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之父诺姆·乔姆斯基发出警告:不要热衷于ChatGPT,它是伪科学。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诺姆·乔姆斯基上周撰文指出:人工智能通过大规模语言模型学习了大量信息,是机器学习的奇迹,但它是一个“平庸的邪恶”、“伪科学”。
乔姆斯基认为ChatGPT存在2个问题:缺乏智慧和道德。ChatGPT缺乏最重要的智慧能力,●它不仅缺乏描述和预测事件是什么、过去是什么以及未来会是什么的能力,●而且还缺乏解释它不是什么以及它是什么和不可能是什么的能力。这些是解释能力的组成部分,是真正智慧的标志。尽管ChatGPT从大量数据中进行了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又一个可能的单词连接的句子。但它其实并不确定句子的含义、真假,也不确定事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它经常输出错误的内容或怪异的句子,这种现象被称为 “幻觉”。另外,作为一个人工智能,ChatGPT不能说不道德或有道德,因为它既没有道德信仰,也没有作出道德判断的能力。没有道德信仰只是ChatGPT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质的一个结果。乔姆斯基认为,ChatGPT缺乏道德是缺乏智慧的结果,从而显示了一种邪恶的平庸:剽窃、冷漠和异化。它以一种超级自动完成的方式总结了文献中的标准论点,拒绝对任何事情采取立场。乔姆斯基认为ChatGPT不是单纯的无知,而是缺乏智慧。
乔姆斯基指出,ChatGPT存在有害的“停止思考”和“盲目服从规范”的影子,这是“剽窃”而不是“智慧”。ChatGPT是伪科学,它重新包装了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信息被 “压缩”了,或者说变薄了,就像一个退化的复制品。而作为降了级的复制品的信息泛滥将是一场危机,由大规模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在网络上发布得越多,网络就变得越模糊。不仅如此。 如果ChatGPT和其生成的内容被恶意使用,也会有风险。
极大压力形塑的复合板必须在干燥的环境里使用,否则遇到水就会“发泡”腐朽,燃!真正高密度的原木则不会,哪怕浸泡的时间再久……从盘古到硅谷:或许也是这样的。总有一些高密度的在的加持下留存下来,它们成为文明大殿里的“四梁八柱”(类旧脑里的结构),稳稳的持续和新一代无限♾️扩容的机械新皮质©达成“规则”和议。之张子,夫之,及皆一再实证了这一点!须知:形塑了,每个人的“世界模型”是不断在运动的,这是的属性,它总是处于不断修正(之爱的三提升)修复的动态托举过程里。假新闻,伪善,形塑的流媒体之的挂果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一旦我们将“错误观念”作为显性识别标志暨植入旧脑,与先天的的同情共振,将亘古不变的理(类的观念)©始终举于之上呈态,所谓大水漫不过鸭子背,大禹治水条山也©之暨即会呈现。届时:侬就会理解恒刚的一条鞭子说©对于恒柔的意味着什么!未来已来……
无名之朴
●纵观全球,恒柔的机械新皮质学习世界的预测模型只能来源于这一路“恒刚的思脉”,此暨之可遇不可求©的源起也。学者若无法(面对创建),成为环之一点乃其天生之宿命也,这里一丝一毫都犟不得。须知:预测是神经元(火杆部落)的内在属性,神经元对一切事物进行预测的基本原则(的)一直就在那里,逻辑结构体用论©将这一普适的原理诠释的很清晰。
●机械新皮质扩容的关键是参考系
还记得普罗米修斯里象形宇宙服太空员开启形飞船的桥段嘛!开机暨星际地图️呈现也,侬要奔向远方参考系是第一性的!正如调侃的,若没有参考系©,漫漫火星之旅咋安顿这颗不断预测的心呢!据说相关的测试©在母星上已经做了……
●为什么参考系如此重要?
