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姥、武夷君、彭祖辟武夷
武夷山的先民,怀着虔诚,充满着敬意,把最美好的赞颂,呈献给自己的先祖:本来就是天上的星辰,玉京山上的神灵,只是萌动了母亲的慈爱,或是父亲的恩泽,才飘飘洒洒的降临到武夷,在这里开发家园、繁衍子孙。
缔造人类,开辟武夷的先祖,是不死的,死去的只是躯壳。永存着的灵魂,化为一道清风、一缕彩云,冉冉升入九天。
九天之上的三清境,也有一个有父、有母、有子的世界。在这个神仙世界中,人的始祷,也是神的始祖。
武夷山的人和神的始祖,是皇太姥、武夷君和彭祖。
太元玉女的神话
武夷山玉女峰卓然出水,亭亭玉立。白里透红的岩体,冰清玉洁,像是少女圆润的肌肤;峰顶藤罗翠拥,山花丛生,使她显得花枝招展。窈窕的山峰,宛若天姿绝伦的仙女,令人倾倒。九曲溪水仿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收敛起在峡谷中的汹涌,悄悄地在峰前打了个回旋,慷慨地留下一泓清潭,再潺爰地向东流去。
在水平如镜的潭前,玉女峰就像一个疾情的村姑,正在临镜梳妆;又如一个刚刚出浴的仙女,正含羞地披上薄如蝉翼的五彩霞衣。山水相映,使玉女峰更加清丽迷人。
迷人的玉女峰,还蕴藏着扑朔迷离的美,那就是玉女的仙踪。
东晋时,有个著名的道士葛洪。他在广东罗浮山修炼。有一天,天神玄都太真王降授给他一本《枕中书》,里面记载有玉女峰的神话:
盘古在开天辟地后,成了元始天王,居住在天的中心,哪地方叫玉京山。寂寞的玉京山,孤独的元始天王,度过了漫漫的672万年。这才从石润旁的水潭中,冒出一座山峰,叫太元玉女,一生出来就能说话。山体生就人的开头,自然的丰姿美丽极了。太元玉女常常遨游大地,吸取大地的精华,号称太元圣母。
元始天王到地上遨游时,见到她,就与她通气结精,招请她到玉京上的宫殿居祝
这具天公地母的神话,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一书中又有了新的补充:
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结为夫妻后,经过336万年,以东华至真之气,化生了天皇,也就是扶桑大帝东王公,治理天下三万六千年。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生了九光玄女,也就是太真西王母,以后东王公与西王母结为夫妻,生了地皇,地皇又生了人竽。地皇和人皇也各治理天下三万六千年。三皇又生了大庭氏、庖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五帝,并由他们治理五岳。
这个出生在武夷山的众仙始祖母太元圣母,又叫太元夫人或皇太姥。
皇太姥成了女至尊神后,仍然时常降临武夷山。她用牛车把玉京山上的金银财宝运到武夷山车钱岩。秦皇二年,她与武夷君在幔亭峰大会神和武夷山乡人。武夷山仙膝岩,至今还留有众仙跪迎皇太姥的膝良。她指点会稽孔、庄、叶三个妇女到武夷山云虚洞修炼,在换骨岩换骨,传授她们九转丹诀,使她们成了三仙妈。
北宋龙阁直大学士场时在《妆镜台》诗中写道:
浓淡烟鬟半雨晴,溪光初借晚霞明。
鳌头涌出三峰秀,天汉融成一鉴清。
分社有谁藏上牒,宾云无处问遗声。
幔亭寂莫仙何在,勾漏丹砂早晚成。
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天辟地以后,有了秀丽的玉女峰和如镜的檀香潭,如果想要知道神仙的族谱,如果想要寻觅玉女的仙踪,这只有到葛洪的《枕中书》中去找答案了。
玉女——远古越人的始祖母
东晋葛洪等人的王女峰神话,其实是沿袭了古越人的远古传说:
天上的神星,降临到地上,化做一座山峰。这座山峰的形状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称为玉女。玉女用红霞做衣裳,用山花和绿树来打扮自己,饿了就吃天上的云雾和地上的黄精,渴了就喝天上的雨露和山涧的泉水,千万年后,变成了人。哪时候,大地荒凉、没有人烟。天上的神,使她*。她生了儿子,母子俩在武夷山居住,开辟了家园,繁衍了后代。
这个远古越人的母亲,被古越人称为大母,又称为太姥或太武。“大母”的意思是最早的母亲,也就是始祖母。古时候,“大”字与“太”字相通,“太姥”是最老的妇人。“武”是古越人崇拜的图腾,“武”是一神物。相传就是这一神物使太姥*的:
在遥远的古代,茫茫的大地上,只有一个女人。
有一天,天上落下稻谷和骨肉。女人把鲜血淋漓的骨肉,装入篾片编成的箩筐中,她又忙着去捡落地的稻谷。片刻之中,筐中支离破碎的骨肉化为一头浑身黑色的动物。动物发出“武、武”的呼叫。女人听到呼唤,惊喜地把动物抱出筐外。
动物突然一口咬走女人兜中的稻谷,就地打一个滚,转身就跑。这时,天上落下的不再是稻谷和骨肉,而是像雪花一样的棉花。
棉花是要的,稻谷也是要的。被夺走的稻谷,必须夺回来。于是,女人追赶着动物,口里叫着“武呀武,还我谷物。”
老天流泪了,滴滴泪珠都是油。
武见到天上落下油来,跑得更快了。跑的和追的刚进入一个大山洞,天油和棉花着火了,熊熊的天火扑向洞内,武吐出谷物,叫了几声,洞口封闭了。
天火烧了九九、八十一天才停熄,武夷山的三十六峰、九十岩全都烧红了。
女人躲的洞中,天火奈何她不得。
女人和武在洞房中结为夫妻。
她*了,生了儿子,儿子叫她“大母”。
这个远古越人的第一个母亲,是古越人的始祖母。她的仙踪遍布我国东南,为了表示对她的怀念和崇敬,古越子孙把许多山命名为太姥山,这样,太姥山遍布我国东南。
《福建通志》有这样的记载:
太姥,尧时的人,以练蓝为生计,在路旁居祝有一天,一个道士向她讨米汤喝。她端了一碗米汤给道士。道士一喝,却是又香又甜的酒酿。道士感到十分奇怪,便拜她为师。她反九转丹法传授给这个道士。七月七日,她乘九色龙马成仙登天。
武夷山太姥岩在七曲溪南,相传是皇太姥母子居住过的地方。
武夷山远古越人也是太姥的子孙。秦始皇二年,皇太姥和武夷君在武夷幔亭峰大宴乡人。
