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嵕夜话之读史巜资治通鉴》第二卷之周纪(连载10)

九嵕夜话之读史巜资治通鉴》第二卷之周纪(连载10)

首页角色扮演古玄动天更新时间:2024-07-29

原文: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辛丑),尽昭阳大渊献(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靓王〔讳定,显王之子也。此复谥也。以谥法言之,谥法:敏以敬曰慎;柔德安众曰靖。靓,疾正翻。〕

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

卫更贬号曰君。〔显王二十三年,卫已贬号曰侯;介于秦、魏之间,国日以削弱,因更贬其号曰君。更,居孟翻。贬,悲检翻。〕

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秦伐韩,取鄢。〔春秋"晋败楚师于鄢陵",既此鄢也。班志作"傿陵",属颍川郡。鄢,音谒晚翻,又于建翻,师古音偃。史记正义曰: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有鄢陵古城。〕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索隐曰:系本曰:襄王,名嗣。今按系本即世本,司马贞避唐讳,改"世"为"系"。考异曰;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襄王十六年卒,子哀王立。哀王二十三年卒,子昭王立。六国表,惠王元辛亥,终丙戌;襄王元丁亥,终壬寅;哀王元癸卯,终乙丑。按杜预春秋后序云:太康初,汲县有发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皆用夏正,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諡,谓之"今王"。裴駰魏世家注引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按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彼既魏史,所书魏事必得其真,今从之。〕

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入见,贤遍翻。语,牛倨翻。〕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七没翻。恶,音乌,何也。〕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此一语,魏襄王以问孟子。〕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此语亦襄王问。〕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夫,音扶。〕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孟子此言,用周正也。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槁,音考,干枯也。夏,户雅翻。干,音干。〕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兴起貌。沛,普盖翻。浡,音勃。〕其如是,孰能御之?』"

三年(癸卯,公元前三一八年)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燕,因肩翻,注已见上。宋白曰:函谷关在弘农。地理志注云:谓道形如函,孙卿子所谓"秦有松柏之塞"是也。〕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宋初称王。

四年(甲辰,公元前三一七年)

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魚叟〉、申差于浊泽。〔败,补迈翻。索隐曰:修鱼,地名。〈魚叟〉、申差,二将名。索,山客翻。将,即亮翻。〈魚叟〉,音瘦,又疏鸠翻。"浊泽",年表作"观泽"。括地志,观泽在魏州顿丘县东十八里。〕诸侯振恐。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之。〔刺,七亦翻。〕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戍,舂遇翻;字从"人",从"戈",人荷戈,所以戍也。梁地南接楚,西接韩,东接齐,北接赵。〕守亭、障者不过【章:十二行本"过"作"下";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十万,〔说文:亭,民所安定也,道路所舍也。障,堡障也,隔也,塞也,所以隔塞敌人也。〕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事见上卷显王二十六年。夫,音扶。从,子容翻。洹,于元翻。〕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后汉志:卷县属河南郡,酸枣县属陈留郡。水经注:河水迳卷县北,又东至酸枣、延津,二邑皆河津之要也。卷,逵员翻。衍,以善翻。〕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从道,谓约从之路也。从,子容翻。〕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 〔人臣委身以事君,身非我之有矣,故于其乞退也,谓之乞骸骨。骸,户皆翻。〕魏王乃倍从约,〔倍,蒲妹翻。〕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仪罢秦相相魏,见上卷显王四十七年。相,息亮翻。〕

鲁景公薨,子平公旅立。〔諡法: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

五年(乙巳,公元前三一六年)

