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较瘦是深圳的一名外卖员,每逢下雨便是他的“爆单”时刻,一单没送完下一单就到了。
各家饭馆门前,是戴着头盔等餐的骑手,披着黄色蓝色的雨披;街上人不多,但有不少载着外卖箱、马不停蹄的电动车,激起一串串水花。葛较瘦们穿梭在城市里,敲开一扇又一扇门,“久等了,祝您用餐愉快”。
在杭州,外卖员方锅锅也在风雨天里赶着送餐。那是一个台风天,夜里11点的最后一单。由于车轮打滑,他连人带车摔在路上,周围没什么人,他在地上懵了一会儿后爬了起来——胳膊、腿擦伤了,好在骨头没事。收工已是凌晨12点多,他没力气再去医院,“以后再也不干了”。
可第二天,方锅锅照样起床,戴好头盔,骑上电动车。小小的擦伤,一点不耽误他送餐。
一个雨夜,葛较瘦在送餐途中碰到同行。同行说还有9单没有送完。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底统计,中国灵活就业者2亿人,其中约有外卖骑手1300万名,占全国人口基数的近1%。2018年,新媒体平台“城市数据团”研究了上海市上百位骑手的工作,每位骑手平均每天待命12小时,工作8小时,配送48单,骑行约150公里。
对大部分人来说,餐品准时送到最重要,送餐过程中经历过什么,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但在今日头条,葛较瘦、方锅锅等人记录了外卖员们的酸甜苦辣。有了他们的讲述,我们与骑手之间,不再只是马路上的擦肩而过,或送餐时的匆匆一瞥。
01
“赔”出来的经验
27岁的方锅锅是2019年成为外卖骑手的。上岗的第一天,他只送了17单,不到现在的1/3。
他生长在安徽农村,做骑手前在杭州做过中介和快递。但城市道路的复杂超出他的想象,有时导航软件也派不上用场:在商场和美食城里取餐,门店弯弯绕绕,即便停下来问路也很难找到;住宅小区动辄几十栋楼,地图标注的路线不准,兜兜转转到了目的地,却发现有好几栋楼门入口,不知该进哪一个。
葛较瘦做骑手时只有19岁,是2016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区里来回打转,顾客、商家、站长轮流打电话催单。他又急又热,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鼻子直泛酸。
深圳内部道路复杂的小区常让新骑手犯难,但现在即便是凌晨来送餐,葛较瘦也不会迷路了。
有几次,他以为看准了地址就往上冲,等爬到顶楼一敲门才发现,对方没点外卖。或者本该送的黄焖鸡被错拿成了兰州拉面,“一瞬间只想把软件删掉,不送了。”
脑子里想着路线,有时就顾不上外卖箱里的餐品。头条号上的许多骑手都发过餐品洒出、外溢的视频。方锅锅说,有时问题不严重,向客户解释一下就好;有时可以要求商家重新包装;但如果客户要求退款,骑手很可能就要赔钱。
赔着赔着,骑手们攒下了经验:车把上安几个挂钩,把容易洒溅的饮料、汤面挂起来;两个餐箱一前一后放在脚下和身后,不易倒的大件的放后面,易倒的小件放脚下,再带几个装满水的饮料瓶,挤在餐品周围做缓冲。最娇气的是蛋糕,一点颠簸都禁不起,配送时要避开所有坑洼和减速带。
即便如此,视频里还是记录了各种意外:出餐慢的商家,错综复杂的街巷,不许电动车入内的高档小区,要求另外带东西的客户……那些由骑手掏钱赔付的餐品,大多会被吃掉。方锅锅就曾停在路边,坐在电动车上吃掉一份放冷了的麻辣烫,正好抵了一顿午饭。
在一个“爆单”的雨天,方锅锅不得不买下一份送错的麻辣烫。下午,他在路边吃掉这份冷了的“午餐”。
2023年元宵节,头条号@外卖小哥国庆去旅行 记录了一顿“加餐”:价值128元的双人份牛蛙煲。因为密封的锡纸盖开裂,汤汁洒出,客户当面点了退货。那天下班已是晚上10点,国庆从城中村的小店买了烙饼,回家倒了一小杯白酒。牛蛙煲里装着满满的牛蛙、鸡爪、虾,“今天这个菜,老硬了。”
国庆的家经常出现在视频里,屋子不大,床挨着衣柜和冰箱,床边支起的小桌就是餐桌。几乎每天,他都是深夜下班回家,给自己做顿舒心可口的饭菜——煮点面条或包点饺子,再配点小酒。他会一边小酌,一边和粉丝唠唠嗑,讲讲一天的感想。对很多骑手来说,这样的夜晚是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刻。
国庆会在下班之后包点饺子,喝点小酒,这就是惬意的一顿饭了。
02
大商场里的“自媒体工作室”
每次用餐高峰到来前,骑手们会三三两两在路边休息。葛较瘦有时刷视频,会看到同行们分享外卖途中的故事。这些在楼道、商场、小区里晃动着的镜头吸引了他,他想“我也可以”。
2019年6月,他注册了头条号,拍起了外卖员的日常,因为自己身材高瘦起名@外卖小哥葛较瘦 。在一段视频里,骑手们倚在电动车上讲述着各自的过往:有前烤鸭店老板,有数控冲压机操作工,有挖掘机司机,也有刚从*组织里脱身的年轻人。葛较瘦感叹,“果然我们这是个神秘组织。”
小哥们大多不介意出镜。一个染了黄头发的小伙自我介绍:以前是工厂工人,现在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方锅锅的视频里,一位小哥考研未果,转而加入外卖骑手行列。
更多视频是在送单时拍摄的——不过客户不出镜,几乎是骑手们不成文的惯例。镜头跟着葛较瘦穿过商场,挤进快满员的电梯,在小区里疾走慢跑,时而遇到不让进门的保安,时而遇到提前等在电梯前的客户。骑车途中,他会手机卡在车把支架上,画面穿过大街小巷,外套在风中沙沙作响。
