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影事丨从李小龙离世,到邵氏嘉禾告别时代

香江影事丨从李小龙离世,到邵氏嘉禾告别时代

首页角色扮演风月奇谈更新时间:2024-04-29

接上回,邵氏也在李翰祥的带领下,来到了充满*的“风月”时代......

回归邵氏的李翰祥果然不负厚望,1972年执导的头炮《大军阀》广受欢迎,同时开创了“风月笑片”类型。

仅1972、1973两年,李翰祥便拍了《大军阀》《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五部电影,票房合计过1500万。

虽然单片票房不及李小龙的电影,但总算以量取胜。

1973年7月20日,32岁的李小龙猝死在情人丁佩家里,震惊世界。

当时他正在为嘉禾拍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上一年拍摄的《龙争虎斗》也晚于美国,年底才在香港上映。

虽然《龙争虎斗》全球票房破2500万美元,但在香港却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超过。

失去李小龙的嘉禾似乎前途暗淡,邵氏松了口气——至少他们认为嘉禾短期内无法再对自己构成威胁。

可事实恰恰相反,李小龙逝世还不到一年,嘉禾便再度风生水起。

原因嘛,依然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又将一位票房天王拱手让给了邹文怀——

这位就是邵氏旗下鼎鼎大名的“冷面笑匠”,后被称为第一代喜剧之王的许冠文

许冠文原本是无线电视《双星报喜》的节目主持人,后被李翰祥提拔当了《大军阀》男主角。

凭《大军阀》成名后又主演了《一乐也》《声色犬马》,那时的“李导许演”就是邵氏的金字招牌,票房口碑皆好。

而许冠文一直有向编、导、演路线发展的想法,他把自己编写的《鬼马双星》剧本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摄并平分利润,却吃到了闭门羹。

一向“独裁”的邵逸夫根本不容许属下提如此非分的条件,当下就以剧本太差为由拒绝许冠文。

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恰巧弟弟许冠杰签约嘉禾,邹文怀又求贤若渴,答应帮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许冠文立马来投。

1974年10月,由邵氏制作许冠文主演的《声色犬马》刚下档不久,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

影片针对香港人的好赌心理,加上用本土粤语俚语编织笑料(邵氏拍的都是国语片),既迎合观众口味又具讽刺意识,自然大受欢迎。

《鬼马双星》最终斩获625万票房,超过当时所有的对手。

之后许冠文又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四部喜剧电影,全都是当年度的票房冠军。

而且《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更是接连打破香港票房纪录,还打入了国际市场,风光无限。

在看到《鬼马双星》创纪录后,邵逸夫又追悔莫及,更被同行嘲笑“捉到鹿不懂得脱角”(做事不懂变通不会把握时机)。

邵氏一直以来都是奉行「大片场制度」,公司会要求导演、演员签数年合约,合约期内不能去外面接戏,并且对工资进行限制,而创作权拍摄权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几个高层手上。

这样的“独裁”制度根本留不住李小龙、许冠文这种需要平等独立的天王巨星。

(许冠文在邵氏一部电影片酬是2000美金,而《鬼马双星》他分得利润有几十万)

另一边的邹文怀则是奉行独立制片,与导演、演员是合作关系,而非雇佣,且电影利润都会与演员分账。

像许冠文这样有创作能力和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嘉禾还会资助其办公司拍片。

比如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包括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等,都是嘉禾的“卫星公司”。

他们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和决策权,嘉禾基本只监督影片预算和拍摄进度。这样一来,大批人才尽皆归于嘉禾。

1980年,邵逸夫正式接管无线TVB,邵氏宣布不再制作电影,事业重心转向电视业。

这一年,成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弟出马》成为了票房冠军,背后投资的嘉禾则成为了影坛霸主。

香港影坛也进入了成龙的时代。

1987年,无线与亚视*得难解难分,邵逸夫无法分身,便宣布停止所有的电影拍摄。

纵横影坛几十载的邵氏影业,正式画上句号。

嘉禾虽是霸主,但也不得不面对如黄百鸣的“新艺城”、向华胜向华强的“永盛”等新生公司的冲击。

1997年,嘉禾二当家何冠昌去世,造成了股权风波等一系列变故,也导致了成龙出走寰亚。

随着港片的黄金年代逝去,嘉禾面对的困境也越来越多。1999年嘉禾因财务问题清盘*,2007年被内地橙天娱乐以2亿港元收购。

邹文怀自此退隐江湖。

2014年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

2018年邹文怀去世,享年91岁。

如今,我们只能在一段段的胶片中回顾那段辉煌的、双雄争霸的香江往事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