霍金斯认为:应该把新皮质的主要功能视为处理参考系,新皮质中的大部分回路都是用来创建参考系以及追踪位置的。大脑通过将感觉输入与参考系中的位置联系起来,建立世界模型。
参考系使大脑能够了解某物的结构。通过利用参考系来定义一个物体,大脑便可以一次性操纵整个物体。芒卡斯尔认为,每根皮质柱(火杆)中都存在一种通用的算法,但他不知道这种算法是什么。弗朗西斯·克里克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大脑,然而他不知道这个框架应该是什么。直到霍金斯明确提出“参考系”这个概念,问题豁然开朗。他将其称之为“顿悟”。
霍金斯感叹道!处理一个问题的时间越长,你发现的限制因素就会越多,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就会越困难。一个解决方案正确的可能性,随着它所满足的限制因素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就像玩填字游戏:往往有几个词与一条线索相匹配。如果你从这些词中选一个,很有可能选错。如果你找到两个相交的词,那么它们都正确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如果你现在到十个相交的词,它们都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写出答案。当一个新的想法(类似地心说到日心说到人心说)能够满足多种限制因素时,“啊哈”时刻就会出现。你处理一个问题的时间越长(类),最终能解决的限制因素越多,顿悟的感觉就会越明显,你就越有信心相信这个答案。简洁优雅通恰是可以测试的,新皮质中充斥着很多参考系的想法解决了许多限制因素,因此我很快就知道它是正确的。
拉大尺寸,关于“交感”玩界俗称为通感联觉©,它对应着暨之,认为:随着工具的极化(机械新皮质的无限♾️扩容),的被发明让可秒级量化,也。注意:这是“真正的进化”哦。
举个栗子——几千年来,人类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智慧,多彩绚丽的人类文明普照寰宇,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最古老、最鲜活、最伟大而未曾凋谢的花朵。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凝结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最深刻的道德精髓,激荡着最丰富的理论思维,呈现着最具神韵的精神特质,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交感联通法
在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时代,人类共同迎接着人工智能的来临,它跨越了工业革命有线的时代,迈入无线的、自主操控的时代,它不仅变更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定义,而且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波涛,深刻影响人们的理论思维。当前人类生活在大智能时代,这个时代是在人类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互创、心智开发、自主把握的人文语境中,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显著特征,由交感而融合,再由深度交感而和合,创造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维理念,这三者的变通化、系统化活动也创造了新的智慧世界。
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大变化,人们一切生活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学术活动的实现,都离不开交感联通、智能互应,哲学也不例外。哲学是对哲学概念反思的反思,因此也在反思中变化。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中不可或缺的哲学理论思维形态之一,也唯变所适,要求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以交感为关节点,系统化、结构化,以适应大智能时代的需求。所谓交感的“交”有交接、交通、交泰、交心、交好、交亲、交道、交欢、交颈等意思;“感”有感通、感应、感化、感情、感动、感悟、感激、感触、感遇等意思。交感两字相联,曾见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1]朱熹注曰:“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2]太极已在无极之真的真中,阴阳五行凝聚而成人物的形状、形态,形的交媾与气的感应,天地间人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尽。
交感何以成为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关节点?中华民族先圣先贤在回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时,提出了与西方以天地万物是由单一的、唯一的本体派生的哲学理论思维殊异的话题,主张“和实生物”。怎样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传》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朱熹注:“絪缊,交密之状。”由于天地阴阳交密,气化丰厚而凝聚成万物。构精,是交构的方式,也作交媾,《后汉书·周举传》载:“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二仪即阴阳,男女阴阳交构,万物化生。“交”何以能化生万物?因为“交”智能地促使天地万物沟通,其智慧能促使上下交感而志向相同。