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半个月没有看到儿子后,职场妈妈Ann(化名)彻底崩溃,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她仍是那个游离在孩子生活边缘的人。
恰赶上一个项目即将完工的重大节点,Ann所在的项目组,最近忙得天昏地暗,一大堆事情待确认、待完结,部分男同事都自嘲道:“公司是我家,地铺是归宿”。
这些日子,Ann多数时候忙到凌晨到家,推开孩子的房门,看着小夜灯下儿子的睡颜,心里一阵黯然。可第二天一早,还没等孩子醒来,她又得打起精神,两步一回头的出门,急匆匆涌入上班“大军”。
一天,她忙得手眼不停,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只想着能处理完事情,准点下班陪陪孩子,但事情还是找上了门,紧赶慢赶的处理,最后,推开家门,也已是晚上10点多了。
“孩子不愿意睡,说跟你约好了,非要等你回来,他爸哄了好久,最后撑不住了,刚睡着……没事,你也是为了孩子为了家,他会懂的,早点洗洗睡吧,这段时间累坏了吧!”
婆婆宽慰的话语里,流露着对孙子的心疼,和对儿媳的理解。
成年人的无奈,就是这么不加修饰的赤裸裸,“搬起砖”就没时间陪孩子,不顾一切陪孩子,又该如何承受生活的重担?
工作和孩子,成了职场爸妈避无可避的选择题,摆在天平两端,又像尖刺一样,梗在心头,到底该如何权衡、取舍?
除了确因工作忙而导致的阶段性“正当失陪”,生活中,“蛰伏”已久的隐性失陪,可有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手里是放不下的手机或电子产品,孩子独自在一旁玩着玩具,一家人对他偶有传来的小提问,都置若罔闻;
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大喊着:“爸爸,你陪我搭一会积木吧”,你嘴里嘟囔着“嗯嗯”敷衍,手却诚实的没有停下,你压根就没想过暂停或关掉游戏;
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摇着你的手,撒娇的说:“妈妈,你能不能别忙了,我想你陪我玩一会!”你一心只想着把心仪的宝贝加入购物车,不走心的回答道:“妈妈不是在这儿陪着你呢!”
和孩子待在一起,不等于有效陪伴,你的心不在焉,秒秒钟能被孩子敏锐察觉!
一份《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式亲子陪伴存在的普遍痛点是“陪伴仅仅是陪着”、父母对高质量亲子陪伴的理解程度较低、陪伴方式及陪伴过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同时,在陪伴过程中,父母自身还存在5大问题:
5大问题
# 没有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互动
# 没有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的互动中
# 没有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
# 没有用心学习亲子陪伴的方式方法
# 没有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到真切的帮助
显然,高质量亲子陪伴这门“技术活”,多数家长都没有及格,还处于刻不容缓,需加强修行的阶段。
能妈课堂:8字降娃术
因娃制宜、全情投入
亲见能妈Rose的高质量陪伴“降娃术”,陪伴孩子时令人惊艳的状态,值得待上手爸妈汲取精华,活用套路!
上月受闺蜜盛情相邀,同游郊区野生动物园(用闺蜜的话说:免费的带娃劳力,得合理利用起来),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脑中早预演过N次孩子大闹后座,哭闹声环绕入耳的“鸡飞狗跳”现场实况。
果真,上车不到10分钟,3岁小神兽,已按捺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蠢蠢躁动起来。
心里刚升起不太平的预感,Rose却一脸“只是小风浪”的淡定!
只见她从妈妈包里拿出了长颈鹿头箍与贴纸,绘声绘色地讲起了“长颈鹿奇遇记”。
“有一只长颈鹿,正昂着脖子,吃树顶上最鲜嫩的叶子,忽然,它遇到了一只大狮子……”一只狮子的小玩偶,又从百宝箱似的妈妈包里“变”了出来,“宝贝,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大狮子想要吃了长颈鹿!”宝贝“嗷呜”一口,活灵活现的回应着妈妈的提问。
“嗯,长颈鹿害怕极了,于是,奔起来想要逃命……”就这样,母女俩接力自编自演了一出长颈鹿的“狮口逃生”。不知不觉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顺利抵达目的地。
从闺蜜的实战打样中,不难总结出优秀陪伴关键词:因娃制宜、全情投入!
