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结局,都是一种偿还

所有的结局,都是一种偿还

首页角色扮演飞剑决更新时间:2024-05-08

文 | 有书思婷

有书君说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帝王。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

他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但同时也因为焚书坑儒、修长城等事件被诟骂千年。

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后人的诋毁是否属实?

今天有书君为大家还原真实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然两千年来,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为人,被渲染得是残暴不仁,声音似豺狼,内心如虎狼。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啥意思呢?

“蜂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塌鼻子(马鞍鼻),“挚鸟膺”指鸡胸,“豺声”表明他有气管炎。

据郭沫若推测,秦始皇可能有生理缺陷,是一个软骨病患者。

刻薄少恩,虎狼一样的心肠。焚书坑儒,筑长城,简直就不是人。

至于始皇的身世,更是被涂抹得淫乱、阴暗。

父亲被绿,自己还被人说是母亲与情夫吕不韦生的儿子。

不仅如此,母亲当了太后还在后宫养小白脸,小白脸嫪毐还是个假太监,最后两人还有了私生子。

家庭背景简直是不堪入目。

至于这些到底是真是假,暂且不做评判,史学家们目前也无法做出定论。

那么历史上其他人对于秦始皇是怎么评价的呢?

李白曾写道: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由此可见,太白先生还是很欣赏秦始皇的。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三十七年,是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君主,堪称千古一帝。

但他的丰功伟绩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赞美,两千多年来一直遭后人唾骂,被称为暴君。

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事件成为后世诟骂秦始皇残暴的最有力证明,但历史真的是这样么?

焚书

我们先来看,证明秦始皇残暴的第一件事:焚书。

“焚书坑儒”一词出自《史记》,据司马迁记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与众文武大臣及儒生大摆盛宴,不想宴会之上大臣们之间发生争执。

起因是以博土淳于越为首的儒生们主张恢复商周之时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等朝中大臣则表示反对,他们赞同都县制,双方争论不休。

淳于越说:

“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

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

李斯直接回击道:

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都是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

况且你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取法呢?

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新法却要效法以前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一时之间,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李斯更是怒不可遏地向始皇帝进献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由《史记》记载我们可以推断:

首先,焚书最初并不是由秦始皇提出,而是由李斯提出的。

而且即使在当时淳于越重提分封的情况下,始皇也并没有责罚他,而是让大臣讨论。

焚书是后来李斯上书建议秦始皇实行的。

其次李斯上书进行焚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当时“法教”的“一尊”地位。

禁止百家私学对法家的非议,同时也确保皇帝的威势,禁止人们对皇帝非议。

(李斯画像)

任何一个政权,在刚建立的时候都有统一思想的必要,便于管理。

秦的统一是吞并其他六国实现的,而战国时期,六国都有各自的政治思想体系与文化。

秦在统一这些拥有不同思想文化的国家后必须要统一思想体制,否则就不能巩固刚建立好的中央王朝。

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因此秦统一六国后必定会在全国推行法家思想,定“法教”于“一尊”是无可厚非的。

焚书则是作为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个方法太过激进了些。

但我们再看看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统一思想的手段。

汉朝,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仔细想一想,汉武帝的手段其实质与秦始皇焚书无异,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来巩固统一,只不过武帝的手段聪明些。

儒家强调对人的教化,法家严刑峻法、轻罪重罚,自然很多人青睐儒家。

再加上后来始皇实行焚书,烧毁众多书籍,更让许多其他学派尤其是儒家学派对始皇心存怨恨。

再看看清朝,乾隆在位期间,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图书之实,采取抽毁或窜改的手段,将不利于其统治的图书彻底消灭。

乾隆的做法,不仅将图书禁毁得彻底,还掩饰了摧残文化的恶名。

从禁书手段说,乾隆比秦始皇“高明”得多。

所以乾隆皇帝不仅没被后世诟病,还得到赞美。

我们再来看,秦始皇焚的到底是哪些书。

他烧的是六国的史书以及《诗》《书》百家语等民间私藏之书,而秦国的史书,官方收集的书籍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所以秦火之后,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还可复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君主都在加强思想专制,其手段与始皇相比更甚。

而后世却将毁灭中华传统文化的这顶大帽子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这不得不让人替秦始皇感到憋屈。

坑儒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罪证二:坑儒事件。

这里的儒,到底是不是儒生,目前史学届尚有争议。

有说是方士,有说是儒生,也有说一半是儒生一半是方士。

这诸生到底是谁,我们暂且不讨论,先来看看所谓坑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从《史记》记载来看,秦始皇不是无缘无故去坑*人的,而是因为遭到卢生和侯生的欺骗。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太史公的描写。

当时天下刚刚统一,大事小事都要由秦始皇决定,秦始皇批阅的竹简(奏折)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

他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所建的政权万世不朽,因此派遣侯生和卢生寻找仙药。

大家都知道,这世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都是骗人的,侯生和卢生只不过为了敛财。

自知找不到仙药回来无法交差只能死路一条,于是他俩合计了下,赶紧逃跑。

秦始皇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给他们,以为他们能给他寻回长生不老之药。

而他们却把这些钱财占为私有,最后知道事情即将败露,为了逃避一死,卷走所有钱财逃跑并诽谤秦始皇来掩饰他们的欺骗行为。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上当受骗之后都会想惩罚骗子,更何况是一个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