巴、蜀相攻击,〔巴,春秋巴子之国。蜀,蚕丛、鱼凫之后。华阳国志曰: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其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后巴与蜀为雠,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秦伐蜀,蜀王败死。秦灭蜀,因遂灭巴、苴,置巴、蜀二郡。史记正义曰:巴子城在合州石镜县南五里,故垫江县也。宋白曰:巴子后理阆中。扬雄蜀本纪曰: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户化翻。苴,子余翻。葭,音家。萌,谟耕翻。垫,音叠。阆,音浪。〕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陿难至,〔陿与狭同。汉书赵充国传注:山附而夹水曰陿。〕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说文:犹,玃属,居山中;闻人声,豫登木,无人乃下。世谓不决曰犹豫。一说,陇西谓犬子为犹,犬导人行,忽先忽后,故曰犹豫。又一说,犹豫,犬也,犬为人行,好先行,却住以俟其人,百步之间,如是者数四;先者,豫也,遂曰犹豫。犹,夷周翻,又余救翻。玃,厥缚翻。为,于伪翻。好,呼到翻。〕司马错请伐蜀。〔史记:重、黎之后,至周宣王时为程伯休父,为司马氏。错,七各翻,又七故翻。重,直龙翻。父,音甫。〕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伊水、洛水、河水为三川。秦后置三川郡,汉改为河南郡。班志,新城县属河南郡。括地志:洛州伊阙县本汉新城县,在州南七十里。隋文帝改新城为伊阙,取伊阙山为名。〕以临二周之郊,〔周分为东、西,故曰二周。〕据九鼎,〔昔夏禹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宝之,以为三代共器。夏,户雅翻。郏,音夹。鄏,音辱。〕按图籍,〔图籍,谓天下之图籍,周官职方氏所掌是也。〕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朝,直遥翻。周礼大宗伯注云: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也。人君昕旦亲政贵早,声转为朝。犹朝,陟遥翻。〕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翟,与狄同。〕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欲王,于况翻,又如字。〕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易,弋豉翻。〕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夫,音扶。长,知丈翻。〕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豺,徂斋翻。〕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彼,谓蜀也。〕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章:十二行本"四"作"西";乙十一行本同。】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周室为天下所宗,故谓之宗室。〕齐,韩之与国也。〔邻国相亲睦者,谓之与国。〕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并,必正翻。求解者,先与之构怨隙而今求和解也。〕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完,全也。言以兵伐蜀,十全必取也。〕王从错计,〔错,七各翻,又七故翻。〕起兵伐蜀:十月取之。〔取,言易也。易,弋豉翻。〕贬蜀王,更号为侯;〔贬,悲检翻。更,工衡翻。〕而使陈庄相蜀。〔相,息亮翻。〕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苏秦既死,〔三年,苏秦死于齐。〕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说,式芮翻。〕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因肩翻。相,息亮翻。使,疏吏翻。还,从宣翻。〕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哙,苦夬翻。〕对曰:"不能。"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鹿毛寿谓燕王曰:〔刘伯庄曰:鹿毛寿,人姓名;又曰潘寿。春秋后语作"唐毛寿"。徐广曰:一作"厝毛"。如徐广一作之说,当作"厝"。厝,音秦昔翻。清河有厝县。〕"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属,之欲翻,付也,托也。〕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孟子曰:禹荐益于天,禹崩,天下之人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索隐曰:人,犹臣也。谓以启臣为益吏。索,山客翻。〕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任,音壬。〕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按或曰一段事,与师春纪伊尹放太甲,潜出自桐,*伊尹,事颇相类,古书杂记固多也。〕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后汉书舆服志曰: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生,始有印绶,以检奸萌。周礼掌节有玺节,郑氏注云:今之印章也。绶,组绶。古者佩玉以绶贯之。汉承秦制,乘舆玺绶;诸王以下,印以金、银、铜为差,绶以赤、紫、青、黑、黄为差。印,信也,刻文合信也。绶,受也,转相授受也。三百石吏,铜印,黑绶或黄绶。王制:诸侯大国之卿,食禄以田计之,为三十二夫之入。战国之卿,食禄万钟,其僭差不度甚矣。汉制:三公秩万石,至于斗食佐吏,凡十六等。三百石吏,第十等,奉月四十斛。绶,音受。玺,斯氏翻。组,祖五翻。乘,绳证翻。奉,与俸同,音扶用翻。〕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顾,反也。哙,苦夬翻。〕国事皆决于子之。〔为后燕乱张本。〕

六年(丙午,公元前三一五年)

王崩,子赧王延立。

赧王上〔刘伯庄曰:赧,惭之甚也。轻微危弱,寄住东、西,足为惭赧,故号之曰赧;諡法本无赧字也。赧,音奴版翻。〕

元年(丁未,公元前三一四年)

秦人侵义渠,得二十五城。〔义渠,戎国名。按上卷显王四十二年,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是已得义渠矣。今又侵得二十五城,何也?盖先此秦以义渠为县,君为臣,虽臣属于秦,义渠之国未灭也,秦稍蚕食侵其地。今得二十五城,义渠之国所余无几矣。盖秦兼并诸侯,不尽其国不止也。左传: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谷梁传:苞人民、驱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无几,居岂翻。传,直恋翻。坏,音怪。〕

