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由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畬、杨班侯诸人的创立与传播,形成了两个中心——皇城京都与乡间广平,也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练法与理念。
武禹襄、李亦畬、杨班侯都在故乡广平传拳,是遵循原始《太极拳谱》的练法,谓之乡间派。
杨露禅进京传拳,留下杨式与吴式两家太极拳,谓之皇城派。
今天说说皇城派太极拳的“松腰",“松腰”是太极拳大失江山之根本错误。
如果我说太极拳全身都要松,唯腰不可松,那就意味着,我要以一人之力与整个网上的太极拳相抗衡,因为网上凡是讲太极拳的全是要“松腰”,这样的境况让我——情何以堪啊。
可是,太极拳的真理,却是“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啊,腰就是太极拳的”发动机“,松腰怎么可以呢?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的“松腰”
《太极拳说十要》,是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其说如下: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主宰于腰、以腰为轴,腰松、腰无力能行吗?应该说”紧腰“更合理吧。
拳论曰,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军大旗)。纛之所在,即是最高元帅之所在,即是皇帝大王之所在,即是主宰者、发号施令的中心之所在,此处放松了、停摆了、无所事事了,这是出了叛徒、准备投降的吧。
命意源头在腰隙,太极拳的内劲开合,合向腰间合,开从腰间向外开,练太极不就是练出腰间内劲吗?十三势之八法五步哪一个不是与腰劲相连?腰松、无劲的话,那还能练个什么?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周身轻灵是外松而内紧,周身之劲全都收敛于腰间一点,所以才能主宰于腰,手足轻灵,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说“松腰”不如说“紧腰”更合理。
松腰练的是轻、虚、空,全身无主宰,去中心化,是有气无力,而不是轻灵。轻虚如烟如雾,无有着力点;轻灵则是高度灵敏、控制有力,也就是以腰控手,腰间有劲。
松腰的练法是偏阴的“太阴拳”,两足有力,脚下生根,而不是“阴阳相济、脚下轻灵无根”的太极拳。
一首《身形腰顶》诀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这首口诀,可作为“松腰说”最好的的批判。“身形”与“腰顶”相当于外形与腰间内劲,也就是“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的翻版。
十三势之八法五步是外形,“在腰隙”就是“腰顶”内劲,内劲由外形而入于腰,又由腰而发于外形,内劲开合于腰间,这就是阴阳之所在,就是太极拳的核心真理。松腰怎么能做到呢?
“十年数载”就是对“十年不出门”之流的鄙视,不知腰间内劲的开合,终身糊涂,不得要领。只知“松腰”还怎么能练出腰间内劲?无腰间内劲哪来太极拳的阴阳开合?“舍此真理终何极”啊!
太极拳大失江山之根本错误——松腰,
以《太极拳十要》为代表的皇城派“松腰”理论,近百年来的影响所及,乃至无限的将来,对于太极拳的影响是无穷尽的,直接把太极拳搞残了,别说是练拳了,就是一个平常人,行走举动能离开腰的支配吗?
要知道,皇城派的太极拳是为着大清朝的善扑营的摔跤服务的,这样的太极拳不需要去拳打脚踢,而要听劲走化,以推手为功夫,听劲化劲轻灵结合跤术就是大清朝权贵眼中的“无敌”徒手技艺。
所以猜测一下,杨露禅有三个拔尖的弟子,各得其筋、骨、皮。得其真功的“筋、骨”发劲、刚劲能打的绝传了,而得其“皮”、功夫最浅的“柔化劲”的却发扬光大了,这就是与时代的趋势相结合的产物吧。
在皇城、在军营,拳打脚踢再厉害也是没有什么用,能敌得过强弓硬弩、火器大炮吗?善扑营是护卫皇宫,要的是捉活的。
所以说,在皇城派,与摔跤结合的太极拳是有出路的。能拳打脚踢的太极拳,只有在乡间、在江湖才有生存的土壤。
以腰行拳,开合在于腰,阴阳相济劲聚于腰,以腰带步,以腰运手,腰是球心,手足是球之外皮。这是腰间有力的乡间派、江湖派太极拳,也是完整的原始太极拳。
太极拳周身都要放松,唯有两样不可松,一是精神不可松,要神照八面,神松则散乱;二是腰劲不可松,《太极拳谱》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正中、气沉丹田”是腰劲不可松,“神贯顶、虚灵顶劲”是神不可松——敬紧警劲切五字诀也。
现在所有的杨式、吴式的推手表演,都是皇城派的传人,小巧精妙,但那都是“玩”,百无一用。只练了一个“阴劲”,大失太极拳之江山。
乡间派的打手有武式乔松茂的视频,显然与皇城派不同。还有杨少侯学自杨班侯的乡间派,到了京城繁华之地,备受冷落,这是两种文化、两种人物、虚荣与淳朴的截然不同。(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