那年八月仲秋,明月西沉,曙光初照,万道霞光映照在幔亭峰上,她把五色朝霞化为数百间彩屋,将彩虹化为拱桥。男女乡人和各路神仙在幔亭峰顶聚会,乡人称她为皇太姥。她和武夷君也高声答礼:“曾孙们安好。”酒过数巡,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曲子说:“天上人间兮会何稀,日落西山兮夕鸟飞。百年一瞬兮事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歌声停后,乡人跪拜午,刚走到山下,一阵暴风便席卷了虹桥。
南宋时,著名道士白玉蟾在《悼歌十首》中写道:
山下于今几代孙,当时箫鼓寂无闻。
丹炉早又生春草,玉女峰前空白云。
仙山蜕、地仙宅 洞洞有真仙
在高高的悬崖上,云雾飘绕的虚空,架壑船仿佛正鼓棹御风,飞向令人向往的天国。武夷山是这种奇特葬式的起源地,这种神秘的船棺葬,遍布我国东南十几个省,给后人留下费解的千古之谜。船棺被当作神物,架有船棺的岩壑被称为“仙人葬处”。武夷山也就被称为“地仙之宅”。
在地仙之宅武夷山中,名峰三十六,各具风姿,一峰一洞天。
汉以来,仙境武夷山遐迩,方士羽客纷至沓来,栖居悬崖洞穴之中,修炼终生,死后裸葬其中。于是,“升真不必骑黄鹤,三十六峰皆洞天”的武夷人,有了许多神仙和神仙的故事。
武夷玉女与泰山玉女
武夷玉女峰被道教神化成太元玉女、太元圣母,随着道教的传播走向全中国。道教把玉女演变成多种女仙,有六甲玉女,印篆中的执印玉女等等,甚至还有《玉女卷》问世,而流传最广的要数与金童配对的玉女。
民间崇拜金童玉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促成的。金童玉女中,最受宠的要数泰山玉女。
据说汉朝时,一座宫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以后大殿倒塌,玉女落入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池边洗手,石人玉女冒出,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称她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广大妇女则向她求子,把她当作送子娘娘,称她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武夷玉女是古越人的始祖母和众仙的始祖母,繁衍子孙是她由来已久的职责,她也是送子娘娘。在武夷换骨岩对面,有一块石头叫“和合岩”,相传这是玉女的生殖器,从古至今,当地的妇女常到这里来烧香求子。
本来,武夷玉女与泰山玉女有悬殊的辈份差别,也正是在宋朝,武夷玉女从圣帝之母的圣母演变成玉帝之女的玉女,东晋以来的武夷玉女与宋朝的泰山玉女都是水中出石人,都负责繁衍子孙之职,都从玉女成为圣母,又都是玉帝之女,两个玉女,如此难分彼此,可见武夷玉妇与泰山的渊源了。
玉女峰文化系列的演变
随着玉女的演变,玉女峰周围的山水景物的寓意也随之而变,姑且称作玉女峰文化系列的演变吧。
最突出的要数一曲的天柱峰了。宋朝时,是武夷山的两种玉女的交替时期,也是天柱峰与大王峰名称的交替时期。一峰两名,寓意却大不相同。
大凡道教名山,总少不了天柱峰,武夷一曲天柱峰的寓意如朱熹所咏:
几然天一柱,雄镇干事维东。
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这天柱峤是与太元玉女相搭配的,天被天柱擎起了,才有天地之分,也才有天地的联系。而随着《大王与玉女》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玉女不能没有做“阳台梦”的大王,那么只好委屈天柱峰易名大王峰了。
檀香潭的易名则在清朝。檀香,原产于佛国印度,是释道弟子供佛或供天尊时不可少的供品。清朝时,江西参议施闰章来游武夷,见雨后的玉女峰,冰清玉洁如出浴的美女,将檀香潭更名为浴香潭。浴香潭的香,指的是仙女,这正好与玉女下凡受大王和谐。
有的景物没有更名却改变了原来的寓意。较典型的有妆镜台与印石。
妆旬台的“镜”,原是形容玉女峰前水的清,以及映在水面天空的清。为什么强调清?按《枕中书》所说,初时,宇宙混沌一团,没有天地之分。太元圣母与原始大王结为夫妻后,才“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杨时在《妆镜台》诗中把妆镜台比喻为“鳌头”。这样,妆镜台便类似于观音脚下的莲花座式的宝物了。在《大王与玉女》的民间传说中,玉女、大王被铁板嶂作梗后,只好凭借镜台相会。于是,镜子从水面被搬到岩壁上来了。以后明朝华容谢上箴在勒马岩上勒“镜台”两字,从此,这面镜子到底在水面还是在岩壁,也就模棱两可了。
玉女峰前的印石原来跟道教法篆派有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篆”中,以六甲将吏,玉女执印米,有了印章,符图才灵验,这就是玉女峰前印石的命名来历,而在民间传说中印石却是大王的信物。
名存史册的武夷君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武夷君”的文字记载。在《史记·孝武纪》中记有:有人上书给汉武帝,说古代的天子常在春秋祭祀黄帝、武夷君等神。地是,汉武帝就命令祠官在汉都城长安东南泰一坛旁建祠祭祀黄帝、武夷君等九个神。在《史记·封禅书》中记有:武夷君受到汉武帝的封禅,用乾鱼祭祀武夷君。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汉开帝封禅武夷君,是把武夷山当作一座神山,把武夷君当作地仙来祭祀的。
在武夷山幔亭峰山腰,有一块巨石,长宽各十几米,方正宽平,相传武夷君降临武夷山时,曾经在这里聚会各路神仙。汉武帝派来的使者,也就在这里用乾鱼祭武夷君,所以这块巨石,叫做汉祀台。