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续汉志,颍川郡颍阴县有岸亭。注引徐广云;岸亭,即岸门。括地志:岸门在今许州长社县东北二十八里,今名长武亭。败,补迈翻。〕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质,音致。〕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令,卢经翻。〕"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章:十二行本 "国"下有"虽小"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唯太子所以令之。"〔饬,整也,修也,治也。治,直之翻。饬君臣之义,言太子平将治子之僭王之罪也。明父子之位,言太子平当继其父哙之位也。令,力政翻,命令也,号令也。〕太子因要党聚众,〔要,一遥翻,要结也。〕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难,乃旦翻。〕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恫,它红翻,痛也。〕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将,即亮翻,又音如字,领也。邑有先王之庙曰都。或曰:都,邑之大者。北地,齐之北境也,盖汉千乘、清河、勃海之地。燕,因肩翻;下同。乘,绳证翻。〕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醢,呼改翻,肉酱也。〕遂*燕王哙。〔哙,苦夬翻。〕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古者天子之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七国兼并以强大,于时皆为万乘之国。乘,绳证翻。〕五旬而举之,〔十日为旬,五旬,五十日。〕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殃,咎也,祸也。〕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竹器也;圆曰箪,方曰笥。箪,音丹。食,祥吏翻,熟食也。浆,水也,酢浆也。笥,相吏翻。酢,仓故翻。〕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运,转也。言燕之民将转而之他国也。〕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书仲虺之诰之辞。徯,户礼翻,待也。后,君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拯,上举也,援也,救也,助也,音之凌翻。〕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其父兄,系累其子弟,〔赵岐曰:系累,缚结 也。系户计翻。累,力追翻。〕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重器,国之镇宝。〕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齐并燕则地倍其旧。燕,因肩翻。〕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令,力政翻。赵岐曰:旄,老旄;倪,弱小。陆德明曰:倪,谓翳倪小儿也。记曲礼曰:八十、九十曰耄,注云:耄,惛忘也。旄,读曰耄。倪,五兮翻。翳,与繄同,音烟兮翻。〕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是时燕人虽未立太子平,固已相帅叛齐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古殷,商通称,商者,以始封为国号,殷者,以都亳为国号。按孟子,陈贾只云"监殷",今通鉴云"监商",避宋庙讳也。监,古衔翻。〕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畔,与叛同。与,读曰欤,下同。〕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更,工衡翻,更改。〕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是岁,齐宣王薨,子闵王地立。〔闵,读曰闵。〕

二年(戊申,公元前三一三年)

秦右更疾伐赵,〔右更,秦爵第十四。师古曰:左、右、中更,皆主领更卒而部其役使也。更,工衡翻。〕拔蔺,虏其将庄豹。〔庄姓有出于宋者,左传所谓戴、武、庄之族是也;有出于楚者,楚庄王之后,庄蹻是也。齐之庄暴,楚之庄辛,蒙之庄周,与此庄豹,其时适相先后,莫能审其所自出。〕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从,子容翻。〕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说,式芮翻。闭关者,古之列国各置关尹,敌国宾至,关尹以告,则行理以节逆之。闭关则距绝其使,不为通也。使,疏吏翻。〕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于,如字。箕帚之妾,犹言备洒扫也。帚,止酉翻,彗也。〕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说,读曰悦。〕群臣皆贺,陈轸独吊。〔陈姓出于舜,周武王封舜后于陈,子孙以国为氏。〕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夫,音扶,发语辞。〕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楚东北接齐,西接秦。〕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毋,音无,毋者,禁止之辞。复,扶又翻,再又也。〕乃以相印授张仪,〔相,息亮翻。〕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班固百官表:将军,周末官,秦、汉因之。〕

张仪详堕车,〔详,读曰佯,诈也。〕【章:乙十一行本正作"佯"。】不朝三月。〔朝,直遥翻。〕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邪,余遮翻。邪,疑辞也。〕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既闭关绝约,则齐、楚之信使不通,故使宋遗借宋符以至齐。宋,姓也。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子孙以国为氏。〕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折,而设翻。〕齐、秦之交合。〔仪归而诈疾,待齐、秦之交合乃朝。〕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朝,直遥翻。使,疏吏翻。东西曰广,南北曰袤。广,古旷翻,又读如字。袤,音茂。〕使者怒,还报楚王。〔还,从宣翻,又音如字。〕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章:十二行本"力"作"兵";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偿,辰羊翻,报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屈,姓也,音九勿翻,匄,居大翻。帅,读曰率。〕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长,知丈翻。按史记樗里子传,庶长章,姓魏。〕

