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宣布,庞各庄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成功进入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家住大兴区庞各庄镇86岁的老党员栗有三喜出望外,作为庞各庄历史上“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耍骨头)的第四代传人,项目的确立让老人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为之吃苦受罪的行当终于列入了非遗,传承给了后人。
从“留养居”走出的最后一个人
牛骨杂耍技艺(耍骨头)的第四代传人栗有三
说起庞各庄留养居丐帮“耍骨头”技艺,就不能不提跟这里有密切关系的一位清朝廉吏,他就是乾隆年间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方观承在任二十年中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乾隆赞曰:“原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宣力畿辅二十余载,懋功勤劳,其身后每深轸念。”
一代名臣方观承堪称能臣、廉臣。方观承体恤民情,功绩卓著,就是他建了留养居。《庞各庄镇志》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方观承为庞各庄建留养局一所,供乞丐、逃难者居住,相当于现在的社会救助站,地址在庞各庄镇南端路西。有正房五间、院落一所,门楣书“留养居”三字。因年代久远现已无存。
方观承建立的留养居遍布直隶,共计五百六十一处让无家可归的鳏寡孤独和因患残疾的弃童有了安身之所。留养居规定“自十月初一起,至次年三月初十止,残、老、病、孤者可常年收养,日供粥两次,佐以盐蔬”,留养局作为赡养贫民之所,条奏得旨允准,方观承著有《养局案记》一书,对直隶省内留养居局的分布,赈济杂民情况详加介绍,成效十分显著。
位于庞各庄镇原团结村南侧的留养局,就是这561处中的一处。旧时的留养局归当地商会派人管理。丐帮牛骨杂耍技艺传承人栗有三,就是从清代留养局里走出来的最后一个人。
70年前,从庞各庄“留养居”里走出来的最后一个苦孩子栗有三说,在早年间这丐行也是360行中的一行。那么“牛骨杂耍”的称谓过去是没有的,它是现代人用的规范说法。老前辈代代都称为“耍骨头”。而且丐行也是有门有派有师承的。他们的手艺自己本行的说学逗唱,全是靠师傅口传心授的。一般手持牛骨连说带唱的那应该是门里出身的“正规军”,其余不说不唱的就是散兵游勇了。
据老人说,平时小叫花子的装备就两样手里那对牛髀骨和一根可以用来轰狗的打狗棍。各地风俗中还有请丐帮帮助大户人家出殡后焚烧死人的衣服、枕头和秧榜(讣告)等沾有晦气东西的善后工作,人们认为花子们的命都硬不害怕,同时他们也能从主人处获得一些报酬。
丐帮朱家门与“耍骨头”
据长期研究大兴本土文化的专家、此次申遗项目的撰稿人孙英才先生介绍,庞各庄镇历史悠久,由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所建“留养居”收留孤、残,从而衍生的庞各庄丐帮,流行几百年的牛骨杂耍技艺在当地很有影响。
孙英才介绍道,说起庞各庄的牛骨杂耍技艺,可以追溯到丐帮朱家门的农民皇帝朱元璋。他从小贫寒,给地主放牛,一年下来,入冬牛肥了,地主*了牛,以不养闲人为借口把朱元璋逐出家门。朱元璋见两块牛前髀骨,状似扇,拿起来很趁手。就自己留了下来。每日双手持两块牛骨,见景生词、随编随唱,沿街行乞。后来又曾得到过两个叫花子的帮助。朱元璋称帝后就重赏两个叫化子,并赐“杆子”下坠彩穗,将自己所用牛骨一并赠与他们。这御赐的两块牛骨上配以“左手六,右手七”共十三个小铃铛。据传当时赐给的是金铃铛。十三个铃铛代表明朝的十三个省,持此物走遍全国均为合法,相当于通行证了。明朝政治中心北移到现在的北京,这些朱家门丐帮也大量北上,到京城讨生活。所以北京周边丐帮,以朱家门“手持牛骨”说数来宝的居多。
老舍笔下《茶馆》里的大傻杨,就是当时四九城里的花子,与郊外花子吆喝起来有区别。摘两段大傻杨的活;“大傻杨,打竹板,一来来到大茶馆。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文武官,有一宝,见着洋人赶快跑”“外国货,堆成山,外带贩卖鸦片烟”……
解放以前,庞各庄“留养居”丐帮要碰上谁家盖房正上梁时,他们会见景生情这么唱:“盖房正逢黄道日,上梁恰是紫微时,眼看华堂盖完毕,东家千万别小气,赏碗热粥不嫌稀……”遇上贺寿的人家这么唱:“听说太爷今古稀,贺寿晚辈来的齐,虽说未见寿星样,定比太白金星强,金星强,金星照,百岁高龄要达到,定能到,牛骨敲,太爷赏个大寿桃。”
孙英才说,数百年来由于庞各庄建有留养居这样的固定居所,自然被耍牛骨的天下第一帮“朱家门”所占据。数来宝这种技艺早年间流行于我国北方,本是民间乞丐的一种乞讨方式,讲究即兴口头创作,演员拿着牛髀骨打节拍,看见什么说什么。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比如:“要打架,奔正东,一对一个,你稀松;要打架,奔正北,一对一个,你白给……”
唱数来宝的乞丐经常围着本(商)家说赞扬的话,并向本家讨赏。数来宝还可以用来表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白蛇传》、《单刀会》。将原本是乞讨手段的技艺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在今天,单纯的数来宝表演已经不多见,它更多的是被融入到相声表演之中。
“牛骨杂耍”已经传到第五代
早年间,老百姓都称敲牛髀骨扇的乞丐为“花子”。当年的大兴县人少地多比较富庶,再加上又建有救济性质的前朝“留养居”,本乡和外乡的乞讨者便纷至沓来。这个项目中记录在案的庞各庄镇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传人就有:一代张瘸子、二代刘振坤、三代张万庆(此三人己故)第四代栗有三、第五代栗国民。其中这第四代传人栗有三今年86岁。他原为房山下英水村人,年少丧父母十岁时沿途乞讨来到庞各庄留养居与这里的两位残疾师傅相依为命并将其送终。解放后他表现突出,入党、历任村主任、党支部*还当选过劳动模范。
据栗有三老人回忆,他住在留养居时会“耍骨头”的有五、六个人。能出单时就一个人上街抓活,遇有红白喜事买卖庆典就三五成群组团团购去。他们的唱词无定规全部是触景生情,随唱随编。这才考验演员的应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