武夷君作为武夷山的主神,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朝廷在武夷幔亭峰下同亭置唐刻石,在一曲洲渚建天宝殿,祭祀武夷君。为纪念幔亭招宴,武夷山乡人在幔亭峰下建祠,祭礼武夷君。祠堂上的匾额题为“同亭”,取同宴幔亭的意思。同亭唐放慢石勒:
大唐天宝七载在戊子七月
封名山大川
登仕郎颜行之记
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朝廷封武夷君为显真道人,以后又加封为显道真君,显道普利真君,显道普利冲元真君等。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宋朝廷派人到大王峰绝顶投龙洞,投放金龙玉简。帝王把祭祀的文章,书写装钉成册,这册子就叫金龙玉简。宋代自乾兴到熙宁末的50多年里,就派人投送了20次。
明圾典制规定,每年八月仲秋在武夷山冲元观致祭祝文祀武夷君。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敕赐武夷冲元观住持道藏。
白马地仙武夷君
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武夷山。秦以前,地仙群龙无首,各恃自己法力高强,经常发生纷争,把个洞天仙境,搅得天昏地暗。
秦皇二年,太元圣母与武夷君在武夷山幔亭峰招宴大会各路地仙和武夷乡人。自此以后,由武夷君统辖地仙,武夷仙境也就恢复了往日的祥和。
根据仙史记载,武夷君在幔亭招宴前,已经降伏了武夷十三仙。
秦以前,有个叫魏王子骞的,在武夷山南十里处建魏王城,在城中建王城庙,庙中供自己的金身,受用人间香火。他自己却终日在一曲天柱峰修炼,把玉柱峰叫做魏王峰。
有一天,先后有十二个道人来到魏王城。他们是张湛、孙绰、赵元奇、彭公昭、刘景、顾思远、白石生、马鸣生、胡氏、李氏、鱼道超、鱼道远。他们见庙中供着魏王子骞的金身,就盘问他的来历,武夷山人有的说他是魏国王子,名叫骞,有的说他是魏时人,姓王子骞,又有人说他是延津人。
当时,武夷山大旱,武夷乡人纷纷到王城庙来求雨。他们十二人听说武夷乡人已经求雨数月,魏王子骞却没有显灵降雨,十分不服地说:“他有什么功德受用这里的香火1
他们到魏王峰与魏王子骞比试道法,约定谁有本事招来甘雨谁才能受用这里的香火。
他们在换骨岩龙潭旁设坛祷雨他们十三人分别施展神通,都无法招来甘雨。
这时,天台山元虚老君、华真仙师领了太元圣母的法旨,派遣他座下第七名弟子属仁陪同武夷君降临武夷山。
属仁乘云驾鹤,被武夷乡人称为控鹤仙人。武夷君童颜鹤发,驾紫云、穿紫袍、骑白马,从天上飞降武夷山幔亭峰。魏王子骞等十三人见武夷君略施法术,片刻间大雨倾注。
张湛钦佩地献诗给仙人:
武夷山上武夷君,白马垂鞭入紫云。
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陂上雨纷纷。
在民间传说中,武夷君是个救苦救难的地仙。
远古的时候,这里居住着武族人和夷族人,夷族人为了争夺地盘,与武族人发生了战争。这时一个童颜鹤发的老翁骑着白马降临到这里,制止了两族间的战争,送给他们金鸡,从此两族成了一家人,和睦共建家园。他们把老翁当作两族始祖,称为武夷君,把繁衍生息两族人的土地,称为武夷山。
远古的进修,星村霞斐洲上,有猛虎出没,伤害生灵,武夷君令神兽狻猊(狮子)镇守星村东南,猛虎被狻猊驱赶,只好遁迹在黑林之中,郭璞立在星村九曲的《题谶石》记为:“林中猛虎横安迹,天外狻猊对面崇。”为了长镇久安,狻猊化为双狮戏球石。
有一天,天灯落到星村,化为火焰峰,熊熊大火烧毁了星村,武夷君令夜游神乔坤收起天油,熄灭天火,把火焰峰改名为齐云峰,并把大小芭蕉扇插在云岩东,镇住火焰峰。而今,每当星衡夜静时,常可见到齐云峰 天灯闪烁,相传那是夜游神乔坤提着天灯在那里夜游。而星村,意思是星宿上运来的村庄。
彭祖与武夷
武夷山的主神,除了皇太姥和武夷君外,还有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武和夷。
彭祖,姓钱名铿,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商纣王时,纣王派采女到彭祖那儿,学到了养生之道和得到《九都经》。纣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妙。他想害死彭祖,以便独掌道术。喜爱衣预算到纣王会害他,早已离开京城去云游天下名山了。
彭祖隐居在武夷山,居住在幔亭峰下,生了彭武和彭夷,父子3人一齐开发了武夷。有的仙史记载说,后人为了纪念彭祖父子开发武夷的功绩,用人两个儿子武和夷的名字命名武夷山。
幔亭峰下,彭祖居住的地址,俗称彭祖基。明康万驹写有诗《彭祖基》:
阅尽人间世,田家老瓦盆。
云龙彭祖宅,风雨社貌墩。
介鸟殊封在,空床大药存。
沧桑多变幻,青嶂对潺爰。
这首诗记了这样的一个传说。
彭祖在开夷山生活到777岁,6月初三,死去。社貌60人为他举柩。这时,天空忽然出现一条云龙,接着6月天下起大雪来,在狂风暴雪中,社貌60人全都冻死。人们把这60人埋藏在一起,葬处叫社貌墩。以后如果有人去触犯社貌墩,风雨马上就会惩罚他。
武夷山人认为云龙是彭祖的化身,在彭祖基上建起云龙道院,内祀彭祖父子3人。
彭祖在武夷山隐居时,经常在五曲云窝修炼,在哪里,茹芝饮瀑。彭祖死后,乡人还经常看到有云龙从九曲溪中腾起,向东游动,消失在接笋峰洞天三中。因而,有人在接笋峰崖洞中勒“云龙洞天”。
武夷山也的确有彭祖后裔在这里开发家园。据《崇安县志·氏族》记载:
唐贞观初年,润洲人彭迁担任建州左牛卫将军,居住在温岭东岩的潺口开垦荒地90多处,并移来彭姓乡人居住,把这一村庄叫新丰乡。他的儿子彭汉奏请将新丰乡改为温岭镇。玄孙彭当奏请改温岭镇压为崇安场,后来建为崇安县。当地人为纪念彭姓开发武夷山功绩,建了三丈祠祭祀。彭迁子孙繁衍在五夫、大钭、岚谷一带,成为一邑的望族。