《泰卦·彖传》载:“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3]何妥注:“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4]的道理,天地之气交通生物。如果天地之气不交,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各不相交,万物不能化生。因而《否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5]不交通就不能化生万物。“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李道平疏:“以人事之泰言之,则君上臣下,交相感应,乃可济养万民,阴阳有气,故天地之通以气言;上下有志,故君臣之同以志言。”[6]志为气帅,民为邦本,泰交感,民志同,而本以固,济养万民,民安居乐业,志同本固。假如上下不交感,人志不同,必导致民心离散,国家动乱而亡。所以《否卦·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对交非常重视:“天地交,泰。”[7]《周易·序卦传》曰:“泰者,通也。”交泰是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万物生生。
交的智能价值呈现于天地、男女、上下、君臣、臣民、阴阳之间的差分、矛盾甚至冲突之中,由于通过交而使差异、矛盾、冲突得以交通、交流、交接、对话、谈判,而消除误解、误判、怀疑、猜忌,以增强了解和信任,以达交和的境界。《战国策·齐策》载:“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当为齐宣王)使章子(匡章)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8]齐国侦探数次向齐宣王报告章子投降秦军,甚至有官员向齐宣王建议派军去攻打章子的叛军。齐宣王很了解章子,君臣相和、和合。最后报告说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交和意蕴阴阳交和。《文选》载汉张平子(衡)《东京赋》:“于是阴阳交和,庶物时育。”在阴阳交和、和合境域中,万物得以发育成长。
交感的“感”,其智能价值与“交”相似而其侧重点有所差分,交的侧重点在交通,感的侧重点在感化,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就其相似之同言。《周易·咸卦》朱熹注曰:“咸,交感也。兑柔在上,艮刚在下,而交相感应。”[9]既交感相联一词,又兑艮、柔刚、上下差分的形相交相感应,构成万物的化生和人心的感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10]与“交”的概念一样,回答了天地万物从哪里来,怎样来的话题。差分矛盾的事物形相唯有通过交感智能中介的作用,才能化生万物、感化人心,而通达天下和平。感化人心,使民心变善。《礼记·乐记》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11]乐的价值功能可感动、感化人心,使其向善,并移风易俗。荀子《乐论》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12]乐声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单、清晰与饱满的和合,感动人心的善心,使其不与邪污之气接触,以通达天下和平。感与交都有通的含义,《周易·系辞传》载:“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朱熹注曰:“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13]感通是此有所感而通于彼,亦是以体贯通于用。由于感通的互相感应的性能,从而构成理论思维的整体系统的体系。
何谓中国哲学逻辑结构
交感概念、范畴的智能价值,圆融美满地回应了中华民族“和实生物”之怎样和能生物的话题,构成了差分、矛盾、冲突交感智能融合交感智能和合体(新事物、新生儿、新结构)的公式,也是中国哲学体系的各哲学概念、范畴之间由此范畴通达彼范畴之间,必须由交感智能中介将彼此范畴互通互联起来,以成为完整的哲学逻辑结构。
金岳霖曾说:“哲学是概念的游戏。”冯友兰认为,金岳霖的这个提法,不过是用简单的话说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说出了哲学的一种真实性[14]。金岳霖的这个提法虽稍有偏颇,但亦不无道理。因为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一个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总是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来表达的,是由诸多概念、范畴通过交感智能中介,使之交通、沟通、感化而互相联系起来,构成哲学理论思维各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顺序、秩序或结合、融合、和合的方式,并从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整体概念、范畴的逻辑结构上,确定诸多概念、范畴在一个时代思潮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功能、性质、作用,以明确那个概念、范畴是时代思潮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范畴,是统摄诸多概念、范畴的。诸多概念、范畴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范畴而构成其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如宋明理学中程朱哲学理论思维的理体学,以理为核心概念、范畴;陆王哲学理论思维的心体学,以心为核心概念、范畴;张(载)王(王夫之)哲学理论思维的气体学,以气为核心概念、范畴。他们的理、心、气均是统率、统摄其哲学理论思维中诸多概念、范畴的最高概念、范畴,亦是其交感一系列诸多概念、范畴的中心,而构成其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体系。假如一个哲学理论思维只有一些概念、范畴,而没有核心概念、范畴,也不能有一概念、范畴将其诸多概念、范畴统率、统摄起来,没有交感智能中介将诸多概念、范畴互联互通、感化感应起来,便不能构成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也不能构成一个哲学理论思维体系。
