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镇话演武(二)古民居 老街道 古坟墓

沧桑古镇话演武(二)古民居 老街道 古坟墓

首页角色扮演风水演武更新时间:2024-05-07

下面欣赏 沧桑古镇话演武(二):

(四)古镇民居 四合院:

(延伸阅读):汾阳演武镇古民居留下了德国建筑学家的足迹:

(五) 古镇晋商先驱之一及老街道老字号:

(延伸阅读):那时候古镇逛庙会:

(六) 古镇老坟墓 碑楼 牌楼:

(四)古镇民居 四合院:

网图

汾阳州府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汾阳的周边晋中、吕梁乃至山西的一些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汾州历来受到周边县市的尊崇和重视,被历代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汾州府,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汾州州府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其中的建筑民居文化也是汾州州府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演武古镇也是一样,前面文章中讲述了演武古镇的话题 寺庙 祠堂等,下面这篇文章简要地讲述一下古镇的古民居——四合院、楼院。

演武正宅楼2016年时期的大门

演武古镇在数千年各个时代传承留下来的老东西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数百年来各个时期的老祖宗们农耕文化传承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特别是那些造型别致,点缀在村庄各处大大小小的众多民居四合院,楼院。

演武古民居,四合院经过演武王家(主要是王家)元明清(主要是明清)数百年来的耕读传家,使得演武古民居成为了汾阳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群体。

说到我们演武古镇的四合院、楼院,虽然没有祁县乔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王家大院等等著名山西晋商大院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名闻天下。但也却是小家碧玉,风格各异,造型别致,靓丽多彩。它们象明珠一样,镶嵌在古镇内的四面八方(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所不同的是,演武王家大院不是建筑在一起的,而是分别建筑在演武古镇的四面八方,如果论演武那百十来座王家大院整体建筑面积,恐怕比灵石王家大院的面积还要多不少 )。

大大小小的百十来座四合院,楼院,是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留下的古民居瑰宝,那些古民居曾经让古镇增加了一份庄重古朴肃穆之感。

演武古镇当地有个段子;“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疙瘩上”。 还有一说;“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西南上”。

  这个段子说的是我们汾阳有两个大村庄,一个叫罗成村,一个是小相村,这两个村庄都是汾阳以前比较有名,比较富裕的大村庄。演武镇的疙瘩上是指演武古镇南面的一条街道,叫疙瘩上。西南上是演武镇王姓家族最大的一支居住地。疙瘩上则有几座雄伟气派,造型别致的四合院。西南上更有几座雄伟壮观,气势恢宏,造型别致的楼院。当时疙瘩上四合院以及西南上楼院的主人在那个时候(清朝康乾盛世),官绅一体,买卖兴隆,富甲一方。就连当时汾阳的两个有名富裕村庄,罗成村,小相村,都不如演武镇的疙瘩上,西南上。

这个虽然是人们杜撰的一个段子,但也充分说明了演武镇疙瘩上西南上在当时当地辉煌一时,富甲一方的巨大影响。

说到此,在清朝嘉庆十一年岁次仲秋初旬极日,由赐进士出身刑部贵州司主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任伯寅(汾州杏花村人)譔文,由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检讨湖广道监测御史庚申恩科贵州乡试正考官壬戌乙丑会试同考官京畿道监测御史加三级又随带加一级记录五次的韩克均(汾州东遥庄人)書丹,由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吏部考功司主事加二级冯大中(汾州罗城村人)录盖的王家第十四世祖王邦迪(备注)墓志铭中的一段话,就能看出王家大院在清朝康乾年间的气派,墓志铭中写道;居家设西南两院,琴堂高举,洞室幽深,浮罗武彛,铙有情趣。

其实,那百十来座气势恢宏、风格各异的四合院、楼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形态了,它们更像是一段深刻的文化历史记忆。

而其中,每一座大院都有一些或平平淡淡或丰富多彩的感人故事,虽然那些个故事远去在已经流逝了的岁月里,但却深深地沉铸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并成为演武古镇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由于人们的兴趣不同,居住、环境、气候等等各项因素的差别,演武古镇的四合院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镇的四合院,楼院,大多是三进院落,两进院落,有的雄伟壮观,有的小巧别致,造型各异,不过大多是砖木结构,也有部分是窑洞加砖木结构。

我们汾阳人一般讲究面子,爱好看,况且,我们当地还有一句俗话;“有金要贴在脸上”。这一点在我们演武当地四合院,楼院的建筑上,充分体验了出来。特别是从门脸上就能看出来。一般四合院的门占一间房的面积,建筑构件相当复杂。大部分是水磨砖,以及精美的砖雕造就。特别是砖雕,显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智,有的细腻如画,有的粗犷有力,再加上建筑工匠精赞,细腻的建筑方法,你看吧,门洞上方的那个砖雕斗拱,一层叠一层,真是精美绝伦。那个砖缝,都是一炷香厚薄,白白的砖缝,兰兰的水磨砖,再加上那精雕细刻的砖雕图案,那简直就像画家画出来的一样,真是美不胜收,耀人眼目。

这些个古民居展现着汾州地区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它们荟萃了汾州地区的石雕、木雕、砖雕、嵌瓷、彩绘等典型的民间建筑工艺精华,每一座院落,每一片屋顶,每一处屋角,都美不胜收,即便古朴褪色,但依旧魅力无穷,见证了昔日演武古镇的风范与气派。

而那些四合院的大门还分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门槛等。有的门楼是砖木结构,上面是精美木头雕刻而成,下面是水磨砖砌就,有的则是纯粹砖雕刻而建。大多数四合院门楼两边,还都有一副精美砖雕对联。有的四合院面前还有一对雄伟气派的石狮子,以及石鼓,上马石一类。有的一进门洞,还有门廊,有的还有精美砖雕的照壁。

演武古民居精美的砖雕门楼

精美的砖雕

而二进院落的二门,也是建筑在四合院的主轴上,规模比大门稍微小一些,但也是造型别致,砖雕,木雕齐上阵,精心建筑造就。有的二门,规模小,但造型更加优美别致,垂花木雕,门廊,门柱雕刻精美绝伦,门柱下面是青石造就的石墩。也有叫垂花门,与大门遥遥相对。古时候,人们有种说法;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这个。

演武古镇四合院,楼院大部分是以正房为主导。正房一般是三开间,五开间。大部分楼院,四合院都是大出檐,栏櫏板,雕梁画栋,油漆彩画,屋顶上,兽头滴水,筒瓦盖顶,甚至有的还有鸱吻装饰。

大部分二门里,正房间前面都有一个花坛,鱼缸。差不多每家花坛都栽有石榴树,石榴树果多籽多,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兴旺发达。以及无花果,玉兰花等等。鱼缸储水养鱼,既可以观赏鱼儿戏水,又可以储水防火,与北京故宫里的大铜缸储水养鱼是一样的道理。

那时候分布在演武古镇的四合院、楼院主要有;东楼院,南楼院,西楼院,新院,正宅院(新楼院),疙瘩上的几座宏伟壮观的四合院。还有十字街周边好些的四合院,特别是十字街原来村委会敬老院占过的四合院,敬老院西边王梦根、王廉根家的四合院。洋井街北边张姓人家的四合院,村东口上任宣堂、任桂堂家的四合院,还有梦楼街上好几座四合院,南演武王永银、王定云等几家的四合院,村庄南面还有一个叫园子里的四合院,以及分布在古镇四处比较规模小一些四合院。古镇的最南边还有一个独立建在村庄外面的小庄园,叫做八家庄。

而且在村庄西南上还有一处面积更大的庄院建筑遗址,记得人们叫做柳士源坡,面积差不多有两三千多平方米,我们那时候记得就是一大片房屋遗址了,据上了岁数的人说那个柳士源坡上原来正房就有十来开间,大小,风格各异的房屋有百头十间之多,而且据说房屋下面还有暗洞。房主也是演武镇王姓家族,那时候在云贵、口外,京,津地区开的很多买卖铺面,也是演武镇有名的世家望族。

据老人们讲述,那时候柳士源坡上的王家真正是财大气粗,金钱银宝无其数,并且曾经夸口说;如果一个铜钱一颗米的话,他家的钱也够吃几辈子了,你看一下,王家究竟有多少钱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据说是外边的买卖因为战乱还是什么原因不能做了,因此家道中落,当时为了抵债,将还没有最后修建好的一座大庄院又都拆除了,总共那个庄院存在了仅仅四十年左右。