所以必然会动用他的权力去惩治侵犯他的尊严与人格的骗子。

但是骗子最后却逃跑了,秦始皇只能把他的怒火发在了所谓的“诸生”身上。

诸生为了逃避罪责,相互揭发,其中肯定有无辜者,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据《史记》记载,诸生当时揭发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而且侯生、卢生他们求药,也决不仅仅就是他们俩人的事,因此这四百六十多人到底是不是都是无辜之人我们也不可妄下定论。

有关“坑*”,是不是活埋,目前也没有定论。

古人经常将东汉党锢事件与坑儒事件进行比较。

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且据史*载,党锢事件“或死或刑者数百人”,死亡人数与坑儒人数大体相当,且除了“诸生”还有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

东汉时党锢事件与秦始皇的坑儒事件,相比之下,哪个更像是坑儒?

魏晋之际,“天下多敌,名士少有全者”。

清朝的文字狱,就不必说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而这些事件和秦始皇坑*的四百六十人相比,又该如何评价?

筑长城

我们再来看,最能证明秦始皇残暴的一件事:筑长城。

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感慨孟姜女悲惨遭遇的同时对秦始皇充满愤恨之情,觉得秦始皇太残暴。

可孟姜女哭长城历史上真的存在么?

最早记载孟姜女其人的是《左传》,里面是这样说的:

孟姜原是春秋时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公元前549年杞梁在莒战死,齐庄公回来时在郊外见到孟姜女,便吊之。

孟姜女觉得郊外不是吊丧之处,遂把齐庄公回却。

齐庄公后来特地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

后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演变,从原先的无名氏杞梁妻哭夫,演变成秦朝的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经民间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演变成抨击秦朝暴政的素材。

所以孟姜女哭长城一说完全不能成立,自然也不能作为抨击秦始皇残暴的证据。

其次,说到长城,百姓只会记得它劳民伤财,却忽略了它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更忽略对后世的意义尤其长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精神象征!

筑长城并不是秦始皇始首创的。

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各诸侯为了抵御外敌进攻,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被称之为长城。

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也相继修建长城。

秦始皇把赵、秦、燕、韩等国的旧有长城连成一线,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形成了长达12000华里的万里长城。

当然许多人会说,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大动荡,秦朝刚刚统一,民生凋敝,国力衰微,始皇应该休养生息。

而此时秦始皇却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实在是劳民伤财。

秦始皇修筑长城,其实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南下侵略中原。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是强迫百姓服徭役。

秦朝刚刚统一,国力还不是很巩固,还面临周边游牧民族侵犯的危险,尤其是北方的匈奴。

匈奴族居无定所,且善于马上作战,体格比农耕民族的人民魁梧的多,如果长年和匈奴进行作战,秦军肯定战败。

到时候刚刚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必然又要面临被吞并分裂的局面,那时候的人民将会面临更大的灾难。

修长城,匈奴人只是攻其一点,我们尚且有防守或者反攻的机会,如果没有长城,到时候他们将会全面南下,那时候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长城的存在,降低了匈奴侵犯边境的频繁度,也有效遏制了匈奴想吞并中原的野心。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没有任何机器,只能靠人力,并且是大量源源不断的人力,才有可能去完成这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劳民伤财也是在所难免。

始皇之后,历朝历代都在修长城,当然也存在不少大臣还有帝王反对修筑长城,理由自然还是:

不仅没能抵挡外敌,而且还劳民伤财。

如果说修筑长城真的没用,那么为何历代帝王还在修?

除非历代帝王还有那些大臣都是傻子,否则,同样的错误不会延续两千年之久。

在今天看来,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能修筑这样一条壮观的万里长城确实不易,每一块砖下面或许就是一堆白骨,想想真的是很残忍。

但是在当时,这是必须的,

而且从长远看,修长城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如今,长城的军事意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的是她所赋予的精神与文化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

2000多年来,没有人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此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

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更是力量的象征!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秦始皇:

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

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还是鲁迅先生看的明白啊。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度量衡;开灵渠,修直道,创造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始皇的这些伟大举措都利在千秋,可他却没有得到作为一个伟大帝王应有的公正评判,这到底是为什么?

鲁迅先生也给出了答案。

主要原因是秦朝存在时间太短,作为一个短命王朝尤其是只有十几年历史的短命王朝,当时能真正记载秦朝历史事件的史料少之又少,所以它的历史只能由后世来记载。

而且正是由于它存在的时间短暂,没有后世为其先祖粉饰美化,再加上当时秦始皇的许多做法不得民心,因此其死后人民才会“有恃无恐”对其进行“诋毁”。

秦是被汉灭亡的,汉朝又怎么可能会为一个自己推翻掉的王朝去写赞歌。

我个人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早立太子,才导致秦始皇突然暴毙后让李斯赵高等人有机可乘让胡亥继位。

秦始皇在即将不久于人世之前,知道自己在位的这些年损耗了大量的国力,急需修养生息,因此才会有意让有仁德之心的扶苏继承大统,如果扶苏继位历史又会是怎样?

当然历史只能是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也只能为秦王朝的短暂存在而感到惋惜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