三年(己酉,公元前三一二年)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索隐曰:此丹阳在汉中。刘昭曰:南郡枝江县有丹阳聚,即秦破楚处。李舆地纪胜曰:丹阳在今归州秭归县东八里屈沱楚王城是也。余按楚遗屈匄伐秦,秦发兵逆击之,枝江之丹阳则距郢逼近,秭归之丹阳则不当秦、楚之路。索隐因下文遂取汉中,即谓丹阳在汉中,皆非也。此丹阳谓丹水之阳。班志:丹水出上洛冢岭山,东至析入钧水,其水盖在弘农丹水、析两县之间,武关之外也。秦、楚交战当在此水之阳。楚师既败,秦师乘胜取上庸路西入以收汉中,其势易矣。索,山客翻。与埴同。屈,九勿翻。冢,知陇翻。易,弋豉翻。〕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圭七十余人,〔执圭,楚爵也,执圭而朝者也。〕遂取汉中郡。〔自沔阳、成固至新城、上庸,时皆汉中郡之地。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复,扶又翻。〕战于蓝田,〔班志,蓝田县属京兆,秦孝公置。史记正义曰:蓝田县在雍州东南八十里。从蓝田关入蓝田县,时楚袭秦深入。〕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邓,春秋邓国之地。班志,邓县属南阳郡。杜预曰:颍川召陵县西有邓城。括地志曰:故邓城在豫州郾陵县东三十五里,所谓在古召陵西十里者也。召,读曰邵。〕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燕,因肩翻。〕昭王于破燕之后。【章:十二行本"后"下有"即位"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言燕国为齐所破,已承其后也。〕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臧文仲曰:列国有凶称孤,礼也。杜预曰:列国诸侯无凶则称寡人。郭姓出于周之虢公,世亦谓虢公为郭公。隗,五罪翻。少,始绍翻。〕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谓燕王哙破国之耻。哙,苦夬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春秋以来,诸侯之国有涓人,秦、汉之间有中涓。师古曰:涓,洁也。言其在中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盖王之亲旧左右也。应劭曰:涓人如谒者。涓,古玄翻。洒,所卖翻;扫,所报翻;又皆音如字。〕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期,读曰朞。〕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言燕王若加礼于郭隗,则四方之贤士闻之,将不以千里为远而来。〕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为,于伪翻。趣,七喻翻。〕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剧,竭戟翻。剧,姓;辛,名。剧姓莫知其所自出。班志,北海郡有剧县,盖其先以县为姓也。〕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为燕用乐毅破齐张本。〕

韩宣惠王薨,子襄王仓立。

四年(庚戌,公元前三一一年)