天本峰 田父悟仙机
明嘉靖年间,有人叫田父的在武夷山天柱峰下遇到一个砍柴的人,两个人都坐在潭边休息。过了很久,砍柴人问田父:“你见过神仙没有?”田父说:“没有呀。人家都说武夷山是仙窟。我看这是空话。”砍柴人笑着从袖子里写出一张诗稿给田父,诗稿上写着:
曾买金陵酒一厄,与君相共话元机。
壶天有路客人到,凡骨无缘化鹤飞。
莫道烟霞愁缥缈,好将乡国认依希
可怜寂寞空归去,休向红尘说是非。
纸上的诗让田父看过以后,忽然吹来一阵清风,纸上的诗句都消失了。
田父从此不吃也不睡,浪迹云水之中,不知他后来到哪里去了。
道语中探索玉女之秘
“六六三三”,这似乎只是武夷山水的简称。“六六”得三十六,指的是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三三得九”,指的是萦洄的九曲溪。
1962年10月底,著名的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到武夷山来考察。他洞察到武夷山的“六六三三”,除了是武夷山和水简称外,还有更深邃的内涵。他把这一思考写在《游武夷泛舟九曲》一诗中: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
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这首诗以后被刻在碑石上,如今立在武夷三清殿游廊里。
在这首诗里,郭沫若认为“六六三三”可能是道语。这“六六三三”的疲乏语指的是什么呢?郭沫若没有点明。
1000年前,中国词坛巨匠柳永出生在武夷山。柳永从小流连武夷山中,本乡本土的“六六三三”,使他如临仙僮,在著名的《巫山一段云》中,他写了“六六三三”的奥秘:
巫山一段云(五首选一)
宋 柳永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鳞稳破非烟,何处按云并?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佛佛金电见。
柳永这首词把道家隐语和民间传说交融成一体,吟唱武夷山的“六六三三”。
在武夷山民间传说中,玉女峰是神星圣姥下凡化为石,鹉 给山三十六峰都是从星宿上搬迁下来的。武夷山的九曲溪是天河落人间,九曲溪可以通向九天。
武夷山的“六六三三”,道家隐语是指三十六重天界和九无。
道教乐神仙所居住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每一重都有得道的天神统辖,神仙按品位高低,分别居住在这三十六重天界里。道教又把玄、元、始三无,各生三无,合成九无,以成物外九天。柳永词中,“六六真游洞”意思是三十六天界的神仙云游洞天仙府,“三三物外天”也就是九无合成的九天。
太元玉女与“九”有不解之缘,她嫁给元始天王后生了天皇、地皇和人皇。道书《太平经》说:“天有三皇、地有三皇、人有三皇”。后人总称九皇。太元玉女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生了九光玄女,也就是太真西王母。太元玉女传授给道真的丹法叫九转丹法。仙丹中,九转金丹成仙最快,服用后三天就能成仙,而一转金丹却要三年才能成仙。
柳永的词,调寄《巫山一段云》。武夷山的“巫山云雨”在民间传说中是玉女爱大王,在道教神话中是太元玉女嫁给元始天王。
“六六三三”与“巫山云雨”有密切的联系。元始天王和太元玉女“云雨”以后,生了东王公、西王母、三皇五帝,才有三十六天界的天神和仙人。按道家经典《枕中书》说,元始天王得了太之玉女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大道之兴,莫过于此也。”
“三一”玄秘 伏羲与先天
武夷山伏羲洞有三处,一处在隐屏峰峰腰,第二处在三才峰,第三处在灵岩。
武夷山古越人崇拜蛇的力腾。伏羲人面蛇身,是蛇的神化。武夷山多伏羲洞,这和闽越人的原始崇拜息息相关。
武夷山的伏羲洞,在悠悠的岁月中,又绘上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充满了教义“三一”的玄秘。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说法,简称“三一”。
隐屏峰腰的伏羲洞,洞广数丈,洞口岩上勒有“伏羲洞”三个大字,洞外梅竹掩映,洞内石块排列成八卦的形状。相传伏羲曾经在这里作先天卦位图。元代刘说道诗《伏羲洞》中写道:
石洞深藏古圣踪,泠然六月丽寒风。
欲求象外无穷意,都在先天未画中。
这洞中有先天八卦图,所以这个伏羲洞又叫先天洞。
先天洞只有一个洞,是道教“一”的象征,道教的“一”是道,是天、地、人的根本。“得一”以前,两仪(阴阳)未分,没有天、地、人,因而称“一”“先天”而在。葛洪在《抱朴子》中解释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先天洞中的八卦,是“一”所生成的阴阳,有了阴阳,也就有了男人和女人。于是“一生二”。
三才峰 下的石门岩上勒有“伏羲洞”三个大字。这处伏羲洞象征着“二”,洞也有二个。一个洞窗高大的象城门,名叫石门岩,岩顶向下溅落的飞泉,如向下撒倾万斗明珠,这幽美的景胜,古人称为“石门飞泉之胜”。另一洞穴也是洞泉相依,却又别有风姿,这处洞穴十分深长,泉水在洞底流淌。初入洞时,洞身宽高。越往里面,洞的地势越高,洞身也渐狭校沿的高处有个出口,只容一个探出,出口又有一股飞泉,水帘般地撒落在洞口,景致幽奇。这洞叫螺蛳洞,相传伏羲在这里教人渔猎。这外伏羲洞所在的三才峰,同挨肩并立的三座山峰组成。三才,道教指天、地、人。第二处伏羲洞在三才峰下,这寓有“二生三”,也就是,二仪分开后,有了天、地、人。