上了年岁的人对此还有个传说;“民国二十三,大水淹了柳士源,连拆带盖四十年”。但那个水淹柳士源并不是说水淹了演武镇的柳士源,而是在民国二十三年东家在外面的买卖可能是因为战乱还是什么不行了,*了,所以没有力量继续修建了。据老人们说,那个柳士源坡上的建筑如果现在还在的话,那更是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更是全演武古镇最大的一处庄院院落。后来在1969年左右修建成了我们村里的粮库。

还有几座造型优美别致的四合院小二楼,十字街西洋井西边,原来王守仁家族的小二楼,十字街东张子堃、张子俭家族的小二楼。

特别是古镇南北正街丁字头西边的王姓家族(克义、克勤、克礼、克昌)的四合院小二楼,三进三院,更是造型精美绝伦,大门两边是门面房,进来一个小院,再进来有一个过厅,过厅进去是二进院落,院落东边有一个旁门可以进出, 中轴线上是和正房相同的小二楼,中间是一间房屋面积的通道,两旁是居住室,二楼是砖木结构制作,雕梁画栋,油漆彩画,别致有形,上面正房是三开间二层小楼,下面是一个天井,左右两边是东西厢房, 整个院落非常紧凑,小巧玲珑,异常漂亮。小时候有个发小就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在那里玩耍。屋顶兽头飞檐,筒瓦盖顶,造型别致,精妙绝伦堪比祁县乔家大院的四合院。可惜,这些四合院小二楼现在都已经是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

网络图片 演武王家小二楼 屋顶兽头飞檐,筒瓦盖顶,造型别致,精妙绝伦堪比祁县乔家大院的四合院。

新楼院(也叫正宅楼)1908年4、5月期间,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在汾阳演武镇拍摄

新楼院(当地也叫正宅楼)现状图

最雄伟壮观的是新楼院(当地也叫正宅楼)坐北朝南,正面五开间,三进院落,整个院落南北进深差不多有二百米,纵横古镇前街后街。

大门两边是门房(那时候门房东部是王守中住宅,西部是柳先生住宅),进了院落,东西两边都是配房(东部是王福中、西部是王汝金王兆成父子住宅),一路上坡上去,大约也有七八十米,到了二门,二门是个中门,中门两边有石鼓,门楼砖木结构,精雕细刻。中门东西两边分别有两间门房。

进了主院两边分别又是三间厢房。再往上是一米多高的砖头甬道,上去才是正院,正院两边也是一砖到顶的三间厢房,院子里方砖铺地,院子上首是花坛,花坛前面摆有鱼缸。东西厢房与正房之间两边分别建有上楼的楼梯,楼梯中间还有楼门。易守难攻,文化革命两派武斗的时候,一派还是相中了此楼作为据点。

大院中间是一溜儿五间主楼。特别是主楼,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据说那个主楼,从后面地基上算起,高有六七丈多。下面是窑洞式居住房屋,冬暖夏凉。上面坐绣楼,雕梁画栋,油漆彩画,兽头滴水,真是精美绝伦,非常漂亮。

大院东部是王云中、王守中、王福中兄弟三人住宅,西部是王可福、王可录、王可寿兄弟三人住宅。

据说以前王家小姐就在绣楼上居住,可惜上面的绣楼都已经拆除了,只剩下下面的四合院还在了,六十年代曾经是我们村里的粮食库。景点那时候粮库的保管员是穆春林、任宣堂,打杂的是母振立、郝安有。

曾经辉煌,现落寂了的东楼院

东楼院;坐落于古镇十字街中段,古镇洋井北边,坐北朝南,占据古镇中心,横跨十字街半个街区,纵横梦楼街与十字街,南北连院子外边的场院也有差不多百十来米。也是正面五大开间,二进院落,大门也是砖木结构,精雕细刻,二进院落和大门平水一样。到了主院,是一个高高的台阶,更是显得主楼高大雄伟,气势恢宏。

曾经辉煌,现落寂了的东楼院

而且,据说这个东楼院是正南直北,方位特别正,那时候人们以太阳观察时间,就是以东楼院阳光影子为准。可惜是一场大火将上面的楼全烧毁了。据有的人说;是因为东楼院盖的太正南直北,遭了天火,烧了二楼,现在只剩下四合院还在了,但也是辉煌不再,而且有些破败不堪了。

而疙瘩上的几座宏伟壮观的四合院,也都是由演武王家所建。特别是疙瘩上东首第一座大院,更是气势恢宏,壮观气派,纵横疙瘩上大半个街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

疙瘩上的王家大院原来门首建筑

网络图片 疙瘩上的王家大院高大壮观的正门开在东南部, 进去往西才是大院正门

这座大院高大壮观的正门开在东南部,大门也是砖木结构,精雕细刻。大门两边分别是一间门房,进去往西才是大院正门,正门也是砖木结构,精雕细刻,从高高的台阶进去到正院,气势恢宏的大院尽收眼底。

疙瘩上的王家大院

大院上首是雕梁画栋,大出檐的五大开间, 下来分上下两个院落。上下两个院落分别由三间东西厢房组成,院落之间由花栏墙隔开。下首东西两边分别是两间杂物间。南边也是一色青砖到底五大开间的房屋,院落一色方砖铺地。

疙瘩上的王家大院西房

疙瘩上的王家大院

演武古镇南北正街丁字头土地庙左手斜对面还有一座高大雄伟壮观,造型别致,当地少有的楼房,也是王姓家族的楼房,女人姓吕。也是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不过,门洞与楼房为一体,正门走道是道回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银行,信用合作联社占用,后来拆除建筑成了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的办公场所。后来,又拆除了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后来卖给个人拆除了,现在又建筑成门市部了。

手机拍摄 梦楼街上的四合院

梦楼街也有一座面积硕大的四合院;所不同的是,房屋建筑不是十分太高大,院子里宽敞,派势大。临街坐北朝南,三开间,中间是大院正门,正门两边分别是两间住房,二进院落,东西两边各分别是两间厢房,然后是花栏墙,上去是东西两边各三间厢房,院子中间是花栏,正房是三间窑洞,建有大出檐,擈栏嵌板,精美的木制构件,雕梁画栋,油漆彩画,异常夺目,院子西边还有一个小花园。

网络图片 演武西楼院 梦楼街四合院 虽然那些大院荒芜破败,但那些宏伟壮观的建筑仍然不失当年的庄重威严肃穆

演武西楼院

而在梦楼街的东首不远处,还有一座不错的四合院,叫做新院院(可能是清朝中后期所建);该院是王姓家族王耀恩的一座宅院,该大院坐落于梦楼街东部,坐北朝南,高高的院基(据说原来我们演武村东口的那些个大水坑就是建筑新院用土挖下的), 正院落里都是方砖铺地,下首是三开间东西厢房,上首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是五开间,均是大出檐,擈栏嵌板,精美的木制构件,雕梁画栋,油漆彩画,异常夺目。

而且那个新院是院连院,东边进去是花园院,西边进去是书房院,书房院也是一座深宅大院,从梦楼街那个高高的石砌台阶进去,就是另外一座别具一格的四合院。 下首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演武古镇卫生院所占。那个院子里的居民好些都是我们同一个生产队的王姓人家,老主人王耀恩。记得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住在上房的王家老人因为经济困难,将房屋上的擈栏嵌板拆除下来出卖,好像当时才十块钱一块。

而新院背后还有一座比较别致的院子,一人多高石头垒起来的地基,上面坐窑洞。那时候是温耀先和穆春林、穆士银的住宅,人们叫做铁裹门院(顾名思义,铁裹门是将大门扇用铁皮裹了起来,上面再用铜钱大的铁钉铆紧,这铁钉还排列有序,钉得十分艺术,或为五蝠(福)捧寿,或呈几何图形,也算是当时的一种防盗门吧)。

随着大部分四合院,楼院的消失,制作在四合院房屋内的一些珍贵炕围画,也消失的大概差不多没有了吧!我们小时候在有的邻居家,或者有的亲戚家,往往能够看到非常精美靓丽的炕围画,内容大部分是二十四孝上的故事,也有杨家将,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等人物,花卉。制作真正是精美绝伦,绚丽多彩。

据说,制作一个好的炕围画,工序也是非常复杂,首先要将墙壁,明灰整平,干透以后,描边打底,再根据故事情节,画格,作画,最后还要刷几道桐油。制作好了以后,你看吧!那个人物真是靓丽多姿,栩栩如生,好像能从画面上奔下来似的。大部分炕围画内容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大多是反映了人间真善美,抑恶向上。以及人们期盼幸福,吉祥,喜庆的画面。

可惜,这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炕围画,随着大多数四合院,楼院的消失,也快要绝迹了!

