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书联合书单|屏幕上的受苦者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屏幕上的受苦者

首页角色扮演魂隐仙冥更新时间:2024-07-31

《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Critical Theory and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ollapse without Salvation

[德]海科·菲尔德纳 [意]法比奥·维吉 著,许娇娜 黄漫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1月

本书是一部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学术力作。两位作者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和拉康的力比多经济批判,对2008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原因和后果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对作为现代社会无意识矩阵的价值形式加以批判。本书结合马克思和拉康互补的双重视角,阐明资本主义矩阵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不仅解构了资本无限增殖的神话,还彻底批驳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再生产模式的逻辑性、合理性以及表面的一致性,使其构成性的扭曲与历史局限性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从而指导人们认识当下危机并采取行动。本书是东方出版中心“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国际著名美学家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主编。

《性格学的基本问题》

[德]亚历山大·普凡德尔 著,倪梁康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

在现象学运动的早期,普凡德尔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地位仅在舍勒之后,是慕尼黑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唯一代表人物。关于普凡德尔的性格现象学,学者们在纪念普凡德尔的文章中写道:“在近百年来发表的关于性格学的原理问题的各种不同论文中,没有一位作者把握得比亚历山大·普凡德尔更深入,钻研得更本质,没有一位在人类研究的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比他所作的区分更全面。”本书即是普凡德尔在性格学方面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给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性格学纲要:“总结起来说,对性格学的任务可以做如下规定:它需要系统地-理论地研究人的性格的本质、构造、个别特征、种类与变异、发展,以及人的性格与它的分化、它的证实、它的表达和它在外部功能产品中的印记之间的关系。”如果无意识研究是意识现象学的边界,那么性格研究应当就是普遍心理学的边界了。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古希腊卷):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

邓安庆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2月

迄今为止的所有西方哲学史都是以“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思辨哲学史,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在这样的哲学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描述,但传统哲学的核心与使命却是伦理学:寻找至善的存在机制为时代精神和个人生存安身立命。本书是《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古希腊卷,涉及古希腊、希腊化和古罗马时代的道德哲学史,系统梳理了古典哲学的德性伦理之谱系:从古希腊神话源头考察古希腊德性论的起源;从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论辩,考察苏格拉底式伦理学德性知识论的特点;从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变迁,把从希腊化开始一直到古罗马的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的第二经典形态,考察他们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之后,伦理思想的进程与社会伦理生活和个人德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的批判性阐释》(Schelling'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A Critical Exposition

[英]约翰·华特生 著,解清钰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

本书精悍简洁地勾勒了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由来和基本内容,以及谢林哲学在这部著作之后的后续发展,并对谢林哲学在总体上做了简短的回顾和评论。英国观念论者华特生不仅从近代先验哲学发展之路径出发梳理了谢林的这部名著,也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眺望了谢林的晚期哲学。这体现出英国观念论与德国观念论自身理路的不同和特质。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彭春凌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月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启蒙与古今伦理转型》

罗卫东 李家莲 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4年2月

本书聚焦休谟、斯密、哈奇森、弗格森等启蒙思想家对道德哲学的讨论,各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研究这些思想家各自道德哲学的主张和命题,以期揭示启蒙运动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和特点,并通过思想史的审视,检讨启蒙思想能为当代道德哲学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帕默尼德》

[古希腊]柏拉图 著,曹聪 译,华夏出版社,2024年3月

《帕默尼德》(中译又作《巴门尼德》《巴曼尼德斯篇》)的副标题是“或论形相:逻各斯的”,涉及大量思辨玄言:诸如有、无,是、非,此、彼,同、异,思、言、在等,故而在柏拉图作品集中尤其显得晦涩难解,但也最吸引游心绝冥之境的哲学心性,是形而上学的根源性著作。柏拉图用其一贯的戏剧形式展开探幽之路,由显至隐,彰显了人类有限之知与无极之知的张力。本篇对话包括一个引子和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体是两轮哲学问对,先后为苏格拉底问芝诺、帕默尼德问苏格拉底,穷究终极本原。第二部分是帕默尼德主导的辩证术演示,八组论证蔚为大观,散漫无稽,难以寻迹。本书是《帕默尼德》的中篇注释本,收入“阅读柏拉图”系列。译者依据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译出本文,同时参考多种注疏本和译本,为原文添加注释以疏通文意,指示论证要隘,同时划分章节,添加章节标题,在每章首尾置“题解”和“附释”,使论证脉络清晰可见。