相传伏羲在灵岩下教人文字。他手执白玉斧,劈开两山崖,画出光明一字天。人们把灵岩下的一线天,又叫一字天,在字天下的伏羲洞里又勒有“玄岩”二字。《抱朴子》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也就是说,玄比天地还要早存在,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一字天前,并排罗列着三个大洞穴,象征着“三”,伏羲洞中勒有“玄”,也就有了产生万物的根本,从而“三生万物”。
龟蛇玄武 驻真水云天
武夷山的古越人对龟蛇的崇拜有悠久的历史。
他们认为大地就是由大龟驮着,浮在水上。龟是长生的象征,他们在祭祀先祖和神灵时,用的是龟形木雕,在距今3000多年的船棺中,有龟形木盆随葬。汉武帝也尊重古越人这一习俗,祀武夷君用乾鱼。龟鳖一类甲背是圆的,武夷山人把龟鳖叫为“圆鱼”。“乾”是天的意思,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乾”又有圆的意思。“乾鱼”也就是“圆鱼”,也就是龟鳖。“乾”的另一含义是干。他们祭突发性祖先和神灵所用的龟是木雕的,是*。二种含义合起来,“乾鱼”是祭祀用的龟形木雕。
蛇是闽越崇拜的力腾,《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从虫”。《山海经》中就有称蛇为虫的记载,至今,长虫仍是蛇的别称。闽越人的习俗也充满了对蛇的崇拜,他们为了像蛇,剪短头发,在身上脸上刺上像蛇一样的斑纹,叫做“文面”。觉得这样才能像蛇那样尊贵。以便在水中活动时,让蚁龙把他当作同类,不会加害他们。
他们像蛇那样喜欢居住在岩洞之中,即使居住的地方不是岩洞,他们也称为洞。洞天是他们最值得赞誉的住处。洞房是他们夫妻相会的最初场所。他们把山岭叫做“垄”,龙是蛇的神化,他们认为逶迤的山岭是蛇化成的。他们选择住处和墓葬都要看龙脉,龙脉也就是山脉的走向,以及与走向相关连的环境,以后演变成风水。他们建蛇王庙,祭蛇,把蛇当作神物养在家里。他们认为蛇养在家中可以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在年节里,他们则要“请龙”。“请龙”最初是把抓来的蛇或是养的蛇,经过祭祀后放入溪河,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后发展成舞蛇(龙)灯,赛龙舟等多种象生“请龙”的形式。
古越人心目中的神人是驾驭龟蛇的。
在武夷山临溪傍涧的悬崖陡壁上,岩壑中架设着船形棺柩,被叫为仙人葬处,这些地仙都踏着龟蛇。船棺中有龟形木盆,垫在船棺下的木板,叫虹桥板。“虹”,据郭沫若研究,“虫”就是蛇,“工”是一个人踏在“=”上。虹就是一个仙人二条蛇上。
玉女峰是武夷山的象征,是太元玉女,这众仙的始祖母也是脚踏龟蛇。在宋代杨时的《妆镜台》中,有“鳌头涌起三峰秀”的诗句。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三峰,指的是三女峰,这句诗的意思是,巨鳌顶戴着秀美的太元玉女。玉女峰下的九曲溪发源于黄冈山。晋郭璞在《题谶石》中有“黄冈降势走飞龙”的诗句,九曲溪是一条大蛇。玉女峰所在的二曲溪南叫石龟垅,“龟垅”就是龟蛇。
古人对龟蛇的崇拜,以后被道教演变成玄武。道教所人奉的玄武神,披头散发,身穿黑衣,手仗宝剑,脚踏龟蛇。古代的星象学家,马武夷分野在牛宿。牛宿是星官名,也叫“牵牛”,是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玄武七宿组成龟蛇相缠的星象。
骑虎呼啸 仙度凡人
虎啸岩,相传有仙人骑虎啸鸣岩上,从而得名。
虎啸岩,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
泉声和尚修建天成禅院之前,据清王梓据说 :“全山多栖羽客,僧实晨星,百年之内,二三遗世之老来。” 就是说,虎啸岩,原来是道教的洞天仙府。
虎啸岩有企仙台、驻真洞、太平岩、定命桥、虎啸洞等景点。这些景点的命名蕴藏着一个仙家之谜。
企仙台在虎啸岩的次级,“企”是盼望的意思,“企仙”就是盼望成仙。
驻真洞又名崇真洞、栖真洞。“崇”是盼望的意思,“企仙”就是盼望成仙。
驻真洞又名崇真洞、栖真洞。“崇”是“聚”的意思,这与“驻”、“栖”相通。“真”是得道的人。驻真洞在下虎啸上一级南壁,高丈余深长的洞府可以容纳几十个人。这里是学道的人栖居的石屋。
太平岩在茶坡旁。“太平”论的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云笈七签》),也就是能澄清大乱,使人功高德正。
定命桥的“定”是星官名,玄武七宿的第六宿,“命”指吉凶等命运。定命桥在虎啸绝顶,这里有一裂罅,深不可测,上架木桥,过了这奇验处,才可到虎啸洞。
把这些景点的命名含义联系起来,可以悟出道家的玄妙。
初登虎啸,到企仙台,只是盼望成仙,居住在驻真洞,修炼学道后,到太平岩澄清大乱,养性修真。待到功高德正时,再渡定命桥。在定命桥这奇险处,是凶是吉,命运由天神玄武决定,渡过定命桥,便可以见到白虎和仙人,从而被度成仙。
升真洞 武夷十三仙
巍巍的大王峰,拔地而起,如擎天巨柱,几立武夷东南。在峰巅绝顶处,东边的岩壁上,有一巨岩斜覆,形成一个宽深各数丈的天然石屋,幔亭宴后飞散的虹桥板,纵横交错地斜插在岩壑之中。这个迎着朝阳的石屋,叫升真洞,又叫仙蜕岩。
相传,秦时,有个叫魏王子骞的,在这里养性修真。所以,这峰在秦汉时,不叫大王峰,而叫做魏王峰。以后,又有张湛等十二人,访仙问道来到了武夷山。哪一年,武夷山大旱,他们十三人在龙潭上设坛求雨。他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魏王峰上紫云飘飘,控鹤仙人乘着仙鹤,徐徐降落在峰腰登仙石上。魏王子骞等十三人急忙迎向仙人,在禅岩岩顶修真坛上,拜见了鹤仙人。