曾经的正宅大院 还有孤零零的几株树木,迎风摆动,是否在倾诉着王家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无奈!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面提到的那些建筑各异的四合院,楼院,以及镶嵌在古镇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四合院也是渐行渐远,有的已经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剩下的也是沉寂在古镇四面八方,显得破败与孤寂,更有一些已经是破败不堪了。

时隔经年,我们只能想象曾经有过的美丽壮观的演武古民居,只能说更多的如果......

延伸阅读; 汾阳演武镇古民居留下了德国建筑学家的足迹:

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备注1)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在此期间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第二次来到中国进行全面考察,他耗时三年,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根据这些照片,他陆续撰写多部相关著作,图游华夏网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摄地域与时间进行归集解读,与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共同研究。

其中有一幅关于汾阳演武古镇的老照片刊登在【中国山西古建筑】1923年书页照片图版上 :《明清古民居:山西演武镇--王家大院(演武王家是明清以来大家族,明代曾诞生杰出数学家王文素),吕梁汾阳市》。

柏石曼离开太原后,一路沿着汾河往南而行,来到汾阳演武镇之后首先拜访王家大院。

演武镇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或为南盐北运的中转站。

下面是恩斯特・柏石曼的汾阳境内其中一站(1908年4、5月期间,柏石曼在山西汾阳);汾阳演武镇拍摄的一处古民居。

柏石曼(1908年4、5月期间, 在山西汾阳演武镇)拍摄的一处古民居

照片尺寸31*24厘米。选自《恩斯特・柏石曼记录的中国古建筑--85》。

笔者看了图片之后,经过分析研究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此座古宅是我们演武镇王家的一处明清时期建筑的民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那里是我们演武大队的粮库。

上院里是演武王家王云中、王守中、王福中兄弟和王可福、王可录、王可寿兄弟的住宅。

下院里西部厢房,一段时间曾经居住王敬锺、王兆成等。

东部厢房居住王福中。

正门大门两边门房东部居住王守中,西部居住老中医柳先生一家。

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于1908年4、5月期间,在山西汾阳演武镇拍摄

正宅楼;坐北朝南,正面五开间,二进院落,整个院落南北进深差不多有二百米,纵横古镇前街后街。

正门开在演武古镇前街上。大门两边各是两间门房,房间里有通往院子里厢房的通道。

进了大门,一眼北望,东西两边都是配房,一路上坡上去,大约也有一百来米才是二道门, 二道门是个中门,中门两边有石鼓,门楼砖木结构,精雕细刻。

中门东西两边分别建有两间门房。

进了主院下院,两边分别又是三间厢房。

再往上是一米多高的砖头甬道,上去才是正院,正院两边也是一砖到顶的三间厢房,院子里方砖铺地,院子上首是花坛,花坛前面摆有鱼缸。

东西厢房与正房之间两边分别建有上楼的楼梯,楼梯中间还有楼门。易守难攻,因此文化革命两派武斗的时候,一派还是相中了此楼作为据点。

大院中间主建筑是一溜儿五间主楼。特别是那个主楼,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主楼正面木结构精美绝伦。据说那个主楼,从后面地基上算起,高有六七丈多。

据居住在王家大院后面,属于后街的温耀云生前说起过,当年拆除那个绣楼的时候,拆除下来的槽土(槽土 指拆除房屋的废土)就有一两丈高,致使他们居住在那里的人家,好几天出入都不方便。

绣楼下面是窑洞式居住房屋,冬暖夏凉。上面坐的绣楼,雕梁画栋,油漆彩画,房屋顶上兽头滴水,筒瓦盖顶,真是精美绝伦,非常漂亮。

据说以前王家小姐就在绣楼上居住,可惜上面的绣楼都已经拆除了,只剩下下面的四合院还在了,到现在已经是破败不堪了。

图片是2016年时期的王家大院正门 远远地北望,就是王家的正宅大院

2021年王家大院正门 五年时间刚过,两边门房已经损毁,一路上坡上去,大约也有一百来米才是正宅二道门

2021年王家大院二道门 东西部曾经各有两间门房

2019年时候的正宅大院

2021年冬天时候的正宅大院

1908年拍摄的大院西房 也就是上图损毁的西房

1908年时候的正宅大院

下面是2021年与1908年拍摄的三组图片截图对比分析;

2021大院主楼正面截图

1908大院主楼正面截图

2021主楼正面木结构截图

1908年主楼正面木结构截图

2021主楼正门窗格图案截图

1908主楼正门窗格图案截图

从上面三组图片对比可以看出;

第一组;主楼门、窗户及窗台格式、正面木结构,除过因为年代的侵蚀留下的痕迹外,基本上相似。

第二组;主楼正面木结构,斗拱卯榫结构非常相似。只是2021年图上的木结构立柱上与㯷栏櫏板之间的雀替(也有叫插花)没有了。可能是文化革命时期被当做四旧拆除了。

第三组;门上窗户格图案也相似,只是2021年的门窗户格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破损。

由以上三组图片对比可以定出结论,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于1908年拍摄的演武王家民居就是演武镇位于原来演武土地庙往西前街(前街是对于演武后街相称)路北的一处王家大院——正宅楼院。

演武古镇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无其数,比较有名的也有好几十座,而且还有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演武疙瘩上,西南上(备注2)。

但是,为什么恩斯特・柏石曼偏偏选了正宅王家大院作为考察拍摄的地方呢?

依笔者所见,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当时正宅大院建筑面积,整体规模在当时的演武可能是首屈一指。大院竖卧演武前后街道两个街区,也就是乡间人们所说的深宅大院。大院内大小房间差不多有四十来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况且,主楼加上绣楼在当地也是最高建筑,站在后街看那个正宅楼院,更是鹤立鸡群,高高在上。

(二)名头大。正宅大院为什么叫正宅院,如果说起来,那就话长了。这里简单讲述一下。

演武王家始祖为王安,在元末明初,从太原迁徙而来,属太原王姓。清朝时,因为王家家族庞大,人才辈出,不仅成为了当时汾州东部地区的豪门大户,就是在整个汾州也极为少见。
王家好多代,好多人被皇帝亲封,亲赐资政大夫,朝议大夫,中宪大夫,武翼大夫,州官,府官,守备,千总等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比比皆是。王家人遍布朝野,边关要塞, 辉煌之极。王家人物,在清朝各种版本的《汾阳县志》上都有简略介绍。

因为他们这一支是属于演武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这一支,属于演武王家正统支派。

其中汾阳县志上介绍的王汝琦;高祖 王尚秋 曾祖父 王一枢 祖父 王帮谦 父亲 王恒泰。王汝琦曾任广东徐闻县东厂司巡检。大定知府王汝琛之兄,嘉庆十八年封中议大夫,如汝琛官。配雷,刘赠淑人。王汝琦就是正宅院那个时段的主人之一。

据汾阳光绪年间县志记载他的一些兄弟;王汝珽, 字圣搢,汾阳邑之演武镇人。附贡生, 诰授朝议大夫, 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升刑部福建广东司郎中,云南楚雄府知府,浙江台州府知府。清嘉庆至同治年间人历官,知府。官兵部员外郎,改刑部,升郎中,出为楚雄知府。

汝珽明干有吏才,守楚雄时,为柏菊溪节相龄所赏异,甫下车,值岁饥,穷氓挖黄泥以食,捐廉散赈,全活甚众。道光二年(1821)辛已,滇中夷匪滋事,窜入府境,汝珽相机堵御,奉檄设粮台于郡城,办军火器械。协同迤西监司樽核军饷,剿抚兼施,屡有斩获。夷不敢来寻事,不数月贼平。士民安居乐业。 考满,大府以卓异荐。丁母忧,回归故里。服除,改授台州府(州、路、府名)今浙江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等市县知府,后以病归,卒年八十。 弟汝珙、汝琛 。

