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神圣了

几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神圣了

首页角色扮演剑焚青天更新时间:2024-06-04
喜马拉雅123狂欢节来啦!好书好课,有用不贵!康震的《康震品读古诗词》在12月1日-5号,可以打五折哦!另外,还有全场5折狂欢,1亿津贴,津贴更享折上折的福利!来喜马拉雅APP,和6亿人一起,听书、听课、听段子!


1

这对CP的故事,应该已经流传了千年有余。

他们相遇时,一个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一个却还是默默无闻。这就是李白和杜甫。

杜甫跟李白第一次见面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一年,李白没有在长安混出个名堂来,唐玄宗给了他一笔钱。

李白走了,他朝着洛阳、开封、商丘这个方向。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个地方。

诗人闻一多是这样称赞两人的相遇的:“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他们在洛阳见面,然后一起漫游梁宋。梁宋就是在开封和洛阳一带地区。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45岁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参加了这次漫游活动。

当时这三个人各自的心情很不一样:李白刚刚从政治中心出来,满心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有些牢*。杜甫人生道路还没有展开,对前途充满了希望。高适也是一门心思想要在政治上打开一个通道,但是,不管怎样讲,这三个人对前途还是充满了期望。

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这三个人漫游活动,变得充满了朝气。

杜甫在晚年写的《谴怀》这首诗中回忆这一次的漫游,他写道:“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杜甫还写下了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虽然携手同游的时间非常短暂,他还是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不断地给李白写诗。

春天想起你,冬天也想起你: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起风了想你,梦里还是想你:

《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送个朋友都会顺便想起你: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你的才情令我惊叹,你的潇洒令我向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当李白遭遇困境时,杜甫也是对他力挺到底:

《不见》:世人皆欲*,吾意独怜才。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失败后被入狱、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只有杜甫站了出来。)

后人总有一种看法,因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可考证的就有15首。李白才回赠了4首。这显得李白寡淡凉薄。

李白也是有回赠过诗词给到杜甫。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思念你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句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崇拜之情,而李白却对这位崇拜自己的小老弟杜甫却一副嘲讽,在《戏赠杜甫》中李白说道: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在饭颗山头(此山名绝不可考,疑似李白故意调侃)遇到杜甫,李白问杜甫:杜老弟,好久不见,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啊?是不是写诗写得太辛苦啦!(郭沫若解释此诗,认为第三句是李白问的,第四句是杜甫在回答:我写诗写得太辛苦啦!)

所有人都知道,作为一名诗人,才气是第一位的,气冲斗牛的大才子,往往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写诗如果太辛苦,只能说明还是才气不够。唐代学者孟棨就认为这首诗就是李白在讥诮嘲讽杜甫作诗“拘束不敏”。

李白寄给杜甫的诗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前者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符合李白向来的性格,李白本来就是狂放不羁的人,分别之后,他的诗中也少有悲悲戚戚,将思念之情溶于手中杯酒,一饮而下,才是李白的表达方式。而在后一首中,李白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更是直白地表达了思念。

因此,有文章分析说,如果按照传统认为的“朋友关系”,李白对杜甫的态度未免太过薄凉。故李杜二人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师生。

因为老师才有资格讥诮学生,而朋友之间不会拿对方赖以谋生立足的工作进行取笑。也只有学生成才之后会怀念老师当年的恩情,但老师因为教过的学生众多,年迈之后不会花太多感情用来追忆某一个学生。

李白年长杜甫十二岁,完全符合做杜甫老师辈的资格。李杜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应当是师生之谊。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是后进对先进的仰慕,李白对杜甫则是师长对学生般的欣赏与提携。

2

都说李白真正“喜欢”的却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可谓亦师亦友。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感情深厚,从李白的诗句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人成了朋友。

我们都知道,李白写给孟浩然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非常流行的诗篇,读了这样的诗,觉得人生的境界为之感到舒展。写这个诗的时候,是他们两个人在江夏(现今武昌)的时候。当时的李白28岁,孟浩然是40岁。

为什么李白与孟浩然能够有如此长久的友谊?这与孟浩然的性格特点不无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见过两次面,第二次见面孟浩然已经50岁左右。

这次见面,李白又写了一首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诗的诗眼就在头两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表现出孟浩然已经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史料记载称,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韩朝宗,他约好了孟浩然一起去长安京师,当时孟浩然正跟朋友喝酒,喝得非常高兴,人家对面那个人还说,别喝了,你跟韩先生约好的,你们要去长安。这时浩然骂他朋友一句,说都已经喝成这个样子了,还管他的呢。终于没有去赴约,还说自己不后悔。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孟浩然的一种性格,同时也代表了盛唐时期,文人的普遍性格,崇尚自由,尊重个体。这与李白性格里边那种狂放、不愿受拘束的内在性格是相当契合的。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其时,孟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刚刚见成效,将愈之时,因挚友相见,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3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他的擅长七绝及特别是边塞诗。其实雄浑,格调高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夫还”就是王昌龄留下的千古名句。那么,李白与王昌龄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交往呢?

李白因为孟浩然的关系,跟王昌龄也熟悉,当时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做官,被贬到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做县尉。

李白有一首诗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有一次,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个人,到小亭子里去喝酒,有一些歌妓在那里弹琴唱歌。这三个人商量说,我们听听看,她们到底唱我们谁的诗。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女子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落玉壶。”王昌龄听了以后,拿一支笔在墙上一了一笔。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女子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也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高适一听,赶紧也记了一笔。又过一会儿,一个女子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照样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第二首诗。

王之涣在旁边就没法再待着了,非常愤怒。他说刚才唱这些诗的人长得都不漂亮,品位也不高。他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女子说,如果今儿她不唱我的诗,我就不写了。

过了一会儿,这女子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便是王之涣的诗词。

这个故事很有名,叫旗亭听唱,反应了当时文人诗歌在民间流传的程度。这样的故事,在当代社会就很难发生。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李白成天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很有天赋,很有天才,很有激情,很有创作的灵感,每天都被生活的新鲜面所感动的这样一些人。

都说唐朝诗人们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唯有在那个时代,才能够出现这样盛况。

所以说,伟大的诗人,是由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群体,酿造出来的。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康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点评嘉宾,《百家讲坛》讲师,师从当代诗词大家霍松林,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是精通书法、酷爱绘画的“康师傅“,喜欢游历山水。他的声音有满满的元气。他读过很多书,但没有学究气。康震教授倾尽二十多年诗学心得,在喜马拉雅上线《康震品读古诗词》课程,献给忙了一年的你,还有我们的家人。

喜马拉雅123狂欢节来啦!好书好课,有用不贵!康震的《康震品读古诗词》在12月1日-5号,可以打五折哦!另外,还有全场5折狂欢,1亿津贴,津贴更享折上折的福利!来喜马拉雅APP,和6亿人一起,听书、听课、听段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