控鹤仙人见魏王子骞等十三人仙姿道骨,气度不凡,寻仙问道如此专一虔态,认为他们都有仙家缘分。他就派何凤儿到天台取来仙界名册。控鹤仙人运转慧眼,阅览仙籍,片刻便弄清了十三人的来历。原来他们十三人都是上界仙人,在众仙聚会的仙宴中,他们狂喝滥饮,酒后口出狂言,得罪了黄元真人,才被贬谪到人间。仙册上还注有:他们在武夷同修炼八百年后,可以肿胎换骨,重返天庭,又成仙人。
于是,控鹤仙人就传授他们十三人九品丹书,指点他们在魏王峰升真洞修炼成仙,成了武夷十三仙。
武夷十三仙是:魏王子骞、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生、马鸣生和胡氏、李氏、鱼道超、鱼道远四个女仙。
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敕封魏王子骞为冲妙真人,孙绰为灵应真人,张湛为显应真人,刘景为嘉应真人,赵元奇为妙应真人,彭令昭为冲应真人,顾思远为静应真人,白石生为善应真人,马鸣生为惠应真人,胡氏仙为普应夫人,鱼道超为助应夫人,鱼道远为顺应夫人,李氏仙为慈应夫人。
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又加封魏王子骞为妙孚惠真君,其余孙绰等八人也加封为真君,胡氏仙等四女仙加封为元君。
十三仙之后,又有许多道士慕名到升真洞修炼,坐化在石屋中。升真洞内原有磁缸五口,缸上都有雷纹,缸内都盛有蜕骨。其中一口磁缸,放在石窑中,奇怪的是,窑口比缸小,不知缸是怎么放进去的。缸旁还有四只船棺,重叠在一起。一半搁在洞内,一半探出洞外。棺用整段圆木刳成船的形状,里面盛有20多函蜕骨。相传这些蜕骨,都是仙人白日飞升后遗留下来的,从而得名升真洞或仙蜕岩。
张仙洞和徐仙洞的神话
在大王峰南壁,有一洞穴,是汉代张垓坐化的地方,叫张仙岩,又叫张仙洞。
张垓,东汉候官人,有人说是晋初时到武夷山修炼,初到武夷时隐名埋姓。有人在草石拾到一块大木牌,牌上题写着他的姓名,才知道他名叫张垓。一天,他登上大王峰南壁的岩穴中坐化。他的母亲追到山下,大声呼叫他。他回过头来最后看他的母亲一眼,因而他的头向右歪扭。他的背上有六七个像金钱一样的白点,他的手有“杰”字。有一天,一个砍柴的人,看见他遗蜕旁的方石上,有一只金蟾蜍昂首望着仙蜕。于是人们相传,这金蟾蜍便是张垓的化身。因此又叫他张金蟾,这石就是叫金蟾石。
在大王峰的东壁,也有一个岩穴,是宋代徐熙春坐化的地方,叫徐仙岩。
徐熙春,宋代邵武人,宋熙宁年间在街市上卖酒。有一天,一个叫韦道人的,向他的婢女讨酒喝,婢女把酒给了他。徐熙春知道婢女把酒白送给道人喝后,把婢女打得遍体鳞伤。韦道人送给婢女百伤丸,马上治好了婢女的伤口。道人还教婢女制造百伤丸的方法。他制给婢女看,工把制丸剩下的水倒进井里。告诉她,以后制造百伤丸,一定杉这井的水,百伤丸支委会灵验。百伤丸可以医治百病,直到现在,这一药方还保存着。
徐熙春见道法高妙,也就想学仙求道。有一天,他梦见铁冠道人。他向铁冠道人作揖施礼,要向他学道。铁冠道人说:“你如果有心学道,到城南五峰院找我,我天亮时会到那里。”
第二天一早,徐熙春果然在五峰院见到了铁冠道人。道人说他姓蔡,居住在武夷。他送给徐熙春五花草。徐熙春食了五花草,从此不再食五谷。
后来,蔡道人约定时间与徐熙春在武夷会面。徐熙春按约到武夷,蔡道人已经先到了约定的地点。当时武夷溪中涨大水,水深得不能过渡,他就在金身寺修炼,以后坐化在大王峰东壁的岩穴中。
清代时,徐熙春的仙蜕还在,他的面容含笑,从耳孔望进去,只见皮内骨白的像雪,他的牙齿经历了数百年仍然不会脱落。
明万历已丑,武夷山大旱,把他的仙蜕从大王峰东壁迎下山的祷雨,在武夷宫建了木楼祀他,大楼倒圮后,才将徐熙春的仙蜕放在张仙洞,和张垓的仙蜕放在一起。
在复古洞成仙的金道士
复古洞在望鹤台岩际。宋时,道士白玉蟾曾经在那里炼丹,现在不家丹灶。元时,道士金志阳、余复婴曾栖居在这里。复古洞前建有复古庵,又叫彭山精舍。宋代和元代时,都是道士栖居的地方,明代嘉靖年间曾经重建庵院,以后废圮。
金志阳,自号野庵,永嘉人,从来不梳理头发,人们看他披头散发的,就叫他金蓬头。他先是在龙虎圣井山结庵居祝有病的人,到他那里求医。他马上给人果子、饼等供品,病人吃了这些供品,病没有不立刻好的。
有一年大旱,他站在井沿上,召唤龙。马上有龙从井中腾起,接着渐渐渐变小,跃入他的袖子中,这时他口中念念有词,念过偈语以后,将龙从袖子中放出来,天马上下雨。
以后到武夷,居住在一曲的复古洞和止止庵,大冷天不生炉子,大热天不摇扇子。至元年间,坐化在复古洞。10多天后,肤色仍然像活人一样。
邹录事尸解幔亭峰
相传秦时,皇太姥、武夷君、武夷十三仙在峰顶把五色朝霞化为锦布扎成彩亭,大会众仙并设宴招待武夷众乡人。这峰也就叫幔亭峰。
“幔亭招宴”被收录到著名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九十六《次清虚真人歌二章·其二》中:
“太子文学陆鸿渐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
在这则《武夷山记》中,太姥摇身变成了魏真人。这个魏真人,在西晋时投胎人间,成了司徒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名叫华存。以后她拜小有天清虚真人王褒为师,在晋咸和九年(334年)到场谷飞升成仙。在仙界,她被封为南岳夫人,称为紫虚元君,统辖衡山和天台山大霍洞天。
据宋代祝穆所记的《武夷山记》,幔亭招宴的时间是秦皇二年(公元前220年),大约500年后魏夫人才出世,当时她就附在太元夫人皇太姥身上来参加幔亭宴。可见神仙不比凡人,神仙有分身法,又可以附身、转世等等。不能像凡人那样验明正身。
这座幔亭峰,宋时,还尸解了一位神仙。
这个神仙只知道他姓邹,不知道他名叫什么,北宋名相赵下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县令任期满以后,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邹录事卖了田,把所得的百缗的钱,赠送给赵下做路费。赵直不肯接受。邹录事说:“田业已经卖了,失去了祖宗的田,卖田的钱又没有什么可添置的。”赵下查询以后,果然是这样,才接受了他的赠送。