蜀相*蜀侯。〔相,息亮翻。蜀相,盖陈庄也。〕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武关,左传之少习,地在汉弘农郡析县西百七十里,道通南阳。晋太康地志曰:武关当冠军西。括地志曰:武关在商州上洛县东。武关之外,盖秦丹、析、商于之地。黔,音琴。少,始照翻。冠,工玩翻。于,音如字。〕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楚王以堕张仪之诈,故欲甘心焉。〕柰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嬖,匹计翻,又卑义翻。靳,居焮翻,姓也。〕靳尚得事幸姬郑袖,〔郑,以国为氏。"袖",战国策作"袖",古字也。〕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上庸,春秋庸国。班志,上庸县属汉中郡。史记正义:上庸县,今房州。宋白曰:今房州竹山县古城,即汉上庸县。〕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为,干伪翻。〕今*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说,式芮翻。夫,音扶。从,子容翻。格,当也。刘伯庄曰:格,各额翻,其字宜从"手"。余据字书,格,击也,鬭也,从"木"亦通。〕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治,直之翻。江水出蜀郡湔氐道之岷山,故谓之岷江。释名曰:江,共也;小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章:十二行本"拒"作"距";乙十一行本同。】捍关,〔徐广曰:巴郡鱼复县有捍关。史记正义曰:在峡州巴山县界。捍,寒旦翻。〕捍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境,楚境也。捍关,楚之西境,从境以东,谓捍关以东也。〕黔中、巫郡非王之有。〔黔,巨今翻。班志,巫县属南郡。郦道元曰:县故楚之巫郡。杜佑曰:今归州巴东县是也。〕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北地,楚北境之地,陈、蔡、汝、颍是也。〕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难,乃旦翻。〕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夫,音扶。为,于伪翻。〕大王诚能听臣,臣【章:十二行本不重"臣"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令,力丁翻。〕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重,难也。以地为重,意难割弃之。〕乃许之。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之,如也,自楚如韩也。韩有宜阳、成皋,南尽鲁阳,皆山险之地。说,式芮翻。〕五谷所生,非菽而麦,〔菽,式竹翻,豆也。〕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见卒,见在之兵。见,贤遍翻。〕秦被甲百余万。〔被,皮义翻。〕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胄,今谓之兜鍪。捐,与专翻,弃也。徒,徒行也。裼,音锡,袒也。趋,七喻翻。鍪,音牟。〕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挟,户颊翻。孟贲、乌获,古之勇士。贲,音奔。〕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三十斤为钧。必无幸矣,言无幸而获全之理。〕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下,遐稼翻。塞,悉则翻。〕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复,扶又翻。从人,合从之人也。从,子容翻。说,式芮翻。〕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柰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河外,秦盖以河东为河外,梁则以河西为河外,张仪以秦言之也。〕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朝,直遥翻。河间,赵地。汉文帝二年,分为河间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唐为瀛州。〕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汉泰山、城阳,齐南境之地也。〕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博关在济州西界之博陵。史记正义曰:博关在博州。赵兵从贝州渡清河指博关,则漯河以南临菑、即墨危矣。济,子礼翻。漯,托合翻。〕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摈,必刃翻。事见上卷显王三十六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春秋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慑,之涉翻,怖也,心伏也,失常也,失气也。处,昌吕翻。〕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师古曰:督过,视责也。索隐曰:督者,正其事而责之;督过,是深责其过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事见慎靓王五年。〕并汉中,〔事见上二年。〕包两周,〔元年服韩、魏,则包两周矣。〕守白马之津。〔班志,白马县属东郡。水经注:白马津在白马城之西北。白马城,唐为滑州治所。开山图曰:白马津东可二十许里,有白马山,山上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后人因以名县及津。按通鉴不语怪,今此注亦近于怪,姑以广异闻耳。〕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敝,败恶也,凋,瘁也,半伤也。败甲凋兵,谦其辞,言军于渑池,则张其势以临赵矣。康曰:渑池,赵邑。余据赵与韩、魏接境,韩有野王、上党,魏有河东、河内,而渑池则秦地也,汉为县,属弘农郡,赵安能越韩、魏而有之!康说非是。渑,莫善翻;又莫忍翻。〕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言欲自渑池北渡河,又自此东逾漳水而进据番吾,此亦张声势以临赵也。番吾,即汉常山郡之蒲吾县也。刘昭注曰:史记番吾君,杜预云:晋之蒲邑也。此说非。括地志:番吾故城,在恒州房山县东二十里。番,音婆,又音盘。〕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武王伐纣,癸亥陈于商郊,甲子昧爽,纣帅其旅若林,会于牧野,前徒倒戈,攻其后以北,遂以胜殷*纣。张仪引以惧赵,其有所侮而动,亦已甚矣。邯郸,赵都,音寒丹。〕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使臣,上疏吏翻。〕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齐东濒于海,海滨广斥,鱼盐所出也。此时齐未尝献地于秦,张仪驾说以恐动赵耳。〕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夫,音扶。断,丁管翻。〕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索隐曰:午道当在赵之东,齐之西。午道,地名也。郑玄云: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塞,悉则翻。〕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邯郸,音寒丹。〕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史记正义曰:河外,谓郑滑州,北临河。余谓此河外,亦因赵而言之。〕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言秦约齐、韩、魏四分赵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当时赵于山东最强,且主从约,张仪说之,亦费辞矣。〕

张仪乃北之燕,〔燕,因肩翻。〕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张仪自赵至燕,借此气势而为是虚言以动燕耳。朝,直遥翻。〕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虞氏记曰:赵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乃即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余谓此亦语怪,郦道元为后魏书之耳。宋白曰:胜州榆林县界有云中古城,赵武侯所筑,秦置云中郡,唐为单于都护府。班志:九原县属五原郡。汉之五原,即秦之九原郡也。唐为丰、盐等州之地。宋白曰:唐丰州治九原县。按云中九原,皆在燕之西,秦自上郡朔方下兵则可至。史记正义曰:古云中、九原郡皆在胜州。云中郡故城在榆林东北四十里。九原郡故城在胜州西界,今连谷县是。下,遐稼翻。元为,于伪翻。〕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水经注: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东届关城西南,即燕长城门也。易水又历长城而东过范阳、容城、安次、泉州县南而东入海。〕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以利动之。〕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常山,即北岳恒山也。汉文帝讳恒,改曰常山,置常山郡。班志,常山在常山郡上曲阳县西北,其尾则燕之西南界。〕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索隐曰:武王,名荡。〕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说,读曰悦。〕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毁短,訾毁而数其短也。〕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隙,乞逆翻,怨隙也,衅隙也。物之有罅衅者为有隙,人之与人有怨者亦为有隙。〕皆畔衡,复合从。〔衡,读曰横。从,子容翻。以此观之,此时六国之势,利在合从,而从张仪连衡者,畏秦而摇于仪之说耳。〕

