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司马昭之心事件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司马昭之心事件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

首页角色扮演帝战2023更新时间:2024-04-26

今天是2023年3月27号,星期一。我们一起来读资治通鉴的第77卷。第77卷一共是有6年的历史。

然后其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们的那句历史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原型。并且在这个故事当中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分析的人物和事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的现场。

魏纪九起柔兆困敦(丙子),尽重光大荒落(辛巳),凡六年。

夏,四月,诏有司率遵前命,复进大将军昭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

帝乃出怀中黄素诏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

沈、业奔走告昭,呼经欲与俱,经不从。帝遂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鼓噪而出。昭弟屯骑校尉伷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卒下。昭闻之,大惊,自投于地。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甚哀,曰:“*陛下者,臣之罪也。”

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昭使其舅尚书荀召之,泰曰:“世之论者,以泰方于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内外咸共逼之,乃入,见昭,悲恸。昭亦对之泣曰:“玄伯,卿何以处我?”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昭乃不复更言。,彧之子也。

太后下令,罪状高贵乡公,废为庶人,葬以民礼。收王经及其家属付廷尉。经谢其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及就诛,故吏向雄哭之,哀动一市。王沈以功封安平侯。庚寅,太傅孚等上言,请以王礼葬高贵乡公,太后许之。

使中护军司马炎迎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于邺,以为明帝嗣。炎,昭之子也。

辛卯,群公奏太后自今令书皆称诏制。

癸卯,司马昭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命,太后诏许之。

戊申,昭上言:“成济兄弟大逆不道。”夷其族。

六月,癸丑,太后诏常道乡公更名奂。甲寅,常道乡公入洛阳,是日,即皇帝位,年十五,大赦,改元。

丙辰,诏进司马昭爵位九锡如前,昭固让,乃止。

癸亥,以尚书左仆射王观为司空。

以上内容为历史现场。如果有对文言文不是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的一个柏杨班的一个现代文翻译。

夏季,四月,曹魏帝国(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皇帝(四任)曹髦(本年二十岁)命有关单位遵照前年(二五八年)的诏书,擢升最高统帅(大将军)司马昭当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曹魏帝国皇帝曹髦,眼睁睁看着权威从手中滑走,忍不住心头愤恨,累积多年的怒火,突然爆发。

五月七日,曹髦召集高级咨询官(侍中)王沈、政务署执行官(尚书)王经、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在这里等候被他罢黜的羞辱。今天,跟你们共同行动,我要亲自讨伐。”

王经说:“从前,姬裯(鲁国二十六任国君昭公)不能忍受季姓家族专权,起而奋战,终于失败逃走,引起天下讥笑(季姓家族世代相传,把持鲁国政府,姬裯忍无可忍,于前五一七年跟国务官〔大夫〕郈姓家族、臧姓家族联合进攻季孙如意;季孙如意反击,姬裯军败逃走,投奔齐国,从此流亡在外,而于前五一〇年,在乾侯〔河北省成安县东南〕逝世)。而今,权柄握在司马家族之手,为时已久,无论中央及地方,都愿为司马家效死,他们不懂得逆顺的道理,并不是最近才如此。而且,皇家禁卫军为数寥寥,武器盔甲,都十分脆弱,陛下用什么讨伐?一旦发动,岂不是本来要铲除他,结果反而使他的势力更为强大?大祸深不可测,请再作考虑。”曹髦从怀中掏出写在黄色绸缎上的诏书,投到地上,说:“我的主意已定,即令身死,有什么可惧?何况不一定死!”于是进宫报告郭太后。王沈、王业乘空溜走,向司马昭报信,临溜时招呼王经同行,王经拒绝。

曹髦遂拔出佩剑,登上辇车,率领金銮宝殿皇家禁卫武士,以及奴仆、侍从,擂鼓呐喊而出,直指司马昭处所。司马昭老弟骑兵指挥官(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跟曹髦相遇,曹髦左右大声呵责,司马伷部众一哄而散。中央军事总监(中护军)贾充率军从外而入,在南宫门下阻截迎击,双方混战。曹髦挥剑前进,贾充部众不敢冒犯皇帝,打算后退。骑兵司令(骑督)成倅的老弟、太子宫随从官(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情势紧急,应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厚待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有什么可问的?”成济抽出长矛,直刺曹髦,曹髦倒在辇车之前,气绝身。司马昭得到报告,大吃一惊,从床上滚到地上。皇家师傅(太傅)司马孚飞奔而往,把曹髦抱到自己腿上,放声大哭,极为悲痛,说:“刺*陛下,是我的罪!”