赵下离任后,邹录事也就离开妻和子,到武夷山修炼。得道后,尸解在幔亭峰。
云虚词内的三女仙
幔亭峰峰北有换骨岩,道书上说:“学仙的人,要在天台注名、武夷换骨。换骨岩上有船棺和数函的蜕骨。相传庐山罗道人曾经在这里得到宝印元文。
唐天宝年间,有孔、庄、叶、三个妇女,从家乡会稽到武夷山访仙学道;栖居在魏王峰下。有一天,皇太姥降临武夷山,授给她们九转丹诀,指点她们到幔亭峰北寻觅修炼的地方。于是,她们在换骨岩云虚洞修炼,以后得道成仙,成为三皇元君。
云虚洞,在换骨岩北壁,洞府幽深、上下数层,长达10余丈。洞内有石径倾斜相通,石径断开的地方,古时用木头架起栈道连结。
洞中有木楼两间,上面不施片瓦。相传孔、庄、叶三女仙就居住在这里,因此叫仙女梳妆楼。
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武夷山大旱,孔、庄、叶三女仙化为三个道姑,把一个小葫芦授给农人江小三,教他用葫芦招来大雨,解除了旱情。江小三为了表达他的谢意,到云虚洞找三女仙,洞上金字朱牌题写着:“太素孔元君、太微庄元君、太妙叶元君。”
三女仙用胡麻饭招待江小三,告诉他她们成仙的经历。说完,送江小三下山。江小三回头再看时,不见了三女仙,只见三志巨石骈立。以后乡人便把换骨岩旁的这三石叫做三姑石。他们还在云虚洞中立了两专块石碑。
知微子得道毛竹洞
毛竹洞,在狮子峰下,蓝原涧东,相传是众仙游乐休憩的洞天。居住在蓝原涧的蓝原人,在砍柴时发现了这一洞天仙府,也常来这里与众仙游戏。宋游九言在《毛竹洞》中写道:
毛竹连云路欲迷,洞门深锁落花迟。
曾孙几度春风老,未了仙人一局棋。
以后,乡民中出了几个不肖了弟,对众仙轻慢无礼,惹得仙人生了气。一夜之间,石笋遍地,将前来嬉闹的不屑子弟刺得鲜血淋漓。几天后,洞天四周生满毛竹,枝干扶疏满洞垂,把洞天仙府深锁其中,蔽藏不许外人知。从此,村人“老尽曾孙更不来”。
毛竹洞,洞府幽深。洞外有挨人石,进洞要侧行贴着挨人石。这时,挨人石仿佛会摇摇晃晃地挨着入洞的人。初入时,小径曲折陡峭,走到一半,才稍微平坦,洞的右壁悬崖削立,崖上毛竹参天连云。
宋时,有知微子和王通栖居在毛竹洞。
知微子,樵阳人,有的人说他姓孙,不知道他名叫什么,只知道他写的一卷道书名叫《知微子》。
他曾经在武夷山彩药,居住在毛竹洞里,渴了喝山涧中的泉水,饿了就吃松果,以后得冲举术,成仙而去。
王通,永平人,在毛竹洞学道,能飞神御飞,呼招雷雨。宋治平三年(1066年)离开众人到黄柏山坐化。诏封洞明普静真人。
止止庵的两仙人
李陶真,宋时东京人,熙宁末(公元1077年)到武夷山修炼,隐居止止庵,他给人看的公文凭证却是唐开元时所给的,众人都笑话他。
他喜爱吹铁笛,嘹亮的笛声好像会穿云裂石。每逢年节,各道观道士设宴,他都去赴宴。酒足饭饱以后,回房歇息。这时,道观中的每一个房间都同时响起笛声,大家感到十分奇怪。以后他居住到建平里的通仙岩,有一天,他留下一首诗告别众人,诗中说:
毛竹森森自剪裁,裁吹一曲下琼台。
当途不遇知音者,指袖白云归去来。
众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笛声渐渐远了,却不知他到哪里去了。
黄咸中,东阳人,曾经到止止庵住宿,半夜,见到一个道人坐在石上呼叫着他的姓名,他走到道人身旁,道人告诉他说:“仙籍上有你的姓名,于是赠送他天书以及方寸铜印,并告诉他:“佩带这铜印,可以济世延年。”
当时彩云捧月,因此道人叫咸中改名叫庆云,并说:“过七十年以后再与你会面。”咸中问道人姓名,道人说:“东南子。”就腾空而去。
从此以后,黄咸中就抛开了家庭,到处游历访道,在洞空山栖居了20年,自号洞空子。
他晚年从洞空山回到武夷山,90年高龄才坐化。
许昔醉吟成仙诗
许昔,唐朝人。据他自己说,祖籍在高阳。他年轻时考进士,连连考不中。晚年时在王屋山学道,周游五岳名山洞府。他从峨嵋山经两京,又从芋襄、汴京到江淮茅山、天台山、四明仙都,还曾经栖居武夷山、霍桐山、罗浮山。
他在武夷山栖居时,曾在仙钓台旁的悬岩绝壁上题刻:
许昔自峨山寻偃月子到此
并题了这样一首诗:
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
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
他的笔迹龙飞凤舞,令人惊叹。有好事的人,追问他偃月子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使人无法听懂。又追问他的身世,他说:“我是天仙,在昆仑赴宴时失了礼仪,现在贬谪到人间。”于是众人都嘲笑他,把他当作疯子。
他也不理会村人的嘲笑,整天泡在酒坛旁,只顾喝酒。
有一年,春和景明,他头上插满了野花,手里也拜着一大束花,手舞足蹈地上酒楼喝得大醉,哼着歌,腾云而去。
仙钓台旁的那块石岩,自从他题诗以后,也就称为题诗岩,后人也纷纷在上面题刻。
清代诗人朱彝尊题了这样一首诗。
题诗客去已千霜,寂寞人间失酒狂。
我亦谪来香案吏,试携秃笔扫莓墙。
张湛乘云得道
上升峰在仙游岩左,又叫紫峰。相传武夷十三仙之一张湛在这里上升成仙,从而得名。
张湛在武夷山天柱峰修炼了800年。一天他跟往常一样,在明月西沉,晨曦初露时便到升真洞修炼丹诀。
突然,见到一团白云从远处飘飘而来,飘到近处,却是一匹白马。白马额宽身壮、四蹄生风,不是人间所有的。张湛觉得眼熟,却一睦记不起在哪里见过。
这时,一缕紫雾笼罩了白马,张湛豁然记起,800年前,这匹白马腾飞在紫气之中。它是武夷君的坐骑。
白马在张湛身旁转身、昂头、扬蹄,示意张湛跟它走。白马将张湛带到金井坑边一座尖耸童顶的山峰前,突然没了踪影。
这时,只见这座山峰峰巅上紫霞环绕,天风飒飒。云空之中,传来车马环佩的声音,接着,有青鸟在云天中飞舞。片刻间,眦雾充满了洞天。张湛感到身轻如燕,他不由自主地随着紫烟冉冉上升。
