞅而不用,到“秦孝公”重用商鞅来相对比,就不难看出“秦孝公”并非不识人才之辈,但“秦孝公”用人也绝非随随便便而用之!据《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记载: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展现了“秦孝公”在与“商鞅”初次见面时,对“商鞅”的态度表现和言语上的试探,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到,“秦孝公”在招贤纳士方面,是有自己的一套“面试”标准的,相对的“商鞅”此时此刻也在试探着“秦孝公”是否能够成为一位“明君”,能否值得自己的全力相辅,大智大慧之间的对弈,无须过于繁琐,仅通过寥寥数语,便已认定“你就是我所期待的人”。
第二:《知人善用》《虚心纳谏》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朝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其根本原因离不开“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有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的小伙伴,如果无法想象出“秦孝公”支持“商鞅”的力度有多大,那么笔者建议您可以联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卧龙“诸葛亮”的,“秦孝公”在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方面与“刘备”相对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笔者要用“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秦孝公”?是否有失偏颇?那么我们来细诉一下:“商鞅”的变法思想,“秦孝公”不但完全接受了,而且穷极一生全力支持,从决定变法时期的力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反对派,于公元前359年颁布《垦草令》开始,到变法期间的隐居二线,授予执法权给“商鞅”实施变法,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太子犯法,在处罚上“秦孝公”全部选择了一不参与,二不干预,完全将“主角光环”赐予了“商鞅”,直到去世!
而三国时期蜀国创始人“刘备”的一生,可谓是“以仁义而立天下,也以仁义而失天下”,据《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中记载:(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展现了《夷陵之战》的起因,刘备因义弟“关羽”被孙吴所害,不纳重臣之言,愤然率兵讨伐孙吴,此举不但摧毁了“吴蜀联合”抗魏的政治方针,《夷陵之战》的失败也让“蜀国”的兵力大大受损!成为蜀国无法统一天下的诸多因素之一!
第三:《用人不疑》《明辨是非》
自古诸多王朝中,君主与能臣武将之间,最难以逾越的鸿沟非“功高盖主”之名莫属!无数能臣悍将,建言献策,开疆扩土,而达成的功勋,却皆败在引起君王猜忌的“功高盖主”之下!
而“秦孝公”在位期间将“用人不疑”,“明辨是非”发挥到了极致,“商鞅”在变法时期,权利达到顶峰,因手里掌握执法权,真正实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巅峰状态,但在此时,因变法而带来的利益受损方,一定会在“秦孝公”面前极力诋毁“商鞅”,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记载:(孝公卒,子惠文君立,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正义为,于伪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
《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展现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依靠,随即便被以“秦惠文王”为首的贵族们清算旧账,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孝公”在位期间,秦朝的王公贵族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商鞅”的较量,只是“秦孝公”选择了以“用人不疑”,“明辨是非”的态度,保全了“商鞅”。
(“秦惠文王”对“商鞅变法”深恶痛绝,但为何“惠文王”登基后,只诛“商鞅”其人,却未废除“商鞅之法”,其中蹊跷,笔者将在下期展开细诉,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请点击关注,以便审阅。)
“秦孝公”与“商鞅”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秦孝公”付出全部的“信任”,致力于解除秦朝高层内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势,来确保“商鞅”不被其他势力所干扰,能够全身心的展开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最终给秦朝带来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此举也被列为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奠基人之一,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秦孝公”在位期间的作为,对秦朝的崛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