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可毁,历史永存。我们不妨翻开岁月的笔记,从太安古驿出发,走进驿道,走进历史,去结识那些叱咤风云、风流倜傥的历史人物,去经历那些风诡云谲、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偏又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死。走投无路之下,程婴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在位之时。孤儿先是被藏在宫中,后隐居山林,长大后韩厥为他请封。现在的盂县太行山深处,还有传说中程婴与孤儿隐居过的“藏山寺”,盂山也因此改名藏山。
藏孤洞
虽是故事,必有历史之本真。从都城(绛,现在的新绛)至盂山,门前驿道经历了怎样的痛楚、惊悚与不安;写就了怎样的牺牲、忠诚与大义。
赵鞅,赵简子,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位于平舒乡的东北部的古城,由九沟两垴一河漕组成,早年间最著名的就是赵家沟,传说赵简子的家人曾居住于此。又有记载说宋代初年的开宝三年(970),朝廷下诏,命赵家两户在此看守赵简子的坟塚,并严禁民户在这一带砍柴伐树。另据《寿阳县志》记载,简子墓在贺鲁城东,简子祠后,墓旁原有株桧柏,墓丘高约五米五,周长约五十余米。明代崇祯四年(1631)《重修简子正殿增补东西庙并钟楼记》的存在也印证了这一段历史。
古城
有祠必有人,有墓必有葬。简子归葬,驿路当知。
前人有诗曰:何人庙貌俨王公,万谷盘廻一径通,古壁半欹春长鲜,老松独立夜号风。成灰分晋贻孙策,揭日藏符取代功。禾黍遗墟恩未泯。村鸡社酒祝年丰。
距离太安驿不远的榆次,有一个聂村。战国末年剑术家、晋国贵族智氏后裔盖聂曾住在这里。卫国人荆轲曾游历经过榆次,与盖聂讲论剑术。因荆轲剑术不精且妄自尊大,惹得盖聂发怒,冲荆轲瞪了眼,荆轲便离开了。手下人顾虑荆轲的声名,建议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讲论剑术,有不合之处,我只用眼瞪了他,他就走了。你们不妨找找看,如果他知趣的话,早离开了,一定不敢留下来。”果然,使者回报,荆轲已驾车离去。[1]
即便如此,英雄相惜,亦敌亦友,豪气干云,死生相托。到了荆轲刺秦王的关键时刻,荆轲拜托盖聂,如果刺*失败,请盖聂*了他。天不亡秦,刺*果然失败,受伤的荆轲给盖聂使了一个眼色,盖聂一剑既出,壮士一去不还。
荆轲刺秦王
据寿阳民俗专家白长生老师考证,荆轲与盖聂论剑就是经由太安驿、过白道村到达的聂村,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古道迢迢,英雄烈烈。
千古一帝秦始皇出于宣德扬威、安于天下的政治目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和求仙长生的期望,从一统天下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起,便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一说6次),平均2年多一次,每次巡游短则数月,长则一年,足迹遍布四方属地,只可惜著名的临晋道没能见证始皇帝绝代风采,而是护了一程英魂。所向披靡的始皇帝数次巡游,却把最后一次无奈地留给了三晋大地[2]。
始皇出巡
这次巡游,始皇帝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至平原津得病,七月丙申崩于沙丘平台,年仅50岁。[3]
心有鬼胎,其行必异。为防阴谋败露,赵高、李斯等采取了一系列瞒天过海的手段,除辒辌载丧、矫诏*长外,一方面采用“鱼分龙臭”的伎俩,谎称秦王爱吃鱼虾,特意弄来许多臭鱼烂虾来遮掩尸体的腐臭;另一方面故意舍近求远,北上井陉,经石艾(今平定县域)、下艾(今盂县)、中艾(今宗艾)、上艾(今寿阳),太安驿、要罗山、白道、魏榆(今榆次),沿汾河绕道上郡(始皇长子扶苏任职地),再回咸阳。胡亥(世称秦二世)取公子扶苏而代之后,被赵高玩弄于鼓掌之上,骄横专权,“指鹿为马”,最终导致大秦灭亡。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是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强力诸侯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韩信点兵