《屏幕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

[德]黑特·史德耶尔 著,乌兰托雅 译,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

《屏幕上的受苦者》是著名当代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新媒体研究教授黑特·史德耶尔出版的一本艺术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发表的多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等,探讨了作者对当代社会中图像的命运与流变的反思,以及对“再现”作为文化研究和历史书写的持续探求。史德耶尔认为,定义影像价值的并非是分辨率和内容,而是速率、强度和速度。如果影像和屏幕不仅反映而且制造了现实和意识,那么史德耶尔就在加速资本主义的形式转换与异变扭曲中,发现了一个丰富的信息宝库。

《存在学的新道路》(Neue Wege der Ontologie

[德]尼古拉·哈特曼 著,庞学铨 沈国琴 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德国哲学家哈特曼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他的所谓“存在学三部曲”——哈特曼讨论存在学问题的三部著作,即《论存在学的奠基》《可能性与现实性》《实在世界的结构:一般范畴学说概要》——为代表的存在学体系,与因伽登的“存在学三部曲”一道,构成20世纪上半叶欧洲存在学重建工作的煌煌巨著。《存在学的新道路》是哈特曼著作的第一个汉语译本,收录了其代表作品三篇,其中《存在学的新道路》一篇最初发表于1942年,是哈特曼的晚期著作,综述了他的新存在学基本思想,篇幅不大,却是哈氏存在学的纲领性著述。另两篇也属哈特曼晚期重要论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哈氏新存在学的致思路向、基本特征及其与旧存在学的区别。

《孟德斯鸠思想批判》(The Theological Basis of Liberal Modernity in Montesquieu’s “Spirit of the Laws”

[美]潘戈 著,童群霖 邓欢娜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2024年2月

本书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研究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发了孟德斯鸠对启示传统的存在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的看法,同时涉及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其他启蒙思想家进行了精当对比。在作者潘戈看来,孟德斯鸠的写作中不仅有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其中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反对者对启蒙精神泛滥的担忧和对启示工具性价值的体认;然而,孟德斯鸠的理性理论构建在根本上是反启示的,他认为对启示的解构是建设以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关键步骤。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Human Planet: How We Created the Anthropocene

[英]西蒙·L.刘易斯 马克·马斯林 著,王文倩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2024年3月

人类何以成为一种塑造地球历史的关键力量?我们又需要如何面对和回应人类对地球系统造成的根本性影响?两位世界知名的地球系统专家,针对“人类世”这一我们时代的关键科学概念,关于它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展开了引人入胜的全面探索。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人类活动早已成为塑造地球地质和生态环境的一股重要力量。从最开始的驯养牲畜、播种作物、砍伐森林,到第一个全球化时代里人为导致的物种大交换和物种灭绝,再到工业化之后巨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人类对地球的改变规模巨大而影响深远,已经在地层深处和南极冰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人类世”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但它究竟该如何定义,承认它的存在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看待地球和我们自身的方式,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个听起来有些奇怪的科学名词的表面之下,科学、哲学、宗教和政治元素错综复杂地混合起来,它与我们最深的恐惧和乌托邦式的愿景紧密相连。

《齐美尔论艺术》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 著,张丹 编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学者,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述广泛涉及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本书精选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论文,主题多样,不仅包括他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齐美尔的这部文集是艺术哲学乃至生命哲学框架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结晶,在人类个体的和普遍的特性之中寻找艺术的火光,是艺术社会学领域的根基之作。

《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Logiques des mondes:L'être et l'événement,2

[法]阿兰·巴迪欧 著,蓝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4年1月

本书是继宣言性著作《存在与事件》后,法国当代重要思想家巴迪欧“存在与事件”系列第二本,是巴迪欧事件哲学代表性著作。作为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系列的第二本,本书讨论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之中,从此在出发来思考存在表象的逻辑学。其前作《存在与事件》主要谈论的是存在的本体论,即关于存在之所为存在的原理,而本书主要谈论的是让存在的本体论在世界上具现化。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在具体的世界中的存在,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超验框架下来思考不同存在物的表象。事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撕破了这有限的超验框架,让无法实存和表象的存在物得以在新的世界中表象出来。

《历史与变革(第二辑):历史中的艺术与艺术的历史》

赵鼎新 主编,郦菁 执行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月

艺术在以往的历史社会学中是较少开掘的议题,本期《历史与变革》试图搭建一场临时的交流,并形成了两组研究议程:“历史中的艺术”,即历史的结构与制度因素变迁,关键时刻的巨变,如何形塑了艺术的风格、形式,以及“艺术世界”中的行动者;“艺术的历史”,即艺术本身的危机和变革,及其实践所搭建的网络和社会联结,又如何改变了历史与当下情境中人的观念与行动,甚至物质世界本身。

《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Ce que lacan disait des femmes