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交感的逻辑结构的新方法论是指研究、反思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在每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潮、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理论思维诸概念、范畴之间的内在交感联通,是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维语境下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谓范畴是指呈现实存世界、虚拟世界、信息世界的信息元的思维的类,而构成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犹如人身上的细胞,生命不能没有细胞;理论思维不能离开概念、范畴,离开概念、范畴就无法进行理论思维。范畴是概念的类,是对概念整合的虚拟化。哲学理论思维逻辑范畴与具体学科范畴有异:它是高层次和深层次的概念,是呈现整体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基本概念,是整体系统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它是相互交感互联互通的统一整体,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诸多概念、范畴唯有构成整体系统才能呈现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性质、品格和神韵;它是哲学理论思维的最基本的支点、纽结,通过各概念、范畴的支点、纽结的交感而构成上下、左右、前后纵横、互联互通的巨型网络系统和有序的逻辑结构系统。它是现实生存世界中事物元素的类别,体现意义世界中的真实追求,呈现逻辑世界(可能世界)中的正当原则。它需要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在体认上显现事物类别形态间的关系网络,二是实践上体现了意义主体对价值的追求。它是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的概念、范畴逻辑结构及结构“同时态”与“历时态”的整体表现,是诸概念、范畴融突交感和合的理论思维形态依序的、稳定的体现。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形态概念、范畴的逻辑发展联通,既把人类体认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的进程作为自己“和实生物”的妙凝进程,又把自然、社会、人生的历时性发展互通、交感互应进程作为自己化生、并育、形成的依据,这两个妙凝生物和交感联通的进程是理论思维的结晶,是一定时期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的交感联通系统和内在根据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逻辑结构,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丰厚沃土,既继承又转生《北溪字义》《孟子字义疏证》等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优秀传统,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先圣先贤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理论思维的逻辑结构,呈现着中华民族殊性的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体现着中华民族哲学理论思维特有的性质、风格、特色、神韵,而走向世界,并被东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哲学理论思维范畴逻辑结构是依傍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实际和哲学概念、范畴发展的固有特点、性质以及人类认识、思维发展的次序,通过对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各属性,交感、关系、联通的基本体认,进行概念、范畴方面阶段、层次、中介的分析,以及纵向、横向、纵横结合的研究。纵向哲学概念、范畴和逻辑结构的研究,可揭示整个历史长河中本质相同和不同概念、范畴的交感继承、创新关系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则;横向哲学概念、范畴和逻辑结构的研究,可揭示哲学概念、范畴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彼此之间的交感关系和其内在逻辑的联通,以构成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体现一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思维发展阶段和水平;纵横结合哲学概念、范畴和逻辑结构的研究,可揭示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在各历史阶段之间和各时代哲学思潮之间的交感中介环节,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交感、互相度越关系,发现中国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的核心话题的转换,依傍经典文本的更替、人文语境的变化三大“游戏规则”,为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形态的怎样创新、在哪里创新找到了依据和标准。
