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宜居魅无穷

半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宜居魅无穷

首页角色扮演花开月光更新时间:2024-07-14

黄石山水。新华网发 黄文瑞 摄

新华网武汉11月27日电(记者刘加文 田建军 胡诚 张潘)“半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黄石的靓丽名片;“青铜之都”“矿冶之城”“钢铁摇篮”,这是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形态赋予黄石的另一个城市标签。一个天然灵动秀美,一个原本厚重粗犷。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称谓,一对相互矛盾的城市形态,竟能共生于一座城市,交织于一方天地。

黄石在展示她山水形胜之美的同时,也曾一度暴露过水体污染、“光灰城市”的另一面。近年来,在黄石人的不懈努力下,两种对立和矛盾正逐步消除,经济发展更优,产业发展更绿,城市面貌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磁湖夜色美如画。新华网 张潘摄

铁腕治污 要回“天蓝水清”

清朗的月色下,磁湖的夜来临了。

树影婆娑,夜风荡漾。微波的湖面在城市景观灯的映照下愈显波光粼粼,美妙迷人。

远山如黛,如水墨画般在湖边铺展,以静默的姿态守护着一方碧波。湖中被密林覆盖的小岛,像是已进入睡眠的美少女,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那样恬静而神秘。

此时的环湖路早已热闹起来。散步、骑行、游湖、夜跑,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开始尽情享受眼前这般惬意的休闲时光。

黄石之美,美在山水。有山,有水,还有那满城的绿意。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许多到过黄石旅游并且漫步湖边的游客,都有瞬间到了杭州西湖的错觉。眼前这座城市,犹如一首婉约的宋词,浅斟低唱,灵动婉转,很难想象这还是一座以矿冶著称的重工业城市。

时间往回倒转若干年,人们看到和感受到的黄石,远不是今天的这般模样。

千年的矿冶之城,近代工业的摇篮,彼时的黄石,就像是一位“傻大黑粗”的汉子,满脸油污、满身灰尘,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方圆10平方公里的磁湖,曾被数十座工厂包围,废气浑浊了空气,废水和污水直排入湖,被污染的湖水又脏又臭,湖面上经常漂着死鱼。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水聚在地面上汇成黑色的河流。“白衬衣不敢穿”“刚抹过的桌子转眼又是一层灰”……“光灰城市”曾是黄石人痛苦而尴尬的记忆。

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黄石人渐渐明白,这样的发展既违背规律又不可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决立生态之旗,破污染之源,走绿色发展之路。”黄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丽萍回忆。

“宁可经济指标掉一些数据,也坚决不要黑色污染的GDP。”黄石壮士断腕般关停了1000余家“五小”企业,实现全域无“五小”,并痛下决心,先后否决100余个有重大环保风险的工业项目。

环保执法上更是屡下重手,一大批环保领域的违法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处。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仅用2个月时间便彻底拆除。131家露天采石场、沿江及环大冶湖等重点发展区域80%以上的矿山被关停关闭。

“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战略性举措”稳步实施,围绕大冶湖、富水、保安湖等水系,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狠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10个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

发展理念一变,效果立刻显现。

2018年,黄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4天,整体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主要河流长江、富水河、高桥河断面水质良好,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磁湖等湖泊的水质从劣五类到五类再到四类,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清澈……

黄石园博园生态转型展新姿。新华网 李征峥 摄

复绿增绿 换来“推窗见绿”

“亚洲第一天坑”,作为人类一项工业奇观静卧山谷。

这里早就停止了人工开采,昔日堆积如山的矿山石头上,经过多年努力种上了万亩槐花林,上演了“石头上长树,石板上开花”的传奇。

拥有3000多年冶炼史、100多年工业发展史的黄石,在收获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因长期采矿,许多山体疤痕累累、植被全无,一年四季尘土飞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近年来,黄石加大了垦荒植绿、生态修复的力度,针对全市400多处工矿废弃地,先后投资12.9亿元,推动矿区生态修复。

对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通过景观设计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种植刺槐等树种30多万株,使工矿废弃地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涅槃重生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在黄荆山北麓,14处开山塘口通过全方位综合修复治理,复绿总面积76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82.6%。国家有关部门对生态修复治理效果给予高度肯定,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外国专家实地考察给予高度称赞。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园则园、宜渔则渔”,作为湖北省当时唯一的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黄石并不因循守旧、拘泥形式。

2014年,黄石借创建“森林城市”之机启动实施“绿满黄石”行动。2017年又启动实施精准灭荒工程。一时间,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成为广大市民的新时尚。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黄石省级园博园、柯尔山白马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大冶东港公园、阳新莲花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404亩。建设国家登山健身步道229.73公里,城市休闲绿道98.12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城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一系列“组合拳”让黄石的城市绿肺生态功能更加凸显,“推窗见绿”“家门口就是公园”,黄石人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鸟瞰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新华网发 黄文瑞摄

产业转型 推动“绿色发展”

“青铜之都”“矿冶之城”“钢铁摇篮”“水泥之乡”……历经岁月的消耗,黄石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

生态立市,必须实现绿色转型。而绿色转型,关键是产业转型。

近年来,在关停数百家污染企业的同时,黄石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引导和支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源动力,让传统产业的“老树”在改造升级中萌发“新芽”。

通过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新冶钢生产的特钢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3位。

“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通过协同化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等成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原料,将环保打造成了王牌,甚至把分公司开到了海外。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黄石不断培育壮大,黄石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新冶钢公司,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大部分循环使用,另一部分则排放到一个池塘,让池塘中游弋的黑天鹅担当污水是否达标的监测员。

在黄石东贝园区的污水池,经过循环处理后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悠游嬉戏,在周边水生植物的掩映下,成了一道“花港观鱼”的靓丽风景。实际上,这里的金鱼主要是为了监测污水处理后的水质。

今年4月22日,黄石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也相继被黄石摘得。在黄石,铜草花依然盛放,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痕正在愈合,青铜故里的未来切实可期。

2018年,黄石首次实现人口净流入新增超2万人,是全省仅有的3个人口正增长城市之一。这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除了说明黄石经济发展的热度吸引更多人就业外,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有颜值和魅力的黄石,有了更多吸引人才的底气。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这片千年矿冶之地徐徐展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