与葛较瘦不同,@外卖小哥方锅锅 会在头条号上为粉丝们讲述工作中的趣事或糟心事,比如下雨天外卖员喜忧参半的心情,几乎无法实现的“月入两万”的神话。有时,他也会聊聊想买辆摩托车的梦想,或者夏日午间没胃口时想念妈妈做的咸豆角。
方锅锅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次只说清楚一件事”。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会在送餐路上打腹稿,回家就打开镜头开始录制。
方锅锅拍摄过一位大学生骑手,为了省钱又能吃得好,每天自己在家做饭。
有了原始素材,骑手们还要剪辑。方锅锅会利用午高峰后的短暂时间回家,整理素材、拼合到一起。葛较瘦原先家里没网,每次剪辑要去朋友家,窝在人家的沙发上。后来为了做视频,他特地拉了网线,下班之后的深夜就可以继续做视频了。
国庆是少有的享有“专属办公室”的外卖员。他的工作间在一个大商场里,是一段安全通道的应急楼梯间。在视频里,他推开一扇又一扇门,穿过曲折狭窄的走廊来到四面白墙的“工作间”,不远处就是洗手间和垃圾桶。
在一段视频里,国庆来到“专属办公室”——商场三层的楼梯间。
虽然天热时会有异味,但这里安静,没有街上的熙熙攘攘,没有商场嘈杂的背景音乐。他会在这里挑素材、选配乐、剪视频、回评论。这是属于他的一角,能获得安逸与快乐。
在那段视频里,他把自己比成高洁的莲花。“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始终记得初中的一篇课文,《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些视频或许不算精致,却仍吸引了不少目光。葛较瘦开始发视频的第99天,头条号上刚好有了9999个粉丝,“居然有那么多人会来看我的故事,看我的生活。”
慢慢地,粉丝们能逐个叫出葛较瘦的骑手朋友们的昵称,能记住方锅锅的家乡。评论区里不时有人催更,更多的人会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三年多来,葛较瘦的头条号已经有了32万粉丝。
03
“有盼头的生活”
在方锅锅身边,外卖骑手多是外地来的农村孩子。他们手里的机会不算多,送外卖是个“努力就能赚到一些钱”的选择。
葛较瘦的镜头,对准过各种月入过万的“大佬”:一位单月完成1860单的“单王”提到收入时笑弯了眼睛,没说几句就接了新单,奔往下一个目的地;一位年轻的父亲过年时没有回家,继续送单,他在视频电话里向孩子许诺,赚到钱就休假,“带你们出去玩”;那位前数控机床工人赚了一万多块,心情超好,发薪日那天请同事们吃了大盘鸡。
在葛较瘦的视频里,这位骑手一个月送了1860单,“一天到晚开着工,一个小时五六十块钱”。
方锅锅最钦佩的是一位聋哑骑手——他从去年春天开始送外卖,12月就收入过万了。方锅锅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转转手腕做出拧车把的动作,再指指手机,意思是“骑车送到了,就发信息”。信息是提前写好的,“您好,我是聋哑骑手,您的外卖放一楼架子上,听不到不能打电话很抱歉,请早点拿,别忘哦!祝您每一天愉快健康,再见!”
方锅锅将聋哑骑手的故事拍成视频。
然而想在这个行业赚钱,光有体力、速度还不够,还要有不断摸索的经验。曾经,方锅锅一天只能送完十几单;几年过去,他的日单量已经达到70甚至100。如今的他,对杭州的商场、小区了如指掌,一接到订单,脑子里就能出现清晰的路线图,就连每家餐饮店的平均出餐时间、食品包装情况都一清二楚。
站点有时会请他带新人,帮对方熟悉流程。方锅锅会跟着他们,时不时地输出经验:这家店的奶茶容易洒,那个路口应该怎么拐弯,送完餐记得及时点送达……
国庆也总结过送餐技巧:送餐时小区优先,同一个学校的一批订单靠后,以免因为一个迟到的学生拖慢了所有订单;大餐厅的外卖单耗时很长,不适合高峰时接,否则容易把其它订单拖到超时;可以有规律地在某些时段、某些商圈接送单,这样可以对那个区域的路线更加熟悉。
这些技巧是在一次又一次送单中打磨出来的。在一条视频里,国庆说自己工作了四年半,骑行范围只有35公里,但骑行距离超过20万公里。
葛较瘦说,他做头条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分享这些经验,“很多粉丝会觉得信任我,也会来提问,我就会为他们拍一些视频。”他会在这些视频里介绍交通规则、送单时的注意事项,也不忘提醒大家,“单王”并不好做,大多数骑手每月也就拿个五六千。
看了骑手们的头条号,粉丝们不仅了解了接单、送外卖的流程,也理解了小哥们的难处。在视频下的评论区,有人因为几十箱矿泉水的配送费只有8元,为外卖员鸣不平,尤其在雨天送外卖的视频下,“骑慢点”、“注意安全”的叮嘱成排出现。
在评论区,粉丝会为骑手们加油。
还有许多善意,延伸到了线下。去年世界杯期间,葛较瘦在凌晨三点收到了一个订单。他把烧烤和啤酒送上门,开门的是个年轻人,“小哥,要不要也来喝一杯?”虽然这是最后一单,但葛较瘦赶着回家,笑着拒绝了。对方又拿来一瓶饮料,“你路上注意安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