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别人开书单吗?白岩松说:我不给人开书单。

你给别人开书单吗?白岩松说:我不给人开书单。

首页角色扮演毁灭启示录更新时间:2024-04-26

虽然我们亲爱的老白在他发起的巡回演讲中说:“我不给别人开书单!”

只是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可是个“腰封小王子”呢。

当然了,我很同意老白的观点。除了他现在带研究生不得不开书单,确实没办法开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书单。虽然那么大力推广读书,但是,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开卷有益。哪有万用丹。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书。只要你一直读,书自会给你指引。

没法开书单。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的需求是什么?我知道你遇到什么困惑?……

但是这些年,我确实给身边的朋友开了一些书单。

同事非要送我一套书。

那日,食堂午餐,遇见一个平时不太熟悉的同事,上来就要送我一套书。

说来,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的孩子上初三,在家上网课,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大约是抱着“读书顿悟”的幻想吧。不知道他在哪个网,一下子买了十来本书。结果,可想而知。儿子不爱看,还是偷摸打游戏。

虽然我们的交谈里,他的语气平和,但一定是憋着一股气的意气用事。

不过,看到他拿的书,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孩子不读了……

《戒了吧,拖延症》《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的努力中将成就更好的自己》《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美好》……

有点无语。

但是,面对着这么一位心力憔悴的父亲。能说些什么呢?我不是教育专家,没有成功案例,也只是一位实验者啊!

不过,他有没有想过,这些书名,去掉了书名号,放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是什么呢?

“戒了你的拖延症吧!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并没有。可是你不努力怎么成就更好的自己呢?世界那么大,你不想去看看吗?所以,千万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别让现在的生活来不来就耗尽了你的美好……”

我其实很想推荐他,都这个时候了,应该给孩子买点如何设计游戏,如何创造游戏的书。但是,这种类似旁观者的风凉话,我怎么好说出口呢。

多数家长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但是,真的这样吗?

我就听说有一款叫“布拉格之春”的游戏。设计相当高杆。那些哲学家的思想实验,孩子们鸟都不鸟你。但是,听说这个游戏做到了。

所以,相比起来,家长的语言暴力可能比游戏更加的洪水猛兽。甚至就是他们把他们逼到了游戏里。不过,我太知道在现今社会里,当一个家长的难处了。谁,又能完美呢?

我读书也不多,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了身边朋友的荐书人

和这位不熟的同事在一个办公室的,倒是有一位熟悉的同事,她是一位初一女生的母亲。

我们业务上没接触,但是她时常因为女儿向我借书。

有时候,是单位的书,单位没有,我也会把家里的书借给她。

说不上为什么,我不太爱借给成人书,但是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想看,却总会很大方。

前不久她孩子的老师建议孩子们读书信集,必选《傅雷家书》。另外,在《曾国藩家书》《林纾家书》《沈从文家书》《梁启超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等中选一本。她问我的建议。

一说起家书,国人们想到的都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吧!

但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家书太奢侈了。不是写与不写的问题。现在的生活太密切了。多数父母的话语无孔不入,不给孩子留有回荡的空间。

所以,就算一个真正爱书的孩子,譬如我的这位女同事家的。也一定不会在《曾国藩家书》系列里读出乐趣吧。我甚至猜测,推荐此书给她的老师,也未必读完吧。君子慎独!对于《曾》家书的精髓可一言以蔽之。但是,有几个人做到了。来不来就绑架一个现代的孩子。除了把他们推得更远,还有别的结果吗?

我很喜欢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但是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家从来没有谈论过他的家书。要看,一定要看他写给张兆和的求爱信,那才是热烈赤城的。但是,实在不宜推荐给马上青春期的孩子。

所以,在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最后我借给了同事《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有关亲情系列的写作,我举得比她的杂文要好。同时,我又捎带给她一本龙应台写母亲的《天长地久——写给美君》。一边是来路,一边是归途。

为了让她的孩子感受书信的乐趣。我还推荐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不过,可不是从什么爱书人的圣经角度去推荐的。要知道,海莲女士的泼辣与热诚,刻薄与慷慨,可能正是她家那个书呆子女孩需要的,看看海莲如何成就了这段因为书和遥远的英国书店店员的友情。这样的友情多美妙啊。美国的热情随性与英国的绅士保守。在没有比这碰撞更有趣的了。

我推荐的最成功的一本书。

我推荐的最成功的书,应该是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因为带着一个文学小组作共读栏目,所以大家一起买了30本吧。几乎无一人不喜欢,无一人看了不喷饭。

不过,不熟悉李娟的人,一定不要觉得她是个段子手。生活在物质优渥里的李诞发出感慨,“生活不值得”,但是李娟,却用她笔下的幽默,告诉你一万个值得。不过,听我这么说,不熟悉的人,也不要觉得她的鸡汤。她只是把生活在遥远的阿勒泰地区的一段贫穷的生活经历,挑挑拣拣,用最朴素的语言讲给你听。

那块贫瘠的草木都稀少的土地,在她的故事里却那么有魔力,语言更有魔力。前后的调度不着痕迹,令人啧啧称奇。

我们这群生活在大东北,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经验的人,竟然都能和生活在大西北的她,没有任何隔阂,产生情感的共鸣。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我推荐的朋友又推荐了朋友,其中有一个区域文联主席的,竟然把这本书作为了年底奖给优秀创作者的礼物。还有一位姐姐,一个人,不知不觉推荐了20多个,还不是刻意的。最后推荐到我们共同的瑜伽馆教练那里。结果,教练不知道源头是我,但知道我爱书,有一天特意跟我说:“我推荐你一本书,你一定喜欢看,老有意思了……"

这难道不是生活里很好的一种圆满吗?