司马昭入宫,在金銮宝殿召集文武百官会议。政务署左执行长(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肯参加。司马昭教陈泰的舅父、政务署执行官(尚书)荀,去叫陈泰。陈泰说:“一般舆论,都认为我可以上比舅父,看起来舅父不如我。”陈泰的子弟和家人宾客,逼迫陈泰,陈泰遂晋见司马昭,十分哀恸。司马昭也对他哭泣,问说:“玄伯(陈泰别名),你看我应该怎么办?”陈泰说:“只有诛*贾充,才可以略平天下公愤!”司马昭迟疑了很久,说:“你再往下面想想?”陈泰说:“我只能说到这里,不知道还有下面!”司马昭不再继续讨论。荀是荀彧的儿子(荀彧,参考一九二年正月)。

郭太后下令,宣布曹髦罪状,撤销他的皇帝称谓,贬成平民,用平民的礼仪安葬;

逮捕王经跟王经的家属,交付司法部(廷尉)审判。王经向娘亲叩头,请原谅他惹下大祸。娘亲面色不变,微笑说:“人,谁能不死?只怕死得不是地方。为皇帝丧命,有什么遗恨?”等他们被诛*时,旧部属向雄在刑场痛哭,感动街市。而王沈因通风报信之功,封安平侯。

五月八日,皇家师傅(太傅)司马孚上书,请求用王爵的礼仪安葬曹髦,郭太后批准。

命中央军事总监(中护军)司马炎,前往邺城(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迎接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当二任帝(明帝)曹叡的继承人(曹璜是曹叡的堂弟,一任帝曹丕仍有后裔,不应离谱至此。然而此时非昔时,郭太后已不敢发言,其他人全唯命是从)。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

五月九日,群公奏请郭太后(群公:除“三公”外,皇家师傅〔太傅〕称“上公”;最高统帅〔大将军〕,有名号的大将军〔如征东大将军等〕,称“从公”),自即日起太后所颁发的命令,改称“诏制”。

五月二十一日,司马昭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郭太后批准。

五月二十六日,司马昭上书,指控成济兄弟大逆不道,屠*全族。

柏杨 曰:

曹髦的出击是轻率的,但他才二十岁,血气方刚,思虑当然不能周密,他唯一的仗恃是“皇帝”头衔,虽然他自知没有实力,但他仍模糊地寄望这个头衔可以阻吓对方不敢还手,这从他出发时说的“何况不一定死!”看出隐藏在他内心中的一线希望。却不知道他这样做是把一条凶悍的狗逼到墙角,它非还口不可。而在还口的关键上,成济扮演了里外不是人的凶手角色,但当他一矛刺下时,他并不知道他会里外不是人。他有他的如意算盘,他已为主子解除了一次紧急的灾难,而且“义无反顾”地,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别人的血,向主子显示他一片赤胆忠心。

弑君惨案发生在五月七日,连政务署执行官王经都被诛*,可是对凶手却没有动静,全国人民都张大眼睛注视司马昭如何交代,而这件只要一句话便可解决的事,却拖延了二十天之久,是什么原因?

我们推测,整整二十天,贾充处于生死边缘。事情是如此明显,陈泰的言论,应是当时天下人最低调的公论。司马昭只要一声叹气:“罢了。”贾充便身首异处,由忠臣变成叛徒。后来终于仍放过贾充,并不是司马昭对谁特别厚爱,政治是残忍的,只要能把事情摆平,主子对任何人都不会珍惜。意大利范伦铁诺公爵波吉尔,曾命他的将领里米罗血洗罗马纳。当罗马纳人民群起反抗,影响波吉尔宝座时,波吉尔召见里米罗,四天后,里米罗身裂两段,陈尸广场示众。但诛*贾充,可能促使摇尾系统的忠心动摇。主子不但无情,而且无义,以后还有谁敢为主子担当?希望借效忠得到利益的热情,一旦降低,就会引起众叛亲离,下一个事变发生时,将丧失反应能力。波吉尔就是栽在罗马纳再次叛变,没有人再为他镇压上阵。

所以,成济成了唯一凶手,因为他的地位较低,*了他不会影响摇尾系统的信念。但是,纵然如此,司马昭也要做一番善后的工作,向摇尾分子群细作解释,解释不得不诛*成济的原因,这需要一段时间。而就在司马昭作内部教育时,成济恐怕还在接受盛大招待,使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认为荣华富贵已经逼面,不是升官,定是封爵,甚至两者都有。他的家属也会得到明示或暗示,主子会有回报,然后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欢乐度日,等候新的命令,而新的命令果然到来。