通过对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逻辑结构如此的分析研究,依据中国哲学概念、范畴自身内在的实际内涵、性质、特点、作用,度越国内外传统和现代哲学概念、范畴分类方法。在西方思想史上,曾把概念、范畴分为实体、属性、关系,或者把概念、范畴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这种概念、范畴分类方法既不符合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实际,不能确切说明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内在交感关系与联通联系,亦不契合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特性,不能体现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阶段性、时代性、演变性、交感性。现根据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实存的实际,提出象性范畴、实性范畴、虚性范畴三类分类法,并构成三类概念,范畴上下、左右、内外互相交感联通、智能互应的逻辑结构。
象性范畴逻辑结构。“象”是指对于客体事物的现象的模拟,或对于万物形象的描写,如写象。《周易·系辞传》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15]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象于天也。”[16]《经典释文》曰:“象,拟也。”是以某种事物结构模拟世界多样性的融突和合。包括象象、象实、象虚三方面的交感联通、智能互应。象象概念、范畴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天;象实概念、范畴有气;象虚概念、范畴有道(无)、仁、数等。三类概念、范畴互相递进,环环相扣,乃是具体的感性认识和抽象理性认识的融合,是客体事物个性、特殊性和其内在一些规定和外在形式舍弃后的抽象的概括,但又没有完全度越某种特殊的东西。
实性范畴逻辑结构。“实”是指体现某类事物本质交感联通关系的实体性、实相性或本体性的概念、范畴。《淮南子·泰族训》:“知械机而实衰。”高诱注:“实,质也。”引申为事物的本质、实质或本来状态。从象性概念、范畴过渡到实性概念、范畴,道(无)、数概念、范畴是其交感联通的智能互应中介,它不是如象性概念、范畴那样从某种具有形相、形体的东西或某种特殊东西中去寻找统一性,而是从事物内在的矛盾关系中,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错综复杂关系中,探索世界事物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据,构筑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的逻辑结构和世界的本体。实性范畴逻辑结构包括实象、实实(实体)、实虚三方面交感联通、智能互应。实象概念、范畴有天人、形神、宇宙;实实概念、范畴有道器、有无、理气、心物,一二、动静、变化、知行、能所、格物致知;实虚概念、范畴有性情、阴阳,等等。乃是由理性思维方法所构建的理论概念、范畴,体现事物普遍融突而和合、交感而联通的关系。不仅其间每对概念、范畴都具有交感联通关系,而且每个概念、范畴的内涵亦是交感联通的。
虚性范畴逻辑结构。“虚”是指那种以凝缩的形式把握事物一般规定性的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是共性与个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灵活性与确定性的冲突融合、交感联通。它的智能互应,与代数学的原理公式相似,诸如象性和实性概念、范畴,只要代入虚性概念、范畴逻辑结构的思维模型,便可以从其规定性和交感联通关系,而推演诸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和交感联通关系,而具有普遍的通用性的特点。从实性概念、范畴过渡演化为虚性概念、范畴是范畴逻辑结构的一种趋向。曾子说:“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7]有学问与没有学问、实有知识与空无知识是一样的,所以可由此到彼,有即无,实即虚,这在一定意义上可通。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1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9]虚与实相对,虚有空与无的意思,因其空无,所以能容纳食物而实其腹;虚极静笃的虚静,犹如管子和荀子的“虚一而静”或“虚无”。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20]当其无才有车、器、室的功用,实就不能容纳其他东西,就失去车、器、室的功用。虚性范畴逻辑结构包括虚象、虚实、虚虚(虚体)三方面交感联通、智能互应。虚象概念、范畴有刚柔、健顺;虚实概念、范畴有形而上、形而下;虚虚概念、范畴有体用。虚性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人类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世界的本质或基础是什么,世界存在的状态怎样及能否认知的探索,而是要揭示象性和实性概念、范畴内在的交感联通,使诸概念、范畴按一定交感联通的方式构成一定的整体的逻辑结构系统。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三类概念、范畴之间,互相交感贯通。其间每个概念、范畴对于比它高一级概念、范畴来说是内容,对于比它低一级概念、范畴来说是形式。