五年(辛亥,公元前三一零年)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韩、魏皆在秦之东。说,式芮翻。〕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不肖,谦言无所肖似也。魏都大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言兵交不解,各欲去而不能也。〕王以其间伐韩,〔间,居苋翻,间隙也,又居闲翻,中间也。〕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张仪欲倾周而为秦;始终以此说为主。挟,户颊翻。〕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 "王勿患也!〔言勿以为患。〕请令齐罢兵。"〔令,卢经翻,使也;下同。〕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之,往也,如也。不敢径遣人使齐,而往楚借使,借使,言借楚人以为使。借,子夜翻;康资昔切。使,疏吏翻。〕"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罢,读曰疲。〕而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还,从宣翻,又如字。〕张仪相魏一岁,卒。〔相,息亮翻。卒,子恤翻。〕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纵,子容翻。〕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说,式芮翻。〕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徧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姓谱曰:周姓本自周平王子,别封汝川,人谓之周家,因氏焉。一云:以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称为周家,因氏焉。余按商有太史周任,谓为周姓所自出,夫岂不可!又赧王于时未灭,不可谓周最出于赧王。楼姓,夏少康之裔,周封为东楼公,子孙因氏焉。师古曰:纷纭,兴作貌,又物多而乱貌。胜,音升。赧,奴版翻。夏,户雅翻。少,始照翻。裔,苗裔。〕而仪、秦、衍最着。〔着者,显着于时。〕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熄,灭也,火灭为熄。此言天下兵革之事熄灭也。〕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恶,音乌。〕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诎,与屈同。〕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夫,音扶。〕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恶,乌路翻。〕曰:"孔子读而仪、秦行,〔谓读孔子之言而行仪、秦之事。〕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翰,侯旰翻,又侯安翻,羽翰。〕"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太史公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温公曰:考其年与事皆不合,盖六国游说之士托为之辞,太史公不加考订,因而记之;扬子云亦据太史公书发此语也。说,式芮翻。〕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说,式芮翻。〕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宋咸曰:蹈,践也;言仪、秦之才术超卓,自然不践循旧人之迹。践,慈演翻。〕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书舜典:而难任人。孔安国注云:任,佞也;难,拒也;言佞人则斥远之。任,音壬。难,乃旦翻。〕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秦王使甘茂诛蜀相庄。〔四年,蜀相*蜀侯,秦武王故诛之。史记"庄"作"壮"。案秦纪,秦既得蜀,使陈庄相蜀;从"庄"为是。〕

秦王、魏王会于临晋。〔班志,临晋县属冯翊,故大荔也,秦取之,更名临晋。应劭曰:临晋水,故名。臣瓒曰:晋水在河之东,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临晋水。旧说,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章怀太子贤曰:临晋故城,在今同州朝邑县西南。余按唐书地理志,蒲州有临晋县。宋白曰:汉临晋县在今临晋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分猗氏县,置桑泉县。唐天宝十二载,改临晋县。天宝之改县,必有所据,则应劭临晋水之说,未可厚非。秦之临晋在河西,臣瓒、章怀之说皆是也。更,工衡翻。应,乙陵翻。瓒,藏旱翻。朝,直遥翻。解,户买翻。载,祖亥翻。〕

赵武灵王纳吴广之女孟姚,〔吴姓,以国为氏。〕有宠,是为惠后。〔孔颖达曰:后,后也,言其后于天子,亦以广后胤也。战国诸侯僭王,亦称其夫人为后。〕生子何。〔为立何而长子章争国张本。长,知两翻。〕

大意: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卫国国君再次把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

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

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襄王。孟轲前去拜见他,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回答:‘不滥*人的人能统一。’‘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

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宋国国君开始称王。

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

秦国在鱼大败韩国军队,*死八万人,于浊泽俘虏韩军大将和申差。各国震惊。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的战场。各国约定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作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秦,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派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鲁国鲁景公去世,其子姬旅即位为鲁平公。

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燕国相子之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想谋得燕国大权。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回答说:“他不信任臣僚。”于是燕王把大权交给子之。鹿毛寿也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从此大权集于一身。还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六年(丙午,公元前315年)

周慎靓王去世,其子姬延即位为周赧王。

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

秦国入侵义渠,夺取二十五个城镇。

魏国反叛秦国,于是秦国讨伐魏国,攻占曲沃城,却将城中百姓驱归魏国。又在岸门打败韩国,韩国将太子韩仓送到秦国作为人质,以求和好。

燕国子之作国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燕太子于是聚集死党,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却没有得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国内动乱几个月,死亡达几万人,人心惶惶。此时,齐王命章子为大将,率领国都周围五城的军队及北方的部队征伐燕国。燕国士兵毫无战意,城门大开不守。齐国便捕获了子之,把他剁成肉酱。燕王姬哙也同时被*。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轲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怎么办?”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齐王却没有采纳孟轲的劝告。

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辞。”

