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大家者,皆历三重境界,于《西游记》窥悟便是童真,俗世,哲理三重。
一.童真:返童而真1.返童年:真正认识人生的启蒙
《西游记》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时代的瑰丽童话,最难以忘却,也是我们真正开始认识、想象人生的起点。
《西游记》中每个人童年不一:孙悟空的童年的起点是块顽石,拒绝一切羁绊,貌似离灵魂和爱最远,离美最远,却有着强承重力,从山野反向天宫;玄奘是“江流儿”,命运坎坷,寺中苦修;悟净、悟能都是有编制的神仙,大抵从小吃了不少凡尘磨练……
而作者塑造他们童年的时候,也在为我们读者塑造文化意义上的童年,把我们带回童年。故它虽然不是纯粹的儿童文学,却倍受儿童喜爱。
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泼猴、憨猪、呆和尚、苦修僧一路上的跌宕起伏可谓投其所好。它展现了儿童童年时代的全部向往:应有尽有的动物世界,有惊无险的冒险游戏和奇思妙想的稚嫩童趣。
并且,取经上角色的言行设定都具有童趣,盘丝洞的动物混战,悟空百试不爽的变脸游戏,妖怪们穷凶极恶下憨笨的言行,都是符合童年时我们对真假、好恶、美丑的善意幻想,也从这安全的幻想中慢慢认识到人生的真相。
2.返童心:返身而诚的真心
在《西游记》中作者给予众生百态文化意义上的颠覆,为的是让儿童乃至成人更好领悟“只要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即是灵山”的美好童心。
第一个颠覆的是千年文化英雄玄奘,将西游的主角由僧变为猴,原来的孤独行者玄奘也成为了历代孩子们不喜欢的呆和尚唐僧,却更突出来他呆怯下一意西行中信仰的力量。
第二个颠覆的是浓墨重彩地刻画增加孙悟空这个虚构角色,刻画了一个令人喜爱的自由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式英雄,上南天,碎云霄。
第三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颠覆就是作者更在乎的是通过三打白骨精传达自己对真实的向往,通过击*六耳猕猴传达自己对真实的敬畏。
孩子们都是喜欢真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西行漫漫长路中,在历经的每一个磨难中慢慢找回童心,学会至诚。
二.俗世:在宽容中不朽1.凝视俗世的深渊,也能宽容
相比神话传奇,《西游记》更像是一个俗世苦行,九九八十一难,难难皆源于生活。神仙的坐骑亲戚下凡谋一方之乐,快活享受如天王义女老鼠精,黄袍怪,金角银角等,和神佛沾亲带故的精怪总能在悟空棒下苟且偷生,怪不得鲁迅有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孙悟空在比丘国假扮唐僧吐出的一堆“贪心、功利心、嫉妒心、计较心、望高心、狠毒心、谨慎心”由生理之心引申道德之心,寓庄于谐,讥讽世俗忍辱避祸的处事哲学。用强烈反差的喜剧效果善意地嘲讽俗世陋弊,也表现了作者的那份以笔为刃下的柔情。
俗世可能如深渊,也要足够宽容。善意地对待世界,世界才能善意地回馈你。
2.宽容最能不朽
佛享得了人间香火,妖亦可拥俗世繁华,人可学佛法大彻大悟,在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中宽容一切,最能不朽。所以我们读《西游记》只觉得闲适,无论羁旅时光还是洞天福地,五步一楼,十步一人,处处透着俗世平实。
各色仙魔虽立场不一,到底只是凡人扮演——譬如老好人李长庚,官场小人三国师,怕儿子的李天王,傻里傻气的龙王,羞煞自己也要拿人事的阿傩,一妻一妾享艳福的牛魔王……一路西行,师徒四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于孙悟空来说,它从只有疾恶如仇到练就慈悲佛心,于唐僧来说,他明白佛不在心内更在脚下,于猪八戒来说,他更能于繁华权贵中领悟俗世烟火,于沙僧来说,他更明白万箭穿心中内心复苏的那个信仰。
一个平凡至极的人,一个穷凶极恶的魔王,一个犯了天条的天神,一个沉默无能的妖,代表众生,行正道,拜灵山。只有宽容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了苦难的意义。只有苦难有了意义,佛,才能不朽。
三.哲理:苦难背后的真相1.生命的本质:见天地而无我
(1)缘何
《西游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字里行间流露的黑色幽默,恰似红粉骷髅对镜自怜倾国倾城貌,渔樵闲话胜却雷音佛谈,功名富贵散如雁落秋声……
漫长的天涯道路,爱恨痴缠,轮回似的吃人、袈裟、闯入、陷害、惹事、义举、求偶、结怨、治病、救人、求心的取经路一朝结束,初读结尾是喜,后读是淡淡疲倦。旅途的孤寂不必分说,于是由孤寂中更可见、可思生命本质为何。
(2)表现
一路走来,见过天地,悟禅机,讲道法,叙儒学,《西游记》此等海内奇书,也从方方面面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无论是妻管严且呆霸王似的赛太岁,追求山野爱情和自由的众女妖,以及“山阴公主式”享乐主义的地涌夫人……
他们和取经人的生命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多大的不同呢?看入骨髓,不过只是浮世红尘顺遂人意,纵有碧落黄泉奇魅景象,也是戏中演惯了的悲观离合,生不出敬畏或恐怖之感。不过是“无我”罢了。
生命的本质就是见天地而无我,西游沉浮十四年,大闹天宫、地狱游尽、恩仇快意、鹿野问心,有所思,有所悟,雷音寺前,一切苦难风尘尽去,除了感恩天地所赐,拈花一笑,又能奈何?无我,无妄我,无虚我,无本我,无超我,立于佛前,我,只是一介过客,荣辱凡尘与我何干?