为了打好这场战斗,他在前期做了诸多准备。《淮阴侯列传》记载范阳辩士蒯通说服韩信时,有“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说明韩信在消灭赵军主力之后,一年多时间深入赵国五十多次,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非但如此,其实在《淮阴侯列传》中,还有“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的记载。由此可知,楚项羽已开始关注且派兵*扰赵地,韩信灭赵其实并没有后世传说的那么简单。这里的“黥布”,就是后来驻守寿阳,体恤百姓,被后人尊为“九江大王”而供奉祭祀的汉代名将(古驿道必经之地“四十里黑松林”上湖峪的守城大将)。兹战所运兵力行经之道非此驿路莫属。
驿路长长,成就韩王,徙邑北通,兵败而亡。
龙泉寺檐窑殿北有一侧洞,洞内的“蓝芾洞”三字为李太白所题,堪称龙泉寺一绝。关于“蓝芾洞”三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唐开元年间,李白在宫中与侍弄宫苑五蓝圃的蓝芾姑娘相识,起兴题诗“蓼蓝群芳妒,亭亭独扶疏,谁肯折一支,留于宫墙哭?”赞美佳人。有人据此诬告姑娘与李白私通,蓝芾被逐离宫,出家修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应太原人元演之邀,路经太安驿,见五峰山龙泉寺周边的五蓝花灼灼绽放,睹物伤怀,寻迹寺门时遇一出家人酷似蓝芾姑娘,欲趋前相认,对方已遁入寺门,身后飘落的丝帕上正是李太白当年所赠的兰花诗。李白在蓝芾姑娘消失的洞口等了七天七夜终不得见,醉写“蓝芾洞”后掷笔而去。后人感于李太白的痴情,将其镌刻在洞中。
李太白真迹
颜泉明,司徒颜杲卿长子,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堂侄。安史之乱期间,其父兵败被俘,安禄山命人将其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被钩断了舌头,含恨而亡。颜杲卿被*后,颜泉明还在太原,被王承业收留,王承业让他居住在寿阳县。后来,史思明攻打太原时,颜泉明被抓,史思明将他用牛皮裹起来,送到了范阳,准备处死。恰巧赶上安庆绪即位,下了赦免令,颜泉明才免于一死,被关了起来。史思明归顺朝廷后,颜泉明才被放了出来,颜泉明回来后,费尽了周折,终于在洛阳找到了父亲那支离破碎的尸体并送到长安。洛阳至寿阳,驿路何其长?满门忠心碎,裹尸归故乡。
安史之乱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据《寿阳县志》记载,“唐穆宗时,朱克融、王庭凑叛,再失河朔。时公转兵部侍郎,奉召宣抚至镇。庭凑拔刀弦弓以迎之。……而公譬以顺逆祸福,辞义凛然。”
驿路大唐韩愈塑像
可见此番只身平叛,所冒风险,不可谓不大。据说,年过五十的韩愈奉命启程后,时任宰相的元稹对唐穆宗说:“韩愈可惜!”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元稹不可能随便感慨,那时的藩镇,极其跋扈与残暴,视人命为草菅,更不会把所谓的朝臣放在眼里。因此,韩愈的出使,冒着极大危险。元稹这一提醒,唐穆宗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忙派人阻止。为了维护朝廷的尊严,韩愈视死如归,对使者慨然言道:“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岂有受君命,而可以逗留自顾的道理!”。说完,疾驰而往。一代文豪,柔弱书生,竟不费一兵一卒,就化干戈为玉帛,平定了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帅”。
那年那月,驿路何其有幸,得以一睹百代文宗策马扬鞭的傲人风采;那年那月,驿站何其有幸,得以让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昌黎勒马留诗。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宋金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
据光绪《寿阳县志》卷十三杂志载“元好问常往来平定、寿阳间,有次韵韩昌黎诗、宿张净田家诗、暂往西张诗及新修寿阳学记”。《次韵韩昌黎诗》应是公元1214年,其兄元好古没于兵祸时所作。其兄遗作“莫怪更深仍坐待,密云或有暂开时”中对生命的留恋和元好问痛失其兄时对战乱的痛恨交织在一起,让千年驿道含悲忍泪,不忍瞩目。
诗人在《暂往西张》一诗中,目击时艰的悲怆喷涌而出。该诗原文是:“城隈细路入沙汀,絮帽冲风日再经。岁歉村虚更荒恶,穷冬人影亦伶俜。林烟漠漠鸦边暗,山骨棱棱雪外青。四十年来此寒苦,冻吟犹记陇关亭。”该诗说的是:沿着古晋州的小路向东南进发走在一片有水的沙地,迎着强烈的寒风再次经受过去流离漂泊的日子。今年庄稼欠收,更让人觉得世事与时事的荒芜和恶劣。隆冬季节,村里的人影更显稀少。树林上的云雾苍茫,乌鸦飞翔的翅膀也显得低沉暗淡,向南远望系舟山山体的棱角,在雪景中看上去分外清冷。四十年来感觉最数今年冬天荒凉寒苦,寒冷中吟哦诗句,仍记得我在陇关亭上的游玩日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世人只知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这份宠爱,却不知雍正帝对年羹尧尤甚。
