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与空调、冰箱、冰饮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以及电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熬过炎炎夏日的。让我们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揭秘中国古人如何过夏天。
食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夏日吃冰激凌,并非现代人独有的消暑饮品。中国古代的冷饮最早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代。古代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类冷饮。
所谓“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制作“酥山”首先要将“酥”(奶油)加热到近乎融化,中间可以加上蜂蜜、酒酿等。然后滴淋在盘子一类的器皿上,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到冰窖里冷冻,最后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过“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咏酥》中这样描写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据专家推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章怀太子墓捧物侍女图》中侍女手捧的很可能是“酥山”,堪称唐朝的“冰激凌”。
有冷饮,怎么能没有冰箱呢?上林铜鉴为西汉阳朔四年时的文物,出土于上林苑遗址中。从“上林铜鉴容五石”的铭文可知这是一件容器。鉴可盛水作为镜子使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引申义。鉴还可盛冰,《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可见其与后来的冰箱功能是一样的,能够在酷暑中让人们品尝到清凉的食物。
比鉴功能更强大的是冰窖。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天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者“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的官员,被唤作“凌人”。藏冰库,为“凌阴”。
用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盛夏来临,炎热难耐,不开空调实在难以入睡。古人会枕着清凉沁肤的瓷枕睡觉。
古人用瓷枕的另一层用意,是为了晚上睡觉时可以轻松地将一头长发梳理在一边,第二天方便梳洗。梳发髻、洗头发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材质较硬又相对较高的瓷枕为女子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瓷枕大多高3-4寸,枕这样的枕头时,用侧卧的姿势,能够保持颈部正常的生理弧度,从而改善睡眠状态并且预防颈椎病。
在室内休息可以枕瓷枕,到了室外,古代人用羽扇为自己驱赶热气。李白的诗句“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为我们道尽了扇子的清凉与精巧。
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至唐代,团扇已经十分流行。既可以消暑解热,又可以在上面题诗作画和刺绣,古人在团扇上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在古代,人们也会选择泡澡来作为消暑降温的方式。1978年陕西省旬邑城关镇出土的宋代沐浴儿童俑,表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坐在葵花形浴盆中戏水洗澡的情景。他双脚搭在盆沿上,胖胖的小手正往身上和头上撩水,显得非常惬意。
玩
高柳咽新蝉浮生一局棋
美酒宜春,棋局消夏,要说漫长夏日中的惬意事,下棋绝对能排到前几。宋代苏东坡有首叫《阮郎归》的词:“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碧树浓荫,蝉鸣阵阵,风动管弦,碧纱水雾,烘托出这个适合休养生息的好时节。
1986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发现的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状物,通体绿色,形制规整。这批棋子状物因形状奇特并极为罕见,出土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被长期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并多次被选赴境外展出。
“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棋是夏时最合宜的风物之一,静心,沉气。
当然,古人消暑的方法和方式还有很多,不仅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更蕴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独特匠心。
习惯了与空调、冰箱、冰饮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以及电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熬过炎炎夏日的。让我们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揭秘中国古人如何过夏天。
食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夏日吃冰激凌,并非现代人独有的消暑饮品。中国古代的冷饮最早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代。古代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类冷饮。
所谓“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制作“酥山”首先要将“酥”(奶油)加热到近乎融化,中间可以加上蜂蜜、酒酿等。然后滴淋在盘子一类的器皿上,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将其放到冰窖里冷冻,最后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过“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咏酥》中这样描写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据专家推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章怀太子墓捧物侍女图》中侍女手捧的很可能是“酥山”,堪称唐朝的“冰激凌”。
有冷饮,怎么能没有冰箱呢?上林铜鉴为西汉阳朔四年时的文物,出土于上林苑遗址中。从“上林铜鉴容五石”的铭文可知这是一件容器。鉴可盛水作为镜子使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引申义。鉴还可盛冰,《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可见其与后来的冰箱功能是一样的,能够在酷暑中让人们品尝到清凉的食物。
比鉴功能更强大的是冰窖。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天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者“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的官员,被唤作“凌人”。藏冰库,为“凌阴”。
用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盛夏来临,炎热难耐,不开空调实在难以入睡。古人会枕着清凉沁肤的瓷枕睡觉。
古人用瓷枕的另一层用意,是为了晚上睡觉时可以轻松地将一头长发梳理在一边,第二天方便梳洗。梳发髻、洗头发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材质较硬又相对较高的瓷枕为女子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瓷枕大多高3-4寸,枕这样的枕头时,用侧卧的姿势,能够保持颈部正常的生理弧度,从而改善睡眠状态并且预防颈椎病。
在室内休息可以枕瓷枕,到了室外,古代人用羽扇为自己驱赶热气。李白的诗句“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为我们道尽了扇子的清凉与精巧。
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至唐代,团扇已经十分流行。既可以消暑解热,又可以在上面题诗作画和刺绣,古人在团扇上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在古代,人们也会选择泡澡来作为消暑降温的方式。1978年陕西省旬邑城关镇出土的宋代沐浴儿童俑,表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坐在葵花形浴盆中戏水洗澡的情景。他双脚搭在盆沿上,胖胖的小手正往身上和头上撩水,显得非常惬意。
玩
高柳咽新蝉浮生一局棋
美酒宜春,棋局消夏,要说漫长夏日中的惬意事,下棋绝对能排到前几。宋代苏东坡有首叫《阮郎归》的词:“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碧树浓荫,蝉鸣阵阵,风动管弦,碧纱水雾,烘托出这个适合休养生息的好时节。
1986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发现的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状物,通体绿色,形制规整。这批棋子状物因形状奇特并极为罕见,出土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被长期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并多次被选赴境外展出。
“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棋是夏时最合宜的风物之一,静心,沉气。
当然,古人消暑的方法和方式还有很多,不仅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更蕴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独特匠心。
来源:千龙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