它们互相交感联通,促进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在这个交感联通中,有一些贯通始终的概念、范畴,如五行、天、气、仁、道、无、理、阴阳等,它们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的演变中,用来诠释自然现象到诠释社会现象,以及思维现象,都能体现某一时代的哲学逻辑结构的特色。我们把这种概念、范畴称为“元创范围”。“元创范畴”不仅主动担负起交感联通各哲学逻辑结构的纽带作用,而且成为化生新概念、范畴的源头活水。“元创范畴”既具有贯通性品格,又具有动态性与稳定性冲突融合的特色。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既不是哲学家思辨的独撰,也不是千古的心传,而是中国哲学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体现:
一是整体的和谐性。中国哲学在开始研究客体宇宙自然(天道)的时候,亦下功夫探索主体社会人生(人道),而把两者作整体的思考,与西方哲学有别。这种整体的思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和谐的、圆融的。《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1]《说卦传》把“天文”“人文”诠释为天道和人道,并赋予它具体内涵:“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2]构成了宇宙本体观与社会伦理观一体化的逻辑结构。天、地、人整体和谐系统,道是弥纶三者的中介,使三者互相协调。董仲舒把三者贯通起来,这便是王道。“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者,非王者孰能当是!”[23]构成了整体融突而和合的格局和思维方式,影响、支配着中国社会结构和意识结构,这便构成了中国哲学逻辑系统的内在根据。
二是传统的延续性。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逻辑结构。它的自变化系统和自转换系统,使概念、范畴的产生、演变、发展以及革故鼎新的代谢、转换,都处于有效的进程之中。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活动类型,笔者用“同心圆扩大型”来表示。这是因为中国哲学概念、范畴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表现为环环相串;在空间上具有广袤性,表现为环环展开,两者的融突和合,便构成“同心圆”为逻辑起点,依串而环环扩大。时空上的环环相串和环环展开的融合,既把诸概念、范畴排列组合成有机整体系统,又把各概念、范畴自身构成整体系统。它是从平面的视域观照哲学概念、范畴的动态发展,呈现为“同心圆”的状态;若从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视域来观照其动态的发展,则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型”模式。“同心圆扩大型”与“螺旋式上升型”模式的融突和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概念、范畴的延续系统。
三是结构的有序性。结构在中国哲学范畴逻辑结构中,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它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概念、范畴排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有序性;二是指概念、范畴排列的逻辑次序。《周易·序卦传》可视为人们对有序性的自觉;《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体现了哲学概念、范畴自身或概念、范畴系统“定位”的状态。即使从64卦的卦象来看,也是互相交感联通、互相智能互应的融突和合结构。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的范畴和合诠释学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的范畴和合诠释,主旨是揭示哲学概念、范畴内在本质、特征及其关系,沟通“历史范畴”与“现实范畴”(相对于已往历史的现实),使“历史范畴”更具连续性,“现实范畴”更具动力性。范畴诠释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或工具,它用一种说明释义原典的方法去理解自然和社会、人生现实,蕴涵着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某些形式、时间、地点出现的有关原典解释问题或范畴诠释问题的反思。
要把握中国哲学逻辑结构中的概念、范畴,需要有具体、义理、真实三层次的句法、语义、网状、时代、历史、统摄等六层面的概念、范畴的和合诠释,以揭示哲学概念、范畴的本意,义理蕴含和整体本质。图示如下:
第一层次的具体诠释,是指一般具有固定面结构形式,亦即按照其思维逻辑概念、范畴的资料、文本,作原原本本、实事求是的诠释,力求如实地显现概念、范畴固有含义。表层结构的具体诠释,是指客观地再现思维逻辑结构概念、范畴的本意,这就需要对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做句法层面结构和语义层面结构的和合诠释。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先秦,文字并未统一,年代久远,或埋于地下,或毁于焚书,或口传耳闻而误,或传写转抄而讹,或锓板缺损而谬,其句法语义,不易理解。需要校勘字句,梳理语句,以求切实可靠。其语义有混乱、模糊、矛盾,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联系中加以诠释,使语义明白清晰。