王汝琛,字献其, 廪贡生,诰封朝议大夫,贵州清平贵筑县知县,升平越直隶州知州,大定府云南井提举司,提举厯署武定楚雄知州,镇远府知府 ,大定知府。亢直忤上官,被劾。寻起白盐井提举。夷匪之乱,率勇堵截,擒获甚众。得病归故里卒。

王汝珙 ,守御所千总,性淳厚,居乡有行谊。嘉庆九年,汾阳旱灾,设厂煮粥,以饲饿者。 貤封中仪大夫。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兄。

(三)还有一点也是比较重要。那就是当时恩斯特・柏石曼考察演武古镇王家大院时。 正执农历戊申年(猴年), 全年无农历闰月;光绪三十四年。同年1908年的12月2日,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正式登基。那时候还是大清的天下。

末代皇帝溥仪登位图 《西洋镜:意大利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99—1938》

而在正宅院门的东边,也就是演武古镇比较繁华的南北正街上往西,叫做前街的地方,还有一座当地官方奉旨敕旌建设的一座表节牌坊(备注2)。

牌坊的起因是正宅王家原十四世祖王帮谦(备注3)因病早亡(27岁故),留下妻子田氏孤儿寡母,苦渡余生。但田氏矢志不再嫁人,抚孤成人。因此,被朝廷敕封建节孝牌坊并立碑。

网络图片 奉旨敕旌节孝

节孝牌坊

网络图片 节孝牌坊

据演武王家家谱记载,那座牌坊在修建五十余年后,在光绪二十八年又重新修建台基装潢,而恩斯特・柏石曼考察演武古镇时是1908年,是光绪三十四年,那座牌坊重新修建才过了六年,还是如新的一样。所以,这个牌坊也是吸引恩斯特・柏石曼考察正宅楼院的一个因素吧!

不过随着岁月的如烟,那座牌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影响大街上的交通,被拆除了。据王家王福中老先生说,当时拆除下来的牌坊石头构件,都放到那时候吃大食堂的后院子里,也就是演武大队后来的工副业队的院子里。时岁沧桑,时过境迁,可能那些牌坊石头构件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拉拉杂杂讲述了这些个,想说的就是想不到名不经传的演武古镇会因为王家正宅楼院留下了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的考察脚印。

而这幅图片反映了演武王家明清时期古民居的本来面貌,至今好像还是唯一的一幅,所以弥足珍贵......

(备注1)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恩斯特·柏石曼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晚年的柏施曼

1902年,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直到1906年,一项酝酿已久的考察中国建筑的计划才在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实施。在长达四年(1906-1909)的对于中国各地建筑首次的全面考察中,柏石曼跋山涉水穿越了十二个行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反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内容的极其珍贵的老照片。回国之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得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从而成为这一领域无可争辩的权威。

1906年8月,33岁的德国青年恩斯特·柏石曼(Ernet.Boerschmann),站在一艘远洋轮船的甲板上,此次借道美国、日本,他望着远方,欢快的心,早已飞往了浩渺的目的地——那神秘而诗意的华夏大地。这次,他将以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重返中国,其目的是考察中国的建筑艺术。

(备注2)敕旌节孝楼牌坊;为当时官方表彰善事节孝父母的品德、节操的节孝牌坊,也是古代为敕旌具有贞节、贤孝之德的妇女而立的石碑。古时立节孝碑有严格的规定,要先上报朝廷,经过礼部部议后经皇帝批准才可建造。这个节孝牌坊在封建社会被视作莫大的荣耀。

(备注3)王帮谦 字 六吉 演武王家十四世祖 ;祖父 王尚秋,父亲;王一枢,其妻田氏,子;王恒泰。帮谦幼即聪慧谦慎,寡言。少长,潜心经史,岁弱冠入泮,试多列首。虽晦冥风雨,亦手不释卷。留意举子,业声名播,於一郡使。天假以寿,则遇巷得施,何所不至。奈年未三十,澽尔云亡。致远大抱负,未得伸展。

(五) 古镇晋商先驱之一及老街道 老字号

演武古镇 古树新房

汾阳民国年间编著的《汾阳遗事》载:“汾民善于经商,只身走出数千里经营者甚众。”

又新编《汾阳县志》在民俗编中叙述汾人"民情民性"时,有"重誉轻利,擅于经商"之说。汾人经商者崇尚经营发财,憎恶坑蒙拐骗,且"勇于冒险,矢志坚守,男子多在十五、六岁离家远游经商……

而汾人擅商,注重文化,仁义处世,汾商多儒,汾阳有演武王文素自学成才,崇尚经商的文化氛围。近代汾商的辉煌与王文素一代人的追求与成就是分不开的。

据有关《王氏族谱》与王氏历代神祗记载:王文素,字尚彬,约生于1465年。为演武王家第七世传人。王家祠堂被毁之前,有人见过供奉王文素的牌位,以及记载王文素生平简介的碑文。并且有人对王文素作了细致精确的考证,王文素属演武王姓。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

王文素雕像

王文素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诚信为本,厚积薄发,精心编撰成了我国数学最高水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为当今数学界一大发现。

由此可以说演武王文素是近代汾商的先驱者之一。

下面演武王家家谱中记载,王家十五世王攀鳯为其祖父王家十三世王一㯳 字 慎懐公写的简传,也能看出演武王家先人勇于冒险,矢志坚守的一种风格。

王家十五世王攀鳯为其祖父王家十三世王一㯳 字 慎懐公写的简传

简传大意是祖父王一㯳 字 慎懐,年少失怙,失去了父亲,生活艰难。依赖、依靠先伯祖父读书,能知大義。弱冠后见家计日繁,恐怕连累先业,因此弃儒经商。贸易到了楚黄一带( “楚黄”泛指包括黄州州府、麻城、黄安等地之外,还要包括其他相邻各县)。康熙丙寅年间(康熙丙寅年是公元1686年,康熙在位的二十五年)楚地有土匪之乱。商人资本被掳掠殆尽,逐渐由武昌到黄州及麻城一带,人心惶惶。众人考虑远远地逃跑。当时,王家十三世王一㯳 字 慎懐公,时年才十九岁说到;我等财银都在此处,若一出门(逃跑),此铺不属于我欸,要想法守护保无虑。因此,他们财产幸运的保存下来了。

这个,也算是他们王家在后来几百年兴旺发达的第一桶金吧!

旧时汾人外出经商全靠步行,万里迢迢,跋山涉水,悠悠驼铃,在荒凉的天地间回荡,伴着他们走过了风霜雨雪,也走过大漠孤烟。为了生活,他们走南闯北,经历了无数个风吹日晒,历尽艰辛。他们来到异地,并通过其长辈的关系,在商号里开始了学徒的生涯。他们学会计算,心算,并且了解了许多当地风土人情,学会了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逐步又精通了经营管理。最终将各地的物资运到另一个地方,让人们互通有无。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壮大了他们自己的财富。

演武镇前人靠着中国农民骨子里就有的勤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加之他们天生就具备冒险精神,胆大、心细、而且具有超前意识,以及诚信、待人宽容,因此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据老辈人讲演武清朝康乾盛世时期,那些在外为官的、经商的,在每年回家省亲的时候,载有金银财宝的骆驼队和“骡驼轿”(备注1)就有里数来长。

载有金银财宝的骆驼队“骡驼轿”就有里数来长

旧时做买卖的骆驼队

旧时做买卖的骆驼队

旧时做买卖的骆驼队

“骡驼轿”

这个在当时还不发达的年代来说是相当气派,相当吸引人们眼球的,故当地有人们说;“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疙瘩上”。还有一说;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西南上”。

由此,逐步奠定了王家在演武数百年来的辉煌,同时也将演武古镇打造成了汾阳东部地区的一个商业重镇。成为了这一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演武旧街道寺庙平面图

图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笔者在古镇南北街上开的贸易货栈。

回头再讲述一下古镇上的老街道。据演武上年纪的老人讲述,关于演武的街道,还有一个传说:先有梁坊口,后有白家街。

据说梁坊口就是原来演武从土地庙往西,梁秀、梁瑞生家和郭启富、郭启贵家那里往北,通往演武古镇北门处南北走向大约有一百多米的一条街。而白家街是疙瘩上原来汪桂林家往东,东西走向大约有七八十米的一条街。