成济认为“奉命行事”四个字可以保护他,他再没有想到,他只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一旦问题的严重性超过保护伞的支撑能力,主子只有毁弃这个工具。偏偏很多摇尾*手坚决相信主子会对他有感谢之情,而且法力无边,所以世间的悲剧,才不断发生。成济二世、三世,甚至无穷世,层出不穷,原因在此。看清楚成济的命运,假设人们有意在历史事件中觅取教训,这是一课重要教程。

六月一日,曹魏帝国郭太后下诏,命常道乡公曹璜改名曹奂。

六月二日,曹奂(曹璜)进入首都洛阳。当天,坐上皇帝宝座(五任元帝),年十五岁,大赦,改年号(之前是甘露五年,之后是景元元年)。

六月四日,曹魏帝国擢升司马昭当相国、封晋公,加九锡,一如从前。司马昭坚决辞让,遂止。

六月十一日,曹魏帝国擢升政务署右执行长(右仆射)王观当最高监察长(司空)。

到这里的话呢,基本上这样一件事情是已经能够通过历史现场进行一个还原。那么在读完这一个历史故事之后,我不知道我的读者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也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评论区留言做一个分享。

接下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节历史故事的一个,个人的一个感觉。

在谈我的个人感受之前的话呢,我想先说明一点的话就是,资治通鉴本身是写给皇帝的一本教科书,他是教皇帝,怎么样做皇帝的。那么通俗一点的讲的话呢,就是教领导怎么做领导的一本书。

所以司马光在写这一段历史的话呢,他的目的是想要告诫后世的皇帝,不要学习这个皇帝的一个行为。

所以的话呢,我们的第1个感受或者说第1个应该得出的历史教训应该就是——不要铤而走险的做,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子说勒,因为成当时这个皇帝的一个言论,我们可以得知,他其实内心的一个期望就是,用皇帝这一个帽子来保住自己所有行为可能产生后果。他认为他的行为不会让他有一个失败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说我们去回望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掌握政权的皇帝的话呢,就会发现他的这种行为是极其的愚蠢的和幼稚的。

那么作为我个人而言的话呢,阅读知识空间本身是想在这个历史大数据当中寻找作为自己普通人,能够用得上的一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那么在这个故事当中注意一下我们普通人的一个人的话,那就是我们的成济!他是作为一个刺*皇帝的一个直接的凶手。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第2个历史教训。

他当时想着的就是我是忠心耿耿的,而且是听命行事,所以的话呢,他把这个当做护身符,但是,最后的结果呢,就是他的家族都跟着他一起走向了灭亡。所以从历史的结果来讲的话呢,我们也可以讲他的一个心态和行为是幼稚的。

然后在综合起来看的话呢,就是不管是当时皇帝的行为还是这个成济的行为。我们都不能去学习,或者说我们要极力去避免。

但是要做到这样一种避免的话,那要怎么样子才能做到,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引路人的话呢,能够在这些关键时刻给我们一些实质性的提示和指示的话呢,那可能会好一点。这个也就是有的人讲的啊,三代人的,接续奋斗肯定是比得过你的十年寒窗的。

但是如果说我们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这种导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个人的一个想法就是,阅读历史和,能够找得到的,并且得到了证实的一个,成功人的案例。然后在其中去学习。去分析同时的话呢,要做一个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的一个复盘。

因为如果说我们把我们的人生阶段,也当做是一个接续奋斗的一个过程的话呢,其实我们自己的医生也是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成长,或者说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的历程分成多个阶段的话呢,我们也可以在每一个阶段为后面的阶段做一个准备。但是我们在上一个阶段,如何保证我们能够就是说有高瞻远瞩的一个眼光来为下一个阶段擘画蓝图。这个就需要我们在前面这个阶段,就能够知道我们下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核心的一个任务是什么。

而这些东西其实都可以通过,或者说学习历史来,去解决。在其中的实践活动当中的话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去对比,去复盘去分析,才能够真真实实的,清晰的认识到自己。

因为我们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而且每一个阶段,它的时间跨度可能也不一样,同时的话呢,我们每一个阶段的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后续的产生的影响,都是我们自己无法把控的。所以只能说,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做好当前这个阶段,最应该做好的事情。而这个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最应该的标准是什么?最应该的标准就是能够为后续的阶段提供充足的动力。

同时的话呢,肯定有一些阶段,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损害我们后续阶段动力的一些行为,所以的话呢,我们要及时的调整方向。同时的话呢,还是要有坚韧的一个心。这个的话呢,是在我们应对任何的一个变化的时候都需要的。

那么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来共同的阅读资治通鉴。以及在阅读完本文之后你有任何的意见建议和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