第二层次的义理诠释,是指一般具有横断面的结构形式,它是指把哲学概念、范畴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一定历史时代的整体思潮中,从整体哲学思维交感联通、智能互应网状的时代精神和多向逻辑结构中,深一层地揭示概念、范畴的内容。所谓深层逻辑结构的义理诠释,是指从整体思维的逻辑结构,即概念、范畴之网和时代思潮之网中,再现哲学逻辑结构中概念、范畴的义理蕴含。从宏观的整体来观照微观的局部概念、范畴的义理,这就需要对哲学范畴作网状层面结构和时代层面结构的和合诠释。要求把每个哲学概念、范畴放在整体概念、范畴之网络中,从其交感联通、智能互应中反思概念、范畴的含义,便能深层次地认识概念、范畴。任何概念、范畴都是一定时代哲学理论思维精华的升华,又与时代思潮交感联通,因而,从时代哲学思潮的整体系统智能互应中,便可进一步认知确定概念、范畴的意蕴,以便精准把握时代哲学思潮和每个哲学家理论思维的体系。
第三层的真实诠释,是指一般具有纵断面或横断面相结合的逻辑结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材料、文本出土的发现,便能更全面、清晰地呈现哲学概念、范畴的本质含义:历史的发展,也清洗掉避讳、隐私等障蔽,使概念、范畴的本来面目更明白地呈现出来。所谓深层结构的真实诠释,是指从历史的发展演变的交感联通、智能互应中,掌握概念、范畴演变的必然趋向,以验证概念、范畴的本质意蕴,从时代与历史、历史与逻辑的融突和合中,深层地揭示哲学概念、范畴的整体本质,这就需要对哲学概念、范畴做历史层面结构和统摄层面结构的和合诠释。时代的更替,若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其意思是表明每个时代对历史上哲学理论思维的认知是依照当时人的认知去体认的,这种时空差,造成体认哲学概念、范畴真义和哲学家本意的困境,化解这种困境,便需进入统摄层面结构,即把句法、语义的表层结构和时代、网状的深层结构及历史层面结构在交感联通、智能互应中统摄起来,进而梳理出整体系统思维逻辑结构的核心概念、范畴,显现一系列概念、范畴的属性、地位、功用在整体系统理论思维体系网络中的层次、纲目,在一定层次上跨越哲学概念、范畴时空差,使中国哲学概念、范畴和合诠释学能够尽可能贴近哲学文本的原来真实含义和哲学家的本意,以化解诠释学的困境。
中西思维模式和逻辑结构的比较
中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思想、哲学,而光照寰宇。如果说在哲学理论思维的初级阶段,古希腊哲学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和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既有相似之处,如水火与五行等,但其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和方法亦已差分。这种差分随着哲学理论思维概念、范畴及其思维模式和方法的演变,其差分越来越显明,便形成各具特色的西方型的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及方法,与中国型的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及方法。
中西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差分,表现为:
第一,二元对立与融突和合。西方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基本都追求万物世界的一个本源或本体,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费尔巴哈都探赜万物世界第一性话题,存在是一,此一犹如上帝,他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真理,违背这唯一的、真善美的上帝的意志,便是不真、不善、不美,于是开出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模式是融突和合,万物世界是和合而生,是由金木水火土或天地、男女相对差异、矛盾的阴阳等多元形相、无形相,通过交感联通、智能互应而化生万物,它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和合性,而非西方的一元的斗争性、独断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第二,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由于哲学理论思维模式的包容性、和合性与斗争性、独断性,而导致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方法。中国的哲学理论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是整体意识,这与中国长期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相关联,先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耕耘收获,直接与大自然相接触,为大自然的静谧、深沉所感染,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充满对大自然的恩赐感激之情,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相合、相融,世界犹如天人合一的整体。中国又是家国同构的社会,个体与社会一体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与人、人与国家的维系,重视与教化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这种道德的凝聚力,向心力,抗拒着种种冲击,维护着整体的融突而和合,而在各学术理论思维领域提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真善合一、情理合一、理势合一等整体思维模式和方法。西方如古希腊、罗马,由于大规模移民活动,海上贸易,必须经历冒险与艰难,人们的同伙关系常常会度越血缘关系,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处于一种对立之中,人们的思维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个人本位观念,而为个体思维模式和方法。