年羹尧(1679—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
年羹尧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1722年末,雄武一世的康熙帝驾崩,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骤然爆发。具有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和胤禛郎舅双重身份的年羹尧,不仅帮助雍正帝顺利登基,还成功钳制住了镇守西北且对皇帝宝座虎视眈眈的十四王爷。最终胤禵被迫入京,被雍正终生软禁。
那一年,紫禁城琉璃辉煌,宫墙外高头大马的年羹尧也由此获得了雍正的终极信任,接管胤禵的抚远大将军印信,在西北重地大权独揽;宫墙内,杨柳依依,年妃也得到了雍正的极尽恩宠。此后年羹尧建功无数,在战场上,他是雍正最依赖的武将,在官场上,他仿佛也成了雍正无话不说的知己。
妻子染疾,雍正再三垂询,赐送药品。父亲年遐龄在京情况,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赏赐珍宝更是常事,雍正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存鲜美,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可见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在年的奏折里,雍正御笔朱批,直言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更有甚者,二人往来书信不断,书信中雍正甚至用“朕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来表达对年羹尧的宠爱。真可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千秋百年,年家仿佛成为了唐玄宗时期的杨家,兄妹恩荣,门楣光耀。不同的只是,这一切恩宠的开端,并非男女情场,而是君臣相惜。千年驿道,生生被这对用情无状的君臣宠坏了。
福祸相倚,爱极生恨。
年羹尧从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雍正帝特殊宠遇,到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一年光阴,尽掳一世功名。
有道是:
将军恩宠震朝台,驿道行经百铺开。
忆里君臣多少事,红尘一骑破风来。
从京城到川陕,千年古驿道上来往的不只是荔枝与书信,年大将军本人也自然会在太安驿这样的要塞古驿馆驻马休憩、处理公务。雍正元年(1723)四月十八日,年羹尧就在太安驿馆向雍正皇帝写过奏章。该奏章被收录在《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中,编号69。原文如下:
奏覆西海等处军务情形折
四川陕西总督公年羹尧为遵旨覆奏事。臣于四月十八日行至山西之太安驿,接到兵部发来之黄匣一封,臣谨叩头开读讫。优思军务关系重大,理宜详虑,何敢轻率。惟有西海、西藏情形,臣之所见甚确。罗布藏丹晋不自揣度,希冀藏王已非一日,然止一藏王,焉得人人而封之,西海各台吉犹能见及于此,断不为素不心服之人所惑,轻举妄动,自取灭亡。至其平日好疑而众心不和,多谋而一无所成,又其显焉者也。我兵速撤,则唐古特人永无怨言,而西海各部落晓然共知天朝不要西藏,仍为佛地,从此闲言便当寂然矣。
石文焯奏折未尝不是正论,然清操持重、行止端方,感特达之知遇,竭力以图报称,此又何天培之所长,而今日之江苏巡抚所难得者也。即日署理,原非实授,不妨少待以观其能胜任与不能胜任,再行斟酌为善耳。臣羹尧谨奏。
雍正元年四月十八日具。
年羹尧奏折
年羹尧对寿阳的记忆,还留存在另一份奏章里。原文如下:
奏闻处理逆贼折
抚远大将军、太保、公、川陕总督年羹尧谨奏,为奏闻事。
理藩院郎中佟智,于山西省寿阳县遇所获送解贼丹津等带回,雍正三年正月十七日抵西安。臣我谨遵上谕,将丹津等交千总东方,于本月十八日由西安启程,解送西宁。抵达后,仍按去年会盟正法逆贼之法,将丹津及其子古木布正法。其妻索诺木苏、罗卜藏丹津之姐及其女儿额布根,赏给在军中效力之较大官员,等因已行文奋威将军、公岳钟琪。
为此谨奏闻。
雍正三年正月十八日。
朱批:知道了。正法后,引旨奏本。