据考察,梁坊口,演武姓梁的人倒不少,但白家街,姓白的好像还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一点儿资讯。这两条街可能是更早些时期的街道。这个传说还有待于今后继续考察论证。

演武老街道也不是太长,那时候的正街人们普遍叫南北街,大约三百多米的南北正街横亘在古镇村庄中北部的东半部,南北呈丁字形。

北头丁字一横是东西街道,也是正街(前街),北头一竖头顶上是土地庙,南面一竖头顶到十字街,十字街连接的南面,就是有名的疙瘩上了。

而疙瘩上还分前疙瘩,后疙瘩。前疙瘩就是现在人们称呼的疙瘩上,那里有王姓家族的几处规模壮观的四合院。后疙瘩就是十字街西南面,原来大队部,敬老院那里,那里也有王家的几处四合院。

从南北正街南边点往西边有一条路是梦楼街,梦楼极街再往西就是王家祠堂,还有前街,后街,石桥街,洋井街。

而在南北正街的北中部路西还有一条有意思的小巷,当地人们叫裹芦段巷,但不知道为什么叫裹芦段巷,是否是该巷路北有一个叫做王洪義的人,那时候人们叫他二裹芦,因此,该巷的名称由此而来。

最南部人们叫做南演武,南演武中间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西边通往东西堡庄,东边通往小官道(小官道,旧时通往平遥,晋东南,河北,山东的一条古道),还有几条不太规则的小街小巷。

那时候古镇的街道也不是很宽,大约有一丈多宽吧,但是各种店铺林立,你看吧!什么大小百货店,日杂五金店,什么铁匠铺,中药房,修车行,屠宰场,旅店客栈,大小饭店,木匠铺,烧饼铺,纸扎房,旧货店,米面店,粉房,豆腐,粞油房,酒房,醋房,榨油房,还有毛皮店,染衣坊,裁缝铺,理发馆,学堂武馆在南面。

到了清朝中叶后期,演武古镇的商业字号达到了二十多家。

他们经营项目大到钱庄票号,小至烟酒、绸缎、黄烟、茶叶、白布、黑纺丝、剪刀、梳子、木碗、针、绒线、火镰、杓、纽扣等。其经营项目“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各个字号讲究信誉,诚恳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据一些老人们说,旧时顾客进店,店员一定站立接待,笑脸相迎,每问必答,百挑不厌,绝对不准坐着接待顾客。或在顾客面前吸烟,打哈哈。顾客购买量稍大,店员可肩背手提,送货到家。

下面是清咸丰、光绪年间演武古镇的各个商号:

寿圣寺社、东奎星社、西奎星社、文昌社

義锦當

萬和長

萬源泉

復盛公

同元聚

義慶坊

日典德

玉盛合

协義公

義典泉

裕馨和

德顺和

三盛永

達顺長

大興成

興盛魁

雙盛和

源逺居

元隆泰

玉盛成

德盛長。

其中,不乏部分百年老店。

后来还有万盛楼(李希胜家),万源全(刘德成家),万义和(是否是招贤村的)等等。

  老街道上经常还有一些行商,锵菜刀磨剪子,补锅钉鏊子,修理卜落簸箕,上锣,钉盆修碗的,劁猪,煽羊的,算卦,相面的,还有专门卖炭的,修圪卷则(牲口干活带的一种东西),打磨的,还有卖狗皮膏药的,有时候还有一些马戏团,表演魔术,杂技,气功,武术,当然,外地的乞丐,要饭的也是少不了的。

  不过,老街道也是和四合院一样,也都是渐行渐远,大都是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总之,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一些有价值,或者无价值的老东西,还有一些无形的老东西,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也是渐行渐远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留下的只能是一些模糊不清淡淡的回忆了。

(备注1)“馿驮轿”;外形和过去的马拉轿车一样,只是没有车轴,车轮,车辕。下边两边各有一个方孔是插轿杆的,深红色,两侧各有一个花格小窗户,轿顶有油布粘钉,预防下雨,轿里面有坐板。笔者八九岁时随我继母到她一个王姓本家那里看虫吃牙时候,在那户人家大门洞里看到过,可能是文化革命时候,破四旧捣毁了。

而关于“馿驮轿”旧时北京人还有一段顺口溜;“山西人驴驮轿、山东人大被套、河北人瞎胡闹”。这是说过去外地人来北京学徒,学手艺或是学买卖。几年过去,出师了,回老家探亲。由于山西、山东、河北三省人的性格不同,因而遭遇不同,回家时的风光程度也不同。山西人能吃苦,性格又节俭,所以攒下了一些钱,能够雇一乘由两头驴驮着的小轿,体面地回归。山东人虽能吃苦,但性格倔强,容易得罪人,没攒下多少钱,但是总算还背回一套挺大的行李,没白混。河北人就惨点儿了,什么都没攒下,瞎胡闹了。

旧时“馿驮轿”

延伸阅读:那时候古镇逛庙会;

人们生活的点滴需要记忆,社会发展需要记录历史。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传承,遍布城乡各地的集市庙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传承代表见证了每一个时代的繁荣兴旺以及衰败消亡。这个就是各地集市庙会至今存在的意义,因此,各个时期的集市庙会展现给人们的本来面目是大大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各个时期人们对于集市庙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有句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庙会集市也是一样的,各地有各地的风情民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造就了各地庙会集市的大不同。

走过繁华,走过喧嚣,经过贫穷,经过宁静才能体会到一份从容的可贵,也才能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我们汾阳市演武古镇地处太原盆地的中西部,汾阳市,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文水县的中部。

古镇面积不算太大,一条三百多米的南北正街横亘在古镇的中间,道路两边各种各样的店铺林立。什么铁匠铺,中药房,修车行,旅店客栈,大小饭店,木匠铺,纸扎房,大小百货店,烟酒水果店,日杂铁器店,牲畜屠宰场,生肉熟肉坊,蔬菜店,米面店,还有当铺旧货店,皮毛店,染衣坊,缝纫铺,理发馆,学堂武馆在南边。银匠铺,锡匠铺,粞坊,粉坊,豆腐坊,醋坊,酱油,白酒坊,等等等等店铺作坊分布在古镇各处。

其中不乏百年老店。比如;万盛楼,万义和,万源全等等。

不过世事沧桑,可惜有些东西已经是纸上画饼了,只留下一些美好模糊的记忆了。

演武古镇全年六个大型庙会(备注),其中四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九的庙会是民国后期解放以后新温下的庙会(新温下,指的是解放以后由31村联名新请下的庙会)。如果遇到润月有庙会,那就还要多一个庙会)。

汾阳部分村庄庙会日子

每个月每逢二,六,九日是古镇赶大集的日子。

二,六,九日是古镇赶大集的日子

你看吧!一到赶庙会的日子,南来的北往的,东来的西去的,有拉骆驼骑马的,有坐轿车骑毛驴的,有推推车挑担的,还有步行背褡裢的,有老有少,有青皮大后生,有俊俏小媳妇,有留胡子老爷爷,也有小脚老婆婆;各种日用百货,衣服布匹,水果蔬菜,生鲜熟肉,各种农具,各种家具,骡马牛羊猪,鸡鸭鹅鸽兔,南货北货应有尽有。

特别是充斥于古镇各处的各种美味小吃店,铺,摊,更是吊起了逛集会人们的胃口。尤其是孩子们更是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寻着美味寻找美食,见了各种美味小吃一个个垂涎欲滴,口水直流。

其实,那个时候的商品,食品还不是那么丰富,六十年代吃食堂大饥荒刚刚过去,各种商品物质相当比较匮乏,不过比较前几年强多了。

这个时期的庙会,也是与时俱进,反映了当时人们经济方面的状况。

那时候庙会的一角

那时候,庙会上的美味食品是没有现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可是大多是人们自己手工加工,那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绝没有什么食品添加剂之说。