真的,如果你正巧看到这篇文章。如果你的生活也受到了疫情的遏制,走到了或者即将走向不可知的困境里。建议你也看看,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你甚至可以从书里的《惹祸精》一篇看起……

总的来说,大狗丑丑的缺点多于优点——样子凶,吃得多,记性差,咬赛虎,追鸡。除此之外,还爱偷鞋子。 不,应该是收集鞋子。 它几乎把眼下这片万亩耕地上的所有鞋子全收集到了我家蒙古包后墙的土堆旁。 于是隔三岔五的便有人光着脚前来找鞋。在那堆鞋子里翻来翻去,像身处派出所失物招领室。 而丑丑卧在一边边晒太阳边摇尾巴,俨然这一切不关它事。 它不但喜欢从别人家往自己家收罗鞋子,还热衷于把我家的鞋子往别人家送。真是难以理解的嗜好。 最初发现它这个嗜好那天,我妈早上一起床就发现少了一只鞋。 荒野中不可能丢东西,何况是一只又破又脏的旧鞋。 当她正找得翻天覆地的时候,突然有人上门了。是承包隔壁那块地的老板雇的长工,一个十几岁的哈萨克男孩,住在一公里外的地窝子里。 他拎着一只破鞋问我妈:“阿姨,这是你的吗?” 我妈一头雾水。他又说:“你的狗,拿到,我的房子。”他汉语不太灵光。 虽疑惑不解,我妈还是赶紧道谢。 但他还了鞋子后仍没有离开的意思。忸怩半天又说:“阿姨,我的鞋,你找一找嘛……” 再一看,这孩子光着脚。 对我们来说,这种事情第一次发生。对这个孩子来说却是第二次

……

我妈又窘又恨,连忙高声骂狗,带着那孩子去屋后找鞋。 那是我妈第一次发现丑丑的鞋类收藏中心。琳琅满目……有男式的有女式的,有单只的有成双的,有新有旧。 我妈仿佛看到方圆百里所有承包土地的老板们统统光着脚的情景…… 另外,只要住这附近的,晚上睡觉前都把鞋子妥善收进室内。 我妈则把鞋高高挂了起来。 至于那男孩,到底还是没找到他的鞋。我妈只好赔了他二十块钱。可那又有什么用呢?总不能把钱糊在脚底板吧? 在这荒野里,有钱也没处买鞋子……

这是一种很真实,很荒诞的感觉,又好笑至极。

那片戈壁,实在是太过荒芜也太过辽阔甚至太过贫瘠。生活的节奏慢。倘若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即使是这样不发达的城市,物质也是泛滥的,对于多数人,丢了一只鞋子,可能一时半刻都发现不了。谁又会注意一只狗的爱好呢。

李娟的这本集子,就是在生活的苦难里,很努力很努力的发觉它的荒诞淡,让他们看起来很有乐趣。

其实,怎么会呢?

生活的乐趣的源泉,从来都只在她那颗又脆弱又坚强的心里。

荐书,一定要因人而异的。

前阶段,我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转手就推荐给了家里有女儿的朋友,性教育必须、必须跟上;

疫情期间,我自己有看《鼠疫》《瘟疫年纪事》《毁灭启示录》《失明症漫记》……但是我推荐给文友朋友们的却是《潜水钟与蝴蝶》。真实太沉重了,但是这本《潜水钟与蝴蝶》很有力量。尤其是对于很多人习惯的思考方式,“你看XXX比我们惨多了,所以我们要……”(虽然惭愧。但是有时候因势利导,也算是权宜之计。)我们只是不方便出门,人家是灵魂被扣押在闭锁的身体内;

年前花很长时间看的一本书是《诗人十四个》,江南水乡的黄晓丹,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她结合心理学解读古诗的调调实在太喜欢了,因为没有她别的书,所以,不舍得看完。当然了,这本书也最适合我的一位姐姐。她真心疼爱我,虽然只是朋友,没有血缘。但是,看到她就像看到我中年后的样子。所以,每次看到极爱的书,不止推荐,我直接买给了她。早前就曾送给她一本青年画家书法家林曦的《只生欢喜不胜愁》,她现在习练书法,大约就是缘起于此;

前不久钱穆先生去世,在朋友圈里推荐了他诗选中的一首名诗《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读来,至今振聋发聩;

当然,任何时候都适合读的是《*死一只知更鸟》,不要以为那只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故事,关于种族问题、歧视和偏见,在今天这个世界随时随地都在上演……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