[法]克莱特·索莱尔 著,张慧强 吴佳 武丽侠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是法国学者克莱特·索莱尔一部角度新颖、论证严谨的拉康研究著作。索莱尔从拉康的女性言说切入,探讨了拉康临床思想中关于女性身份与角色的精神分析。近期,该书由来自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学者们倾情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在《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一书中,围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女性概念及其与受虐狂、女性特质、癔症、爱、死亡的关系等内容展开,同时还具体阐述了“母亲在无意识中的位置”“拉康如何理解抑郁”等主题,其中涉及的和女性相关的问题非常经典,可为训练有素的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提供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且各流派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获益,他们会发现拉康对这一主体的思考将为他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不可估量的帮助。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钟雨柔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月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革命”中,他们不同的“拼音化”实践,让对“声音”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战争、扫盲运动和大众教育勾连了起来,呈现出左翼的气质。最终,汉字革命在‘反殖反帝’的全球背景之下暂时落下帷幕,而基于汉字小学传统而充满后结构理论批判力的“汉字书写学”(Chinese Grammatology)也正在此刻应运而生。

《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第3版)》(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3e édition>

[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米兰 译,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1月

资本主义为何在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后仍然幸存而没有灭亡,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本书沿着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路径,试图构建出完整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以弥补《资本论》的不足。正是围绕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一组维持资本主义存活的起因与理由产生了。本书汇集了列斐伏尔几项重要研究,对资本主义问题、当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短期的实际解决方案,并进行了长远的意识形态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成作者于一年后(1974年)出版的深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的一个宣言,列斐伏尔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亦能在其随后发表的巨著《论国家》中被找到。

《知识与国运:近世政治人的困惑》

羽戈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4年1月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的最新力作,观察晚清政治的必备之书。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执政者面临新旧思想的交替。进退之间的决策,影响的就是一世之国运,是拥抱新思想,还是固守旧手段?羽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历史线索,深度分析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奕䜣等人的知识结构与素养,以及在时势之中各自所作出的决策,剖析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羽戈指出,回溯晚清历史,往前多谈制度,而忽略人,而我们谈国运,终归还得落到个体。

《大人造命:泰州阳明学讲稿》

杨鑫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具体和可能的“是”——海德格尔思想重探》

唐士其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是论”为核心,对其思想加以重构。作者认为,直到海德格尔,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对什么是物之“所是”、物何以能“是”,以及如何“是”其“所是”(即本质之真与真之本质)等提出质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质问使其对“是”的研究指向“是”的条件性、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根基上挑战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仅为克服当代西方的思想危机指出了某种出路,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向。

《一本书读懂30部社会学名著》

学术志 编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是高端学术平台“学术志”精心打造的付费课程“社会学必读30本经典”的文字精编版。多位名校教授联合遴选必读书目,涵盖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福柯、布尔迪厄、贝克等著名社会学家30部经典之作。本书拒绝晦涩艰深,零距离解读社会学经典原著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思路、思想理论等,并给出研究建议和拓展书目,帮助你快速深入理解原著并实现应用。随书附赠“学术志”配套精品音频课程,扫码即可免费收听。

《人类知识演化史》(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Rethinking Science for the Anthropocene

[德]于尔根·雷恩 著,朱丹琼 译,后浪|九州出版社,2024年1月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考工格物书系:《齐物:中华考工要论》《赀物:漆的全球史》《审物:18世纪之前欧洲对中华诸物的描述与想象》《润物:全球物的交往》《开物:中华工匠技术观念史》

潘天波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3年12月

《考工格物》以“格物”为经,以“考工”为脉,以中华传统工匠文化为根本,以中外工匠文化交流为重点,分别以《齐物》《赀物》《审物》《润物》《开物》5卷本为内容展开,其中《齐物》是基于设计理论的视角,考察中华工匠学理论体系;《赀物》是基于漆器贸易的视角,考察中华大漆艺术的全球传播;《审物》是基于西方传教士的视角,考察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来华传教士眼中的中华工匠文化;《润物》是基于全球交往的视角,考察中华工匠文明的全球功能与影响;《开物》是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展开对中华工匠技术的考察。5卷本《考工格物》旨在讲好中华工匠故事,弘扬中华工匠精神,赓续中华工匠文明。

《浮生取义(外两种)》(上下两册)

吴飞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的另外两本著作《自*与美好生活》和《自*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研究的最主要内容。这项自*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自*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正义的前沿》(Frontiers of Justice

[美]玛莎·C. 努斯鲍姆 著,陈文娟 谢惠媛 朱慧玲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4年2月

在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玛莎·C. 努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的反思,努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