同年,齐国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为齐王。

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国派名叫疾的右更官员,率军讨伐赵国。攻占蔺地,俘虏赵将庄豹。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屈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燕国贵族共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他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纡尊降贵,用重金来招募人才。他问郭隗:“齐国乘我们的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然而招揽贤士与他们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我一定亲自服侍他。”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您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的。”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韩国韩宣惠王去世,其子韩仓即位为韩襄王。

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

蜀国国相*死封侯的国君。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同意。秦王问:“楚国要*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计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他下在狱中,准备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样秦国的美女将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着哀求:“当年的事,不过是臣各为其主。现在要是*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张仪劝说楚王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无法相斗。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关。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要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张仪便前往韩国,劝说韩王:“韩国地方险恶多山,所产五谷,不是豆子而是杂麦,国家口粮积存不够两年,现在军中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甲兵一百余万。崤山以东的人要披上盔甲才可以参战,而秦国人个个赤膊便能上阵迎敌,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秦国用孟贲、乌获那些勇士们来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正像在鸟蛋上压下千钧重石,无一可幸免。大王您不肯迎合秦国,若秦国发下甲兵占踞宜阳,扼守成皋,大王的国家就被分裂,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就不再是您能享有的了。为大王着想,您不如结好秦国进攻楚国,既转嫁了祸灾又取得秦国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王封赏给他六个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他向东游说齐王说:“主张联合抗秦的人,必对您说:‘齐国有三晋作屏障,地广人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无可奈何。’大王您也总是称赞这种说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现在秦、楚两国互通婚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给秦国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也去朝见秦王,割让河间讨好秦国。大王若是不迎合秦国,秦国将驱使韩国、魏国之兵进攻齐国南部,再逼迫赵兵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时临淄、即墨等齐国心腹地带可就不属于您所有了。等到国家遭受攻击的那天,您再想讨好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同样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又向西游说赵王道:“大王带头联合各国抵抗秦国,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各国。大王的威望在崤山以东传扬,我们秦国十分恐惧,缮甲厉兵,积蓄粮草,时刻担忧您的威慑,不敢放松警惕,唯恐大王您兴兵前来问罪。现在我们秦国托福您大王的神力,一举攻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两周,兵抵白马津。我们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对赵国心含愤怒已不是一天了。如今秦国有一支不成样子的败甲残兵驻在渑池,愿意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前来邯郸城下相会。希望用古时甲子会战形式,重演武王伐纣的故事。为此,特派使臣我来通知您的左右。现在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魏国俯首称臣,齐国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滨之地,这就像砍断了赵国的右臂。被砍断了右臂而与别人争斗,失去同党而又孤立无援,想要不灭亡,能办到吗!如果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守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另一支军队驻扎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渑池,约定四国联合攻赵,征服后必定四分其地。我为大王着想,不如与秦王当面亲口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国。”赵王也接受了张仪的劝说。

最后,张仪北上到达燕国,对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并献出河间以迎合秦国。大王您不赶快结好秦国,秦国就会派甲兵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易水、长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不敢妄起刀兵相攻伐。大王您服从秦国,就可以长年免除齐国、赵国的威胁了。”燕王于是请张仪献上恒山脚下的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

张仪回国报告,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继位。武王从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来诽谤数说张仪的短处。各国听说张仪与秦王间发生矛盾,都放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再次联合抗秦。

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张仪向秦武王建议:“为大王您考虑,东方发生事变,大王才能乘机多割得土地。我听说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里,齐国必定要去攻打。我请求让我这个不肖之人到魏国去,齐国必定要讨伐魏国,齐国、魏国正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大王便可以乘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图,这是帝王大业呀!”秦王允许张仪到魏国去。齐国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惊恐。张仪安慰说:“大王不要担心!让我来退掉齐兵。”于是派他的手下人到楚国,借使臣之口对齐王说:“大王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的办法真厉害呀!”齐王问:“怎么讲?”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下的计谋,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击而秦国乘机夺取三川地方。现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国,正是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而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听罢,下令退兵回国。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便去世了。

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务必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当时名声最为显赫。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扬雄《法言》曰: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智术,运用合纵、连横的道理,各自使中国得到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回答说:“骗人术。圣人对此十分厌恶。”又问:“读孔子的书而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怎么样呢?”回答说:“这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糟透了!”再问:“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正是这样*吗?”回答说:“子贡为的是排难解纷,张仪、苏秦为的是谋取富贵,游说的目的不同。”有人问:“张仪、苏秦能不蹈前人旧辙,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回答说:“上古时舜帝对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说不考虑才干吗?那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干!”