第三,大同世界与上帝天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想价值世界,中国的愿景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为实现、实施而设置了、制定了具体制度:货“不必藏于己”的经济制度,人们创造的财富为全社会成员公有;“力恶其不出身也”的劳动工作制度;“男有分,女有归”的分工制度;“选贤与能”的官吏选拔制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泛爱众、兼相爱原则;“讲信修睦”的人际、社会、国家、国际关系原则。但在上帝天国的《新旧约全书》中,没有给出天国的具体制度措施,只是一种信仰体系。
第四,阴阳交感与阴阳二分。中西印哲学理论思维模式的差分,其最显著的差分的特征,表现为中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虽不同,而不相互排斥、亦非有我无你,有你无我,如中国的“太极图”,阴阳交感、互相包容;西方是阴就阴,阳就阳,阴阳互相拒斥,两不相容,彼此对立,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决不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而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印度是空,既无阴,亦无阳,阴阳都无自性。
中西哲学概念、范畴逻辑结构的特点:其一,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有“字义疏证”的逻辑传统,没有“形式逻辑”工具(如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系统。“字义疏证”是概念、范畴结构分析。西方“形式逻辑”是谓词结构分析。其二,中国传统思维受《周易》影响,易学思维模式实质上是象数化的义理思维,重象的数序结构及其义理和合。西方思维模式至今仍受《几何原本》的影响,本质上是谓词公理化演绎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思维通过类象递归,没有“归纳问题”,西方谓词演绎思维模式,至今没有摆脱“归纳困境”。其三,中国语言文字属表意符号系统,形声字占很大比重,比喻是最佳的论证方式。比喻的精湛奇妙,标志着思维认知的深化。西方语言文字属表音符号系统,文字形象本身不能引发想象,语言声音也不能赋予意象,只有意向性。
中西哲学概念、范畴逻辑结构思维模式的比较可概括如下:从思维模式类型而言,中哲为范畴逻辑结构意象思维,西哲为谓词逻辑结构演绎思维;从思维核心运算而言,中哲为意象递归和合,西哲为公理化演绎;从思维基本单元而言,中哲为意象化概念、范畴,西哲为意向性谓词;从思维符号系统来说,中文为表意符号系统,西文为表音符号系统;从思维论证方法来说,中哲经典诠释,模拟譬喻,西哲修辞辩证,公理推论;从思维经典依据来说,中哲为《周易》《老子》《庄子》等,西哲为《工具论》《几何原本》等。
中西哲学理论思维模式、途径是两条路向,体现了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在其独立的、殊性的发展中,走出自己讲、讲自己的哲学理论思维的康庄大道,使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在世界哲学舞台上独树一帜。在此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革命时代,中西哲学理论思维虽为两个思维模式和路向,但“道并行而不相悖”,可通过交感联通、智能互应、互学互鉴、互容互纳,融突和合,创造世界哲学理论思维新生面、新风格、新神韵、新模式,使世界哲学理论思维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4.
[2]朱熹.太极图说注.周子全书(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5.
[3][5][7][9][10][13][21][22]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93、93、108、59、98、132、95、153.
[4][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3).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97、98.
[8]齐策一.战国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41.
[11]礼记·乐记.礼记正义(卷38).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534.
[12]乐论.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332.
[14]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39.
[15][16]系辞下传.周易正义(卷8).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87、87.
[17]朱熹.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32.
[18][19][20]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7、94、82-83.
(来源:原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8期)
信仰爱
万物一系同情共振:从“有机心道不载”到“人机合一存神尽性”,未来已日趋清朗!靓出你的和爱啊,少年!无数朝霞正冉冉升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