2.取经路上的分歧暴露人生困境和人生悲哀
(1)人生困境
其实取经团内部是有立场上的分歧和原则上的对立的,这场取经也是一场阳谋上的博弈。师徒四人嬉笑怒骂,喜怒哀嗔都不过是人生困境的具象化。一心向佛的唐僧,老实憨厚的沙僧,油滑世故的悟能还有悟空都不过是天地刍狗罢了。同道殊途,莫过于此。
玉皇大帝代表有天兵天将的规则和秩序,如来代表以慈悲和觉悟支撑的崇拜和信仰共同维护已经划分等级的三界体系,孙悟空作为跳脱三界之外的异类,渴望得到认同,野心勃勃,不安于俗。
如来为从精神上驯服以悟空为代表的反叛者,安排其跟随唐僧走神所安排的“崇拜和信服”之路,玉皇大帝为了防范其东山再起用苦肉计安插忠心耿耿的天蓬元帅进入取经队伍监视反叛者,而憨厚的悟净是妖怪们设置在队伍里的内奸,却被唐僧感化,准确地说是被驯服。
而这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在不同目的中联合造谣“唐僧肉长生不老”的情况下造成的。说这些并非让我们用正邪对错去评判他们,只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同,所处立场不同,而阶层也会影响他们的言行。
只是从童年时就无限向往的美好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变成了一场最凄婉的人生困境。
(2)人性悲哀
性格决定命运,因果并不唯一。这场取经路的最终目的其实已然失败,但这场路没有暗淡,虽然笼罩着浓浓的悲哀,好似叫我们对人性复杂失望又留有瑰丽的善意。
如来面前定下的结局并不如人愿,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仍渴望回高老庄的悟能怎么可能忍受得了无欲无求的清心寡欲的生活?他想拥有的也许很俗套,不过是既有神的尊贵又有世俗的繁华欢乐。
桀骜不驯,渴望在取经路上证明自己求得认同的悟空最终被封为似有嘲意的“斗战胜佛”,只能在虚空里独自狂笑,哀意陡生。
流沙河的小妖,卑微低贱,沉默无能,终于变成尊严高贵的金身罗汉,恍若脱胎换骨,又有何异?越过千山万水,历经生死苦劫,功德佛一名又如何?
如果已成佛,封不封佛无益,如果未成佛,封不封佛无用。玄奘之所以成为玄奘不是满天佛法的极乐世界终于抵达,而是这段取经路上的磨练。如是说来,取得经来,也亦悲哀。一路走来,多少悲哀,出自人性。
结语:当历史被淹没成为传说,传说又被渲染成为神异,不要把那些绚丽多彩的谎言和欺骗信以为真,不要在相信中膜拜这些记忆碎片,细细品味《西游记》中自己的头脑风暴,不必有执念,不必感悟是非恩怨,客观,由心,静静领悟那童真,俗世,哲理之三重境界。
独上西楼,月影阑珊,这条路万古寂寞如斯,当这三重境界尽出,你也就领会到人生,生命的最高内涵,你也离灵魂和美更近了。
参考文献:
1.《小话西游》刘勃
2.《西游真相》邓曙光
3.《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
4.《妖眼看西游》穆鸿逸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