融合适宜的场景,找到宝宝更喜爱的陪伴方式,摒除可避免的干扰,投入到和孩子的世界中去!这样的高质量陪伴,总能让亲子时光迸发出许多新鲜的乐趣和收获。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更是解决仅有少量时间陪娃的“不二法门”。
陪伴,看的不是时长,而是花心思真正与孩子在一起。亲子双方的注意力和行为都聚焦于同一事件,时刻产生积极、愉悦的互动。
抓好“关键20分钟”的陪伴
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的职场爸妈,可以每天或一周五天,抽出固定的20分钟,陪伴孩子游戏、玩闹、亲子共读、聊聊天……
全心全意全付出的20分钟能抵得上2小时的效果,放下手机,暂时抛却一脑门的琐碎杂事,不做任何和孩子无关的事情,记住拥抱你和孩子的一对一时间,你只要“服务”好你的VIP——孩子。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也许只是真诚夸赞她超具视觉冲击的新画作,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看到、被认可、被爱的幸福。
微博上有个光听着就顿感的幸福的分享,很多人在成年后,仍会清晰记得并怀念:“晚饭后半小时,是属于我和老爸的篮球时间”、“妈妈会穿上好看的裙子,跟我一起四手联弹”、“爸爸妈妈就像值日一样,总会跟我一起读我最爱的绘本”……
告诉孩子“我爱你”很容易,但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不是一句话的事,是需要用心陪的!
父母的爱,随时随地on line
挣钱给孩子花,就是爱孩子了吗?(养育四脚吞金兽,光花钱也不够)相比金钱,你给到孩子更需要和渴望的关怀了吗?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替代不了爸爸妈妈的爱。
一则公益广告中,年幼小女孩因长期见不到异地工作的爸爸,把取款机误认成了爸爸。“爸爸常给我们钱,他是天底下最辛苦的爸爸,忙得回不来。”童言童语后,是让人止不住的心酸。
在出差线上挣扎的爸爸妈妈们,不妨提前根据出差时长,准备好给孩子的沟通小信封:里面是画给孩子的想说的话、一个小物件……定时让家人转交,或藏在家里的不同地方,让孩子启动“探物小雷达”自行搜索,隔两天孩子就会收到小惊喜,惊喜收完了,爸爸妈妈也回来了。
也可跟孩子互相定下待完成约定,视频分享彼此完成进度和困难(引导孩子共同思考及解决问题),一同完成一件事的意义,试过就知道!
不受地域的限制,保持爱的on line,高质量花心思的陪伴,让你从不缺位父母岗。
第一时间,积极回应
嘴巴先行一步,动作紧随其后
高质量陪伴的过程中,积极回应也尤为重要,孩子的安全感及情绪的稳定性,亦建立于此。
孩子需要家长的积极响应,他们从大人们的积极、重视的反馈中,慢慢形成自我印象:本宝是重要的、爸爸妈妈会听到和在意我的需求......
那当孩子发出互动、求助、交流等信号,家长们该如何回应呢?
嘴巴先行一步:“哦,宝贝,要打开那个盒子啊”、“好的,妈妈听到了,你真棒,谢谢你帮助妈妈”、“哇,宝贝,你的想法好有创意呀”
行动紧随其后,可稍慢一步,给成长留有自我尝试的空间。
走向孩子,并真诚回复孩子正在进行时的动作:“宝贝,你自己可以打开的,你试试看。如果你需要帮忙,妈妈再帮你好不好?”、“宝贝,你可以自己捡起来了对不对,然后,水杯一直是放在哪里的?你想一想。”
第一时间对孩子说话,行动上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又稍缓一步给予成长一点空间,这样的陪伴不仅高质量,更是兼具教养逻辑的“高光亲子日常”。
我们是父母,也是为生活奋斗着的普通人,不能生出三头六臂,也无法让时光驻足停留,但守住高质量的陪伴,会让有限的时间,裂变出更多难忘温馨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