你比如;擦酥饼子,和油饼子,干面杠子(饼子的一种)枣饼子,油旋饼子,麻花。还有刀削面,长豆面,猫耳朵,揪片,河捞面,机器面。炸油糕,糯米凉糕,黄米枣糕。碗秃子,羊糊腊,猪头肉,平遥牛肉,牛杂碎,羊杂碎,还有人间最好吃的馿球马板肠。还有绿豆糕,草纸糕,穿心酥。芝麻糖,寸金糖,灌馅糖,豆麻糖。羊杂割,烩元菜,粉汤,豆腐脑,醪糟,各种时令蔬菜,水果。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粉条,粉皮,凉粉,旋粉等等等等,都是人们自己精心辛勤加工,真材实料,美味可口。

旧时庙会上三五分钱一根的冰棍

到了夏天清凉败火的雪糕和冰激凌也上市了。但那时候的雪糕与冰激凌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比的。那时候的雪糕叫冰棍。冬天人们将水坑里的冰块储藏在一个大大的冰窖里,到了夏天将冰块敲碎,放在方形的铁皮桶里,将也是用铁皮卷下的冰棍模型分别插到碎冰块里,每个模型里放上一根冰糕棍(那时候大多是用废了的竹帘上的竹子制作下的,或者是用回收回来的旧冰糕棍,小时候孩子们大多拣过那个冰糕棍,换取冰棍),然后再将混起来的三精水(开水、糖精、色精、香精)灌到模型里,好像一两个小时就成了。

而那个冰激凌也是挺简单有意思的。用一个稍大一些的木头桶,里面再套一个稍小一些的铁皮桶,两桶之间的空间放上小碎块冰块,将木头桶的中间分别硙(土话指用錣子錣眼)两个相同的眼,用比较结实的细绳子交叉套在铁皮桶的中间,两头从木头桶的眼里抽出来,来回拉动绳子,使铁皮桶在木头桶内的冰块中来回旋转,这样就将铁皮桶中间的糖水迅速冷却成为了冰激凌了。

那时候的冰棍与冰激凌虽然与今天的雪糕冰激凌不能相比,但那时候的人们*不高,况且,那些个东西好吃不贵,大多是三五分钱就能够买到,因此深得孩子们青睐。

旧时候庙会做买卖的挑着的美食担子

那时候庙会上别的物资商品,也大多是以农民生活、生产资料为主。

六十年代初中期那时候大型农业机械还没有。庙会上出售的大型农机具就是一些马拉大车。木头扇车,耕地的犁,平地的耙,播种用的搂。桌椅板凳,案板。还有马车上的配套,皮长套,马鞍,笼头,煞口,坐球,捆肚,圪卷则(牲口干活时候头上戴的一种东西),以及赶马车用的鞭子,装牲口饲料用的大草包。

还有各种柳编制品,卜离则(马车拉东西用的那种围则),大眼笼(一般装草料用的那种大型的笼则),卜蓝(一般做河工抬土方用的),笼则,草筛。还有用细柳编的盛放粮食米面的容器长卜落、园卜落、圪栳则、簸箕。还有大小铁皮水桶,木头水桶,掏茅用的大茅桶。

装粮食的布口袋,毛口袋。以及各种绳索铁丝。还有叉把,木钎,拉刮,推刮,扁担,各种农具木头把,各种扫帚。有切草用的大铡刀。大锄头,小锄头,铁锹,洋镐,铁耙,铁刮,镰刀......

家庭用品一般都有;铁锅,铁鏊则,铁火圈,撩盘则,锅套,爪利,勺子。缸碗瓢盆,沙锅,沙鏊,撩窝盔。还有铜脸盆,铜茶壶,铜汆则,铜瓢。锡灯盏,锡尿盆,锡酒壶,锡呡壶。银手镯,银项圈,银绳绳等等。

庙会上还有山南海北的耍魔术,玩杂技,练气功,以及跑马卖艺的表演。也还有,修盆的,钉碗的,掴锣锅的,钉掌的,劁猪羊的,牵着大公猪配种的,牵着大公馿配种的。加工竹蒸笼的,上箩的,还有箍桶的,修圪卷则,碓磨的。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的庙会就比较繁荣了。记得那个时候的庙会,那可是非常的壮观。到了逛庙会的日子,周边十里八乡,甚至周围平遥、孝义、介休、文水靠近演武的人,都有来逛庙会的。

庙会的前天下午晚上就有外地的商贩前来占地方号摊位。到了庙会的那天,一清早,就有各地的商贩和逛庙会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演武。

你看吧!中午到了庙会上满了人时,演武南北街上那真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道上的人们摩肩擦踵,人挤人、人挨人,好长时间都走不动。

庙会上的摊位都摆到了南边十字街头的周围街道上了,最北边摆到了后街的北边,也就是原来北边堡墙那里了(那里是骡、马、牛、馿、猪、羊以及家禽、鸽子等交易市场)。

那时候演武二掌柜汤二亲的擦酥饼子、陈四的碗托、二踹踹的豆腐、西堡庄的羊糊腊、董家庄的大米凉糕、康宁堡的贯馅糖、寸金糖、炕麻糖、古贤村以及平遥家的牛熟肉、郭家庄的醯油脱子等等食品。还有幸盖村的卜离则、大眼笼,韩家桥的柳编笼则,草筛,九支社的圪栳则、簸箕等等都是当时老百姓青睐喜欢的东西。

还有一些民间匠人,比如;香乐村的钉鏊子、钉锅的,康宁堡高师碓磨的,劁猪的,上达村西堡庄钉马掌的,师家庄二宝修圪卷则的等,都是当时庙会上的常人。

图片为旧时庙会上做买卖的经纪人(当地叫牙行,也叫“捏码子”的)

庙会上还有相面的,瞎子算卦(上达村人们叫二先生)的,看风水阴阳的,还有卖唱的。卖苦力的,挑水的,每担水一毛钱,挑炭的,你买下炭以后给你挑回家,也是挑一担一二毛钱。

再还有牙行 。

说到牙行,恐怕现在的孩子们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了吧!

牙行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好像是很少有看到的了,只是在电影电视剧中间偶尔能看到那个牙行在袖筒里面互相捏手指头的神秘镜头了。

牙行交易也叫哑交易,我们当地叫“捏码子”,一般不说话,有时说话也是模棱两可一般人不懂的。

其实,牙行也是一种时代产物,在旧时候主要是在乡村庙会牲畜交易中用运。牙行就是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评议价格,在双方之间讨价还价。

那时候牲畜就是当时庙会上的高档商品了,农家人买卖比较慎重,因此会通过牙行互相讨价还价。卖方不至于卖的价钱太低,而买方也不至于当冤大头。而牙行正是通过从中间穿针引线讨价还价来操作这个买卖,从中赚取自己的佣金。

那时候逛庙会在牲畜交易市场上就经常可以看到牙行的身影。小时候也不懂什么,只是看到牙行与买卖双方在袖筒里互相捏揣手指头,而口里面也不知说着什么,看到他们挺神秘,新奇的。

当时我们村里有一个牙行是一只手,高高的身材,挺直的腰身,经常是一身黑色中式衣服,头上罩一块白羊肚子毛巾。而他还饲养着一头大叫馿(公馿)给人们的牲畜配种。他的大叫馿有一身黑缎子似的皮毛,叫馿的鬃也是修剪得齐齐整整。馿的笼头上錣一个鲜艳的红樱,脖子上挂一串铜串铃。

每每到了庙会上,他便骑上他的大叫馿,一身黑黑的中式服装,摔着一只空荡荡的袖管。在那时候看来就非常新奇神秘的。叫馿跑起来脖子上的铜串铃叮铃叮铃,老远人们就知道他来了。到了庙会牲畜交易市场,他一劈腿,空袖管一摔就潇洒地跳到了地上。

当时在我们那一带牲畜交易市场上非常有名,而他与买卖双方捏手码子,因为是一只手他就在衣襟下面进行。

捏手码子;伸出大拇指代表一,大拇指头与食指头捏住代表二,大拇指与食指,中指竖起来为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来代表四,五指并拢代表五。大拇指与小指竖起来,其余三个手指头握住代表六。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一块代表七,人们也叫七捏捏,大拇指与食指叉开,其余三指握住代表八,也就是人们习惯代表八路军的那个手势,九比较简单,食指伸出弯曲下来就是九,也是旧社会人们代表阎锡山的队伍的手势(九勾勾,勾子军),戈都子(土话指拳头)代表十。