秦王派甘茂诛*蜀国国相陈庄。

秦王、魏王在临晋相会。

赵武灵王娶吴广的女儿吴孟姚为惠后,十分宠爱她,生下儿子赵何。

读后感:(一)司马错与张仪强秦策略的区分

秦国灭巴蜀的战规起源于公元前318年,这一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军于修鱼,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秦国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从地理态势上看,秦国处于东西夹击之下,秦国不得不止步东出。这些问题暴露了秦国尚且不够强大,秦国无力同时于与六国相敌。正因为秦国尚无绝对的实力与六国相周旋,连横战略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秦惠王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便是如何增加秦国的国力。

公元前316年,韩国发兵攻秦,韩国进攻秦国是因为在之前的战争中,秦国消灭了韩国太子所率领的三晋联军,韩国太子战死,因此,韩国此次为复仇可谓不计后果。秦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需要国土与人口的增加。因而就有了两种选择。第一,张仪主张消灭韩国的。他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往秦国出兵攻打他国,都会引来六国的

互相支援,此时韩国倾其国来战,刚好借这个机会可以打败韩国而不怕引来六国联军。借此对韩国发动灭国战争,从而直接将韩国的国土纳入秦国,由此,将可以增加秦国的国土与人口;第二,司马错主张存留韩国的。他认为,消灭韩国不算难事,但是一旦对韩国发动灭国战争,那么就可能引起其他五国的恐惧。很有可能会引来其余五国的合纵攻秦。而且韩国的国土处于山东之外,没有函谷关天险可守,守韩国不如守函谷关。同时,秦国又可能陷入与山东五国的消耗战当中。而蜀国在秦国南方,还是戎、狄首领。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丹、犁、苴、滇等国,其中蜀国最大。蜀和苴相互攻打,司马错说:“蜀国乱政,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是名实一举两得,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比攻打韩国,劫天子的结果有利。”

实际上,司马错与张仪身处于不同的职权之处,所考虑的也不一样。虽然张仪是政治家,在外交场上叱咤风云,但却不是军事家,而从军事行动上看,作为军事家的司马错无疑更有发言权。

韩国以铁山闻名,虽然韩国弱小,但是韩国军队却是装备精良,清一色铁器,因此,韩国有劲韩的称号。也就是说,秦国可以打败韩国,但是相应的就会有很大的伤亡损失。而且,韩国的工商手工业发达,秦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因此,如果秦国强行将秦国法律带往韩国,则很难被接受,难以收服韩国民心。假如其余五国发兵来袭击,秦国必须从本土派出军队来驻防,而驻防的领土内又难以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秦军将举步维艰,最终极有可能败给五国联军。反之,蜀国属于化外之地,发展落后,一旦秦国占领了蜀国,就可以立即在当地推行变法,从理论的角度上,更容易获得支持,从而同化这块新获得的土地。而且,蜀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据守全凭天险。一旦秦国进入腹地,那就是四川盆地与成都平原,蜀军根本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秦军的对手。而且秦国一旦占据蜀中,则秦军据险而守,易守难攻。

从这么一场关于作战战略的方向上看,足以见得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区别,政治家通过对比数据,通过外交等手段决策国家,因为打仗的事不用他们去考虑;而军事家,想的和做的都是要考虑得仔细,因为一旦决定了打仗,最终上战场的还是自己。

张仪的想法太过唯心,首先赵魏等国不一定会跟从秦国攻打韩国,唇亡齿寒的道理各国心里也是明白的;其次,当时的周王朝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威势,战国时的各国早己不把他放在眼里,这时的情形不像东汉末期,东汉在动乱之前,政权是一直统一的,皇室的权威一直在,而东周时期,周朝的威势已经丧失近百年之久了,就算秦朝要挟天子,其它诸侯也不会听从。最后,要挟天子,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虽然各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但他在表面上仍然是正统王朝,因此如果秦国敢要挟周王,肯定会引起其它国的反弹。

相比之下,司马错的建议非常客观:

一,蜀地在中原地区之外,其它诸侯一般不把此放在眼里。

二,蜀地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暴戾,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中,这时出兵名正言顺,可谓正义之师,拿下蜀地也是水到渠成的。

三,取得蜀地,开疆阔土,人口增多,秦国就会更加富饶强盛,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条件。

读后感(二)孟子劝齐宣王----民心向背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轲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怎么办?”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

荀子。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读后感(三)张仪齐楚离间计

张仪齐楚离间计的成功实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型谋略战例。

战国政治时表面上属于贵族政治,各国之间向来历来也都讲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便是兵不厌诈,那也是局限於战场。但是孟子讲"春秋无义战",其实质就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因此,各国之间相互用谋、用间则比比皆是,谈不上信誉与欺骗。

名言名句: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葫芦僧于九嵕山下《木石居》

二O一八年一月三十日

编辑:上官云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