宋代天圣年间,浦城杨正臣担任南安尉,他托病辞去职务,到了武夷。
一天,有道人要来见他,送进来的贴子称张湛。杨正臣让道人在南园歇息。那里夜里,月亮照得满园像白天一样,道人潇洒地在园中漫步。突然,听到鹤叫声,两只仙鹤飞来把道人载去。大家这才领悟到,这张湛是武夷十三仙中的张湛。赶紧叫仆人把名帖找出来看,名帖已经化为一张白纸。
杜辖岩 草鞋仙传奇
草鞋仙,明代万历时的人,居住在武夷山杜辖岩,每天编草鞋到街市上卖。以后好几年不见他来卖草鞋,有人到他居住的地方,看见他尸体已经枯干了,于是大家商议安葬他,可怜他赤裸裸的,特意做了寿衣。给他穿衣时,见他肢体柔软,竟然可以扶起来坐着,大家都十分惊奇,于是凿石为龛来安置他。
清康熙年间,王适庵到悟峰,有事请和尚衍操,两人路过杜辖岩。看见草鞋仙衣服已经腐烂没有了,蜕身皮肉却完好的,头稍微低着,闭目跌坐,须发宛然。计算起来,已经有100多年了。王适庵于是在石龛上镌刻了“歙西程艮初”五个字。
王广羽化水帘洞
王广,武夷山人,小时候,失足落入水中,突然有一个神僧将他挟着捞出来。明嘉靖年间,在武夷山水帘洞学道,十分专诚刻苦,遇到异人指点传授。他每当在路上走时,别人远远地看去,他有两个身子。他自己定了时间,沐浴净身,告别众人,端坐逝世。第二天,鼓子峰道人看见王广来,向他讨回所借的木鱼。他还给王广。却不知道王广昨天已经尸解。
武夷山中名道多
汪三宝、刘端阳归根复命南溟靖
在隐屏峰顶南下半壁的一个岩洞里,镌有“南溟靖”三字。这岩洞叫做南溟靖,俗称狐狸洞。
靖,是魏晋以来天师道所设祭神用的静室。到了南宋白玉蟾,才开始设靖庵作为教团的活动场所。
白玉蟾,道教南宗五始祖之一。在南宗五祖中,又数白玉蟾道徒最多,教团有一定的规模。白玉蟾并传内丹和雷法。“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药物,养神修性、修炼成仙。“雷法”,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除自然灾害。
神霄雷法则以金、木、水、火、土为五雷,称元神为人身使者、五脏之无为五将,按白玉蟾的说法即“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玄珠歌注》)也就是用气功来实现对内健身养性,长生不老,对外祈雨求晴、消灾治病的目的。白玉蟾,可称为我国的气功始祖之一。
“南溟靖”三个大字下还有一行小字。
大明隆庆戊辰秋章建昌新城端阳修
在这里创靖建的二个道士是汪三宝和刘端阳。汪三宝,江西贵溪人,字丽阳,号痴颐。从小修行,终身不娶。年轻时就离家遍游名山,善于诗文书画,著有《野怀散集》,明代诗人徐通、徐兴公兄弟俩对他的诗十分赞赏,称为“奇警可传”。汪三宝在《山居》中写道:
幔亭峰下寒云外,流水飞花送小舟。
认宿山房清不寐,紫箫吹彻月华高。
诗写得很清雅。刘端阳,建昌新城人,号古松。这两个道士到武夷来“寻根”。内丹神霄雷法祖师白玉蟾以武夷为家,武夷山与白玉蟾也就成了汪、刘的“仙根”。
汪、刘两道士在嘉靖年间(1545年前后)到武夷,便宿在止止庵,拜谒其祖师白玉蟾。汪三宝还写了《谒止止庵白真人祠》一诗:
杖履飘然海外来,平生踪迹遍崔嵬。
琪花瑶草随时采,紫府琼楼次地开。
丹灶尚遗元谷石,茅庵犹傍白云堆。
衷肠欲对虚灵诉,月冷空山猿鹤哀。
这两个道士要诉什么衷肠?用他俩的话说,也就是“复命”,就是在祖师栖息的武夷山羽化升天。
他俩选中了五曲的接笋峰,隐屏峰。接笋峰、隐屏峰下合上分,四面都是悬崖陡壁,奇险不可攀登。明代诗人张于垒称为“此峰为华山影子或谓奇险胜之。”
汪三宝攀藤登上接笋峰,见这峰人迹不到,正好修真炼形,就高兴地说:“此吾归根复命之所也。”二道士就在这里架设木梯建庵。嘉请三址五年(公元1556年)道庵建成,称元元道院。
道院称为“元元”,汪丽阳取号“三宝”,都来源于内丹神霄雷法的法语。《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记有神霄雷法祖师王文卿的“家话”:“于人身,使者乃元神也,程雍(雷将之一)乃元无元精也,五脏五无为五将也。”也就是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即自身三宝(精、无、神),五行(五脏之无)。“元元”来自“元无无精”,“三宝”也就是“精、无、神”了。
元元道院十分清雅。道院旁有石栏,栏中植兰万计,兰叶丛生如茭,四季花开不息,芬芳扑鼻,是建兰罕见的珍品。又在石池内种白莲,莲也是四季花叶长存。
元元道院建成的第二年,福建巡按樊献科与福建督学使君宗臣到隐屏峰巅拜访汪、刘两道士,将元元道院改称为怀仙馆,将道院左侧以岩石中凿出的清泉称为仙掌露,由宗臣书勒“仙掌露”三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两道士在道院后又建了仙弈亭,还请邹守益书额勒字石壁。
明朝廷的高官显宦频频来访,使刘端阳萌生“奏请靖额”的念头,于是在隆庆戊辰(公元1568年)勤石修靖,称南溟靖。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汪三宝脱形(死)后,遗蜕被裸葬在接笋峰定心亭后的小楼内,这座小楼称为栖霞所。这个岩穴因而又称痴颐窝。大约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刘端阳也脱形反真,藏蜕在南溟靖中。
汪三宝、刘端阳死后,怀仙馆由刘隐虚、廖东阳、吴中虚栖居。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姚身信游接笋后,又重建怀仙馆,改为清微真馆,馆年久倒圯,在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由道士金象重建,改名隐屏仙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