而据说专业牙行还有他们的行业黑国语(黑国语当地土话指黑话);“幺,按,搜,臊,歪,料,俏,笨,脚,勺” ,用这十个字音表示一至十。

而这种独特的交易方法牙行“捏码子”,大体上是先由卖方与牙行先“捏码子”,具体是双方分别用自己的左手拉住自己的右袖口,将右手缩进袖筒,双方袖口相对,两只右手相握,在袖筒掩盖下捏码子也就是讨价还价。天气炎热的时候就用一块毛巾或者布掩盖住双方的手。双方谈妥以后,牙行再与买家捏码子,反复多次,直到双方满意为止。这个通过牙行捏码交易也避免了双方因为直接对垒讨价还价而发生口角,也算是一种比较文雅的交易。而这种独特的交易方式让牙行这种职业充满了神秘感。

网络图片 旧时庙会上赌博的人们

而那时候的庙会也还有一些人想不劳而获,所以也有耍钱赌博的,丢色压宝的,三只手盗窃的。

那时候还听一些上年岁的老人讲,早先庙会上还有一种人,他们不卖东,不卖西,确是靠坑蒙拐骗讹诈人赚一些小钱的。

那时候的庙会上,就会看到一个人头顶一个小陶瓷黑罐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边走边喊;“一个钱沾沾,两个钱涮涮。”

一般当地的人知道底细就不会搭理他们,但有些外地人,或者是不知道底细好奇的人,以为是卖一些什么稀罕美食,就会掏出一个钱来品尝品尝。

于是,递上一个钱,那个人拿下头顶的小罐,神秘的揭开盖,让你去沾一沾。不沾不知道,一沾不得了,原来里面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美食,而是米田共,大粪,臭不可闻。

正想发作,身边突然又来一人,也是手捧同样一个黑陶瓷罐罐,口里叫着;“两个钱涮涮,两个钱涮涮。”

掏钱的人这才明白了,遇到骗子了,发作吧在人家地盘,况且那两个人横眉立眼,看也不是善茬茬(善茬茬方言指良善人)。

于是只好自认倒霉,掏出两个钱在那个黑陶瓷小罐(罐里装着水)里洗了洗手走人了事。

你说,这叫什么事?

网络图片 旧时候的叫花子。

而那时候的庙会上还会有一些山东,河南,安徽那边过来逃荒的,还有本地的一些叫花要饭的。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个叫花子,好像是我们村庄北边不太远的一个村子里的,人们叫“假(贾)四少”,当时大概也有四五十岁左右,浑身褴褴缕缕,花白的披肩头发,乱糟糟,脏兮兮,上面粘了不少的茅草,用一根打狗棍挑着一卷同样是脏兮兮的行李卷,差不多每个庙会都能看到他。

网络图片 旧时庙会上逃荒及一些艺人晚上洒身之处

每个庙会上总之是各色人等都有上场。
总之,庙会上各种物质商品物尽其用,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真正是代表了当时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旧时庙会上赶骆驼的买卖人

前面文章中曾经说过,我们汾阳当地人好朋友,好面子,什么都想看好看。但是有时候又囊中羞涩,我们当地有句俗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是有些人往往好朋友,爱面子,好排场。所以出现了一个令人可笑也是无奈的小故事。

曾经辉煌 现落寂破败了的王家大院。

那时候我们演武古镇有一个姓王的人,老王家也曾经是我们古镇富裕人家,后来世事难料,家道中落,成了老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老王交游甚广,爱朋友,好面子,爱好看,还爱吹嘘。因此,人们叫他“二滑捣”。

这一天,又到了我们古镇庙会的日子,老王“二滑捣”早早地就在庙会上溜达起来了。东瞧瞧,西看看,呼朋友,叫弟兄,招呼朋友们中午去他家吃饭。

老王“二滑捣”家住在一个破落的四合院内。正房另有人住,“二滑捣”住的是两间西房,北面一间是起居室,堂屋里是厨房,兼客厅吃饭处。迎门摆一支红木八仙桌,八仙桌上首,是两支红木太师椅,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支红木大迎凳。做饭灶台就在迎面靠上首墙壁处。房屋门是农村常见的木板门,锁门是铁搭搭,用锁头锁上以后,中间也可以塞进两个拳头。在门缝上一望,堂屋里一览无遗。

庙会上人们兴致勃勃,卖东购西,看看日头将近午时,人们也不免饥肠辘辘,想到老王盛情相邀,几个朋友便相跟上,买了一些礼品,一同去到老王家吃中午饭。半路上,又碰到几个也是拿着礼品去到老王家的朋友,便一并相跟上去到老王家。

到了老王“二滑捣”家的四合院一看,四合院门大开,院子里清水洒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看来老王“二滑捣”是为了招待客人,下了一番功夫的了。

但到了老王“二滑捣”家门口一看,却是铁将军把门,“二滑捣”没在家。朋友们问正房的人家,人家说,今天,老王早早地就在堂屋厨房里忙碌开了,想必是到了庙会上寻找朋友们来吃饭的了吧!

朋友们过去推开老王家门,从门缝里往堂屋里一看,可不是,窗明几净,灶台上的锅笼里热气腾腾地冒着蒸腐乳肉香喷喷的气味。八仙桌上也是摆满了盘盘碟碟,而且,都是用碗扣得严严实实,里面也不知道是什么美味佳肴。八仙桌边上还有两个酒瓶,也已经掀开了口,旁边还放着几个青花瓷酒盅,筷子摆的整整齐齐。

望着一桌子美味佳肴,闻着锅笼里飘来的阵阵腐乳肉香味,朋友们不仅更加饥肠辘辘,垂涎欲滴,但就是不见老王之面。

等了不少时间还是不见老王“二滑捣”的影子。看看午时三刻已经过去,朋友们更加饥肠辘辘,看这个情况,不知道是老王“二滑捣”有什么特殊事情绊住了腿,恐怕是一时三刻回不来了。于是朋友们议论了一番,没有办法,便无可奈何的各自投奔了各自的亲戚和其他朋友家去吃午饭。

朋友们在各自亲戚家中吃了中午饭,休息了一个时辰,到了下午庙会上,朋友们才见到了老王“二滑捣”。

远远的一见,“二滑捣”就指着朋友们埋怨道;“哎呀!你们是怎么搞的,我今天早早的就准备了一桌子美味佳肴,还有我们这里的老汾酒,准备好好招待你们,咱们一醉方休,谁知道后来我在庙会上左寻右找,也没有找到你们,害的我一桌子美味佳肴一个人享受不了,都浪费了,真可惜!”

朋友们见到了老王“二滑捣”,也正要申诉怨气,一听见“二滑捣”这一篇吹嘘大论,一个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了。

原来是老王“二滑捣”爱面子,爱好看,爱吹拍。但囊中羞涩,兜里掏不出钱来,才想出来下面这个无奈,又有点可悲也有点可笑的点子。

原来他今天早早的起来,清水洒院,将院子里外,堂屋上下打扫的干干净净,将盘盘碟碟摆满了八仙桌,但盘子里都是空的,盖着碗严严实实,从门缝里看,究竟也是看不清楚。八仙桌上的酒瓶子里,也是灌的凉水。

就是在蒸笼里,摆放着前几天吃剩下的半盅盅酱梅肉,一锅开水热气腾腾,蒸的半盅盅酱梅肉满屋子香味浓浓,香气飘飘,令人垂涎欲滴。

蒸的半盅盅酱梅肉满屋子香味浓浓,香气飘飘,令人垂涎欲滴

这真是爱面子好排场爱好看,害苦了人。不过也亏老王“二滑捣”能想出来这个无奈又可悲,又有点可笑的臭点子。

总的说来,看看现在庙会上的东西,倒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可就是没有那时候赶庙会的那份热切期盼了。

(备注)1977年 汾阳县革命委员会印发布告,将全县43个大队107个庙会,集会统统关闭,取缔了农民的自由市场和城乡物资交流庙会。

(六) 古镇老坟墓 碑楼 牌楼:

我们演武古镇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前战国时期七雄之一魏文侯时期的招贤馆演武厅说起,至今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况且,我们古镇以前是山西母亲河汾河的故道,汾河原来因洪水泛滥,经常改变河道,现在我们当地的磁窑河就是原来汾河的故道,直到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汾河再次东徒平遥境内,磁窑河才占据原来汾河故道南下孝义归入汾河。