祁寯藻(1793年—1866年)字颖叔、淳浦,避讳改实甫,号春圃、观斋、息翁,寿阳平舒人。户部郎中祁韵士之子。嘉庆进士。历官至军机大臣,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道光十九年(1839)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后自请辞官。咸丰、同治之际,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论时政六事。同治元年(1862),供职弘德殿,教同治帝读书。五年后卒,谥号文端。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文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是山西寿阳的一张烫金名片。
《天地民心》祁寯藻剧照
圣旨
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上书房总师傅、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祁寯藻奉旨会同陕甘总督琦善查办已革职的岷州知州陈昌言揭发总督布彦泰案,经查核,陈昌言所奏为诬告,祁寯藻即为总督布彦泰平反昭雪并上奏皇帝降旨遣戍诬告者陈昌言到新疆充当苦差。办案完毕后,奏请返京,同时奏请皇帝恩准其顺道回寿阳老家为先祖上坟扫墓。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二日,祁寯藻行经山西介休,闻道光帝驾崩,匆忙返京。通京大道必经寿阳,自太安驿至平舒不过三十余里,快马一鞭,盏茶功夫,但帝师心急如焚,深知“孝亲事小,国事为重”,虽过家门而不入,衣不解带、马不停蹄,直奔京师。便是“生恩不如养恩亲”的乳母家紧邻驿道左右不过里地,也不曾下马问安。
有道是:
百善孝为先,孤忠大过天。忽闻君上去,快马再加鞭。
守望通京道,琴来已断弦。帝师当拭泪,不忍看炊烟。
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自称为老庄之徒。著名的反清复明人士。
傅山画像
公元一六三六年,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不畏千里驿道之艰险,不惧权贵魏忠贤之流之淫威,步行赴京为山西提学袁继咸诉冤请愿,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
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傅山又投入到“驱逐清廷、匡复明室”的斗争中,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舍生忘死,奔走呼号,千年驿道几被踏平。
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后的第二年中秋,傅山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即前往寿阳五峰山龙泉寺拜雨师郭静中为师,出家当了道人,道号真山。服朱衣、戴黄冠。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故也称朱衣道人。自此以后傅山在道士身份的掩护下,以龙泉寺为据点,继续反清活动。
据说傅山在五峰山龙泉寺居住五年,常为百姓写字作画,行医看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待师傅归真后,才离开寺院,云游天下。
傅山有诗云:
“山灵若相召,逢自长安来。红绿不到眼,寒山生玉苔。王倪经四问,鲍照失多才。静夜发微论,有身良可哀。”
驿道惆怅,它记住的不只是一个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朱衣道人,还有一个志向逆天、抑郁难伸的黄冠青主。
千年古驿道
千年驿道千里长,千里驿道尽沧桑。多少风诡云谲事,应比千里驿道长。
注释:
[1]《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时期,公元前232年)“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2]《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芝罘,见巨鱼,射*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九月,葬始皇骊山。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上(秦始皇)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