汾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出来的达官贵族,富豪乡绅也是不少,其中虽然没有太有名的人物,可是从当地的众多四合院,楼院,以及地里的坟墓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从我们村庄的土地地名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历史地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方面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是自然环境变迁的见证。

其不仅传达着重要的地理信息,也承载着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常见于各种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之中。也特别存在于古村落、古城镇、老街道的称谓当中。当然也存在于古村落流传下来土地上的老坟墓称谓上。

这些地名原先用字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及先人对此地的地理认知和情感,可以说,历史地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因此也可以说各个地方的土地名称成了当地对于以前历史的重要见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先人们对于此地的地理认知和情感的载体。

首先,我们演武村和唇齿相依的招贤村就是数千年来,承载了当地以前历史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流传下来的(当地传说;先有招贤馆,后有演武厅)。

再比如,我们村庄磁窑河东有红胡子茔(茔,我们当地指墓地),村东北面有田茔,村庄西边有东王茔,西王茔,何茔,两碑,臭草茔,村庄东南有九老爷坟,而且还有和尚茔,特别是村庄正东面有道碑,八碑,牌楼等等的地名称谓。

这些个地名的称呼,想来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些或美丽、或慈惨、或简单、也或复杂的故事传说。

演武王家在田茔的老坟墓

最著名的就是村庄正东面的牌楼(牌楼顾名思义就是有牌楼的地方),道碑,八碑。那些地方都是清朝时期演武王家的坟茔地。

据演武王家王福中先生生前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牌楼上,也就是村庄正东四五华里大道路北,我们当地叫牌楼的地方,还有许多拆除了看坟墓房屋的石头构件砖头堆,但是牌楼已经没有了。

据他说那是演武王家在清朝时期皇帝敕封修建的表节牌楼。而王福中老先生的先祖(王帮谦夫人)在演武前街上也曾经有过一座皇帝敕封修建的表节牌楼。

网图 旧时达官贵族以及富商大贾们坟茔牌坊 当地叫牌楼

在村正东面三四华里的地方,道北面我们当地叫道碑,道南面叫八碑的地方,那里都是清朝时期演武古镇达官贵族以及富商大贾们的坟茔地,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记得道碑(当地地名)上路北面还有两个碑楼,造型别致,全国罕见。

笔者留意了许多电影电视剧以及许多老照片上均没有发现相同此碑楼的影像。

那两个碑楼高大辉宏,雄伟壮观,它坐北朝南,差不多有五六米多高,四方形,直径有一米多宽,下面是差不多一人高的石头碑座,一色青石板造就,龟座檐顶,雕刻精美,碑体内是空的,碑身正面刻有清朝乾隆、道光皇帝诰赠演武王家巡抚,道台,布政使等字样,字迹优美,遒劲有力。

网络图片 两个碑楼高大辉宏,雄伟壮观,它坐北朝南

我们小时候掐野菜避雨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玩耍的时候还爬进到那个高高的碑身里,里面坐上四五个孩子还是绰绰有余。

下面一段文字是郭述鲁先生发表在汾州乡情2012年第一期《招贤村、演武镇的历史由来!》中的一段文字:演武王姓居多,晚清时高官不少,在村东三里许的王家坟茔地头,就曾有八通神道碑,碑高丈余,龟座檐顶,全由青石镌成,刻有大清道光敕封巡抚、道台、布政使等模样。时值1948、49年,我属髫龄,识字不多,多次玩耍至此,因碑刻字迹优美,常常用手摩抚,留在了模糊的记忆中。至于这些高官是考取的,还是捐授的?无从考证,不得而知。据老辈人说每年省亲时节,载以财富的骡驮马队长有里许,这在旧社会是相当吸引眼球的,故有罗城、小相也不如演武一说。

道碑路南面是八碑(当地地名),八碑,顾名思义是有八个碑,而且八碑上的碑楼据说比路北面的碑楼规模还要更加高大雄伟。也是整个青石板建造,龟座檐顶,也是清朝皇帝诰封,敕封修建。

顾名思义是八个碑,而且八碑上的碑楼据说比路北面的碑楼规模还要更加高大雄伟

据上了年龄的人讲述,八碑上大多是清朝中后期演武古镇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太原等地为官以及他们的眷属们的坟茔地。八碑坟茔里石人,石兽,石头供桌星罗棋布。

据附近南边村庄里上年岁的老人说,八碑上的那些个碑楼高大巍峨,晴天的时候,离八碑碑楼七八里地的地方,还能够看到那些个高大雄伟的碑楼。

八碑坟茔里石人,石兽,石头供桌星罗棋布。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我们当地磁窑河上的水利枢纽(当地叫公路桥) 以及各种原因(备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候,就已经留下路北两个牌楼了,到七十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兴修水利,剩下的两个牌楼也是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可能是都拆除修建了桥梁涵洞了。

而且,据上了年岁的人讲述,早以前我们当地西南上西楼院的一个主人的内眷去世以后,水陆道场,音乐响器,旗旗号号,独龙杆架棺,全部官家执事,这个在当时当地也比较罕见。

而更加特别的是,为了不让去世的内眷棺柩见到太阳,而用运的是“连茔(阴)站”。

“连茔(阴)站”就是从院子里灵棚处开始,至坟茔里差不多有四五华里的道路上,全部用木料支棚,上面用布封顶,一路上不让见到太阳。

你说,那是什么样的气派,一般的富商大贾,一般的官员也没有这样的势派,据说主家是在南方那个省当巡抚,布政使什么的官。

而且,据老辈人讲在每年回家省亲的时候,载有金银财宝的骡驼轿(备注)就有里数来长。这个在当时还不发达的当地来说是相当气派,相当吸引人们眼球的,故有人们说;“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疙瘩上,西南上”。

我们小时候,依稀记得八碑那个墓地里树木参天,地里均是七八尺,或者更高的土堆。而且一人多深的土坑遍布地里。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盗墓所为吧!村庄西边东王茔也是如此,甚至更加厉害,差不多有一丈高左右的土丘也是遍布地里,直到后来我们生产队在那里陆续开展平田整地,才将土地整理平整。

而据上了年岁的人讲述,在西王家茔,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坟墓的主人就有七八个陪葬的女人,想必这也不是一般的官员绅士,一般的富商大贾。肯定是一些大官,或者王公贵族什么的坟墓。

还有村庄磁窑河东面的红胡子茔,那个时候是我们生产队的土地,我们在那里劳动,也经常发现有一二十斤重的墓砖,而且还有碎了的墓碑,石兽装饰等。据演武王家的后人说;他家一位在清朝时候的先祖,很有文采,况且为人豪爽,因为胡子有点发红,因此,江湖上叫做红胡子,去世后葬在那里,所以叫做红胡子茔。

还有村庄东南面,我们称之为小官道出来的九老爷坟,我们只知道是叫九老爷坟,但不知道是什么老爷。 而附近还有和尚茔,据说是原来我们古镇圣寿寺和尚的坟莹。

还有村庄西边的东西两碑两个地方,都是有话题的坟茔,只是我们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中的所以然了。

因此,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坟茔绝对不是一般贩夫走卒,普通老百姓所建,定是一些达官贵族,富豪乡绅所建。

从中不难看出演武王家在清代的“皇恩浩荡”以及在乡间的飞黄腾达,也不难看出演武古镇曾经辉煌的过往。

古来将相何其多,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过,不管普通也罢,豪华辉煌也罢,到现在都是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

正如红楼梦好了歌所说道;“古来将相何其多,荒冢一堆草没了”。

(备注)公路桥:公路桥位于汾阳市演武镇南开社村东之汾、平公路交界处。建于1956年,由当时省水利局设计,汾河管理局施工。桥带闸呈东西方向,横跨于磁窑河上,总长56米,桥面宽7.6米。桥下设九墩十孔,西侧第一孔(九支渠进水闸)宽为4米,其余每孔宽4.5米;桥墩厚1米,用青石砌筑,石料基本皆为墓地石桌。

网络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汾平公路磁窑河上修建的水利枢纽(我们当地叫公路桥)。

一个想法:如果什么时候公路桥改造,那些修建公路桥的石料(好些个庙碑、碑楼碑志、墓志铭等等)就会重见天日,而有关演武古镇的一些历史资料是否也会重显于世。

接下来欣赏 沧桑古镇话演武(三) 古镇杰出人物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